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需要打破思维定式、思维惯性,充分发挥个体或群体的创造力,不畏惧环境,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并通过个人或与人合作,不断地实践努力,展现出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创新思维能力欠缺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小副科,再加上个别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1.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辐射性思维或者异性思维,强调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思考已经得到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新的问题,进而养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1)事物具有相对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从这里出发,让他们多角度、多方面地切入问题进行思考,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事物具有联系性。因此,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不能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进行,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要适当地进行拓宽。比如,在讲解大气环流这一课时,可以假设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地表也是很均匀的,然后进行推理,可以得出客观的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和原理相互矛盾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否实假设的正确性,得出地表的三圈环流理论。
3.空间思维的培养。地理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跨越的时间、空间是极其广阔的,其中的地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学生很难独自去感知并且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必要时可以结合地图。空间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进行思维上的抽象思考。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包含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差异、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及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运动的判断、分析,然后得出评价与概括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填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创新学生的评价机制。当前教育模式中,考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为了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将一些相对开放的问题设置在试卷当中。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往往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新的解题思路和解决方法。当然,如果单纯地使用考试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进行创新,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5.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6.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是结合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
7.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论文作者:李艳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地理论文; 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创新思维论文; 空间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