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物质创史观,还是实践创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论文,创史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谁创造了社会历史。凡断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自然物质活动自身创造的称物质创史观,亦可称唯物史观;凡断定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称实践创史观,亦可称实践史观。那么,马克思的历史观是物质创史观还是实践创史观?
传统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将物质视为宇宙的主体,宇宙是由物质自身的运动创造的,将此推广到社会研究则推出社会物质是社会的本体,社会历史是物质自我创造的自然过程,由此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由此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出物质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是一种曲解,马克思的新历史观不是解释社会历史的本原和本体的唯物主义哲学,而是关于人如何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义哲学,应称为劳动实践史观,其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是用劳动实践观念超越了本体论历史观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对立,把人类的社会历史理解为人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的历史。
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将其模式化和本体论化的是斯大林。斯大林在这一模式中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均理解成“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实质上即是哲学史上的自然物质本体论或科学本体论。这所谓的“唯物主义”即是承认自然界是世界的基本起源,承认物质、自然界或存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质,是第一性的现象,而意识是第二性的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他说:“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现象,而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现象,从生的现象,……那么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现象,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现象,从生的现象,社会物质生活是不依赖于人们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存在的反映。”斯大林就是如此由自然物质本体论世界观推广出一个社会物质本体论的历史观。
我国最权威的哲学教科书——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追随斯大林哲学模式同样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给出了物质本体论的理解。它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永远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发展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揭示世界的物质本原的本质,用物质的统一性来解释世界千差万别的存在形态。由如此的物质本体论推广到意识论上就是自然本体论的意识论:“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大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而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此形成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推广到历史观上又形成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意识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推到这里,“物质存在”这一基石换成了“社会存在”,“自然物质运动”变成“社会物质生活”,由“自然界的历史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推广出“人类社会历史也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按照本身固有的必然规律而发展的客观过程。”自在自然本体论变成了社会自然本体论。总之,斯大林哲学模式及其中国的复制品许多年来都是按照本体论思维方式去理解、讲授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不仅把世界观本体论化,也把辩证法本体论化、认识论本体论化,最后把历史观也本体论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被理解成本体论意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如此本体论化的教科书体系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和正统的模式,并在社会中取得了公认的合法地位,遇到一种社会理论首先问一个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成了人们的哲学思维定势。
这里我们要慎重地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这种物质本体论的理解合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本性吗?马克思的新历史观是这类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吗?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此本体论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符合马克思哲学本文的本意吗?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否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这首先要讨论一下何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西方传统哲学遗留下来的哲学概念或哲学流派,是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用以追求宇宙终极本原、本体、本质而提出来的哲学名词,它们的含义非常狭隘并受哲学史的局限。其实列宁和恩格斯都明确讲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仅仅依对精神和自然界哪一个是基本起源的回答来划分的,超出这个范围是没有意义的。追索感性世界背后的形而上本原、本体、本真这类终极存在,是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即本体思维方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是这一传统思维方式形上思考的产物。高清海同志近年的新著《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和论文《哲学回归现实之路——本体思维方式的兴衰》等全面反思了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和现状,深刻地批判了本体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系统地研究了本体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变革、本体思维方式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我国哲学界对传统本体哲学思维方式的一次真正的严肃而系统的批判,是用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本体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对立的真正克服。由此确立了以下观点:人类生活于现实世界,人的现实世界不是给予的世界,而是经过人自己的活动参与和创造的世界,即体现着人的否定性本质力量的属人的世界。作为人的生存条件的自然对人是潜在的存在,同时人又应自身的需要创造了一个应然观念世界。人是以自然潜在为条件,以理想观念为目的,经过实践创造出一个属人的现实世界,由此人为制造出自然世界、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各种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正是对这多重世界之间的矛盾的不同理解。人是一种从不满足当下存在和生活的动物,它总在希望和追求一种更高的存在和生活,这正是人所特有的自身超越的“形而上学”本性,尤其在人尚无力控制时下的现实世界和自身的命运时,这种形上追求更牵动着人的思想在可感性现实之上寻找超感性的本原和本真,这就形成了一种本体论思维方式,并由此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的派别。这种思维方式发展到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物质和精神进行了极度抽象,法国的唯物主义即科学的物质本体论将物质抽象为终极客观实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即带有科学性质的精神本体论则将精神抽象为绝对客观精神,由此造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尖锐的公开对立。总之,本体论思维方式在追求终极存在和绝对本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大类本体存在——精神和物质,亦或思维和存在,归结到人则是灵魂和肉体,由这同一思维方式形成本体论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这一思维方式下可以产生出多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如古代的直观形态和本体论、中世纪的神学形态的本体论、近代的科学物质形态的本体论和绝对精神形态的本体论,并具体形成为形形色色的本体论学派。这诸多派别根据对物质和精神何为终极存在或终对本原的回答均可归类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营垒。由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传统哲学上成了至高无上的哲学概念。通过对本体论兴衰史的考察,高清海认为本体论由古代到近代最后到黑格尔形而上学本体论达到顶峰并陷入绝境,随后走向衰亡。衰亡的根源就在于这种本体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把人的现实世界分化瓦解为理想观念世界和自然物质世界,并以其中一极为现实世界的抽象本体,由此失落了人,失落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或实践创造性。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的劳动实践创造能力破天荒地爆发出来,人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人们不再满足脱离现实世界到超感性的自然和神的彼岸去追求人的形上本性,而将哲学的目光收到当下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哲学到了不再是本体论内部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争斗,而是要从根本上突破本体论思维方式,这是哲学思维方式上的一场最根本性的革命。于是黑格尔的“尽善尽美”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成为现代哲学各流派的众矢之的,“拒斥形而上学”成为哲学的先锋口号,哲学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浪潮(如果说从神话到哲学的诞生是第一次浪潮),哲学思维方式开始从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走出来:从一元取向转向多维取向,从超感本体论主义转向现实活动论主义,从先天本质命定论转向后天存在选择论,从客体决定论转向自主决定论,从投靠外在权威转向发挥内在权威,从绝对独断论转向相对多元论,从事实认知论转向意义价值论,从抽象理性主义转向批判理性主义,从社会客体本位转向个体主体本位,从社会历史规律论转向主体创造历史论……正是在这一变革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哲学革命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垒随之消解了,这种对立作为历史的产物而成为非永恒。正是在哲学史由传统到现代的关节点上,青年马克思带着他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哲学信念冲进了哲学王国。(以上观点参考了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序言《哲学的秘密在于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30页)
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和新历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这里,马克思实现了由本体论思维方式向人的劳动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遇到的是哲学主题的变换,应该说是费尔巴哈首先实现了哲学主题的变换,他把人的本质从抽象的“神”和同样抽象的“物”那里挽救出来,还给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自身,这实质上就把哲学的主题从抽象的世界本体转向了活生生的人本身,他不再把自己的新哲学归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自称为“人本主义”,这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哲学解放。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抓住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主题的变换,而且进一步找到了掌握人和人的历史的秘密的全新思维方式——劳动实践思维方式,独创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理论,同时提升出扬弃劳动异化全面解放人的本质力量的共产主义哲学理想——实践的人道主义。由于马克思的新哲学就是关于“人的世界”和“人的历史”的哲学,所以实践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也是马克思的新历史观。由于这一新哲学研究的不再是世界的本原或本体问题,所以马克思也同样不将其归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自称为彻底的人道主义,所谓“彻底”就是对人的本质的劳动实践的理解。也只有使用劳动实践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打破统治了几千年的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
马克思在《共产主义》一章如是说:“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的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理论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这是打破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片面性的划时代哲学纲领。这一纲领的思维支撑点就是“实践方式”、“人的实践力量”、“现实生活”。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马克思又对人类的世界历史作出了崭新的理解:“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同上,第131页)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类的世界历史归结为劳动实践。这才是马克思的新历史观的最本质的特色,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就是劳动实践史观即关于人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的历史的总观点。再将这种历史观归之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已无意义。
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首先将自己的新哲学的主题确定为“事物、现实、感性”即属人的感性现实世界或人创造的现实历史,进而与将现实作为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来理解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将现实作为能动的主观的形式来理解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明确表示自己的新哲学是将感性现实当作“实践”来理解。这里马克思用了“新唯物主义”的称谓,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从对人的实践掌握方式又回到了对宇宙的本体掌握方式,将自己的新世界观和新历史观归结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不是!我们可以逐字解读提纲,在这里根本找不到本体论意义上的物质、自然这类概念,根本不涉及宇宙的起源、本原、本体之类的问题,也根本不存在对世界的形而上解释,通篇贯彻的是把感性当作实践来理解和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所以这里所谓的唯“物”指的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主义”。
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一反黑格尔及其信徒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将实际活动的人视为自己的新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前提,对现存感性世界和人的历史同样作出劳动实践的理解,认为人的“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9页)。至此我们认为,认定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理解成一部劳动实践史而不是一部物质本体发展史,不应该再有疑义。将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之为“实践主义历史观”属理所当然。
中国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以来,将斯大林模式视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的神话已被打破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质上就是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改革。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恰恰是斯大林的哲学模式。前面讨论过,这一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本体论化,是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全局性曲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称谓正是把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化的一种称谓,在这一称谓下的哲学内容实质上是一种物质本体论性质的历史观,它是把物质本体论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对历史的研究,对基石概念由自然存在的物质变换成社会存在的物质,把人类历史视为自然的历史过程,视为如同自在自然那样的客观存在,将历史规律视为如同自然界那样的自在因果规律,这种规律只有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于是在这里没有劳动实践的逻辑地位,不讲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不讲人的主体性,不讲人创造历史,更不讲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和解放人的人道主义,总之是失落了人,失落了人的劳动实践。问题的要害是在于这一模式采用的是传统的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排斥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根本无法表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性内容。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讲是人创造了历史,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由此可称为人的实践创史观,但我们过去偏偏将这一基本内容纳于物质本体论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框架中,于是就把人归之于物。说人不过是最高级的物,说人创造历史不过是说宇宙间最高级的物自身演化出自己的历史。说劳动实践不过是高级物质的活动方式,以至称为“物质”劳动、“物质”实践、“物质”生产力。认为只有这样解释才符合“唯物主义”。于是在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的人的不同于物的自由本性不见了,实践的“有意识”的本性也不见了,人的“智能”这一本质力量更不见了,人如何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人类历史的过程也不见了。如此的“唯物”与“人是机器”的旧观点是同一思维方式的产物。再如,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的因素第一”的观点,说在战争中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比较是人的因素第一,批评了“唯武器论”。合理地说,这种观点可称为战争中的“唯人主义”,它反对战争中的“唯物主义”。但我们硬说毛泽东的这一观点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解释说这一观点虽然强调了人的因素,但不否认物的基础和“舞台”的作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又强调了人对物的反作用,不仅“唯物”还“辩证”。其实毛泽东在这里讲的根本不是什么“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而是军事活动论问题,讲军事活动中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根本不是讲战争的“物质本原”问题,所以对之用本体论方式解释不通。再如,邓小平近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历史观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家都说这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大发展,说这是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的现代表述。那么怎么解释这一论断符合物质本体论原则呢?于是就说科学产生于技术、技术产生于实验和生产,而实验和生产是物质性的,所以说科技的决定作用归根到底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当然还可以说科学是人脑这一高级物质的产物,技术是人这一物质的机能,说科技的决定作用归根到底是人这种物的作用。所以说这一论断是符合唯物主义前提的。须知邓小平在这里讲的同样不是本体论问题,无所谓“唯物”和“唯心”。用“唯物”“唯心”的本体论标准判断不了这一论断的哲学属性。邓小平这里讲的根本不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物本原”和“心本原”的问题,它讲的是人类历史的“活动论”和“创造论”问题,是科学技术与其它因素的“关系论”问题,讲的是在诸因素中科技智能的决定作用,亦可称之为“科技智能动力观”。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产物,现代哲学已否定了这一思维方式,由此“唯物”“唯心”的对立哲学格局已被解构。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实际和时代的实质出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恰当称谓应是实践的人道主义或劳动实践创史观,而不是唯物史观。
标签:唯心主义论文; 本体论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实践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