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结构变革撬动课堂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一场攻坚战,但最好的“武器”只有在合理的“结构”中才能发挥其功效,因此,“结构”的变革才是基础性的变革。我们学校进行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的探索,试图通过课堂结构的变革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实现日常课堂生态的改善,成就师生美好的课堂生活。 通过“课堂结构”化解课堂变革难题 在眼花缭乱的课堂变革中存在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与我们缺乏合理的“课堂结构”有关。 缺少“内核”支持。课堂的“内核”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目标”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建立。 缺少证据支持。“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理论认为,好课堂的关键不是看教师个人素养的表现,而是要依据学生的学习信息,即“证据”,证明学生“在学习”“围绕目标学习”。 缺少学理支持。经验是重要的,是理论之源,但经验也是危险的,仅仅依靠经验不能回答“好课堂好在哪里”这样的叩问。课堂变革的学理首先应该体现在“结构”上,怎样的学理支持怎样的“结构”。 缺少稳定质量。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谓“好课”是偶一为之的,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好课”出现,研究活动过去,课堂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了。长期的、稳定的课堂质量,必须依托于相对稳定的“课堂结构”。 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前提 “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统一于“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是其基本元素,“评价嵌入教学”是主要特点,因此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变革中,必须采取逆向设计的思路,即“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之前要先设计好用于检测目标达成的评价任务。“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的前提是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任务设计的前提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是课堂结构的内核。课堂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主语是学生,必须清晰明确,应该可评可测;学习目标“数量有限”,因此我们不必纠缠于“这节课还有很多没有学习的内容”。课堂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进行设计。 我校顾颖颖老师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这样设计学习目标(见下页表1)。 评价任务是指用以检测、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的学习任务,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结构的基本元素与关键要素,决定了课堂的质量。 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做到三点。第一,与目标对应。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考量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过程,我们建议在教学设计中,在每一项评价任务后面注明所检测的目标。 第二,用学生视角设计。评价任务的描述要让学生明白,让学生能学、爱学,避免由于评价任务本身的不明晰,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说明”,一次又一次地“扰学”。 第三,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特别强调学习是一个真实的知识建构的过程,我们应该考虑评价任务的“长度”,要通过整合形成“大任务”,而不是“短兵相接式”一个一个的琐碎的“小任务”。 上例中,顾老师设计的评价任务如下页表2所示。利用结构变革推进课堂转型_学习目标论文
利用结构变革推进课堂转型_学习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