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大可不必视档案文化产业为禁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馆论文,大可不必论文,禁区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反复拜读吴国辉、张中华二位发表在《中国档案》2004年第5期上的大作《档案局(馆)不是开展档案文化产业的主体》,笔者总感不安,写下几点感受,非杞人忧天之想,皆档案馆人事业之情结所在。
一、档案馆发展档案文化产业会改变其单位性质的判断存在逻辑错误
吴国辉、张中华两位同志意在告诫我各级档案馆不要染指档案文化产业,以免发生政府财政断奶,档案馆事业下海沉没的悲剧。作者为档案事业,为档案馆事业前途担心,用心良苦,但其论证似有道理,又似无道理。在档案馆并不是发展档案文化产业主体这一论点的论证中,作者提出一个论据——“政策不允许”。在对这一论据的论证中,吴张二同志说:“作为国家的一项发展战略,发展文化产业一定会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作为依据和保障”,却没能说出国家不允许档案馆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也没能拿出国家政策不允许档案馆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规定条文,这个政策不允许又从何说起呢?作者为了论证这个政策不允许,引用了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关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单位区别的一段论述:“两者投入的资金来源不同,管理机制不同,经营运作方式不同,考核的标准也不同。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的是政府交给的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任务,主要依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依靠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作者接着对王司长的话评论说:“这种观点实际上已经或者将要成为我国制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机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结合我国已有的法律和政策,各级档案局(馆)显然只有归入文化事业单位才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这个推断是错误的。首先,王永章司长讲的是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单位的区别,而不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事业不是一个概念,文化产业单位和文化产业不是一个概念。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单位指的是两类单位的单位性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的是两类单位各自的重要工作。概念有误,判断推理何在?作者用王司长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产业单位区别的论述推理这就是我国制定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再由这一重要依据推理出各级档案局(馆)只有归入文化事业单位才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进而推理出档案局(馆)绝不能够发展档案文化产业,如此推理,有说服力吗?
要证明档案馆不能开展档案文化产业,首先还是应该弄清档案文化产业是什么?当然,要弄清什么是档案文化产业,又要先弄清文化产业是什么?“2003年7月22日,由中宣部牵头,成立了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参加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的任务是科学界定文化产业概念”,“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2004年3月29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已经印发各级统计机构”,“该分类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注:戴廉:《我国文化产业范围基本确立》,《中国剪报》2004年6月30日。)。按这个定义,档案文化产业的概念便应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产品就是生产出来的物品。谁来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其主体难道不应是我们的各级国家档案馆吗?难道说我们的各级档案馆不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吗?难道说我们的各级档案馆一经开展起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档案馆的事业性质就会起变化,就会产生政府“减少乃至完全不给档案馆必要的经费的恶劣后果”?“档案馆乃至整个档案事业就只能面向市场、自谋生路了”?事实是,我们有不少的档案馆已经、正在并继续展开着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但没有成为政府在经费拨付上打折扣的口实,反倒使他们在政府那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了增加经费拨付的实惠。作者关于档案馆开展档案文化产业就会改变单位性质,档案馆乃至整个档寞事业就只能面向市场、自谋生路的推断,其理论存在逻辑错误,在实践上缺乏事实依据。关于档案馆作档案文化产业,不会改变档案馆单位性质的问题,笔者后文还要讨论。
二、档案馆人怎样认识文化产业及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才算比较科学
在档案馆并不是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主体这一论点的论证中,作者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论据——“自身条件不允许”。在对这一论据的论证中,吴张二同志批评有些人“没有真正认识文化产业的本质以及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所面临困难”,说“国内文化部门的有识之士在对我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比较分析之后尚且认为,就整体而言,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在我国整体文化事业中只占极小份额的档案事业想成就档案文化产业的气候,虽不能说是天方夜谭,其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用这样的腔调来描述我国文化产业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科学吗?这里,笔者也想说说国内文化部门的有识之士是如何分析认识文化产业的。
其一,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美国视听文化产品凭借其高科技优势,年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以上,超过了航天、汽车、软件等行业,雄居出口行业榜首。”(注:赵小凤:《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开发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中国文化报》2003年11月22日。)
其二,中国文化产业已接近迅速发展的门槛。“美国的文化产业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在1970年、1990年前后进入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期。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1995年受经合组织(OECD)委托完成的《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的数据,美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1943年为9753美元,日本的人均GDP1971年为9726美元,韩国的人均GDP1991年为9645美元……当一国的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时,该国的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麦迪森以1990年盖—凯美元测算的1992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098美元。根据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992年的3倍,合麦迪森调整后的数据为3098×3=9294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门槛值”(注:李向民:《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五重疑障》,《中国文化报》2003年5月21日。)。
其三,中国文化需求存在巨大缺口。“按照目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可以计算出的结果是,2002年消费约5300亿元人民币,2003年约5830亿元人民币。如果继续按照10%的年增长率计算,今后几年可能的文化消费各是:2004年6410亿元,2005年7050亿元,2006年7760亿元……2020年可能达到29460亿元。已经实现的消费并不完全代表实际需求……目前我国人均GDP1000美元,(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应该在个人消费中占到18%,总量为10900亿元;2020年人均GDP3000美元时,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占23%,实际需求总量为42400亿元(注:陈泽伟:《文化的“战略短缺”》,《中国剪报》2004年6月30日。)。如此推算,全国文化需求短缺为12940亿元人民币。
其四,中国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显示,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从就业总量而言,我国‘文化服务’就业人员规模已高于‘批发零售业(628万人)’,相当于‘住宿业(172万人)’、‘金融业(353万人)’、‘房地产业(120万人)’三行业之和;就经济总量而言,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接近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和‘社会服务业’,其中‘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数据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已初步具备‘支柱产业’的雏形”(注:殷国俊:《文化产业初具支柱产业雏形》,《中国文化报》2004年9月3日。)。
其五,档案馆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殷国俊先生文章中的“文化产业的行业构成图”将文化产业分为五大部分,其中第四部分是“文化艺术业”,在“文化艺术业”下为“艺术业、出版业、文物保护业、图书馆业、档案馆业、群众文化业、文化艺术经营与代理业、其他文化艺术业”。(注:殷国俊:《探索与研究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中国文化报》2003年2月12日)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我国文化部门有识之士对中外文化产业,甚而中国档案馆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与吴张二位同志的分析完全不同,那才是准确、具体、科学、进取、开拓创新的。
三、档案馆人应做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先行者,档案文化产业给档案馆事业带来的是辉煌灿烂
(一)档案馆作档案文化产业应是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职责之一
档案馆的职责一是档案的保管,二是档案的利用,保管与利用并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档案利用的重要内容,档案文化利用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因此,档案文化利用是档案馆职责所在。而要作档案文化利用工作,必须要作档案文化事业和档案文化产业,因为二者是档案文化利用的实现形式,从理论上讲,能够完美地提供两种形式的档案文化服务,档案馆才算尽到了自己档案文化服务的责任。否则,这服务便是大打了折扣的文化服务,只占半壁江山的文化服务。就从全国国家档案馆全局角度看,不作档案文化产业,作不好档案文化产业,其服务便是不完整的服务、不完美的服务。职责所在,何来政策不允许?职责所在,怎顾得尽职责是否会为那种对档案馆“在经费上总是打折扣的错误行为留下口实”?职责所在,怎好声称“以各级档案局(馆)现有的人员及财力,要完成两种职能所衍生出的各项工作已属不易”,坚决地不去承认档案文化产业是档案馆之档案利用工作重要工作之一,必欲将档案文化产业排斥于档案局(馆)两种职能之外而后快?职责所在,又怎好拿档案馆一旦经营档案文化产业便会“档案局(馆)乃至整个档案事业就只能面向市场,自谋生路”来吓人!
(二)档案馆作档案文化产业不会改变单位性质
本文开头曾经提到文化产业单位和文化产业是不能够划等号的两个概念。笔者以为,档案馆从事了档案文化产业经营活动,亦不会改变她自身的单位性质。这是由档案馆自身工作性质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四项工作都是要花钱的,这四项工作都是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科学、永久地为党和国家保存档案史料的工作。这些是国家兴办的事业,这些是只管投入、没有产出的事业,且这投入又绝非小数目,并具有连续性,这样的现状,使得国家在经费拨付上不会让其走向市场、自谋生路来解决,这是没什么疑问的。另外,在提供利用工作中,编目检索作为档案馆基础性工作的部分,是一项必须投入、不言产出,不知市场、不论经济效益的工作,一项日日时时需要注入资金的工作,它与接收、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捆绑在一起,都是档案馆事业的主体,主体不会变,基础业务不会变,档案馆是绝不会因为经营了档案文化产业而改变了单位性质,使不能且不为国家政策容忍去面向市场的而面向了市场,不能且不为国家政策容忍自谋生路的去自谋了生路的。这才是真正的政策不允许,自身条件不允许!
当然,档案馆一旦将档案文化产业作大,形成企业规模,按照事业、企业分开的原则,它将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或独立驰骋于档案文化市场,或母子联手打造档案文化产业航母,这岂不快哉?又何出“从而造成档案事业的不必要的损失”云云!
(三)做档案文化服务是档案馆人的历史责任
中国的档案馆事业,六、七十年代强调的是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档案馆人将安全保管作为自身最重大的历史责任来承担着。到八十年代,档案利用工作日显重要,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安全保管与有效利用并重的格局,档案利用已经成为档案馆人的一个重大历史责任。中国档案馆人勇敢担负起了这一重大历史责任,在档案利用上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中最引得世人注目的成果有两项,一是档案的向社会开放、现行文件的向社会开放,二是档案文化的兴起。现行文件开放宣传虽比档案文化的宣传要轰轰烈烈得多,但其在档案利用中的地位是远远不及档案文化的生成与传播的。现行文件开放比之以往的传统利用方式,只是缩短或取消了限制利用的时间,扩大了利用主客体范围,其用户仍是十分有限的。档案文化则已是档案资源的加工产品——档案文化产品,其利用方式大如中央档案馆制作的电视片《新四军》等,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便在全田数亿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小如山东省临清市档案馆1999年举办的《新中国50华诞及临清解放54周年档案资料展览》,几天时间就接待观众数千人,按档案利用人次计算,相当于该馆十余年档案利用人次的总和。
档案文化服务是档案利用中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是由档案馆人档案文化服务初步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四)档案馆人作档案文化服务不能不作档案文化产业服务
档案馆人应将繁荣档案文化作为档案利用的最高目标。档案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因为档案是资源,而档案文化才是生产力,或可成为档案文化生产力。发展档案文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要依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时下被称为文化事业,一种是主要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时下被称为文化产业。档案馆不能只用文化事业,不用文化产业,这是因为:
第一,正如有人所说,“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在于发展文化,然后才是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的目的首先在于繁荣文化,然后才是市场”(注:孟晓驷:《中国文化报》2003年12月13日。),同理,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在于发展档案文化,然后才是产业。繁荣档案文化市场的目的首先在于繁荣档案文化,然后才是市场。档案文化产业是发展档案文化、繁荣档案文化的重要手段,档案馆人没有理由拒绝档案文化产业,档案馆人只有创造出档案文化事业、档案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才能形成档案文化征服社会,征服人心的强大力量。
第二,“文化生产力的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注:秦慧杰:《对文化产业再认识》,《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9日。)档案文化生产力亦如此,档案馆人要以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己任,便没有办法脱离其中。大型电视系列片《清宫秘档》的问世便是一例。它是市场运作的产物,其市场运作的主要承当者是北京金水滴文化有限公司,但《清宫秘档》的文学剧本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创作的,也就是说在《清宫秘档》这一档案文化商品的生产中,档案馆人扮演了实际的商品生产者角色,也就是说在《清宫秘档》的资本运动过程中,档案馆人是其生产过程的承担者之一,北京金水滴文化有限公司是其流通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中国文化报》报道说:“有关该部记录片的后续产品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注:汪建根:《清宫秘档》反拨“戏说风”《中国文化报》2002年8月17日。)。看来这项档案文化资本的循环运动是刹不住车了,档案馆人的生产过程承担者角色注定要继续做下去。档案馆人参与了档案文化产业经济运作,档案馆人实实在在地做了档案文化产业的主体,这是事实,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在论及近年来以档案信息为基础创作影视剧作时,吴张二同志说:“不管我们多大限度地参与了剧本的写作,也都只是我们应该做的基础性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档案局(馆)没有也不可能直接面对影视市场经营这些产品。”这样的话是无法否定档案馆人档案文化产业实践的。剧本是我们档案馆人写的,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我们应该做的基础性服性服务性工作,这是从档案馆业务角度来说的,我们同时又不能否认它是商品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这是从经济学资本运动角度来说的。中国文化产业大潮袭来,中国档案文化产业汇流并汹涌于其中,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现正组织起草《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重点,其中有“支持公益性信息机构大力开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公益性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培育和繁荣信息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信息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利用,提高信息供给能力和信息消费水平。政府部门逐步实施信息采购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信息开放制度,扩大信息市场。”(注:赵小凤:《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开发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中国文化报》2003年11月22日。)这样的战略性表述,信息服务市场化导向倾向强劲。这种倾向已经不再仅仅是草拟中的公文,而已经是实实在在的见诸于档案馆人档案文化服务的实践。这次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清史编篆文化工程,财政部拨款9个亿,清史编篆委员会决定将整理清代历史档案引入招标的手段,“由委员会公开招标,公开评审,从各地的申报项目中挑选出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内容完整的、报价合适的项目进行评审,项目中标后由清史编篆委员会拨付经费。”(注:王天泉:《清代档案整理项目实行招标》,《中国档案》2004年第6期。)国家清史编篆委员会主任戴逸“希望得到档案部门的支持和协助,踊跃投标。”(注:王天泉:《清代档案整理项目实行招标》,《中国档案》2004年第6期。)招标公告早已见诸《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报端,档案部门在清史撰修工程中除接受文化市场挑战,在市场运作支配下提供档案服务外已没有别的选择。档案文化服务完全政府拨款社会赞助一统天下的局面,渐渐被市场机制介入而打破,档案文化产业一定要在档案文化中占一席之地,甚至要与档案文化事业平分秋色,清代档案整理项目实行招标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对此,档案馆人应当顺应形势,有所作为。
第四,文化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的产业,档案文化产业更是如此,特别是档案利用还有档案安全这样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档案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环节上的工作绝大多数要由档案馆人来作。档案文化市场现在还基本是一个潜在的市场,档案馆人不去先行开拓,很难指望社会力量去开拓。吴张二同志说档案馆为“投资档案装具设备及软件开发等政策提供意见”,实际上档案装具设备之类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档案文化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文化产品是以档案内容为原材料加工创新出来的东西,即所谓内容、创意产品。至少在现阶段,这种用档案内容为原材料所作的加工创新事业是档案馆人的神圣历史使命。
第五,在档案文化产业上,档案馆人占有资源天然优势,具有莘莘人才优势,不乏档案文化产业理念,至于资金问题,“真正高明的文化投资管理者,未必一定是最大的资本拥有者”(注:花建:《在文化投资的湍流中》,《中国文化报》2002年1月7日。)。于档案文化产业建设,档案馆人向资本发出舍我其谁的壮志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