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一道诱人的风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剧论文,诱人论文,风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起电视剧,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把它和“长”联系在一起。的确,看看如今的电视剧,数量逐年递增,据说自1999年以来,每年都要拍摄15000多部(集)以上。这是个惊人的数字。然而,就在这庞大的电视剧制作中,短篇电视剧,也称单本电视剧的数量微乎其微,不及总拍摄量的1/10。出于种种原因,电视人不愿意拍短剧,尽管单本剧是长篇电视剧的“祖先”(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短剧),致使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短剧没能像“后起之秀”——连续剧那样茁壮成长,以至于短剧至今仍然是电视剧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其实,短剧自有它的优势,拍好了依然魅力无限。而且,从艺术上讲,短剧也是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
单本剧的篇幅短,时间一般在90分钟之内。这就决定了它事件单纯,结构紧凑,不能有太多的人物,人物关系也不要太复杂,情节简单、线索单一,最多不超过两条线。同时,它要求作品要有更为强烈的戏剧冲突,一环扣一环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这样才能吸引人看下去,因为它不像看长篇电视剧那样,中间漏掉几集对欣赏无伤大局。较之电视连续剧,它的简练、集中更接近于话剧创作,只是它比话剧创作更自由灵活,话剧不能在舞台上表现的内容它都可以展现。
短剧多以当代题材为内容,与长篇电视剧相比,它对事件的选择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事件不一定是最典型的,但一定是人们最关心的或者是有普遍意义的、抑或是那些司空见惯却被人们忽略的、淡忘的内容以及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比如住房问题、父母离异以后的子女问题,在国内兴起出国热期间,留守女士和留守男士的情感问题及最终的婚姻破裂问题等。例如,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近几年拍摄的一批单本剧,《走进暴风雨》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描写了某公司书记贺达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拒收贿赂,在工艺品总厂八间房的分配上主持公道;《红小豆绿小豆》表现了两个农村姑娘春儿和花儿对城市的向往,最后春儿用红小豆和绿小豆摆出了一个图形,以纯朴得近乎原始的方式与母亲告别,和花儿一起离开了闭塞的小山村,《红剪花》则塑造了这样一个女孩——瘫痪在床的暖儿学会了剪纸,老外以大价钱买了她的剪纸,村里人纷纷向她学这门手艺,暖儿认真地教,但老外没有再来,人们也就不学了。村长给她搬来了一笔生意,面对人们羡慕的眼神,暖儿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想上学……这些短剧所要体现的主题虽然在相当多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但因为它们选择的事件比较独特、也很耐人寻味,并且它们都给人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的结果,所以,使人产生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就这一点而言,短剧对题材的选择比长篇连续剧要考究严谨得多,它应该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魅力,有滴水穿石的穿透力,能对人的心灵产生无穷的震撼。
短剧的角度也并非大全景,它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力求“小而精”,直接击中问题的要害,一针见血。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午夜有轨电车》就显出了自己的匠心独运。这是一部描写婚姻破裂的戏,一部写婚外恋的戏,但是它没有正面写丈夫陶明与日本姑娘小山珍美的恋情,也没有写陶明和妻子月华在婚姻生活上的种种矛盾,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婚外恋,他们的隔膜源自分离。电视剧从陶明回国探亲、月华兴致勃勃地准备和丈夫一起出国切入,从陶明对带月华去日本的暧昧态度中,人们感觉到了二人婚姻面临的危机。在陶明吞吞吐吐的言语中、在他躲躲闪闪的行为中、在他和小山珍美的舅舅龟山用日文言不由衷的对话中,敏感的月华明白了一切,剧情在一步步向前推进。它省略了对陶明和月华婚姻生活全过程的描绘,把镜头聚焦在其婚姻困境,非常凝练地透视出到海外闯天下的人所面临的巨大的生存压力以及这种生存压力对人性的扭曲,出国热所带来的潜在的婚姻危机。从这个“小”戏中,我们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看到了当今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由此看来,在短剧创作中,角度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比事件的选择更能决定一部作品的成败。角度之于事件,就好比点和面的关系,把某一点或几个点做“亮”,面也就有了光彩;相反,如果只注重把“面”铺开,忽略了对“点”的渲染,越是面面俱到,越是平均使用力量,越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视界似乎有一种看法:单本剧是“小儿科”,相当多的稍有名气的导演不屑于拍单本剧。于是,短剧成了很多年轻导演“练手”的实习之作,这也是造成短剧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其实,短剧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的领域,在艺术上有着诸多不同于长篇电视剧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拍好一部短剧并不比拍好一部长篇电视剧容易,因为短剧没有长篇连续剧那样灵活自由的空间,它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内诉说尽可能多的内容,它不允许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要求编导惜墨如金、有“浓缩”的本领,三两句话、几个镜头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一个画面、一段音乐就能向你传达很多信息,“脆”和“快”是它的特点。一部含金量较高的单本剧不是每个导演都能拍出来的,它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产物。这恰恰应了那句话“长文章好写,短文章难做。”像《弟弟在等我》,只写了一对孪生姐弟相约会面,因姐姐被老师留校补课而失之交臂这样一件事。但借助姐姐的回忆让人们知道了他们的父母已经离异,弟弟随母亲、姐姐跟爸爸,而他们俩却难舍难分,了解了姐弟俩的会面是偷偷的,不敢让妈妈知道;从他们的谈话中还获悉,姐姐恨妈妈,弟弟怕妈妈;也感到了他们对那些能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的孩子有多么的羡慕。它容纳了如此多的内容,暗示了夫妻离异、婚姻破裂、家庭解体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对孩子性格成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内涵相当丰富。
说短剧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产物,不仅仅因为它结构紧凑、内涵丰富、以少胜多,还在于它故事讲得很美。短剧不能像一杯白开水那样没有味道,它不像长篇电视剧那样,在几天、十几天甚至二三十天内才给你讲完一个故事,而是让你在90分钟之内领略到一部作品的全貌,不具备长篇电视剧的通俗性、消谴性。因此,在欣赏短剧时,观众的内心没有了期待。那么,短剧就得靠人物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情节以及每一段音乐去抓住观念,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在电视机前。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了,它自然也就有了能让人回味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人们去思考一些剧中以及剧以外的问题,这样的短剧才是上乘之作。如果说衡量一部长篇电视剧成功的尺度是看它是否能引起观众的欣赏期待的话,那么,评价一部单本剧成功的标志则是要看它能不能真正在观众的内心引起震动,使之回味、反思这部作品。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是短剧的灵魂。这里还以《午夜有轨电车》为例,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借男女主人公的婚变,展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出国热潮,展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展现中外文化的相互冲突,以及物质、金钱、生存压力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和性格的扭曲……就其艺术品位而言,它也是高超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剧中的很多内容都不是直白地表现出来的,它往往点到为止,引发你去思考。比如陶明对龟山要到家里来做客显得很紧张,比如陶明与小山珍美通电话时的心神不安。二是《午》剧把月华塑造得相当完美,尽管她也会发脾气,也会施展一些小伎俩通过越洋电话套出小山珍美的实话,但是,她的所有表现都是真实的、合情合理的,是符合这个人物身份的,她的性格是鲜明的。而且,正是由于她的“主动进攻”,了解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她才得以迅速做出决断,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剧一开始,是她希望借助丈夫一起出国;到剧的结尾,她没有唯唯诺诺、委曲求全,而是自立自强,勇敢地提出离婚,完成了人格的升华。因而,使这部戏的格调提高了。
目前电视剧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短篇电视剧处境不佳。然而,要扭转这种局面,不一定非要片面地和长篇电视剧去争收视率,相反,它要真正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窃以为,短剧应该更偏重艺术品位、更注重文化内涵而区别于长剧的通俗性、消遣性,把短剧拍得精致、丰满、好看、耐看,使它成为一道名副其实的诱人的“风景”。短剧的未来定会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