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上海
摘要: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的银行监管改革正在加紧进行,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银行业发展趋势,那么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主导下,国际银行监管将出现怎样的新趋势,其对我国银行监管改革有什么样的启示。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流动性;跨国金融集团
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促使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趋活跃,一方面各国国内逐渐放松过严的金融监管政策,扶持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金融监管的步伐已经跟不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使得监管存在诸多漏洞。此外,逐渐发展壮大的 跨国金融集团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成为风险的跨国传播者,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业的新一轮监管改革。
一、国际银行监管的趋势
1.宏观审慎监管
在这次全球危机之前,金融监管对象更多的是银行个体,而往往忽视对银行群体行为的监管,比如说,在衡量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时,未考虑多家银行同时出售该资产而导致的流动性急剧萎缩的风险;在衡量房贷风险控制时,监管也主要是基于单笔贷款的违约和损失风险,而未考虑银行同时 回收和处置贷款对整个房贷市场的影响。这场危机表明,单家银行稳定只是银行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将宏观审慎监管提高到与微观监管同等的地位,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宏观监管,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是强化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美国5大投行的最终命运让监管者明白了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的严重性;其次是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提高系统性风险较大业务的资本要求;最后是建立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
2.银行的流动性监管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则开始重视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在2008年9月和2009年12月,分别发布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显示了国际银行业对流动性监管的趋势,在后者中,巴塞尔委员会还具体提出了两个流动性 监管量化标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与流动性管理相对的是资本管理,它的任务是保证银行具备足够的抵抗风险的能力,防止银行倒闭,保护存款人利益。而巴塞尔委员会框架下,资本监管长期扮演重要角色,而流动性监管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尚未建立流动性监管的 国际标准。
总结金融危机,我们看到金融机构对市场流动性的依赖性很强,而流动性的本质是信心,一旦信心崩溃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危机初期,市场流动性开始出现不足信号时,一些金融机构不能继续从市场上获取流动性,于是被迫变卖资产,反过来又恶化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为保持资本 充足率,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资产出售,导致市场流动性急剧萎缩,最终酿成流动性和清偿力双重危机。
3.银行内部控制
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外部监管机制再先进,监管手段再多样,都无法消除危机的根源,银行的公司治理失败和内部控制机制失效带来了巨大社会成本。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金融工具、产品被不断创新,衍生品的杠杆交易被不断放大,甚至连 美国华尔街那些绝顶聪明的银行家、投行精英都无法跟上节奏,更何况是那些“一无所知”的外部监管者。危机给银行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监管也必须从结果向过程延伸、由被动反映风险向主动预警风险转变,推动银行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在新一轮的银行 监管改革中,一方面是强化资本和流动性的硬性约束,增强银行体系应对危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着重银行的内部控制,从公司治理、薪酬机制和并表风险管理三方面完善监管标准,提升银行风险管控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跨境监管
在开放型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已经开始不断向海外拓展业务,出现了一大批跨国金融集团。以花旗银行为例,其作为一家具有全球性战略的银行,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为了有效监管银行的境外业 务,各国监管当局已经开始逐步实施跨境监管。主要是对一家银行的境内外机构、境内外业务进行并表监管。根据巴塞尔有关文件规定,对一家跨境银行的监管须在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一般地,母国监管当局负责对资本充足性、最终清偿能力等 指标实施监管,东道国监管当局则负责对所在地分支机构的资产质量、内部管理和流动性等进行监管。同时,两国监管当局要就监管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法以及实际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和定期交流。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促进了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就加强跨国监管 进行合作,以降低金融风险的跨国传播路径。
二、对我国银行监管改革的启示
1.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拓展了监管的视野,对我国银行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那么借鉴国际银行监管改革的经验,我国银行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对银行混业经营的监管,对银行及其产品的跨市场、跨行业经营执行严格的准入标准,并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安排,防止不同 性质的风险传染;二是严格监控信贷资金的流向,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向高风险、投机性较强的行业,比如股市、楼市;三是加强银行的反周期监管。比如说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反周期超额资本、动态资本指标等监管手段;四是审慎监管金融创新。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不仅 不会消除金融创新,而且会促使新一轮的金融创新。我国银行业一方面要积极鼓励金融创新,以提高在国际银行业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审慎监管金融创新,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和成倍放大。
2.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
与国际银行业监管一样,我国在近年也是高度重视对银行的资本监管,而忽视对流动性的监管,2003年我国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98%,而2008年已经达到12%,即使是在贷款高速扩张的2009年,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维持在11%左右,远高于8%的最低要求。而在流动性监管方面,我国银行 监管部门长期使用传统、简单的监管指标,比如存贷款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比例等,银监会作为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部门,应借参与国际银行监管改革的机会,研究并建立我国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等国际普遍采用的监管指标,以达到与国际监管制度接轨。
3.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强化银行自我约束
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公司化改革时间都不长,公司治理机构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成熟的治理机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典范的民生银行为例,2007年民生银行因一些违规事件受到银监会的调查,民生银行董事会会议决定分别给予管理层 和股权分置改革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5000万元和2000万元的奖励,违背了公司章程,属于越权行为,而且该决议的制定者很多人同时也是受益者。我国银行要走向国际,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完善银行治理机构,加强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部门的分工协作、相互制衡 ,制定明确的公司战略目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银行经营的短期行为,加强银行的自我约束。
4.加强对跨国金融集团的监管
这次金融危机的一大教训就是风险在跨国金融集团之间的传播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它是一种能够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国际性的金融机构,所以其业务内容可以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衍生品等,甚至还可以通过吸收兼并一些非金融企业的股权进行多元化经营。其多元 化的经营模式和复杂的组织结构导致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对之毫无办法。我国在对跨国金融集团进行监管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我国的分业监管现状与跨国金融集团的混业经营的矛盾。我国应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与跨国金融集团的母国进行协同监管,完善自身的监管 制度,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取得一致,这是我国对跨国金融集团监管的必由之路。
我国有幸参与国际银行监管制度改革的进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准确把握未来国际银行监管的方向,还要深刻反省和吸取危机的教训,为中国的银行业走向国际,中国的经济稳定崛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兆星.国际银行监管改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2]宋焱.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面应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一系列措施.《华南金融电脑》2009第10期
[3]王刚.国际银行监管理念的最新演进.《国际金融研究》2007.1
论文作者:王硕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银行论文; 流动性论文; 我国论文; 国际论文; 金融论文; 风险论文; 资本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