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贡献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贡献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生产力论文,三代论文,领导核心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6)04—0010—04

一、毛泽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基础

1.最早阐述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进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的探索和实践。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深刻阐述了党的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毛泽东在革命形势严峻时曾经指出,现阶段“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1]

而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则根据全国和陕甘宁边区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将边区的工作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指出,当前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就现时状态即不发生大的突变来说,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和毛泽东领导下,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大生产运动和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在当时革命战争的大背景下,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局部地区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是历史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的一次伟大尝试和探索,为夺取全国政权后党领导人民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毛泽东考虑将党的工作中心全面向经济建设转移。党的“八大”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八大”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历史证明,毛泽东领导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是及时的、正确的。当然遗憾的是,“八大”后不久,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放弃了“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当作“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 重提两条路线斗争,实行阶级斗争为纲,使“八大”所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没有完成。

总起来看,毛泽东关于党的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的论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与探索,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为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全党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2.系统论述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根源。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系统论述了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全国一切生产力均被反动、退步和落后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束缚,而生产力本身则要求用革命的方法解除这种束缚,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全国一切积极的生产力获得向上发展的可能。因此,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就是要破坏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目的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关于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则是进一步将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将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彻底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生产关系,大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虽有不适应的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是基本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将为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条件。因此,“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5]

毛泽东关于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深刻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根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并为邓小平“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首次提出生产力是衡量中国一切政党进步与否的标准,成为“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把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看成仇敌,把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看成同盟者,成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他们把保全少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反动落后的生产关系,其政策及实行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束缚,造成国运衰败、民族危机和民生凋敝。相反,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等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革命对象,致力于变革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从根本上讲,是为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为了教育人民群众认清国共两党斗争的实质,认清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行动的根本目的,毛泽东提出了衡量中国社会各政党的政策和实践的标准。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6]

毛泽东关于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衡量中国一切政党政策好坏、作用大小之标准的观点,不仅给了我们判明一切政党进步与落后的依据,而且指明了中国各进步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向。毛泽东把能否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中国社会各政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政党理论的重大发展。正是在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4.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找到了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途径。早在过渡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他提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 毛泽东形象地把其比喻为“一体两翼”,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这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去实现工业化的思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独创性贡献。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总结了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毛泽东的这一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想,突破了苏联工业化的模式,为我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可见,正是毛泽东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一系列思考、探索和理论创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基础。

二、邓小平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1.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又创造性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在毛泽东“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建国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出了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合的,但也存在某些不适合的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就必须改革这些不适合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8] 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深刻阐明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2.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既体现了对发展生产力前所未有的重视,又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去苏联没有搞清楚,我们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9] 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此为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界定,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系并置于首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不仅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深化,而且体现出他对发展生产力前所未有的重视。

同时,邓小平总结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阐明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将“计划”和“市场”视做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仅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的争议,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为我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前提,这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突破性贡献。

3.提出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突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1] 邓小平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把生产力标准当作检验党是否正确执政的标准的思想。

同时,邓小平根据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指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历史上看,生产资料都是与一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从现实看,生产资料的巨大变革、生产过程的巨大变革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实践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离开了科学技术也不能增长得这么快。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深刻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是对马克思“生产力也包括科学”思想的简单复述与阐释,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性发展。

4.“三步走”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战略部署。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和实际能力出发,提出了生产力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他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经济发展是基础。为此,邓小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这就是,第一步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在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再花50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邓小平就为三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规定了具体的目标。1992年,他在南巡讲话中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我国的经济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发展生产力;要既快又稳,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总之,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阶段,开拓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

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继承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领导全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围绕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的建设和先进性联系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江泽民在新形势下,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党的建设和先进性联系起来,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什么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了全面论述。他提出: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执政兴国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第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和体现。江泽民指出,发展生产力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因此,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江泽民对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了深刻阐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3]

江泽民把生产力问题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同党执政兴国的要务、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问题相联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视野。

2.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概括。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江泽民提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最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他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此,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做了具体论述。第一,对新形势下劳动者的构成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他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二,提出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14] 这些阐述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则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15] 因此,我们要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在掌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江泽民对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地位和作用的强调,是与马克思、邓小平的有关思想一脉相承的。但江泽民关于怎样发挥劳动者作用的思想、关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概括。

3.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作了富有新意的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作了富有新意的阐述。他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16] 在这里,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江泽民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新强调。这种强调,对于打破限制我们头脑的旧条条框框,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贡献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