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结构变革推进课堂转型_学习目标论文

用结构变革撬动课堂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一场攻坚战,但最好的“武器”只有在合理的“结构”中才能发挥其功效,因此,“结构”的变革才是基础性的变革。我们学校进行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的探索,试图通过课堂结构的变革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实现日常课堂生态的改善,成就师生美好的课堂生活。

      通过“课堂结构”化解课堂变革难题

      在眼花缭乱的课堂变革中存在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与我们缺乏合理的“课堂结构”有关。

      缺少“内核”支持。课堂的“内核”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目标”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建立。

      缺少证据支持。“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理论认为,好课堂的关键不是看教师个人素养的表现,而是要依据学生的学习信息,即“证据”,证明学生“在学习”“围绕目标学习”。

      缺少学理支持。经验是重要的,是理论之源,但经验也是危险的,仅仅依靠经验不能回答“好课堂好在哪里”这样的叩问。课堂变革的学理首先应该体现在“结构”上,怎样的学理支持怎样的“结构”。

      缺少稳定质量。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谓“好课”是偶一为之的,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好课”出现,研究活动过去,课堂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了。长期的、稳定的课堂质量,必须依托于相对稳定的“课堂结构”。

      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前提

      “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统一于“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是其基本元素,“评价嵌入教学”是主要特点,因此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变革中,必须采取逆向设计的思路,即“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之前要先设计好用于检测目标达成的评价任务。“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的前提是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任务设计的前提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是课堂结构的内核。课堂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主语是学生,必须清晰明确,应该可评可测;学习目标“数量有限”,因此我们不必纠缠于“这节课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内容”。课堂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进行设计。

      我校顾颖颖老师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这样设计学习目标(见下页表1)。

      评价任务是指用以检测、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的学习任务,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的基本元素与关键要素,决定了课堂的质量。

      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做到三点。第一,与目标对应。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考量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过程,我们建议在教学设计中,在每一项评价任务后面注明所检测的目标。

      第二,用学生视角设计。评价任务的描述要让学生明白,让学生能学、爱学,避免由于评价任务本身的不明晰,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说明”,一次又一次地“扰学”。

      第三,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特别强调学习是一个真实的知识建构的过程,我们应该考虑评价任务的“长度”,要通过整合形成“大任务”,而不是“短兵相接式”一个一个的琐碎的“小任务”。

      上例中,顾老师设计的评价任务如下页表2所示。

      

      

      教师可以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去寻求变化、创造变式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结构由两个层面组成:整节课板块化的“大结构”与每个板块程序化的“小结构”。完整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结构,也就成了围绕学习目标的“小结构”的循环。

      一节课要有板块化的“大结构”,一般而言是这样呈现:

      

      “导入”板块是课堂的常规板块。“总结”板块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途径,可以将学生所总结的学习收获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相比较,以了解“一致性问题”(教师想教的是学生认为已经获得的吗?),借此改进教学。

      中间的板块设计,我们的经验是:第一,一项评价任务对应一个板块;第二,板块对应的评价任务应是“大任务”,是有“长度”的学习任务;第三,根据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确定主题,简明扼要地说明该板块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第四,板块之间或并列,或递进,避免交叉、重复。板块的安排、板块间的关系,取决于评价任务的设计,再一次证明了评价任务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的基础性地位。

      语文教学一大误区是将“课文内容”直接理解成“课程内容”,课文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老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将“学习第一自然段”等作为“板块名称”。

      因此,给板块确定主题的工作极其重要,从设计上使整个课堂朝着“课程”的方向走,而不是朝着“教材”的方向走。这样,课堂就把课文作为“例子”(即叶圣陶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所学的内容即是“语文素养”,指向“课程素养”而不是仅指向“课文内容”。

      根据这样的理解,顾老师设计的板块及主题是:

      板块1:读题导入→板块2:理解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板块3:领会作者处理详略的技巧→板块4:理解运用数据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巧→板块5:联系人物升华校训“恒”的理解→板块6:总结。

      另外,每个板块要有程序化的“小结构”,我们倡导要对每个板块作“结构化”的处理,其基本程式为:

      

      这个“程序化”的“小结构”所构成的“教学过程”,最显著的特点是“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安排与组织评价任务”,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课堂评价的“一体化”。

      据此,顾老师这样设计“板块2”(见表3)。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改变的是课堂的学习生态,使教师从碎片化地“教”到建立在整体思考“目标-教学-评价”之基础的“教”。

      

      在运用上述范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这个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去寻求变化、创造变式;“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变革不排除细节的探索,包括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运用,但所有的细节一定是在“结构”的框架之内才是有价值的。

      

标签:;  ;  

利用结构变革推进课堂转型_学习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