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范式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道德论文,大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2-0075-0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5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由0.94亿增加到2.98亿,年均增长率为26%,其中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0%左右。大学生是网民中上网人数最集中、最活跃、时间最长的群体。网络作为新的生活元素已全面进入大学生生活,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着直接的、持续的、强烈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带来新挑战和新课题。近十年来,高校德育网络化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有效推动了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然而,面对网络对传统教育模式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持续冲击,已形成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面临着再造的考验。
一、网络生态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有研究表明,在大学校园里,通过网络窃取他人邮件、机密情报,破坏他人的数据,使用他人的信息及资源或攫取他人隐私的事件时有发生;[1]随着网络在高校的不断扩容与普及,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出现了认知模糊、情感淡漠、诚信丧失等道德缺失和人格分裂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2]网络道德失范是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它不仅阻碍了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表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一)网络技术对道德教育的生态冲击
网络技术进入现代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习惯的生活方式为之改变。对教育而言,网络化的冲击是革命性的,教育实践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主体和客体、教育途径和手段、教育内容和方法、知识传播与获取,等等,都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的时空构成和特征发生了巨大改变。
网络技术特别对道德教育造成了剧烈冲击,使道德教育的传统生态发生了变迁。现代生活的网络化使大学生群体在全新的生活场域,体验着网络世界独特的道德魅力:道德境遇拓展、道德选择多样、道德情感饱满、道德体验丰富、道德认知积累、道德判断考验,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必然具有强烈的网络化特征。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网络影响着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人们的全部道德观念体系,使已形成的道德观念体系受到冲击。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生态下被弱化,是非分明的道德标准变得模糊不清,而传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良心的客观需求被提升,新生的网络道德事件需要新的道德界定,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生态出现失衡的迹象:网络道德的建构已成为维持网络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强力诉求。
(二)道德教育对网络化的生态顺应
所谓生态顺应,是指遵循生态规律而主动采取与生态相适宜的、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生态进化的作用方式。生态顺应不是一种被动的屈服,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规律的主动把握,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
网络对道德教育造成生态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道德教育生态的改善。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心理疏导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加强道德教育的网络化尝试,由网络道德现象和道德失范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网上大讨论,以及诉诸网络安全立法和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积极寻求等等,都是网络生态下道德教育的能动调整,是传统道德教育顺应网络生态而进行的自觉的调整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网络技术对道德教育生态的冲击还会随之增强,正视网络对高校道德教育带来的现实冲击,主动适应网络生态变迁,探索适应网络生态的道德教育范式,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道德教育与网络生态的契合程度,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环境的优劣。实践表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网络生态的融合已度过了初始磨合期,网络道德生态已基本形成。随着网络生态进化速度加快,网络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顺应又面临重重困境。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网络化的生态顺应,远远滞后于网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持续冲击,出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形式不够多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现实道德教育成效与网络道德行为反差较大等现象。其中,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方面的原因。主观认识上,道德培育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大学生道德观念体系的形成需要科学引导、长期关注、环境影响和自我调适等要素促成,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往往对其缺乏客观辨析;客观现实方面,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贫富差距、腐败现象及就业难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困惑,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浮躁、庸俗、功利等现象和行为又时时冲击着大学生尚未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网络技术发展落后于网络安全需求,网络伦理规范落后于网络安全保障技术发展的现实面前,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隐蔽性又进一步助推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为此,诸如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意识不够、学术道德问题严重、对网络过分依赖、沉湎于网恋、对黑客行为的含糊评价等问题,致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出现严重困境。道德建设滞后于技术进步符合客观规律,但在技术和管理无法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困境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态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破解的难题。
二、基于网络与教育共生态的道德教育范式思考
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不是把现实教育过程简单位移。教育过程的简单位移是造成网络与教育耦合效能不高的症结所在。发挥网络技术对教育的促进效能,减少其对教育的负面冲击,实现网络生态与教育生态的和谐共生,是信息时代教育范式创新的前提和目标。
(一)网络与教育的生态和谐
网络与教育的生态和谐,是根据网络特点和教育规律,对网络元素和教育元素进行科学选取与优化整合而生成新的网络教育生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网络生态与教育生态融合的过程,也是教育创新的过程。实现网络生态与教育生态的和谐,需要在网络技术、网络设计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做出全面调整,对网络技术进行教育适应性改造,教育亦应对网络技术的冲击做出有效应对,使网络元素与教育元素充分契合,促进网络与教育和谐生态的及早生成。判断网络生态与教育生态和谐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是道德教育生态是否形成。一个道德意识浓郁、道德情感丰富、道德规范恪守、道德标准清晰、道德自律提升的网络教育环境,必是一个充满和谐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的形成,预示着网络生态与教育生态的和谐达成。网络与教育的和谐生态,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也是教育元素在网络生态中的生命植根,是教育网络化的实现,也是网络教育性的实现,是新的教育范式创建的前提。
(二)适宜网络生态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范式
网络技术造成的教育生态变迁,客观上增加了道德教育实践的难度,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受到影响,又面临种种困境。网络背景下,只有创造出与网络生态相适宜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范式,才能有效化解网络技术对道德教育的负面冲击,将网络力量演变为促进道德教育生态的有机构成。
网络生态下道德教育生态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教育主体和客体共同创造的过程。适宜网络生态的道德教育生态,必然是为网络技术所支持的,但网络技术的双重性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和控制,选择适宜道德教育的网络技术,规避网络技术中的消极功能,发挥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化解网络技术产生的道德教育困境和难题,形成适宜网络生态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范式。构建适宜网络生态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范式,是一场极富创新意味的教育革命,需要在教育理念和观念、教育方式和途径、教育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实施全面的改革创新。网络生态下道德教育范式的创新,应强化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道德力量的有序汇聚、技术欠缺的道德弥补、道德规范的前瞻引导、道德体验中的道德培育。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道德教育范式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道德教育生态的自我调节成为道德教育范式创新的强力驱动。
(三)道德教育对网络文明的生态促成
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急剧扩张的网络生活所诱发的网络生态失调,引发了许多道德冲突和网络低俗之风。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技术滞后、管理模式落后、道德约束不够。网络世界缺失道德规范的有效约束,技术驱动的网络生态极易滋生网络不文明甚至反文明的现象;网络生活缺少道德规范的约束,虚拟隐蔽的网络世界极易导致网络生活的无序无度和无所适从。运用道德力量促进网络文明建设,是网络时代道德建设的重大实践课题。
道德促进网络文明主要通过道德干预实现。对网络环境的道德干预需要在网络生态内部发生。网络生态中孕育的网络道德教育生态的形成,不仅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使网络世界得到教育的滋润。适宜网络生态的道德教育范式一旦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生态内的滋润就会连续发生,网络道德教育生态与网络生态、教育生态的道德链接也会迅速实现,自觉或不自觉的道德干预就会发挥持续的稳定的作用,道德对网络管理模式落后和网络技术缺陷的修复工程随即启动。
网络文明不能或缺道德元素。创建网络文明,需要网络生态中道德环境的系统建构,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明确网络生态的道德规范,建立网络生态的道德作用机制,实现网络自然生态与道德教育生态的有机融合,生成出网络与教育共生共存的生态机制。实现网络与道德教育的生态融通,是实现网络文明的基础保障,也是构建网络文明的根本途径。
三、道德社区的网络构建与道德教育创新的实现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日益深度融合,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构建真实的网络道德社区,是以人类普遍的道德责任和无形的道德力量为基石,以主体的教育实践创新和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的。
(一)网络道德社区的意义表征
大学生网络道德社区的意义表征鲜明而独特。一是道德教育范式创新。网络道德社区,对大学生群体极具道德吸引力,是实施道德知识传授、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标准明晰、道德情操熏陶、道德自律提升等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综合性教育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道德教育实践范式。网络道德社区的构建,不仅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走出困境打开重要缺口,还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创新范式,为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典型示范,具有全面的运用价值。二是解决问题方式创新。运用网络手段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构建网络道德社区,既顺应了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网络化的趋势,也拓展了现代社会人们多元化的道德生活需求,真实与虚拟交织在一起的零距离道德体验和道德判断,丰富着人们的道德阅历;网上道德培育与实践同步进行,改变以往单纯通过网上解决现实道德问题或通过现实道德教育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做法。通过构建真实的网络道德社区,解决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的道德问题。三是解决问题思路创新。基于网络管理体制模式滞后、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网络基础管理体系薄弱、网络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的现实,在网络文明与现实文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解决网络道德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着眼找寻一种无形的、无限的力量与充满未知的网络力量相抗衡,这种力量即是道德力量。道德元素充斥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道德力量植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中。网络道德社区的建构,即通过道德手段解决管理技术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难题,网络管理模式滞后于网络发展的难题,从而建立起一个生生不息的持久的道德生命线,维护网络文明和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
(二)网络道德社区的现实构建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社区,应注重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选择适应大学生群体特点和道德教育需要的建设路径,打造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网络道德社区形态。
大学生网络道德社区要以培育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慎独”精神,通过“五热爱”和“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和网络行为时,能够把握得住网络道德的主旋律,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内容设计贴近网络元素特点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特征,比如,设置热点信息集纳小区、网络学术道德建设区、网络道德标准讨论区、网络道德体验区、网络道德专项治理区、网络道德标兵展播区,等等。关注热点信息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第一需要;网络学术道德建设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重中之重;网络道德标准讨论是拷问大学生道德观的尺子;网络道德体验是满足大学生多样道德诉求的通道;网络道德专项治理为综合整治区,依靠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集中整治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经常性的道德培育与实践,锻造出网络道德标兵。
网络道德社区建设应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实名制原则,采取登记注册制和实名制,用道德义务和良心强化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实现大学生网上道德教育实践与现实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二是开放性原则,运用网络自身特点面向社会开放,运用普遍存在的社会责任感,吸引社会、家长广泛参与大学生道德社区共建,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社区建设的同时,用这一社区的建设成果辐射网络文明建设;三是宜人性原则,尊重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的主体地位,运用网络的自由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增强网络道德社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在道德社区体验到自由自在、轻松愉悦的道德生活;四是实效性原则,网络道德社区的构建是道德教育范式的创新,具有普遍的教育适应性和广泛的教育运用价值。网络道德社区建设必须始终贯穿务实创新精神,使这一创新实践收到实效,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道德社区的创新达成
达成网络道德教育创新功效,离不开全面的创新支持,其中教育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首先,创新教育理念,获得全面支持的教育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社区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空中楼阁,它真实地孕育成长在网络世界之中,它与教育环境各个要素密切相关,因此,网络道德社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环境的全面支持,特别是教育理念和观念的更新、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融入、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改进、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等等,只有教育环境全面持续地支持,网络道德社区的创新性成效才能真正持久地获得。其次,保障技术更新,保持道德社区的生存空间。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网络道德社区的技术要不断更新,只有这样,网络道德社区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成熟健康的网络道德社区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来维持和维护,新技术也会促进道德社区环境的拓展与改善,使网络道德社区保持较强的生存能力。当然,技术的两面性会诱发新的问题,道德社区也将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中消解问题。
道德社区的网络构建使道德教育内容得以充实、道德教育手段得以丰富、道德教育效果得以增强、道德教育空间得以拓展。道德社会的网络构建是网络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培育的创新范式,对教育改革创新和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收稿日期:2009-10-09
标签:网络道德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