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驾驶员年龄的不断变化,其运动机能和精神机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会影响到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从而影响到行车安全。每一位汽车驾驶员要时刻想安全、抓安全。同时强化业务理论知识及驾驶技术的培训,加强交通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学习,遵章守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优良的驾驶作风,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保持车辆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面对复杂的道路、自然环境,要正确判断、谨慎驾驶,杜绝各种违章行为,真正实现汽车行车安全。本文分析了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内在因素;
道路交通安全是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驾驶员的在驾驶过程中,对外界刺激作出的驾驶方式,心理或生理的应激作用是导致行车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
1.行车安全与驾驶员心理-生理的之间因果联系。众所周知,在行车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对于驾驶员的行车安全起着重要的影响,不论是天气环境的制约,还是突发事件的产生,不仅是对驾驶员的驾驶技术与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对驾驶员生理应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而往往经过外界刺激-心理反应-生理变化-条件反射整个过程,是决定行车是否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驾驶员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及生理状态,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反应能力在行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当行车驾驶员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也是人体大脑调控下对外界刺激作出的生理响应,多个中枢系统参与并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心跳加速,呼吸紧张,血压骤升,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及心理紧张,四肢麻木颤抖等,同时也会短时间产生失聪或耳鸣,判断力和观察力迅速降低,反应迟缓等心理及生理失衡的变化,是引发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90%以上的大大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行车驾驶员心理与生理状态失衡造成的。每个驾驶员的行车行为表现都是他对于外界刺激及环境理解的产物,这种由外界条件引起的驾驶员心理及生理的消极效应将之称为“马路杀手”也不为过,因此培养驾驶员良好的心理及生理素质对于保障交通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驾驶员生理因素和行车安全之间的联系。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尤其是长途或夜路行车,驾驶员承受着心理及生理的双重压力,当驾驶员夜路或长途行车,出现疲劳驾驶,健康的身体素质,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以及驾驶员个体的器官的协作和配合是保障行车安全的终极条件。研究发现,公共汽车的驾驶员,在一个班内就要完成包括加、减速,转向,刹车,换档及制动操作等动作20余万次,而要在保证驾驶安全的前提下准确无误的执行并完成这些操作,没有良好的生理上感官功能是很难做到的。以下是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生理因素:
(1)知觉。据年龄生物学调查及研究证明,人的知觉能力与年龄段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知觉能力100%年龄段大约在10~17岁左右,但值此年龄段的反应和判断能力不佳,而到了18~29岁,驾驶人员的反应和判断能力最强,年龄超过30岁以后会逐步下降,因此我国规定最大考取驾照年龄不得超过65岁是有科学依据的。
(2)视觉。对于驾驶员来说,视觉就不止是心灵的窗户了,简直就是生命的保障,驾驶员对于外界的交通信息80%以上都是借助视觉来判断的。视觉在这里又包括了视力和视野两方面,其中,视力一般包括静止和动态视力两种状态,一般情况下,人的动态视力比静态视力低,在行车过程中视力称之为动态视力,动态视力会随着车速的提升而降低,例如驾驶员的静态视力如果为1.4左右,若行车时速为80km/h,则其动态视力会处于0.7左右,时速提升到100km/h,动态视力就会降到0.5左右,因此高速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尤其要注意车前距,保持平稳的行进速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视野主要是指人的眼睛如果注视直面一点,能看到其上下和左右事物的范围大小,人一般水平180度,垂直140度,行车途中,周边的物体会随着车速变得模糊,人的视野会变窄,比如40km/h的车速和100km/h的车速,人的视野相差50~60度数,因此,不论是视觉还是视野,行车速度是关键。
(3)色觉。色觉是指视网膜细胞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产生的色彩上的感官知觉,光的波长的长短与颜色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常情况下,人可以看到红、绿、蓝着三种颜色交错而形成各种可见光,而不能辨别这些颜色的人也成为色弱或色盲,我国的交通灯多采用红,黄,绿这三种颜色,在同等车距的情况下,红黄两种颜色较为接近,而绿蓝比较接近,而这几种颜色搭配使用,对于人的视觉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比如清洁工人橘黄色的安全外套的使用,也是对驾驶员远距离的色觉刺激而引起视觉反应,保障行车的安全。
(4)听觉。在行车的过程中,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往往可以通过车辆鸣笛或车辆行驶的声音来判断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和行车速度及周遭事物的动态,如果驾驶员能把这种声音信号迅速转变为主观驾驶行为的改变,做到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稳步前行的境界,则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5)疲劳驾驶。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必须时刻为应对突发状况而保持高度警惕状态,但我们人体的大脑皮层长时间紧张状态就会产生抑制状态,使人产生倦怠,疲劳,知觉及反应迟钝,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瞌睡状态,这也常有发生,极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一般高速行驶都会有两个驾驶员,有备无患。
二、汽车行车安全的解决措施
1.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驾驶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加强驾驶人员的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及“交通事故案例”的教育,定期组织驾驶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有关交通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驾驶技术。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克服麻痹思想,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开赌气车、英雄车,不疲劳驾驶,杜绝侥幸心里、杜绝酒后开车,严禁吃零食、吸烟、接打手机、看微信等违章驾车。
2.加强车辆的维修保养,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认真执行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车辆的维修保养制度。对车辆要进行定期检查,强化日检查,按检查项目逐项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维修处理。加强车辆的定期保养(即: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及不定期保养(即:磨合期保养和季节性保养以及美容护理),按照保养项目一条一条,逐项落实,严禁浮于形式走过场,踏踏实实做好保养科目。使车辆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
3.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准确的判断力。汽车驾驶人员要有预知、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极端天气气候”如:大暴雨、台风、大雾、冰雹等要提前预感知潜在的危险,尽量少出车或不出车,避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当面对不可抗拒的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一定要沉着冷静,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避免人员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影响,驾驶员都应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安全驾驶,负责驾驶,认真驾驶,对他人以及自己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负责,而相关责任部门也应当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罚违反交通并造成重大事故者。
参考文献
[1]肖艳.驾驶员常见职业病及预防[J].安全与健康,2016(04):23~24.
[2]朱千明.机关汽车驾驶员应当具备的相关职业素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56~57.
[3]纪新宇,李付诚.提高汽车驾驶员新训质量的思考[J].汽车运用,2016(04):78~79.
论文作者:芦学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驾驶员论文; 行车论文; 生理论文; 视力论文; 心理论文; 车辆论文; 状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