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体育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张学良与东北体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一人论文,中国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世界论文,张学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1932年7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隆重举行了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支奥运代表团。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刘长春流亡北平。奥运会前夕,日本帝国主义扶殖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多次通过其父母寻找刘长春,并许以高官厚禄,要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抢先宣布将向奥运会派出刘长春、于希渭(原为冯庸大学学生,八百公尺运动员)两选手代表满洲国参加比赛,国际奥委会也复电表示接受。这个消息传到平、津后,引起教育界和青年学生、进步力量的强烈反响,纷纷要求中国政府表态反对。岂料此时的国民党南京政府竟不闻不问,无动于衷。刘长春出于民族义愤,毅然于1932年5月初在《大公报》发表声明:“我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我是中国人,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刘长春的鲜明立场,张学良深为赞赏。鉴于奥运会会期迫在眉睫,张学良遂决定自组奥运会代表队,于7月1日在东北大学体育科毕业典礼上,亲自宣布刘长春、于希渭为运动员,东大体育教师宋君复为教练员,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当时南京政府不予支持,也不拨经费,张学良以私款资助8000元,作为参加奥运会经费。这样,中国体育代表团高举着中国的国旗,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奥运开幕式,使中国体育终于走上了世界。华侨为之振奋,外国人为之震惊。
2
张学良能把中国体育在国难之时推向世界,有其必然的轨迹。
张学良最早接触近代体育始于1916年。当时,他随父亲到奉天,经人介绍,参加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活动,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想,同时,青年会一些近代体育设施,深深吸引了这个生性活泼好动、酷爱体育运动的年青人。从此,基督教青年会成为张学良正式接触与开展近代体育运动的摇蓝。很快,张学良就在这里学会了一些球类项目。在张家,是他第一个学会了打网球,并将网球引入大帅府。为了提高技艺,他经常到沈阳国际俱乐部与外国人比赛,较好地掌握了发球技巧。以后,他对体育的爱好与兴趣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张学良所涉及和实践过的体育活动竟有:网球、高尔夫球、乒乓球、足球、篮球、跑步、跳远、游泳、划船、骑马、驱车、开飞机、射猎、登山、桥牌、围棋等十几项。通过参予支持青年会活动,张学良眼界大开,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断深化,以致在他步入社会后,始终将倡导体育、“健身强国”做为己任。
1919年,张学良开始了戎马生涯,正式步入军界,成为奉军一名高级指挥官。在部队,张学良将自己对体育的认识寓于军事训练中,还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篮球等运动队。他要求,整编军队,要检验军人体格,汰弱留强,以提高东北军的素质,建立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新军。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支持社会体育活动。1921年,第九次华北运动会在奉天举行,张学良出任大会筹备处总干事,他受权指令东三省官银号拨款,于沈阳小河沿修建新式体育场。在修筑期间,经常偕同沈阳高师教务长、东北学生体育早期倡导者吴励忱前往现场督工指导。
比赛期间,张学良以运动会代理会长身份,主持了运动会,并下令给奉天军警两长官宵禁五天,加强城关戒备,确保各省运动员驻地安全。他每赴会观摩,对各省运动员的饮食起居,关怀倍至。大会闭幕时,让其夫人于凤至亲自发奖,使华北运动会在奉天声势大增。这是张学良支持体育运动的开端。这届运动会,东北选手的成绩,虽不佳,但举办圆满,给各省运动员留了很深的印象;对东北特别是奉天的体育事业是个很大推动。1927年10月,为“提倡各界体育之发展,并练习各种运动技术,健全身体”,张学良又发起组织成立了“奉天体育协进会”。协进会聘请张学良为总裁,公举奉天市市长李德新为正会长。其组织共设七个部,即足球部、网球部、篮球部、队球部、棒球部、田径赛部、游泳部,每部设干事一人,执行各部部务。该会主要任务是按照季节,提倡网球、足球、篮球、队球、棒球、游泳诸种运动,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逐渐提高,为张学良执政东北后大力兴办体育事业打下了一定基础。
1928年6月,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接过其父的权柄执政东北。8月,张学良正式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上任后,张学良从东北大学体育抓起,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开始了振兴东北体育的宏图大业。“借着张学良热心奖励的力量”,东北大学迅速拓展,东北体育也“从阴郁的境域转向勃兴”。
位于沈阳城北的东北大学,是于1923年成立的高等学府,张学良出任校长不久,便亲临学校,发表演讲,表明其办学方针:“我今天所欲与诸位说的,首先是提倡体育,说起来中国的教育界,大多数不肯注意体育,所以学生多失于软弱,我很希望本校关于体育方面要特别注意,然后用健全的身体,好求精妙的学问,所以,体育是不可轻视的”。在张学良的倡议下,学校加强了体育管理和组织,但体育设施及专门人才却极为缺乏。张学良得知后,考虑到第14届华北运动会将于次年在沈阳举行,且东北大学又急需体育操场,张学良遂决定捐24万元,修建一所现代化体育场。张学良指令其秘书吴家象督办此事。建筑地址,最初曾测量小河沿公共体育场,后因地势过狭,乃改在北陵东北大学南侧。1929年10月,体育场工程全部竣工。这座体育场,内设500米跑道,周围有马蹄型钢筋混凝土阶梯式看台,可容纳观众3万余人,是当时全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
此外,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起见,张学良在体育界人士的建议下,投资3万元,组建了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1930年8月,体育专修科正式成立,附设于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定名为辽宁体育专修科。1930年6月,正式发出招生简章,“本专修科系依据汉卿教育基金董事会体育补助金之办法设立之……,以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倡导本省体育为宗旨”。要求学员入学资格须具备下列各条件:①曾任一年以上中小学体育教员。②旧制中学师范或新制高中毕业者。③年龄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者。④身体健全,身高最低须达英尺五尺五寸,只招收男生。修业期限为二年。体育专修科设有基础课和技术课两大科目。基础课包括国文、英文、教育学、伦理学、生理卫生、解剖学、人体机制学、统计学等;技术课包括体育行政与组织、体育伦理、体育场地建筑、裁判法、田径、足球、篮球、队球(排球)、网球、国术(武术)、体操等。张学良视体育科学生为东北体育的中坚,倍加爱护,着力培养,特给予公费待遇,使一些具有体育专长又无力读书的学生也得以获得深造的机会。为培养一流体育人才,张学良以其远见宏图,不惜重金礼聘,从全国各地延揽名师。当时大学教授月薪,天津南开大学是240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300元,而东北大学的教授,月薪一般都是360元以上,最高可达800元,还提供成套的住宅。这种优惠政策,使当时全国体育界的知名人士纷纷来东大体育科任教。如体育专家赫更生、著名的吴蕴瑞教授、宋君复教授、王文林教授、彭文全教授、申国权教授等均先后受聘来到东北大学,为东北体育事业尽力。另外,张学良还从体育补助金项下出资考送体育留学生;1929年考送6人,发给补助金7600元;1930年原定考送国外4人、国内3人,后因金价关系,国外改送2人。至1932年7月,体育科第一批学员完成学业,虽中经“九·一八事变”有所失散,但仍有36人领到了盖有“校长张学良”印章的毕业文凭。他们当中不乏具有专项特长的优秀运动员,或多向发展的体育教学人才,如创我国男子100米纪录并保持25年之久,曾两次参加奥运会的著名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就是第一批毕业的学员。
东北大学体育科成立后,在张学良的关怀和支持下,组建了蓝球、足球、田径等各种运动队。这些运动队,遵照张学良的要求,训练刻苦,技术进步明显,很快就成为一支较强的体育队伍。如东北大学第一次派足球、篮球两个代表队前去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等城市进行友好比赛。足球共赛五场,二胜二负一平,打成平手;篮球共赛四场,三胜一负取得胜利。这次跨海东征,以异军突起之势,使日本体育界颇为震惊,扬名海外。1930年4月,旧中国为参加远东运动会,在杭州举办了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以东北大学田径队为主体的辽宁田径队大显身手,在男子十九项比赛中,辽宁共得六项第一。短跑名将刘长春独得100米、200米、400米3项第一,均打破上届纪录,获男子田径总分第一名。刘长春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杭州市当即以刘长春的名字将一条马路命名为“长春路”。1931年,东大篮球队曾远征上海,连续战胜几支队后,又与远东地区著名的篮球强队,驻上海美军“海贼队”交锋,并以净胜10分的比分战而胜之。当时,《上海时报》以头版头条,用红字标题写道“争看东北捉海贼”,下面的标题是“东北大学篮球队,昨晚在中华篮球房中,以三十七比二十一分,打败称雄一时的海贼队,吐气扬眉,与华人争光”。令上海民众欢呼雀跃。
3
张学良在注意培养一流体育人才的同时,尤其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为使体育运动在东北得到普及,张学良经常出席并主办各种大型运动会,担任大会会长、名誉会上,或者讲话发奖;有时也参加运动。第九届华北运动会后,因连年战祸,中断了几届,经张学良将军积极提倡,多方努力,又得以恢复。1929年5月29日,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在奉天东北大学运动场正式召开,张学良亲任名誉会长,其夫人于凤至女士为名誉副会长。5月29日,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张学良因事未能莅临,其弟张学铭代表他致欢迎词。下午3时,张学良赶到并身穿短袖白汗衫、短裤,下场参加了跳远比赛,全场欢声雷动,为他加油。在这次运动会上,刘长春在百米决赛中创十秒八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纪录。此后,东北地区的体育运动,已蔚然成风。1930年10月,张学良又主持召开了第一届东北四省运动会,他任运动会名誉会长,其夫人于凤至任名誉副会长。张学良亲临大会致开幕词。在开幕词中,张学良特别强调重视运动道德,发扬文明体育精神。并在开幕的最后一项:运动员、裁判员、大会职员绕场一周时,偕夫人于凤至从主席台上走下来,排在整个队伍最前面,随着军乐队演奏的乐曲,绕场一周,全场二万多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比赛时,张学良亲临跳远地试跳之后,并同网球选手一起打了网球。
为了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的体育运动,提高东北地区运动技术水平,张学良还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多次以东道主的名义,在东北举办国际邀请赛。1928年9月,张学良第一次在沈举办国际运动会,亲邀日本、法国选手参加,会场仍在小河沿运动场。后因法国选手没能参加,比赛遂成为中日田径对抗赛。大会开始时,张学良亲致开幕词,并备下摄影机,拍摄日本优秀运动员动作,以供中国运动员研究参考。1929年10月,张学良又邀德国田径队和日本田径队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中德日田径运动会。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德国队为第9届奥运会亚军,日本队也是强手如林。为此,张学良捐资2000元,精心组织中国代表队和修整会场。赛前,即在德国预制57块镶有张学良头像的金壳怀表备作奖品。在这次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较好成绩。赛后,张学良向刘长春颁发了特别奖,使东北体育运动水平大大提高。
1928年至1930年,是张学良早期倡导体育最活跃阶段,也是东北体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张学良现代体育观基本形成时期。他认为,体育之于个人可以强身健体,对于国家则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团体群力,对外竞争。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即是“健身强国,抵御外侮”,将体育与社会现实、强国强种相联系。1929年,张学良亲自签署下达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五条《国民体育法》,并要求各市、县组织各学校开展体育活动。1930年12月,张学良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注重体育以健全国民体格发扬民族精神”的八条建议,主要点是:强迫小学体育教育,造就体育教师人才,提倡平民教育,奖励各项运动,赞助体育事业……,在会上形成决议,被行政院采纳。此举在当时军政界中,尚不多见,而张学良能这样把体育视为国家和政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不难想象东北体育为什么能如此迅猛发展了。
4
正当东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际,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随着形势的日益紧张,“东大”师生不得不挥泪告别可爱的校园,撤退北平。“东大”体育专修科的师生辗转来到北平后,得到张学良一如既往地支持与资助。1932年,东北体育界人士在张学良的赞助下,成立了“东北体育协进会”,继续组织东北体育代表队,以象征白山黑水的上白下黑运动衣为运动装,参加关内的体育比赛,并指示东北边业银行提供贷款,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这无异于告知人们:东北3000万同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收复东北失地。中国体育在国难之时走向世界,一生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张学良将军实有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