略论“三培史学”_三国志论文

略论“三培史学”_三国志论文

“史学三裴”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1-5957(2000)03—0081—04

历史是家族的记忆,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著述的民族,而河东裴氏就是一个重视治史的家族。他们不但重视家族史的研究,而且重视祖国历史的研究;他们不但治史的著作如林,而且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史学家。所谓“史学三裴”,即裴松之、裴骃、裴子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骃的《史记集解》和裴子野的《宋略》,都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他们祖孙四代三人,都在史学上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形成了河东裴氏家族文化和家学传统的特色,是河东裴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卓越贡献。

裴松之及其子、孙所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门阀世族制度与儒学传统相结合,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拥有很大的特权。南朝时,在学术上重视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史学是当时士人追求的一种大学问。学校设史学专科,书籍有史学专门部类,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渐成风气。私人撰史有长久的历史传统,但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史书官修的严格限制。南朝的士人大多从北方迁来,带来了北方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些客观因素有利于南朝史学的发展,而河东裴氏也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进行着史学方面的创造性工作。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其先世为河东闻喜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官宦之家,有着读书学习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他8 岁时就学完了《论语》、《毛诗》。20岁时进入仕途,在东晋孝武帝朝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晋安帝朝任吴兴郡故彰县令、尚书祠部郎。他看到社会上许多达官贵人“立私碑,有乖事实”,就上表建议严加管理,不使这种欺世盗名的行径贻误后人。这是很有见地的。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领司州刺史,率军北伐,以松之为州主簿。攻克洛阳后,松之即在洛阳任职。刘宋皇朝建立不久,即召回江南,任太子洗马、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职。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兼散骑常侍。 宋文帝分遣16人为大使,巡视各州,松之赴湘州。他“广询治要,观察吏政,访求民隐,旌举操行,存问所疾”,史称“松之甚得奉使之义,论者美之”。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封西乡侯。宋文帝以陈寿的《三国志》过于简略,令松之为之作补注。经过三年辛勤耕耘,松之于元嘉六年七月完成《三国志注》。宋文帝览后非常满意,称赞它为不朽之作。此后,裴松之又先后担任永嘉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琅玡太守。元嘉十年致仕,又任中散大夫、太中大夫,兼领国子博士。元嘉二十八年,已届80岁的裴松之奉命编撰本朝史,不幸与世长辞,未能如愿。他一生的著作很多,除《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宋元嘉起居注》、《裴氏家传》、《集注丧服经传》和《裴松之集》等,只有《三国志注》留存至今,其他都亡佚了。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将《三国志注》的内容总括为四项:“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寓意有所论辩。”简言之,即补阙、备异、矫妄、论辩。裴注所引据的书,据清人赵翼统计有150余种,而近人王仲荦统计应是210种,可见裴松之用功之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裴注“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义多首尾完具,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这说明《三国志注》在历史文献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重视名著,尊重名著,完善名著,这是裴松之对待史学名著的基本思想和态度。西晋初年,陈寿撰《三国志》,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获“良史之才”的美誉,《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并称“前四史”,为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裴松之对《三国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它“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为“近世嘉史”。但是陈寿以当代人记当代事,许多史料看不到,不难免有种种顾忌,因此,使《三国志》文字太简略,也有失实之处。自《三国志》成书,到裴松之作注,已有130多年, 有关三国的史料已比陈寿时丰富多了,关于三国的历史著作也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就裴松之的才华,他完全可以撰写出一部新的“三国史”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宁可为《三国志》作注,使它更加完善,做那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对待史学名著,首先是重视它,研究它,如有可能则可以做一些补苴罅漏的完善性的工作。这是裴松之正确对待名著给予我们的启发。

裴松之注补了《三国志》的大量史料,其中有许多涉及到三国史的重要内容。如曹操在许下屯田,陈寿只在《魏志·武帝纪》用了13个字,在《魏志·任峻传》用了41个字叙述,而裴氏则分别在《武帝纪注》引用王沈《魏书》补充了147个字, 在《任峻传注》中引用《魏武故事》补充了182字,将曹操实行屯田的原因、目的、 措施及效果都清楚地叙述出来了。又如著名哲学家王弼的生平事迹,裴松之也引用何劭《王弼传》传充了750多字,为后人研究王弼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又如著名科学家马钧,裴松之在《杜夔传注》中引用傅玄的记述,介绍了马钧的生平事迹和发明创造,使这位科学技术家为后人所知晓。前人有说裴松之“博采群说,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的,有说“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的。现经研究者仔细统计,《三国志》正文为36万多字,裴注为32万多字,正文比注文多出4万余字。也就是说, 裴松之几乎重写了一部《三国志》。《三国志注》是研究三国史的重要资料宝库。

开创了史注的新体例,是《三国志注》的又一重要贡献。在裴松之之前已有不少史注,如给《史记》、《汉书》作注的,但那些注都是注重于字音、字义的注释和名物、地理、典故的疏解。裴注则把重心放在补充史实、列举异同、考辨真伪和发表评论上,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史注体例,从而开创了史注新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例最善”。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云:“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可见,裴松之创史注新体例,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同。

《三国志注》保存了三国两晋时期的学者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时的水平。当时,记述魏史的有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阴澹的《魏纪》、孙盛的《魏氏春秋》及《魏世谱》等;记述蜀史的有王隐的《蜀记》、孙盛的《蜀世谱》等;记述吴史的有韦曜的《吴书》、胡冲的《吴历》、环纪的《吴纪》、张勃的《吴录》等;总述三国史的有陈寿的《三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等;三国历史的评论著作有孙盛的《异同评》、徐众的《三国评》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大都先后亡佚了。裴注大量引用了这些著作的内容,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裴松之《三国志注》的成功,激发了他的后代对史学的浓厚兴趣。以史学名世的裴骃、裴子野便接踵出现了。

裴骃,字龙驹,裴松之之子,曾任南朝宋中郎外兵曹参军。他从小受父亲耳提面命,好学不辍,知识渊博。他亲眼目睹其父补注名著《三国志》的成功,便选定更加著名的《史记》为之作注,撰《史记集解》80卷。《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它与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与名垂千古的《史记》长留人间。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它作注的书不断出现。《史记集解》是第一家大型的综合性的注本。裴骃以徐广的《史记音义》为本,博取百家之说,兼采先儒之义。他不务浮词,取其精要,兼取异说,疑以传疑,他力陈己说,断以己意,言必有据,决不臆说。对于《史记》的“疏略抵捂”之处,他能辨则辨,决不强辨,不求全辨。他这种老老实实地对待历史名著的科学态度很值得后人效仿。

裴骃知识渊博,集解《史记》广征博引,左右逢源。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称赞他引用《尚书》、《左传》、《国语》、《孟子》、《战国策》等,能兼取各家注本,引书也非常广泛,从而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集解》的重点不在史实的注补考辨,而在注音释义、辨正山川地理、名物制度、方言典故方面。清人邵晋涵指出:“裴骃引徐广《音义》,多识古文奇字、复取经传训释以为《集解》,扶微学而阐隐义,赖以不坠,是迁能述经典之遗文,而骃能存先儒之轶说,考诸经古义者必归焉。”又说:“裴氏《集解》,司马贞与张守节皆推重此书,为之敷阐之训,间存疏证,后人合为一书。”(《南村文抄》卷3)《集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裴子野(469—530),字几原,裴松之之曾孙,裴骃之孙。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为国子博士,虽未与子野谋面,但引为神交。子野为诸暨令,以礼治县,全境安定,百姓称颂。《宋略》完成后,梁武帝以子野为著作郎,掌国史及起居注。又兼中书通事舍人,通直员外郎,敕掌起草中书诏诰。普通七年(526年),武帝北伐, 令他作《移魏文》,受到朝中一致赞扬,武帝对子野说:“你身体很瘦弱,文章极雄壮。”迁中书侍郎。大通元年(527年)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 中大通二年(530年),裴子野逝世,年62。 梁武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裴子野文史足用,廉曰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集注丧服》2卷,《续裴氏家传》2卷,《众僧传》20卷,《附益谥法》1卷,《方国使图》1卷,《百官九品》2卷,《文集》20卷, 《宋略》20卷,当时并行于世,后均佚。代表作是《宋略》。

《宋略》问世后,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梁书》称“其叙事评论多善”。《宋书》的作者沈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范缜称赞说:“《宋略》20卷,弥纶首尾,勒成一代,属辞比事,有足观者。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奖后进,庶一夔之辩可寻,三豕之疑无谬矣。”(《以国子博士让子野表》)唐代刘知几说:“宋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刘知几的评价是具有权威性的。

裴子野的《宋略》不仅善于叙事,而且长于评论。当时的才学之士兰陵萧琛就称赞子野的史论可以与贾谊的《过秦论》,班彪的《王命论》相媲美。唐代许嵩撰《建康实录》,其中关于刘宋的历史,大都出自《宋略》的记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其中关于刘宋的历史,也基本取材于《宋略》,而且直接引用了《宋略》中的11条历史评论。大约在北宋以后《宋略》失传,我们今天只有借助于《文苑英华》、《通典》、许嵩《建康实录》、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清代严可均所辑《全梁文》中裴文野的《宋略总论》、《宋略选举论》、《宋略乐志论》和《雕虫论》等,来了解《宋略》的概貌和裴子野的史学思想。

河东裴氏家族的史学传统,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发扬。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河东裴氏的著作主要有裴矩《开业平陈记》12卷、《邺都故事》10卷、裴遵度《王政记》、裴廷裕《东观奏记》3卷、 裴行俭《选谱》10卷、裴肃《平戎记》5卷、裴矩、虞世南《大唐书仪》10 卷、裴度《书仪》2卷、裴光庭《唐开元格令科要》1卷、裴矩《西域图记》3卷、裴光庭《摇山往则》1卷、又《维城前轨》1卷、 裴鉶《传奇》3卷、裴守一《军诫》3卷、裴子《新令》2卷、 裴行俭《安置军营行阵等四十六诀》1卷、裴孝源《画品录》1卷、《裴行俭集》20卷、裴潾《大和通选》30卷、裴杰《史汉异义》3卷等。

瞿林东先生指出,河东裴氏长于史学,“其中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骃的《史记集解》、裴子野的《宋略》(已佚),尤为知名。门阀士族在家学上的这种传承和贡献,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上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比如仅以史学而论,刘氏、杜氏、韦氏家族都产生了大史学家。可见,这种现象在文化史和史学史上都是值得作深入研究的。”但愿这篇短文能引出关于这个课题的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受到我校历史系周征松教授的热忱指导,在此谨表谢意。)

收稿日期:2000—03—05

标签:;  ;  ;  ;  ;  ;  ;  

略论“三培史学”_三国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