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猪关节扭伤验方(论文文献综述)
钱敏[1](2021)在《一种民间验方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民间验方(马铃薯+明矾+冰片)的治疗,通过与消定膏的对照,评价其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提供新的选择。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90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试验组(45例)采用民间验方(马铃薯+明矾+冰片)治疗,1次/2日,外敷;以覆盖肿胀的关节周围为准,厚约2mm,疗程为2周。对照组(45例)采用消定膏治疗,1次/2日,外敷;以覆盖肿胀的关节周围为准,厚约2mm,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WOMAC总评分、膝关节肿胀度、总体疗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治疗一周和治疗两周的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所得出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民间验方(马铃薯+明矾+冰片)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本试验研究共纳入90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试验组纳入45例,脱落7例,其中3例因治疗效果不满意主动退出,3例失访,1例中途接受其它药物治疗,最后统计38例;对照组纳入45例,5例因个人原因主动退出,3例无法坚持治疗退出,2例中途接受其它药物治疗,最后统计35例。1.VAS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OMAC总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WOMAC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肿胀度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膝关节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评价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3%。试验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更佳。5.血清中IL-1β含量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组内IL-1β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组内IL-1β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中IL-6含量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组内IL-6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中TNF-α含量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组内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民间验方(马铃薯+明矾+冰片)外敷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能有效缓解疼痛、肿胀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活动,使血清中IL-1β、TNF-α的水平降低。2.民间验方(马铃薯+明矾+冰片)外敷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止痛效果不弱于消定膏。在降低血清中白介素6(IL-6)含量方面与消定膏无差异。3.民间验方(马铃薯+明矾+冰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周育毅,苏志远,孙鹏,刘春雨[2](2020)在《老鼠脚迹草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50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老鼠脚迹草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玉林师范学院康复中心就诊康复的10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新采挖的老鼠脚迹草鲜草药捣碎外敷治疗,对照组采取冰敷加绷带固定治疗。治疗七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踝关节疼痛度,肿胀度和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和踝关节的疼痛度、肿胀度、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踝关节的疼痛度、肿胀度、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组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10例,好转40例,有效率达到100%,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42例,无效6例,有效率88%,两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鼠脚迹草鲜药捣碎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张学思[3](2020)在《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踝关节扭伤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损伤,如果早期失治、误治,会影响痊愈的时间甚至导致不愈合,进而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等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传统医学将本病归为“筋伤”的范畴,中医外治法是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中药外治法因其独有的特点,更是被广泛应用。双乌祛痛方作为河北省固安县中医院骨科的经验方,已有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其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等症状的治疗能力得到了证实,且因其简单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来对其有效性进行科学的验证。本研究旨在验证经验方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的能力,对比外用扶他林乳胶剂之间疗效的差异,为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踝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的能力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验证双乌祛痛方膏剂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对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机理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双乌祛痛方的进一步研究和全面推广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临床收集6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双乌祛痛方组和扶他林乳胶剂组共两组,采集其一般情况、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瘀斑面积、皮肤过敏反应评分和皮肤刺激反应评分共七个数据。记录治疗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治疗结束1个月共计4个观察点患者症状的改变情况。将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对两组组间和组内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瘀斑面积四个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进行对比,评价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症状的治疗能力,分析两组治疗间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对皮肤过敏反应的记录与分析,记录两组发生过敏反应的人数以及评价过敏反应的程度,评价本药的皮肤刺激性的强度和皮肤致敏性的强度。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伤踝、病程、疼痛程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肿胀程度、踝关节表面瘀斑面积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线不具有差异,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疼痛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较对照组疼痛程度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早、中期对于疼痛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一个月的随访中,两组间VAS疼痛评分基本相同,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远期效果差别不大。3.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功能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较对照组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改善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早、中期对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一个月的随访中,两组间踝关节功能基本相同,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远期效果差别不大。4.两组患者踝关节肿胀程度和表面瘀斑面积在组内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P<0.05,两组治疗对急性踝关节扭伤肿胀和瘀斑这两个症状均有改善。两组间对比,各观察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对于踝关节肿胀程度和瘀斑的改善效果差异不明显。结论:双乌祛痛方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显效,在早、中期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症状的改善优于外用扶他林乳胶剂,在治疗关节肿胀和消除瘀斑的能力上两组差异不明显。双乌祛痛方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早期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症状的改善疗效显着,但其对于踝关节肿胀和瘀斑的改善不占主导作用。
林大智(LIM DAZHI)[4](2019)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取穴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60例急性腰扭伤病例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循经远取动法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30例。循经远取动法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即根据患者疼痛部位,辨经取穴,腰部正中部督脉循行部位疼痛者,取水沟穴。腰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疼痛者,取患侧攒竹穴。针刺得气后,由另一位治疗师协助患者适当运动腰部,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5日为一个疗程,共1个疗程。并配合腰部活动,每十分钟行针一次。传统针刺组取阿是穴、肾俞、腰痛点、委中。体质强者,疼痛剧烈可先刺腰痛点,向掌心方向斜刺,当局部出现胀痛或麻胀感时,行捻转泻法,并嘱咐患者由小到大范围地活动腰部,每十分钟行针1次,委中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远端穴位时,嘱咐患者同时前后活动腰部,留针30 min。在留针期间要求患者由小到大范围地活动腰部。留针期间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患者每日治疗一次,以5天为1疗程。共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急性腰扭伤患者,一天治疗及一个疗程治疗前后的VAS评分,ROM评分,RDQ评分及一次治愈率及总治愈率。结果:1.VAS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前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两组的VAS评分用t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循经远取动法组与传统针刺组在首次治疗之后的VA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远取动法组与传统针刺组在5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经远取动法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2.ROM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前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两组的ROM用t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在首次治疗后的ROM评分比较,其ROM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次治疗后的ROM评分比较,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ROM评分和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经远取动法组在改善腰部活动度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3.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RDQ)评分结果分析:循经远取动法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治疗前,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的RDQ评分比较,RDQ评分在经过首次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次治疗后的RDQ评分比较,RDQ评分和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经远取动法组在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4.有效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循经远取动法一次治愈率达70.00%,总治愈率为80%,传统针刺组一次治愈率为50%,总治愈率为6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能够明显缓解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腰部疼痛感,改善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功能障碍,改观腰痛后日常生活质量。
黄磊[5](2017)在《自拟桂方伤痛膏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桂方伤痛膏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探求其中临床疗效的差异,并对其中治疗原理进行初步分析,以求总结出一种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方法:研究中共收录60例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桂方伤痛膏结合手法治疗的观察组及扶他林乳胶剂结合手法治疗的对照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在1560岁之间。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中关于踝关节扭伤部分作为诊断标准及治疗后疗效判定指标,并根据治疗前后x线正位片踝穴宽度、患踝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来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以及桂方伤痛膏与扶他林乳胶剂对比的疗效特点。将研究所得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整理,对两种疗法得出科学性、系统性的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踝穴宽度、患踝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比较中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组间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穴宽度的组间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性踝关节扭伤后发生踝穴形态改变,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恢复踝关节的解剖位置。3.两组患者患踝肿胀程度的对比中,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踝肿胀。而组间对比中,治疗6天、9天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方伤痛膏组的消肿效果更优。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方伤痛膏在改善急性踝关节扭伤后关节活动度方面更有优势。5.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看出两种疗法均起到了止痛效果。治疗后两组相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他林乳胶剂组的止痛效果更强。治疗结束1月后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治疗都取得不错的远期效果。6.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总有效率均为100%,在总有效率上并无差异。但观察组治愈数上占优,治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中正骨复位可及时纠正踝关节的错位,此方法迅速有效,而桂方伤痛膏在消肿、改善关节活动障碍中具有优势,扶他林乳胶剂作为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在缓解软组织损伤后的疼痛中得到到广泛认可。实际临床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中,可考虑正骨复位后,桂方伤痛膏与扶他林乳胶剂联合应用,以发挥各自优势。
周育毅,孙鹏,刘春雨[6](2017)在《老鼠脚迹草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老鼠脚迹草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老鼠脚迹草捣烂外敷治疗。结果:3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伤患者经老鼠脚迹草外敷治疗后,治愈5例,显效17例,好转8例,有效率达到100%。结论:老鼠脚迹草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赵希云[7](2017)在《消肿定痛贴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医药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方面存在优势,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和青睐。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批准文号:甘药制字Z04010874)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效果显着、优势突出。但由于存在用量大、使用不方便、贴敷后不易清洗及易污染衣物等问题,限制了其向全省基层推广的潜力。为改善消定膏在临床应用中带来的不便,将消定膏改良为中药贴膏剂(消肿定痛贴)。目的:将消肿定痛贴应用到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治疗中,通过与原剂型消定膏对照,观察比较消定膏及消肿定痛贴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评价消肿定痛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急诊,于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共收集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70例,均为单侧踝关节扭伤,其中外翻型扭伤15例,内翻型55例,女22例,男48例,治疗组平均年龄28.82±10.94岁,对照组29.51±11.71岁。按首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分别采用消定膏和消肿定痛贴外敷治疗。治疗疗程均为12天,在治疗后第1月末进行随访。在首诊筛选入组后当天、第6天治疗后、第12天治疗后以及治疗后第1个月末随访访视的4个时间点对患者的肿胀、疼痛及关节活动度及治疗前后的软组织彩超等观察指标加以评分记录,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扭伤因素和软组织彩超评价方面无明显差异。随访1月后,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91.4%,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肿胀、疼痛(VAS)、关节活动度(ROM)及软组织彩超评分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消肿定痛贴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并不劣于消定膏。治疗组在治疗中有1例轻度皮肤过敏反应,未做任何处理,2天后自行缓解,两组均未出现水泡、瘙痒及红疹等副作用。结论:消定膏及其改良中药贴膏剂(消肿定痛贴)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方面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缓解踝关节肿痛,促进功能活动恢复,优化愈合过程。同时,消肿定痛贴具有药物与基质易混合、载药量大、透皮性好、易于粘贴以及对皮肤无刺激等优点,可弥补消定膏用量大、使用不方便、贴敷后不易清洗及易污染衣物等不足,不失为一种合理、简便、高效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适合向全省基层推广。
陈兆军[8](2016)在《孙树椿教授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及机理初探》文中指出背景:踝关节扭伤临床非常多见。对于不伴有骨折、脱位的单纯踝关节扭伤,则往往被忽视,由此会演变成为陈旧性踝关节扭伤。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会导致踝关节周围的慢性疼痛、踝关节不稳,最后还可能发生严重的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得不进行关节融合或关节置换,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清宫正骨派的代表孙树椿教授运用独特的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明显。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其中包括孙树椿教授小传及清宫正骨学术源流,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和治疗,现代医学当前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治疗。第二部分为孙树椿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共有7个方面,主要包括孙树椿教授对骨伤科筋伤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疾病首重手法、辨证与辨病结合、手法与用药结合等学术特色以及踝关节外踝理筋手法的渊源与特色。第三、第四部分为运用孙树椿教授清宫外踩理筋手法治疗临床常见病踝关节陈旧性扭伤的临床观察及有关机理初探。目的:1.科学观察、评估清宫正骨外踝理筋手法对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较为客观地验证、判定中医手法治疗临床常见病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踝关节陈旧性扭伤的临床诊治能力。2.通过肌骨超声技术、足底动态应力分析系统初步探讨清宫正骨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机理。方法:1.临床观察:经过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10例患者,最终有89例符合标准并资料完整,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设计方法进行分组,随机分为手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2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男13例、女39例,对照组男14例、女23例。所有患者踝关节扭伤全部为单侧,且都为内翻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外踝处疼痛,右侧66例,左侧23例。扭伤到治疗时间最短者3周,最长者11月,平均4.7月。患者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2岁。治疗组进行外踝理筋手法治疗,具体手法要点如下:①手摸心会:在外踝处寻找“筋结”。②手法理筋:轻巧点柔“筋结”,待“筋结”由僵硬变软后以踝关节拔、摇、戳手法理筋。③轻捋收功:最后沿着肌腱韧带走行方向捋顺伤处。对照组进行功能锻炼治疗,具体包括①足背伸锻炼;②足跖屈锻炼;③踝关节内外翻锻炼;④提踵锻炼等。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学VAS评分、AOFAS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距骨倾斜角测量等的对比观察。2.机理初探:上述入组患者中病史6个月以上的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共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平均6.3个月随访时对清宫外踝理筋手法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如下对比研究。研究1: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肌骨超声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进行高频超声检查,①记录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厚度;②观察韧带纤维的连续性;③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韧带张力;④外侧副韧带周围血肿面积;⑤踝关节内积液量等。研究2:观察手法治疗前后患者的足底重心分布及其行走步态变化等。结果:1.临床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最短者3月,最长者2年,平均13.6月。疼痛学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末次统计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末次统计疼痛评分与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呈升高趋势,对照组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末次统计,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OFAS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AOFAS评分情况相比治疗前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前AOFAS评分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OFAS评分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力位X片距骨倾斜度: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距骨倾斜度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机理探讨结果:本组患者36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方式均为门诊随访。末次随访到受伤时间平均为6.3个月。手法治疗次数平均为7.8次,每次治疗不超过10分钟。肌骨超声检查:本组病例选择均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部分断裂或部分松弛的患者。追踪观察36例踝关节损伤治疗前及治疗后平均6.3个月的情况可见在踝关节各侧副韧带中距腓前韧带是最常损伤、最难恢复的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易同时损伤并损伤程度相仿,但能通过手法保守治疗较快恢复。本组患者损伤可分为挫伤和部分断裂,治疗前所有韧带均连续性好;韧带张力表现为松弛;副韧带周围有面积大小不等的血肿;韧带周围有明显的积液。经手法治疗一段时间后运用业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超声进行综合疗效评价。距腓前韧带的有效率为97.2%、跟腓韧带有效率为88.9%,距腓后韧带的有效率为83.3%。并对超声机器所测各韧带厚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清宫外踝手法治疗前后踝关节外侧各副韧带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恢复,有显着性差异(P<0.05)。足底重心分布及其行走步态变化:本组患者的测试结果显示踝关节陈旧性损伤患者明显有对踝关节外侧不信任感,患足足底外侧压力增加,足底压力中心的连线出现明显外移。测量患足较健足压力中心摆动的距离明显变大。经过手法治疗后患者无论足底压力中心还是重心摆动距离均很快恢复到健侧水平。结论:1、运用孙氏“清宫正骨”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在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方面临床常有立竿见影的明显疗效,优于目前西医常用的踝关节单纯功能疗法锻炼组。2、“清宫正骨”外踝理筋手法和踝关节功能疗法锻炼均不能改善踝关节的解剖关系,所以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疗效明显,对于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治疗效果一般。3、运用“清宫正骨”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经过肌骨超声检查证实可以对踝关节外副韧带张力、厚度、消除周围血肿、积液等方面有所改善,并且通过对全踝关节的手法调整对足底重心位移、足部步态等方面有所改善,从而运用现代技术证实了中医手法的临床疗效和机理。
向澍[9](2016)在《踝关节扭伤后期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踝关节扭伤后期,临床常见,缠绵不愈患者众多,重视者甚少,相关综述性报道几不可见。本文系统综述了近15年来在治疗踝关节扭伤后期方面的多种中医疗法,具体分析了针灸推拿、汤药、熏洗外敷、针刀、穴位注射等疗法的优缺点。目前,寻找患者依从性高,简便效廉的中医联合疗法是当务之急。此文旨在引起大家对此病的重视,提供相关研究参考,为探索更优疗法提供便利。
邱继明[10](2014)在《土家医正骨手法、活血接骨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血接骨膏是我院上世纪80年代挖掘的土家民族民间验方,经筛选优化整理研制而成的外用膏剂,具有活血散瘀通络、消肿止痛、强筋壮骨功效。初步药理研究证实[1],活血接骨膏具有活血消肿,抗炎镇痛的作用,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的肌肉、骨组织修复和愈合。急性踝关节扭伤后常表现为患踝肿痛、关节失稳,如治疗不当,易遗留后遗症。笔者采用土家医正骨手法、活血接骨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显着。现报
二、治疗猪关节扭伤验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猪关节扭伤验方(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民间验方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2.研究方法 |
3.不良事件记录 |
4.统计学方法 |
5.质量控制 |
6.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认识 |
3.马铃薯外敷膏药中主要成分的古代文献分析研究 |
4.马铃薯外敷膏药中主要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5.消定膏作为对照组的解析 |
6.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中西医治疗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老鼠脚迹草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5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痛疼度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肿胀度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 典型病案 |
4 讨论 |
(3)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 |
1.1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概况 |
1.2 流行病学 |
1.3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 |
1.4 踝关节的力学特点及损伤机制 |
1.5 临床表现与体征 |
1.6 诊断标准 |
1.7 急性踝扭伤的分度 |
1.8 现代医学治疗 |
2.祖国传统医学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
2.1 急性踝关节扭伤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拟解决的问题 |
2.研究方案 |
2.1 病例选择 |
2.2 病例来源 |
2.3 试验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注意事项 |
2.7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2.8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 |
2.9 皮肤过敏事件记录 |
2.10 随访及脱落患者的分析 |
2.11 统计方法与数据的处理 |
研究结果 |
1.治疗前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1.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的观察比较 |
2.治疗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分析 |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不良反应及脱落情况 |
4.结果总结与分析 |
讨论 |
1.中药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意义 |
2.双乌祛痛方制备工艺与经皮给药系统 |
3.双乌祛痛方的研究及作用分析 |
4.扶他林乳胶剂的作用机制与不足 |
5.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VAS疼痛评分量表标尺 |
附录2 AOFAS踝—后足功能评价系统 |
附录3 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
附录4 皮肤过敏反应强度评价表 |
附录5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 |
附录6 皮肤刺激性强度评价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1.1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对急性腰扭伤的研究进展 |
1.2.1 针灸治疗 |
1.2.2 中药治疗 |
1.2.3 中药外用贴敷治疗 |
1.2.4 推拿治疗 |
1.2.5 围腰的辅助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研究进展 |
2.2 现代医学对急性腰扭伤治疗的治疗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针刺的认识 |
4. 循经远取动法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治疗组 |
3.2 对照组 |
4. 观察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4.2 急性腰扭伤取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医学研究伦理准则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2. 治疗结果的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DQ评分的比较 |
2.4 急性腰扭伤的一次治愈率 |
2.5 两组患者经过五次治疗后,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
讨论与分析 |
1. 立题依据 |
2.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依据 |
2.1 所选穴位理论探讨 |
2.1.1 水沟穴的研究 |
2.1.2 攒竹穴的研究 |
3. 传统针刺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依据 |
4.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机理的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自拟桂方伤痛膏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流行病学 |
2 现代医学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
2.1 踝关节解剖特点 |
2.2 损伤特点及生物力学特点 |
2.3 病理特点 |
2.4 临床表现 |
2.5 临床诊断与分度 |
2.6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2.6.1 保守治疗 |
2.6.2 手术治疗 |
3 传统医学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辩证论治 |
3.3 传统医学治疗方法 |
3.3.1 针灸及腧穴相关疗法 |
3.3.2 推拿及正骨手法 |
3.3.3 中药内服 |
3.3.4 中医外治法 |
3.3.5 其他疗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4 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
2.3.1 疗效标准 |
2.3.2 踝关节形态学变化的X线测量 |
2.3.3 踝关节肿胀程度测量 |
2.3.4 关节活动度测量 |
2.3.5 VAS评分 |
2.4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
2.5 质量控制措施、随访及脱落人群的处理 |
2.5.1 质量控制措施 |
2.5.2 随访 |
2.5.3 脱落人群的判断、原因及处理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1.1 患者性别资料分析 |
1.2 患者年龄资料分析 |
1.3 患者发病时间的资料分析 |
2 治疗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踝穴宽度的变化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活动度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2.5 两组疗效比较 |
3 不良反应、安全性及脱落 |
第四章 讨论 |
1 中药外敷的作用机理 |
2 桂方伤痛膏的方解及应用分析 |
3 扶他林乳胶剂的作用及疗效机制 |
4 手法治疗在急性踝关节扭伤中的优势及机理 |
5 扭伤后踝穴形态的变化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相关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老鼠脚迹草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典型病案 |
4 讨论 |
(7)消肿定痛贴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伦理学要求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4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剔除标准 |
5 终止、脱落与处理 |
5.1 病例的终止、脱落 |
5.2 终止、脱落病例的处理 |
临床研究方法 |
1 筛选病例 |
2 签署知情同意书 |
3 临床分组 |
4 治疗方案 |
4.1 对照组(消定膏组) |
4.2 治疗组(消肿定痛贴组) |
4.3 治疗疗程 |
5 疗效评价标准 |
5.1 疼痛(VAS)评定标准 |
5.2 肿胀评定标准 |
5.3 关节活动度(ROM)评定标准 |
5.4 临床疗效评分标准 |
6 统计方法 |
临床试验结果 |
1 基线资料 |
1.1 性别构成比较 |
1.2 平均年龄比较 |
1.3 扭伤类型比较 |
1.4 治疗前软组织彩超比较 |
2 两组观察指标评分 |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范围评分比较 |
2.4 两组不同时段ROM评分比较 |
2.5 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
2.6 治疗前后软组织彩超比较 |
3 不良事件 |
4 合并用药及依从性 |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消肿定痛贴组方分析 |
2.1 组方来源 |
2.2 组方的功效 |
3 改良消肿定痛贴的优点 |
4 中药外敷的作用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对VAS的影响 |
5.2 对肿胀的影响 |
5.3 对ROM的影响 |
5.4 软组织彩超评价 |
5.5 总体疗效分析 |
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8)孙树椿教授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及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孙树椿教授学术渊源 |
1 孙树椿教授小传 |
2 孙树椿教授学术源流 |
3 清代上驷院绰班处宫廷正骨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
4 清代上驷院绰班处学术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骨伤科对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治疗 |
1 筋骨相关,筋束骨而利关节 |
2 “筋出槽”、“骨错缝”与踝关节扭伤 |
3 中医手法在治疗踝关节扭伤中的应用 |
4 中医综合疗法在治疗踝关节扭伤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现代医学对踝关节扭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
1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 |
2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诊断 |
3 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与诊断 |
4 急性踝关节扭伤及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孙树椿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1 中医骨伤科治病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个器官,所以治病要求本,以人为主 |
2 骨伤科是中医骨伤科,辨证施治是根本,但是也要辨病、辨证相结合 |
3 骨伤科治病首重手法,而手法治疗要寻找“筋结”,并讲究轻、巧、柔、和 |
4 骨伤科疾病首重气血,但瘀血为因、气滞为果,血瘀才是病机根本 |
5 筋伤疾病也讲动静结合,尤其重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
6 手法与药物并重,内外用药结合 |
7 外踝理筋手法渊源及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孙树椿教授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病例及课题来源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案 |
2.5 随访方法 |
2.6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比较 |
3.3 治疗前后AOFAS评分情况 |
3.4 患者治疗前后应力位X片测量情况 |
3.5 严重不良事件分析 |
4 讨论 |
4.1 踝关节扭伤产生的机制 |
4.2 中医手法治疗踩关节扭伤的优势与不足 |
4.3 孙氏外踝理筋手法的学术特色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孙树椿教授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踩关节扭伤的机理初探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症状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肌骨超声检查结果 |
3.3 足底重心及应力分布的变化比较 |
4 讨论 |
4.1 运用中医理论解释手法作用机制及其局限性 |
4.2 肌骨超声技术在踝关节扭伤中的应用 |
4.3 步态变化与陈旧性跺关节损伤 |
4.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踝关节扭伤后期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推拿 |
1.1针刺 |
1.2灸法 |
1.3推拿按摩 |
2 中药内外合治 |
2.1中医内治 |
2.2中药敷贴 |
2.3中药熏洗 |
3 其他疗法 |
3 结语 |
(10)土家医正骨手法、活血接骨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踝关节评分比较(见表2) |
3.2 两组疗效比较 |
4 讨论 |
四、治疗猪关节扭伤验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民间验方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D]. 钱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老鼠脚迹草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50例的疗效观察[J]. 周育毅,苏志远,孙鹏,刘春雨. 福建茶叶, 2020(06)
- [3]双乌祛痛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学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D]. 林大智(LIM DAZHI).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自拟桂方伤痛膏结合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D]. 黄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6]老鼠脚迹草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J]. 周育毅,孙鹏,刘春雨.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7]消肿定痛贴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D]. 赵希云.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孙树椿教授外踝理筋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及机理初探[D]. 陈兆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9]踝关节扭伤后期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向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02)
- [10]土家医正骨手法、活血接骨膏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研究[J]. 邱继明.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