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十年来,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上每过一小时即产生20项新发明,每过一年就会新增790亿条信息: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眼花缭乱的经济万花筒背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到来了,它在改变着现有的一切……所谓知识经济,按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知识则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背景是:发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电子和航空等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是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过去十年中,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和出口比例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教育、通信、信息等的发展前景更为迅速,据估计,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2.从就业看,从1970~1994年二十几年间,在OECD民有国家整个制造业中,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增加了10%,而不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则下降了70%;与高技术相关的高工资就业增加了20%,中等工资就业下降了20%;按接受教育程度分,中学毕业的失业率是10.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率仅为3.8%。
3.产品制造模式转向知识密集产品(如计算机、医药、飞机),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的到来,它使制造业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降低了,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这些倾向正在实质性地改变着发达国家内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但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许更为深远。
4.需求和制造业的模式向服务活动转移(如保健、教育和休闲,研究开发和营销),尤其是转向知识密集的服务活动。
5.投资正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部门,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及在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无形资产投资。如劳动力的培训、计算机软件和专门技术等。OECD国家投入研究开发的费用已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
6.从有代表性的软件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发展十分迅猛。软件产业产生于60年代初的美国,此后,它就成为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部门,有些年份达到了80%,1995年全球软件产品销售额已达914亿美元。环球网络(WWW)从推出到累积1000万用户,仅花了3年的时间,而电话的同样数量的普及则花了30年的时间。目前,网络用户已达5000万个。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特征,首先是知识含量很高,再则消耗材料与能源很少,三则更新速度很快,从而使知识资本成为新经济的主要资本形态。
知识经济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从知识经济看发展战略的问题,尤其是制造业的战略。在过去的20年里,东亚国家的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制造业的出口上,尤其是新兴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而这又基于劳动力的低成本、投资和技术的流动、支持性的产业政策。但硬件产品和元件的价格正在急剧下跌,而服务正变得比产品更重要,柔性和自动制造系统正使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消失。这一系列因素使人们怀疑: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将来是否还有效。
2.知识经济给我们的另一启示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总的说来在制造业上是落后的,这使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走的是一条靠技术引进求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我们过于强调了设备的引进,忽视了专利、诀窍等知识的引进,使我们走了许多的弯路,因为我们难以从使用设备本身学到制造这些设备的知识,而日本、韩国的成功就因为他们注重引进技术的学习。但中国及东亚国家在近些年来都不同程度地从新兴的知识经济中获益。我国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落后也许是我们在知识经济方面赶超发达国家的好机会,因为我们包袱轻,可更快地转入知识经济的发展轨道。
3.全球知识经济对科技政策的意义。随着研究开发的全球化和许多国家对它的巨额投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如何对待科学技术的问题,因为科学技术是一国长期增长的保障。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制订科技政策,以保持在鼓励本国技术创新和鼓励跨国公司在本国投资之间的平衡,如何发挥本国工业和服务业的研究开发的作用,并同时与国际研究集团保持良好的合作,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转变,这些对当前的中国具有迫切的重要意义。
4.中国所面临的全球知识经济和服务业全球化的挑战和对策。在这方面关注的问题有:如何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改造中国传统产业方面的作用,如何调整中国的教育政策,使教育体系在知识经济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迎接服务全球化的挑战。在一系列服务领域,如教育、保健、技术服务等,中国可从参与全球市场中得到某种费用、效益。如其他国家可为中国贫困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而中国则可向世界供应商们提供其他类服务。
二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要突破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核心因素,信息作为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应有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我们的高等院校总结历史经验,以更开放的姿态调整自己,向社会作更大程度的开放,向国际作更大程度的开放。高校在开放的同时还应进一步社会化,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那种靠一本书、一堂课、一名教师的“三中心”的教育思想应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为此,我们的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起现代化的人才培养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传播和创造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由于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创造和人才培养,从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应改变封闭式的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的新思想,扩大同社会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国际合作,这是开放的、国际化的信息经济的客观要求。大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各种形式的服务,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从校外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如企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医生、律师等等,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并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研究所、博物馆、专业学会等社会的服务机构和生产部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与传播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同时大学也要使社会各界更有效地利用大学所能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大学办成终身学习的基地。
其次,办学思想中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注重人才的个性发展。高度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多彩的信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多种多样的、能够适应新领域的人才。青年一代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提出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发展要求。由于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其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理想、追求都各不相同。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过去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的教学制度,学生只能按照一个统一的严格的教学计划来学习。这就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得过死,加之课程繁重,使得学生个性发展的余地很小。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
另外,终身教育理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教育观念。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外延在扩大,高等院校有责任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及运行机制。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为人们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使用又可以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连接起来,融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高等教育为一体,融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为一体,为每个人提供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可能性。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到的,信息高速公路使得“教育的最终目标将会改变,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终身受到教育”。因此我们的高等院校要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
2.高校教师的素质要大力提高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是高尚的思想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的同时,自己的道德、人格、情操、责任感及献身精神等品德素质的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所以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具有特殊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政治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广博精深的新科技知识。科学文化素质是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的知识结构及其程度,它是未来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学科间渗透加快,新学科层出不穷。教师本人不但要做能适应社会的有才智的人,而且要能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有才智的学生。为此需要未来的教师博学多才,具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等,并通过不断调节,吐故纳新,优化知识结构,内化为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种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品德和人格的完善。
三是高超的教育技能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建立在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之上的。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可归为诸如组织教育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疏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教育业务能力和时代所需求的开拓创新能力这两大类。未来的教师不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将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教育情境中,要把几十名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并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如果教师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灵敏的教育机智,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
四是健全的心理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与发展更为激烈,因此健全的身心素质是教师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参与高科技竞争、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基本保证。
3.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内容要转变
知识经济其实也是一种人才经济。因为知识经济是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及信息为基础的,人才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凸现出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及内容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大学生应充分掌握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里所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不仅仅是指检索,更重要的是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知识经济带来信息化热潮的基本特征便是网络化和多媒体。因此大学生应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网络,如何从计算机数据库中检索所需信息,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校园网的不断普及和完善,大学生上网操作的机会将逐渐增多。那时,大学生要检索某一课题的信息就可以很方便地上网查询了,而不用像现在这样查找工具书了。
②大学生要积极培养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信息学专业以及与信息学有关的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应不仅仅满足于利用Internet网的信息,还应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应用开发。最好还能独立自主开发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过分依赖国外而具有我国的独特性。我国信息专业及其相关的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是将来信息社会的建设者,是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者。为了将来能不断丰富我国的信息资源,增强我国的信息独立性,他们应在大学阶段就学会如何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③大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学科综合、交叉的趋势,不仅要求大学生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求大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由于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上散播信息变得较为方便,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送信息,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以往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可见网络上一旦出现不健康的信息对社会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大学生要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树立远大的理想,以抵制不健康的信息。
④大学生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是要不断加大信息储量,思维的进行是以一定的信息内容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需要有丰富的信息量。因为新的思维产品是各种信息在人脑中反复作用的结果,所以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越大,信息间相互作用的次数就越多,新的思维产品就越容易产生。一旦大脑中的某些信息发生突发性的联结,灵感就得以产生,因而,大脑中关联的信息存储得越多,有所创造的机率就越大。那么大学生该如何增加信息存储量呢?首先,大学生应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统的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学生所获的信息量也就非常有限。为了加大信息存储量,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大学生必须变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为主动获取知识状态,主观上要有获取新知识的欲望,积极地从多种渠道(如报刊杂志、声像影视、电脑网络等)获取知识,丰富大脑思维。其次,大学生应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灵感的产生更多的是来自相关的信息点联结,所以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如果能广泛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使大脑相互关联的信息量增大,那么信息的有效作用机会就增多,新的思维产品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要增强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量的加大只是增加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要使创造性思维成为现实,最终还取决于信息间是否发生了有效作用。为了提高信息间的有效作用率,大学生平时就应加强信息应用,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潜心思考,加快信息点的连通。这样,一旦受到外界相关信息的刺激,就能马上作出反应,产生灵感。为了增强信息应用,大学生应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社会现象,推测事物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适应将来的信息社会。
4.对信息网络建设要有紧迫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在信息大潮的冲击下,必须重视并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要从所面临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来认识高等教育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信息搜集、整理、贮存和传播工作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更好地为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要求,高等院校所要抓紧的基础工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面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新形势,我们要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质量、品种及分工协调等方面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尽快拿出我国相应的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规划与系统设计,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并力争增加对文献信息资源整体的建设和投入,建立起学科覆盖齐全、信息资源完备的文献体系,同时微观上兼顾入藏质量,兼收多种信息载体,适应书刊文献、电子文献、馆内文献和网上文献多种类型的转化,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促进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库数量和规模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已成为信息网络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是重视文献信息队伍的建设。建设信息网络,人员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人员素质低、技术储备不足是实现信息网络建设的一大障碍。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加强现有在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造就一批跨世纪的新型文献信息处理人才,他们具有敬业勤业精神,具有文献信息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手段,成为一种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也要适当注意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同文献情报接口方面的人才配备,以适应信息网终建设以及数据库开发、应用和市场拓展的需求。
5.高等教育必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是要积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科研工作要瞄准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研制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校科技产业则要积极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为此,高校要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开发基金和高新技术开发风险投资基金,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科研中试基地,政府有关部门则应帮助解决中试产品的销售场地等问题,例如可在常设技术市场中开设中试产品的专销商品或柜台。
二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随着全球化信息浪潮的高涨,高校科技产业应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人才优势,将信息产业作为高校科技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为此,高校科技产业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增强信息力,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技术,促进市场动态信息采集、信息增值网络服务,开发市场预测、数据库信息服务,不断增加高校科技产业中信息服务中高新技术的含量,逐步实现信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是要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保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我国特点和现代化生产管理要求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科学管理制度,这可以概括为“一校两制”模式,即高校的教学、科研按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校办高新技术产业则按企业管理和运行。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即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厂长、经理由学校任命。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给厂长、经理自主生产、经营的权力。对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人尽其才的人事机制、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四是要以高科技为基础,建立科技园区。在这个科技园区内,高校与产业部门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得教学、科研、生产三者协调发展。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想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并保持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信息网络和一个在技术上和运作模式上同国际经济发展主流接轨的产业体系,而且需要有能够使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的制度化的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的教育与训练以及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为此,高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合作,积极促进科技园区的建立与完善,要依托高校科技优势与人才优势,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