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亚春[1]2003年在《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水印技术已经成为数字版权保护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字水印技术就是将特定的信息嵌入到数字媒体中,从而保护数字媒体或者特定信息的安全。本文在完成国家教育部“大学数字博物馆”项目中,针对二维叁维图像的版权保护和安全问题,开展了图像数字水印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将二维彩色图像作为水印信息嵌入到二维或叁维图像数据中,防止这些数据在网上共享时被非法拷贝,或用于其它途径。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 对二维彩色图像空域数字水印算法提出改进,通过纹理自相关函数求出不同区域的纹理信息,利用视觉对纹理信息的不同敏感程度嵌入不同程度的水印信息,所给算法大大提高了已有数字水印空域算法的健壮性。 2. 对频率域数字水印算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将水印信息嵌入到中频系数中。在基于DCT的数字水印算法中利用FDCT变换实现DCT变换,大大提高了变换速度,为了得到中频系数采用了依据心理视觉阈值制作的量化表对频率域系数进行量化。在基于DWT域数字水印算法中提出用提升格式实现小波变换,并采用Daubechies9/7函数作为小波变换基。 3. 对叁维数据模型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叁维模型数据的数字水印技术,利用改变叁维数据中叁角面片所依据点的坐标来嵌入水印图像。 4. 对数字水印算法给出了进行健壮性评估的几个衡量标准,并对已提出的叁种二维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算法做了相应的测评实验,经过比较后选用了基于DCT域的数字水印算法作为在数字博物馆系统中进行批量二维彩色图像水印处理的算法。
魏佼佼[2]2004年在《视频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数字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信息版权保护和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在视频数字水印技术的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提出一种应用于原始视频的纹理分块数字水印算法。通过纹理自相关函数求出视频图像的不同区域的纹理信息,利用视觉对纹理信息的不同敏感程度将视频图像进行分块,并在每一块中独立地嵌入水印信息。所给出的算法提高了已有数字水印空域算法的鲁棒性。 2.对应用于压缩视频的数字水印算法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将水印信息嵌入到I帧色度分量DCT变换后的直流系数和中频系数中的算法。该算法在加强鲁棒性的同时加大了水印的嵌入信息量。 3.提出一种运动矢量数字水印改进算法。该算法将二维图像小波变换后的低频系数嵌入到I帧色度分量DCT变换后的中频系数中,同时将二维图像的中高频系数嵌入到B、P帧的运动矢量中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水印的不可见性和水印的嵌入信息量。 4.本文利用视频水印健壮性评估的几个衡量标准,测评了所提出的叁种视频数字水印算法的适用范围和效能。 5.根据本文提出的算法,我们还实现了一个适用于数字博物馆的多媒体数字水印系统。该系统实现多种数字水印算法,分别适用于二维、叁维和视频媒体。该系统功能完备,并在嵌入量、鲁棒性和快速性之间取得均衡。
张谦[3]2005年在《叁维网格数字水印技术研究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信息隐藏技术的一种重要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的数字水印技术主要是针对二维静止图像、音频流和视频流,而在叁维网格方面的水印研究相对较少。针对数字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信息版权保护和安全问题,本文在叁维网格数字水印技术的研究工作有: 1.提出了一种利用网格模型顶点拓扑结构的水印算法。顶点拓扑结构是指顶点的前后顺序关系,而顶点的顺序对模型的整体结构没有什么影响,通过改变顶点顺序达到嵌入水印的目的。利用拓扑结构的冗余性质就可以构造出“脆弱”水印和“无损”水印。 2.对常见的利用顶点坐标加水印的空域算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水印信息嵌入到最能反映网格模型特征的关键点坐标的水印算法。首先用渐进式网格简化算法(PM)对模型简化得到包括关键点在内的简化模型,然后在简化后的模型顶点上嵌入水印,最后采用点恢复操作得到嵌入水印后的网格模型。 3.提出了一种利用球面参数化法的频域水印算法。本文采用了球面参数化法对叁维网格进行球面参数化,再对参数化后的球面做球面调和分析,最后在球面调和分析系数上加入水印,通过逆操作得到带有水印信息的网格模型。 4.利用叁维网格水印健壮性评估的几个衡量标准,测评了所提出的叁种叁维网格数字水印算法的适用范围和效能。 5.根据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了一个可用于数字博物馆的叁维数字水印系统,实现了多种叁维网格数字水印算法。该系统功能完备,并在嵌入量、鲁棒性和不易察觉性之间取得了平衡。
张仁昌[4]2006年在《数字水印鲁棒性研究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水印技术作为信息隐藏技术的一种重要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数字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信息版权保护和安全问题需求,在二维图像水印和视频水印的鲁棒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有: 1.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的数字水印同步方案,采用图像傅立叶变换后的极大值点作为模板,跟踪图像所经历的几何变换,使用极大值点背离率(MPDR)和DFT的性质来估计图像缩放因子和旋转角度。然后通过逆操作得到带有水印信息的二维图像。 2.利用图像代数矩阵奇异值对几何失真的稳健性和小波变换对一般攻击的稳健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和小波变换的方法来盲提取受到几何攻击后的图像中的水印。 3.提出一种基于DCT的Ⅰ帧数字水印算法。该算法将水印信息嵌入到视频Ⅰ帧的色度中频系数上。加强了水印的鲁棒性,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4.利用二维图像水印和视频水印健壮性评估的几个衡量标准,测评了所提出的鲁棒性数字水印算法的适用范围和效能。 5.根据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了一个适用于数字博物馆的多媒体数字水印系统。该系统实现多种数字水印算法,分别适用于二维、叁维和视频媒体。该系统功能完备,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效果良好,并在嵌入量、鲁棒性和时间复杂度之间取得均衡。
方依依[5]2016年在《服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有许多“非遗”资源富集地区,文化悠久,地域辽阔,民族多样,艺术呈现形式多元。旗袍类非遗是其中之瑰宝。近年来国家在旗袍类非遗方面的努力与投入有目共睹,许多濒临灭绝的优秀传统民间旗袍工艺美术门类的生存状态在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暂时挽回危局。这些年的非遗工作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大肆兴起的“非遗热”,使当前民间旗袍工艺美术保护工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时空”是横在人类面前的长久问题,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是让旗袍类“非遗”的保护性传播雪上加霜,人们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区域内感受到门类众多的“非遗”魅力,这也成为在旗袍类“非遗”全民教育上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旗袍博物馆作为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的创新空间,既要直面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和冲击,又迎来了数字化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数字化旗袍博物馆将是未来的创新趋势。本论文立足于服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从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的技术设计和移动传播,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理论基础: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的理论及实践。在界定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科学定义的基础上,明确它的合理分类,阐明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的两大理论支撑,厘清数字化旗袍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与新媒体的关系。第二部分,技术设计: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的创新设计及表现手法。在创新设计方面,主要探讨艺术设计理念;智能化网站、全媒体传播、采集呈现等叁种设计方法。在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探讨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的陈列主题分类与区域划分、展示体系与规划。第叁部分,传播途径:数字化旗袍博物馆的移动传播。主要研究:基于视觉传播的新媒体内容采集和呈现、基于互联网的超媒体传播、基于“非遗”生态系统的互联网的创新型智能网络平台、新媒体文化旅游、文化地理带来国土增值。这些方式都有利于保护和传播以旗袍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佚名[6]2004年在《计算机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TP39 2004061481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灰度数字水印嵌人技术/张冉,陈向东(解放军理工大学)I,通信学报.一2004,25(2)一125一130根据图像小波变换后小波系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水印嵌入技术.该方法所嵌入的不再是传统的数值序列和
赵黎明, 肖亮[7]2010年在《国内旅游科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管理产生深刻影响,旅游科技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大量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学者在旅游产业中的科技的应用、科技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影响、科技对旅游管理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未来的旅游科技研究需要拓宽研究范围,引入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方法。
李华[8]2008年在《面向知识服务的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设计与构建》文中指出传统农具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具研究是农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保存传统农具藏品以促进农具研究的深入,并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农具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数字博物馆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文化遗产管理利用的新模式,以数字形式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并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全新管理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成为真正的“无墙博物馆”。本文在对传统农具实物的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将数字博物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传统农具的保护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而实现农具藏品及其相关信息的数字化保存,初步建成面向知识服务的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以网络为媒介,让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对藏品及其相关资源进行浏览和检索,从而构建一个传统农具信息共享空间,为传统农具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涉及计算机科学、博物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构建模式研究。数字博物馆有多种构建模式,本文根据传统农具藏品的特殊性,在对多种构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以任何实体博物馆为依托,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在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构建模式,将其定位为“一个提供知识服务,促进研究和教育功能发挥的传统农具信息共享空间”。(2)农具藏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与农具元数据方案制订。藏品信息的采集和组织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首要任务。本研究利用直接数值化与间接数值化的手段,以《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国传统农具》与《中华农器图谱》两本图册所载传统农具实物图像,以及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角直农具馆及梭戛生态博物馆叁个实体博物馆的馆藏传统农具为藏品来源建立数字馆藏,实现了约2100件农具藏品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藏品信息只有经过清晰和准确的描述才可在网络上提供浏览或检索服务,农具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因而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借鉴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元数据标准如DC、CDWA、CIDOC信息类目等,结合农具藏品本身的特殊性,制订了由4个核心元素、17个博物馆藏品核心元素、2个传统农具藏品个别元素及82个元素修饰词组成的农具元数据方案,以实现对藏品信息详细而准确的着录。(3)农具知识库的构建。本着为农具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提供方便的目的,本研究构建了由农具概念库、农业古籍篇章库、农具图像库、农业生产题材绘画作品库及农具研究论文全文库五部分组成的农具知识库。这是一个以传统农具领域内有经验的专家、纸质文献、网络资源等作为知识来源,以知识作为存储和处理单位,实现传统农具领域相关知识的数字化保存,并交付用户使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其构建内容包括知识库结构设计、知识源选择、知识单元获取与存储等。(4)农具分类体系设计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构建。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藏品来自多个信息源,为了提高传统农具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研究对现有传统农具分类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农具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将传统农具分为13个大类,分类级次最多为4级。为了提高检索效率,本研究对传统农具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了采集并发现词汇间语义关系,进而构建《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标引与检索词表》,为藏品库和传统农具知识库的相关着录项目提供标准用词,实现概念检索。该词表包括叙词506个,入口词257个。除了传统的树形显示外,本研究还利用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对词表的图形化显示做了探索和研究。(5)农具自动问答系统构建。本研究开发了农具自动问答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虚拟解说员”的角色。鉴于传统农具学科领域较窄,本研究选择基于FAQ的问答系统作为其构建模式。自动问答系统的构建涉及自然语言处理及信息检索等技术,具体内容包括FAQ库构建,自动分词、问句分类、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问句相似度计算等。(6)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知识服务研究。本研究将农具知识库应用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为用户提供农具藏品及其相关研究资料的“一站式检索”;将自动问答系统与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进行整合,回答用户的传统农具知识性问题;为不同用户提供详简程度不同的藏品信息,以满足其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我的博物馆”服务,使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个性化馆藏和资料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进行信息推送。这些努力为知识服务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研究将数字博物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传统农具的收藏和研究中,并用情报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藏品信息及其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组织和管理,其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首先,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实现了传统农具藏品及其相关资料的数字化存储,并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时空的传播和利用,可为传统农具的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农史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新的研究和交流平台。其次,农具知识库及农具自动问答系统的构建及其在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提供将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服务提升到了知识服务的层面,为数字博物馆尤其是专题型数字博物馆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然而,数字博物馆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由于时间与精力所限,本研究只是建成了一个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的实验系统,藏品规模还不够大,系统性能也不够完善,离实用系统还有一定距离。增加藏品信息来源、扩大藏品规模、提高传统农具相关资料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是本研究的重要后续工作。同时,由于缺乏计算机学科背景,本研究在藏品信息的采集上和展示上只采用了二维技术,引入叁维采集与展示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以提高藏品展示的多样性及交互性是本研究将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佚名[9]2005年在《计算技术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文中提出Y2002-63503-1314 0501305用于电信系统硬件模拟的快速样机技术=Fast proto-typing techniques applied to the hardware simulation of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会,英〕/Re,A.D.&Narmarelli,A.//2001 IEEE Thirty-Fifth Asilomar Con-ference on Signals,Systems & Computers,Vol.2 of2.—1314-1317(HE)
参考文献:
[1]. 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D]. 樊亚春. 西北大学. 2003
[2]. 视频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D]. 魏佼佼. 西北大学. 2004
[3]. 叁维网格数字水印技术研究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D]. 张谦. 西北大学. 2005
[4]. 数字水印鲁棒性研究及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D]. 张仁昌. 西北大学. 2006
[5]. 服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D]. 方依依. 武汉纺织大学. 2016
[6]. 计算机在电子学方面的应用[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4
[7]. 国内旅游科技研究综述[J]. 赵黎明, 肖亮.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
[8]. 面向知识服务的传统农具数字博物馆设计与构建[D]. 李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9]. 计算技术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J]. 佚名. 电子科技文摘. 2005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博物馆论文; 数字水印论文; 鲁棒性论文; 数字技术论文; 图像融合论文; 图像数字化论文; 网格系统论文; 二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