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航集团三0二医院骨科 贵州 安顺 563000)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在2015-2018年收治的96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48)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疗法,参照组(n=48)采用常规性的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内复位固定疗法,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及治疗优良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参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实验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1.67%,高于参照组的68.7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疗法,效果理想,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关键词】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复位固定;三踝骨折;治疗优良率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1-0118-02
三踝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指内踝、外踝以及后踝同时出现骨折或骨裂,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关节损伤,会对踝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1]。为探寻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案,我科在2015--2018年对部分患者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疗法,效果较令人满意,现研究过程及治疗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小组,共计96例,入院后均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被确诊。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分布在18~75岁范围内,中位值为(46.5±5.5)岁;Lauge 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8例,旋前-外旋型47例,旋后外旋型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n=48)与参照组(n=48),对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以上已将开放或病理性骨折患者、伴有Pilon骨折患者、伴有严重内科疾病者、不配合研究者剔除研究小组。
1.2 方法
实验组:本组患者予以改良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术治疗方案,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肩部及臀部垫高,患肢垫高并内旋,麻醉后,打止血带,后外侧切口长约15cm,近端绕至腓骨,后踝水平经跟腱与外踝之间的中点,远端为弧形切口绕至外踝尖,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近端保护腓浅神经,切口远端于外踝骨膜下向前方剥离,将皮瓣向前方牵开显露外踝,对外踝复位钢板固定,内踝取后内侧切口长约4cm,显露外踝后进行复位及螺钉固定,对后踝,于后外侧切口在拇长屈肌与腓骨长肌的间隙予以解剖,充分显露后踝,直视下复位满意之后使用直径为3.5mm的螺钉1~2枚进行内固定,冲洗术区,后外侧切口留置负压引流管,最后予以缝合处理,术后48~72小时拔出引流管,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2、3、6、12月复查,术后1月部分负重,3月后完全负重。
参照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打止血带,外踝骨折作外侧纵形切口,以解剖钢板固定; 内踝骨折作前侧弧形或后侧弧形切口,以拉力螺 钉固定;后踝骨折行间接复位,作前侧小切口,置入拉力螺钉 固定。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术后,为患者行X线复查,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评估分数为90~100分者为优,评分为75~89分者为良,50~74分者为中,不足50分者为差。
治疗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 评价指标
①手术时间;②术中出血量;③骨折愈合时间。
1.5 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参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参照组短,统计学验证结果为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x-±s)
3.讨论
三踝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以手术治疗为主[3],后踝骨折为后方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等牵拉导致胫骨后结节骨折,骨折块位于后外侧,传统入路对后踝间接复位,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显露充分,直视下操作,直视下对骨折行进解剖复位及螺钉的置入,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该手术方案不仅可以简化手术过程,减少透视次数,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参照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这一结果也充分凸显出了改良式手术方案的有效性及优势。
改良的后外侧切口较外侧切口,对后踝的显露直观,减少了后方软组织的牵拉,降低了术后感染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另外,后外侧入路对外踝钢板覆盖良好,避免了切口下方外踝钢板的外露,减少了切口并发症。
综上所述,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对后踝显露良好,便于后踝的解剖复位及固定,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俊,沈燕国,尹伟忠,等.不同手术入路与体位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6):565-567.
[2]谭巧球.内踝、外踝与后踝俯卧位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1):123-124.
[3]李永奎.后踝至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三踝骨折疗效及踝功能的 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12):1135-1137.
论文作者:王明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踝骨论文; 患者论文; 切口论文; 实验组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术后论文; 《医药前沿》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