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品质性状及遗传的初步研究

西瓜品质性状及遗传的初步研究

张帆[1]2004年在《西瓜品质性状及遗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西瓜7个品种、8个品质性状显着差异的自交系及按照双列杂交设计的第2种方法配制的28个杂交组合,对西瓜的品质性状进行研究,并计算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如下: (1)感官鉴定是评价西瓜品质的重要因素。试验材料品质存在差异,43份材料中只有1个自交系、3品种优于京欣一号。在检测的20项理化性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各种糖含量、含水量、纤维含量是决定品质的主要性状。 (2)西瓜甜度、风味、质地、多汁度和剖面颜色五项与综合评价均表现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总糖含量和综合评价、中心部位、边缘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是总糖含量,其次为中心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说明它们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是正效的。西瓜总糖含量和中心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够反映其品质的优劣,从提高西瓜品质的综合评价出发,应重视这两个性状的选择。 (3)构成西瓜感官品质性状的遗传信息,80.03%集中在前两个主分量中。在主分量Ⅰ中,总糖含量、含水量、中心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边缘部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以及纤维、果胶含量的因子载荷较大;在主分量Ⅱ中,总酸含量的因子载荷最大,其次为酒石酸含量。 (4)品质优良的自交系各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可作为选育高品质常规品种的亲本。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总配合力能够直观地反映杂交组合利用价值的大小,是较好的配合力综合评价指标。 (5)主要品质性状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蔗糖含量、纤维含量、果胶含量和茄红素含量等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表明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早期直接选择比较好。

刘勇[2]2011年在《无籽西瓜数量性状遗传初步研究及新品种的选育》文中提出12个无籽西瓜高世代自交系分成两组,6个母本,6个父本,对12个无籽西瓜品种36个组合13个数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遗传主成分分析、遗传距离分析;筛选出综合性状良好的无籽西瓜新组合M5×A1。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供试的12个亲本、36个组合的13个农艺性状方差分析表明,区组间的差异不显着,13个农艺性状处理间的遗传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2.对12个无籽西瓜品种13个农艺性状遗传力分析表明,主蔓粗度、节间距离、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番茄红素含量这11个性状,从育种的角度来说适宜采用优势育种。此外,主蔓长度、果皮厚度2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所占的比例各为50%左右,选择亲本时2种配合力都要考虑。3.各个农艺性状的群体遗传力分析表明,在测定的13个性状中,广义遗传力均达到90%以上,除主茎的狭义遗传力外,其余的均低于50%。4.对各个亲本的综合评价,6个父本在一般配合力上的优劣顺序为:A1>A2>A6> A5>A4>A3;6个母本在一般配合力上的优劣顺序为:M5>M4>M6>M2>M1、M3。5.对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第五及第七主成分适中,即果形指数与果实纵径、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厚度适中,第叁、第四及第六主成分偏小,即节间距离、果实横径、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偏小,第二主成分偏大,即果形指数与单果质量偏大。6.对36个组合双亲间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组合M1×A6的值最大,为1.2526,组合M2×A6的值最小,为0.5402。透过杂种优势可以看出,不同西瓜亲本表现的优势不同,不同的优势通过不同的西瓜亲本表达,很难筛选出拥有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亲本,为此选育方式因有成对杂交向复合杂交转变。7.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中心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及维生素C叁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之间呈线性回归关系,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回归方程都已达显着水平。8.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与单果质量、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及番茄红素之间的关系与Density模型相吻合,决定系数、回归方程达显着水平。9.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可能与杂种优势呈线性关系,也有可能与杂种优势呈非线性关系,这取决于遗传距离的取值范围。

张宁[3]2014年在《甜瓜远缘群体果实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甜瓜(Cucumis melo L.;2n=24)是黄瓜属(Cucumis)作物,是广泛种植的世界性水果型蔬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甜瓜果实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开展甜瓜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甜瓜果实品质主要由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构成。外观品质主要由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等决定。营养品质主要由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有机酸、维生素C等物质的含量决定,是影响果实品质的内在重要因子。目前国内对甜瓜果实主要性状遗传规律以及利用甜瓜远缘群体构建遗传图谱进行QTL分析的研究均鲜有报道。因此,明确甜瓜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可对甜瓜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利用甜瓜远缘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并对糖含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将为甜瓜糖含量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果实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果实性状差异显着的栽培甜瓜自交系‘0246’与野生甜瓜自交系‘Y101’组配杂交组合,并以构建的六世代联合群体(P1、P2、F1、F2、B1、B2)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成熟甜瓜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以及果糖、蔗糖、葡萄糖和总糖的含量,探讨其遗传特征,同时构建了甜瓜遗传连锁图谱并进行糖含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取得结果如下:1、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在F2群体中均表现为多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结合B1、B2次数分布图,表明四个性状遗传受主基因控制。果实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性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0),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分别达到79.20%、87.80%、74.21%和85.03%。控制4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适宜在早代进行选择。2、果实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在F2群体中均表现为多峰分布,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结合B1、B2次数分布图,表明四个性状遗传受主基因控制。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和总糖含量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控制(E-0),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分别达到90.32%、82.42%和94.66%。蔗糖含量受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控制(D-2),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达到83.76%。控制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的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较高且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适合在早代进行选择。3、利用506对甜瓜SSR引物在亲本间进行筛选,共获得具有多态性的引物67对,SSR引物的多态率为13.24%,同时利用58对SSR引物对F2群体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张包括58个SSR标记,14个连锁群的甜瓜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726.30cM,图谱间平均图距为12.74cM。4、利用构建的图谱对糖含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与总糖含量和果糖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各1个,分别命名为Ts3.1和Fru4.1,并分布于第3、4连锁群,贡献率为14.89%和13.02%,其中Ts3.1为主效QTL。两个位点的遗传效应均为正向加性,分别对总糖和果糖含量的累积具有增效作用。

曲振环[4]2006年在《薄皮甜瓜种质资源的聚类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采用形态学分类学的方法,对源自于国内外的42份薄皮甜瓜种质资源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可以根据果面颜色、果形、单果重等划分为6个品种群。 本试验根据薄皮甜瓜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遗传差异较大的8个品种(系)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应用配合力分析、杂种优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数量遗传学方法,对F_1代的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为薄皮甜瓜育种选择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 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薄皮甜瓜任一性状在不同亲本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鉴定和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系提供了可能。同一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因组合而异,任一组合不同性状间特殊配合力也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为鉴定和选用优良组合提供了可能。在供试亲本中,亲本03HT1-2、大香水和特大丰甜各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呈较高水平,是综合性状比较优良的亲本,可作为薄皮甜瓜优良品种选育的骨干亲本应用。在杂交组合中,以组合1×2、1×4、2×8的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在产量上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表现较为突出,而且品质的特殊配合力也表现为正向效应。 遗传参数估计的结果表明,平均单果重、单株果数、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等5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狭义遗传力相对较小,利用优势育种效果比较好,果形指数和果实纵径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高,性状可以稳定的遗传给后代,可以在低世代对优良个体进行选择。 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薄皮甜瓜主要数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薄皮甜瓜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除单株果数外,都表现出很强的正向杂种优势,而与品质有关的性状则相反。对薄皮甜瓜28个杂交组合的主要数量性状的超中优势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了8个产量强优势组合,这8个组合依次是1×2、1×4、1×7、2×7、2×8、4×6、4×7、5×7。在这8个组合中,组合1×2不仅在产量上表现强杂种优势,其品质性状也均呈正向优势。此外组合1×4和2×8表现出的正向杂种优势相对也较多。 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平均单果重。为提高单株产量,应提高平均单瓜重,因其对单株产量有较大正向直接作用。此外,果肉厚度、果实纵径

张杨[5]2013年在《西瓜果实品质及种子性状遗传规律分析》文中提出西瓜(Citrullus lanatus)葫芦科作物,起源于热带非洲,至今仍保持着喜温暖和大陆性气候的习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在世界十大果品中西瓜位居第五,在水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西瓜的栽培面积稳居世界首位。因此,研究西瓜的重要品质性状,分析其遗传规律,培育出营养健康、口感良好的西瓜是育种工作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本试验选用母本W186490、父本LSW-177来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六世代群体。得到的F2代临时群体由276个单株组成。在果实成熟后对西瓜种子长宽厚及百粒重、还原糖含量、果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硬度、果皮硬度、果皮厚度进行了测量。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DPS V7.55软件和盖钧镒遗传分析软件来分析西瓜这些品质性状和种子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F2代群体中蔗糖由于偏度和峰度值均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分离。而果糖及还原糖含量则表现出连续变异,偏度和峰度绝对值小于3符合正态分布,数量性状遗传特性明显,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分析模型表明:西瓜种子长度符合D-3模型,是由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种子宽度和种子百粒重均符合D-2模型,是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中心果肉硬度均符合D-0模型,是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符合E-1-1模型,是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边缘果肉硬度符合D-4模型,是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果皮厚度符合C-0模型,果皮厚度是典型的多基因遗传模型。多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多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

陈凤真[6]2008年在《西葫芦农艺性状的遗传、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用西葫芦叁个性状差异显着的自交系配制2个杂交组合,对其产量、熟性、果实性状和株型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相关性及6个不同世代的遗传分析;利用RAPD技术构建了西葫芦的遗传图谱,并对国内外47份西葫芦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1.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西葫芦杂种一代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表现,两个熟性性状有负向超亲优势,杂种一代的株型得到了改善。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西葫芦的杂种一代的单株产量、单株结果数均表现超中优势;2个组合的F1单果质量均表现超高亲优势,超高亲优势分别为7.71%和15.75%;在坐果率方面,2个组合F1的均表现超亲优势,组合1的F1超中优势为14.98%,组合2的F1超中优势为17.70%。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表现出显着的杂种优势,说明F1具有高产的优势。在熟性性状方面:西葫芦的F1始花期和第一雌花节位均表现出负向超低亲优势,说明F1始花期提前,第一雌花节位降低,使得杂种一代具有早熟的优势。在果实构成性状方面:西葫芦的果实横径与果形指数均表现出杂种优势,西葫芦的果实整齐度均表现超高亲优势;以上说明杂种一代的果实性状得到改善,外观品质得到了提高。在株型构成性状方面:西葫芦的叶片数均减少,且低于低值亲本;在节间距方面,2个组合的F1节间距均表现负向超中优势,优势分别为-32.26%和-37.21%;以上结果说明西葫芦杂种一代的株型得到改善,株型表现得更紧凑。2.相关性结果表明:主要产量性状之间及产量性状与熟性性状、果实性状和株型性状密切相关;熟性性状与果实性状及株型性状密切相关。如单株产量与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座果率性状呈正相关,单株产量与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果实横径及果柄宽度的相关系数密切负相关;座果率与瓜柄长、果实长度及果形指数性状显着相关;第一雌花节位与始花期、瓜柄长度、果实长度、株高、叶片数及节间距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西葫芦果实性状之间及果实性状与株型性状密切相关;如:果形指数与果柄宽度相关性达到负的极显着水平,与果实长度、果实整齐度、株高、叶片数、节间距等达到正的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果实整齐度与株高、叶片数及节间距等性状密切负相关。株型性状之间关系密切,株高与节间距密切相关;叶片数于节间距密切负相关。西葫芦产量主要构成性状、熟性性状、果实性状及株型性状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3.西葫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表明:果实颜色为质量性状,绿色对白色为显性;西葫芦单株产量符合D-2模型,即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的遗传,遗传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主基因起决定作用;西葫芦的单果质量性状符合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模型,起主要作用的是显性效应与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其次是加性效应;单株结果数符合D-2模型,由主基因与多基因共同控制,且组合1以加性效应为主,组合2除了加性效应之外,显性效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西葫芦的座果率以加性效应为主;西葫芦的始花期性状符合加性B-1模型,组合1与组合2的显性效应估计值之和均为负值,使得杂种一代始花期性状呈现出负向超亲优势;西葫芦的始花期性状以加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为主。在第一雌花节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组合1的第一雌花节位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组合2的第一雌花节位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同时起作用; 2个组合的显性效应值均为负值,使得杂种一代第一雌花节位性状呈现负向超亲优势。西葫芦果实性状符合B-1模型或D-2模型,B-1模型由主基因控制,D-2模型由一对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但多基因的遗传率较高。西葫芦的株高、叶片数和节间距遗传均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西葫芦的株高性状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均为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和显性效应;西葫芦的叶片数性状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组合1的节间距遗传效应以加性为主,兼有加×加上位性效应值,控制组合2节间距的主要是加性效应,兼有显性效应和显×显上位性。西葫芦的节间距基因显性效应值之和均为负值,使得杂种一代节间距缩短,表现负向超亲优势。可见,在西葫芦多数性状中,显性效应为正值,是该性状超亲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在某些性状遗传中,显性效应值为负值,使F1表现负向超亲优势如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叶片数及节间距等,上位性普遍存在西葫芦的农艺性状中。4.利用西葫芦蔓生/白皮自交系q-1和矮生/绿皮自交系23-4G杂交获得的93份F2:3个体,采用RAPD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建立了西葫芦的优化反应体系,并构建了包含20个连锁群,由589个标记组成的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2060.9cM,平均图距3.50cM。5.利用RAPD技术对国内外47份西葫芦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从5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条能产生稳定多态性的引物用于RAPD反应,共扩增出367条带,其中302条表现多态性,占总数的82.29%,遗传多样性高,种质资源丰富。聚类分析将47份西葫芦种质分为2大类。在第Ⅰ类群中,可将32份种质分为4个亚类。第Ⅱ类群分成5个亚类。47份材料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63~0.89之间,西葫芦遗传距离较窄。从生长习性来看,矮生与半蔓生的亲缘关系最近;从皮色来看,白色与绿色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黄色与绿色,亲缘关系最远的为白色与花皮。

高强[7]2014年在《多倍体西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及着色秕籽形成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提出叁倍体无籽西瓜食用方便、含糖量高、口感好、抗病、耐涝、耐贮运、丰产稳产、经济效益好,备受人们喜爱,但商品无籽果实中着色秕籽时有出现。本研究以10个二倍体西瓜自交纯系:S279、S555-2、S578、S608、S660、S762、DK7、S216B、A107、Cr和6个四倍体西瓜自交纯系TS279、TS555-2、TS578、TS608、TS660、TS762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供试材料间亲缘关系、杂交组合间母本、生长势等对叁倍体西瓜F1代着色秕籽的影响,分析了叁倍体西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率。以叁倍体无籽西瓜品系VS8-27、VS8-45为材料,用二倍体西瓜自交纯系S279、S660、TS33为花粉供体,对两个品系的不同节位雌花授粉坐瓜,研究授粉材料和坐瓜节位对叁倍体无籽西瓜着色秕籽的影响。以6个四倍体西瓜纯系TS279、TS555-2、TS578、TS608、TS660、TS762为材料互为父母本杂交、自交配制36个组合,考察相同亲缘关系的叁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的着色秕籽的相关性。同时,以四倍体西瓜纯系TS682、TS542为材料配制P1、P2、B1、B2、F1、F2六个世代,研究分析了单果重、单瓜可育种子数、单瓜着色秕籽率的遗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本亲缘关系远近与叁倍体无籽西瓜F1代的单瓜着色秕籽显着相关,但无显着线性相关,父本和母本、父母本组合与叁倍体无籽西瓜F1的单瓜着色秕籽显着相关,其中有TS660、S660材料参与的杂交组合的着色秕籽最多,差异显着。所有杂交组合的生长势与着色秕籽极显着负相关。因子分析认为叁倍体生长势指数、叁倍体中心折光糖含量和叁倍体果皮厚对叁倍体西瓜着色秕籽影响较大,获得的综合主成分模型F=0.35X1-0.13X2+0.08X3-0.15X4+0.2X5+0.08X6可以计算综合主成分值F,F值大于0的杂交组合较为适宜。当F>0时,含有10粒以上着色秕籽的组合仅占5%,杂交组合平均着色秕籽2.03粒。2叁倍体无籽西瓜的着色秕籽数与二倍体授粉品种、坐瓜节位显着相关,与授粉品种种子大小无关,坐瓜节位低的着色秕籽多。本试验中,叁倍体无籽西瓜单果重和授粉品种无显着相关,坐瓜以主、侧蔓第叁雌花留瓜较好。3叁倍体西瓜的单瓜重、果皮厚、边部折光糖和中心折光糖、着色秕籽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别为96.43%和3.57%、98.01%和1.99%、95.05%和4.95%、97.77%和2.23%、84.26%和15.74。普通西瓜中,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是S578、TS762,着色秕籽一般配合力最小的是S555-2、TS762。单瓜重、果皮厚、边部折光糖和中心折光糖、着色秕籽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分别是54.76%和54.62%、80.95%和76.03%、80.95%和76.03%、49.64%和49.11%、68.24%和67.83%、51.99%和23.34%。4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认为:四倍体西瓜单果重、单瓜可育种子数、单瓜着色秕籽率的最优模型分别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0)、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0)、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

刘识[8]2012年在《西瓜果实糖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西瓜(Citrullus lanatus;2n=2x=22)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型蔬菜之一。西瓜果实中的糖分含量是衡量西瓜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培育含糖量高的西瓜可以满足大多数人对西瓜品质的要求,而培育低糖且不失口感的西瓜则可以满足糖尿病病人的特殊需求。因此对西瓜果实糖分含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明确糖含量的遗传规律可以对西瓜育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获得与西瓜糖含量紧密连锁的标记,可以为今后开展西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构建西瓜遗传连锁图谱,找到与糖含量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分析相关QTL及其遗传效应,为进一步开展西瓜糖含量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用起源于中国的高糖西瓜品系花园母本为试验的母本材料,选用起源于美国的低糖西瓜品系LSW-177为试验的父本材料,(LSW-177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属西南农业试验站的Angela R. Davis博士提供)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六世代群体,并获得了由180个单株组成的F2代临时群体,分别测量成熟西瓜果实中心和边缘部分果糖、蔗糖、葡萄糖和总糖的含量,分析其遗传规律,找到控制糖含量的基因位点。分析结果表明:果糖、蔗糖、葡萄糖和总糖的含量在F2群体中表现为连续性变化并符合正态分布,具有明显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受多基因控制。其中果糖和葡萄糖的遗传效应符合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特点:蔗糖在F2代群体中的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分离;总糖的遗传效应符合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特点。中心部分糖含量均高于边缘部分糖含量,中心与边缘部分糖含量在遗传特征上有着相同的趋势。对果糖、蔗糖、葡萄糖与总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果糖、蔗糖、葡萄糖和总糖的相关性均为葡萄糖>果糖>蔗糖,可见葡萄糖与总糖的相关性最大。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在亲本间通过对355对西瓜SSR引物和1219对甜瓜SSR引物的筛选,共获得多态性引物55对,西瓜和甜瓜SSR引物的多态率分别为10.14%和1.56%,用55对SSR引物对进行F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张包含45个SSR标记,13个连锁群的西瓜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为547.3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44cM,检测到与中心和边缘总糖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各一个,分别命名为Tmsc3.1和Tesc121,均为加性遗传效应,贡献率分别为6.56%、7.90%,分布在第3、12连锁群上,LOD值分别为3.1、3.29,其中Tmsc3.1为正向加性效应,对糖含量的积累有增效加性效应,Tesc12.1为负向加性效应,对糖含量的积累有减效加性效应,与田间数据趋势相一致,找到与中心和边缘总糖含量紧密连锁的标记4个(MU8184-3、MCPI-12、TJI16、MU8558-3)。

罗宏[9]2012年在《无籽罗汉果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以5个罗汉果亲本(F014、F018、F020、M036、M038)及其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罗汉果F1代的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和筛选优良的杂交组合,以罗汉果的产量及其甜苷含量为主要指标评价其F1代的潜在优势,为无籽罗汉果优质高产育种的亲本选择和组合选配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品种资源的潜在杂种优势,选育出品质优良和高产的罗汉果无籽品种。1.罗汉果主要质量性状遗传研究表明:其F1代的茎色、叶表、雄花花萼明显受到了父本的影响;其F1代的子房腺毛颜色及果形则呈母性遗传。2.对罗汉果F1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除开花期、成熟天数、总糖含量外,其它20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均较大,说明罗汉果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也表明,罗汉果的植株性状出现了母性遗传效应,罗汉果的横径、纵径、单果重、总糖含量等罗汉果性状呈现偏母遗传效应,罗汉果的单株产量、成熟天数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数量性状呈现偏父遗传效应,其余的数量性状则出现较大分离,其遗传倾向有待进一步研究。方差分析表明,除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及其含水量3个性状外,罗汉果亲本的其它20个性状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无籽罗汉果比有籽罗汉果表现出更大的杂种优势。3.对罗汉果F1的配合力分析表明:主蔓增速、主蔓粗、开花期、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肉含量、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及甜苷V含量等9个性状主要受母本加性效应的影响;成熟天数、单果重、单株产量及维生素C等4个性状主要受父本加性效应的影响;果实硬度、果实纵径和总苷等3个性状主要受母本、父本加性效应和双亲间非加性效应的影响。无籽罗汉果果实产量和甜苷V含量与母本自身果实产量、甜苷V含量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与亲本间的配合力密切相关。罗汉果亲本F020(母本)的大部分性状均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可作为提高罗汉果果实大小、产量及品质的理想亲本;罗汉果亲本F020有籽F1代与无籽Fl代可作为高产高品质潜力组合在其后代中进行重点选择。4.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籽及无籽罗汉果在选育高产品种时应高度关注果实纵径与横径。有籽及无籽罗汉果在选育高甜苷V含量品种时不同,有籽罗汉果应高度关注单株产量、果形指数与果实硬度,而无籽罗汉果应高度关注单果重与果实横径。

朱肖艳[10]2011年在《嫁接对西瓜品质性状的影响及AFLP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用5个西瓜品种的幼芽做接穗,与4个砧木品种分别进行嫁接,将培养成的生活力旺盛的幼苗进行田间栽培,以西瓜的新鲜叶片和果肉为实验材料,系统研究了嫁接瓜与自根瓜在品质性状及分子遗传水平上的差异。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1、西瓜嫁接促进了植株根系生长,提高了根系吸水吸肥能力,根冠大进而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根系活力提高。形成了协调的地上部与地下部关系,植株长势增强。此外,嫁接提高了植株抗枯萎病的能力以及加速了茎蔓的增粗。2、四种砧木对西瓜果实的形状、果皮厚度、含糖量等方面的影响不大,但对果实的大小、单瓜重、口感、质地等方面影响较大。3、在西瓜的果实中,番茄红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方面,自根瓜与对应的嫁接瓜间差异不大,但在瓤色不同的西瓜品种间番茄红素的含量有较明显的差异。4、在西瓜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OD活性等方面,自根瓜与嫁接瓜的差异不显着。5、本文采用了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嫁接瓜和自根瓜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用30对引物组合,对西瓜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81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共11条,说明嫁接瓜与对应的自根瓜的基因组在分子遗传水平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西瓜品质性状及遗传的初步研究[D]. 张帆.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无籽西瓜数量性状遗传初步研究及新品种的选育[D]. 刘勇.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3]. 甜瓜远缘群体果实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D]. 张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 薄皮甜瓜种质资源的聚类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 曲振环. 吉林农业大学. 2006

[5]. 西瓜果实品质及种子性状遗传规律分析[D]. 张杨.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6]. 西葫芦农艺性状的遗传、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陈凤真.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7]. 多倍体西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及着色秕籽形成影响因子研究[D]. 高强.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8]. 西瓜果实糖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刘识.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9]. 无籽罗汉果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 罗宏. 广西大学. 2012

[10]. 嫁接对西瓜品质性状的影响及AFLP多态性分析[D]. 朱肖艳. 河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西瓜品质性状及遗传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