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现状及论文,趋势论文,绩效评价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绩效评价一般是指对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量化的过程,但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量化和单一的财务评价,包括组织财务与非财务的全局性、整体性评价。绩效评价对于组织的业务绩效改善具有极大作用,据A.T.Kearney(1985)研究,进行绩效评价的公司,总体生产率可提高14%~22%。Sink(1989)也指出“不会绩效评价就不能正确地管理”[1],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物流被称为经济的“黑暗大陆”,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绩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开展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意义重大。所谓物流绩效评价是指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物流系统做出全局性、整体性评价。现有研究主要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绩效评价方法选择这两个方面。前者关注影响物流绩效的因素,而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所给的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物流绩效值。
本文将对物流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方法选择两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讨论,论述它们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最后展望其研究的趋势。
二、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微观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单一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战略目标,如Cohen和Lee(1988)提出的最小成本评价模式[2],Arntzen等(1995)提出的作业时间最小化评价模式[3],都属于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它们的共性是从物流的某一个方面(如时间、成本、质量等)进行评价,具有简单、评价结果能够量化和直观、比较有说服力的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一的财务指标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单一财务评价指标只能体现物流活动中的某一个活动或单个职能部门的绩效,不能对整体物流绩效进行评价。
(2)单一财务指标控制的滞后性。由于财务数据是历史的,做出的评价结论是反映过去的物流经营成果,而非现在和未来的。
(3)采用单一财务指标可能会鼓励短期行为[4]、局部最优[5]、最小变化[6]。
(4)单一财务评价指标只考虑了有形资产(如固定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如企业信誉)没有进行评价,因此,评价结果是不全面的[7]。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单一财务评价指标的不足,发展全面的、综合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正如Christopher(1992)在北美物流管理大会上所提出的,物流水平领先的公司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就是建立复杂而又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
虽然已经认识到单一财务评价指标的不足,但是建立一套反映物流整体绩效的综合指标体系也非易事,因此,较早时候学者们只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一些描述性评价指标。如由Sintef(1992)提出,经Moseng(1993)改进的TOPP物流绩效评价系统[8],认为物流绩效评价应该从效果、效率和易变性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其优点是从企业整体角度评价物流绩效,其不足之处是只描述了评价的内容但并未给出具体的评价过程,因此操作性不强。之后,Bradley(1996)提出一个称之为结构性AMBITE(Advanced Manufacturing Business Implementation Tool for Europe)绩效评价系统[9],认为物流绩效应该从业务过程、竞争优势和制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此系统里,每一个方面被称之为战略绩效指标(SPI),而且每一种SPI在具体应用时可再细分许多不同的子评价指标,但它主要是基于企业业务重组而提出的评价体系,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相对于定性为主的评价指标而言,由于定量指标更具有操作性,因此,研究物流定量绩效指标的文献要远远多于定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是Beamon提出的资源利用率、生产量和弹性三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0],其特点是大多数绩效评价指标都可以从企业的相关资料(如财务报表)中得出,这有利于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量化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物流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提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不同性质企业的物流绩效评价内容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后来有些学者提出了基于个案研究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宏观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除企业微观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外,近年来,社会的、宏观的物流绩效指标体系研究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所谓的宏观物流是指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发生在生产企业纯工艺生产前后以及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18],而对宏观物流绩效指标进行研究是为了实现宏观物流指标的归类、综合及宏观物流绩效评价。根据研究,李红启等(2005)提出了宏观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详细内容请参见文献[18]。
三、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从选择评价指标数量角度来区分,现代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方法可分成单一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方法。所谓单一评价方法是指选择单一指标,计算指标的实际值,并把它与所设计的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对企业物流绩效做出评价结论,如经济增加值法(EVA)。综合评价方法是以多元指标体系为基础,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间建立一定的函数关系,通过计算得出此函数关系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由于单一评价方法所选指标较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绩效,故已不常用,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物流绩效进行评价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下面分别从定性、定量和定性与定量结合三个角度对其展开讨论。
(一)定性评价方法
在物流效率评价中,借助案例分析是定性分析中比较重要的手段。如Bourne等(2000)提出设计、执行和修改绩效评价系统三步骤的定性评价方法,通过三个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得出“具体企业(过程)要求绩效评价系统随战略不断地调整”的结论[19]。甘红云等(2002)提出物流绩效评价的三维法,分别从企业的历史、标杆企业的、客户要求的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它指明了物流绩效评价的方向,但没有具体的、详细的给出评价的过程及其计算步骤[20]。由于定性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是物流绩效评价的主流,因此,本文就不在此赘述。
(二)定量评价方法
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物流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随着生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人力、材料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而体现知识的设备、智力等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采用传统会计中的成本核算会隐藏真实成本,因此,在物流绩效评价中涉及的成本核算,常采用作业成本法[21][22]。该方法能体现企业的真实成本,但采用此法的工作量较大。
2.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首先提出的用于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DEA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一输出的观察值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由于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算法、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它不仅能比较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并且可以对绩效不佳的单元指明改善的方向和程度,因此,应用领域也很广泛,如船舶业的绩效评价[16]、港口绩效评价[13][14]等。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方法
1.层次分析法
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是一种将评价者的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有效结合起来的物流绩效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物流系统具有多层次特点,用相对量的比较,确定多个判断矩阵,取其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权重,最后综合出总权重,按此进行优先程度排序,得到各物流单元的绩效排序。该方法可靠性高、误差小,其不足之处就是评价的物流对象不能太多(一般不多于9个)。目前已经应用于物流中心选址[23]和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24]等方面。
2.平衡记分卡法
20世纪90年代Kaplan和Norton提出了基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改进学习四个方面综合绩效评价方法。此法基于“平衡”的原理,有利于组织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领先型指标、内部绩效与外部绩效之间的平衡。此评价法优势在于同时考虑企业的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但由于考虑因素较多,获得评价指标数值的成本较高。文献[25]运用平衡记分卡原理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
3.标杆法(Benchmarking)
标杆法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是使组织不断学习、改进、维持企业竞争力的新型管理方法。它把著名的企业与自己作比较,将本企业尽可能多的业绩指标与竞争对手的业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到两者的差距,此差距就是本企业所要努力的方向。定基是一种积极的方法,定基过程将企业的目标与外部市场连接起来,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可以得到确认和合理化,但是一个良好的定基难以确定,且定基研究需要花费的成本较高。文献[13]运用标杆法对物流分销中心的绩效进行评价。
4.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Zaded L A首先提出来的。它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具有“模糊性”现象的物流绩效问题(模糊性是指在物流绩效评价中,涉及的评价因素较多,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各因素间还有层次之分),基本原理是利用模糊集和隶属度函数等概念,应用模糊变换原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对事物隶属度进行整体评价。由于模糊综合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因此,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物流绩效评价中[26][27]。
除了上述绩效评价方法外,作为一种尝试,还有随机函数前沿方法(SFA)[28]、全要素生产率法(TFP)[29]、关键绩效指标方法(KPI)[30]等物流绩效评价方法。
四、物流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
现代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理论转变,从而导致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方法的变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管理人员、供应商、分销商、员工、顾客、政府部门、社区等等,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而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除了有上述已提到的缺陷外,还存在只体现委托代理理论关于“股东利益至上”原则的不足,这与现实企业管理情况是不相匹配的,因为在竞争日益激励的现代社会里,许多学者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日益受到企业绩效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经营者应当放弃“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而应当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采取”共同治理“的模式[31]。
(二)由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转变,注重物流的长远绩效
物流绩效评价是基于某一时点的,其评价结果也只是反映某一时刻的企业物流绩效,而绩效管理是指利用评价所得到的有关绩效信息使企业的文化、系统和过程得到改善,重新调整好目标和分配资源,让管理者坚持或改变当前的政策、程度指导以适应上述重新调整好的目标[32]。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后的反馈与沟通、绩效改善等五部分内容[33],是一个过程,是反映企业长期的、动态的绩效状态,评价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
(三)现有评价方法的多重组合,新的评价方法不断加入
上述所提到的绩效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物流绩效的综合评价,但不同的方法适用的条件、对象是有差异的,且每一个评价对象由于所选择的专家及其自身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物流单元进行评价,可能出现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问题[34],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有不少学者已经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如陈衍泰等(2004)提出的初步集成的综合评价方法[35],虽然只是一种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物流绩效评价方法的多重组合将是今后研究的大趋势。另外,目前虽然已有一些评价方法较好地考虑和集成了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定性与定量信息,但这些评价方法在应用中仍摆脱不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评价专家的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因此,近来不断涌现用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和事例推理等新方法进行物流绩效评价。
(四)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纳入到物流绩效评价体系中
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资本资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发展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知识与智力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物流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从事此行业的人员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物流绩效,因此,加强对人力、知识等资源的评价体现了无形资产在物流绩效评价中的特殊作用。
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定性指标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财务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