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写作的过程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新课标论文,过程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绽放在学生自己心灵的智慧花朵,是学生诗意心灵话语的自由表白,是欢笑、叹息、忧伤合奏的交响曲,是学生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无比宽阔的心灵空间,是学生创新花朵怒放的美好田园,是学生想象之鸟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是学生与生活、文本、大师、自己的心灵真诚和平等对话的自由平台……
但是,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乏个性,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症结何在?原因很多,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是学生作文过程指导的一些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作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写作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及其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特别是创新作文教学,在学生自主性充分体现的前提下,应将写作的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
一、写前指导
1.做人意识的渗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认为作文和做人是分不开的,主张为文必先为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写作能力,以及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园地和渠道。教作文,其实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说过: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应该是一个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2.读者意识的形成
文章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思想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的、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写作的欲望。但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读者对象意识教育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写作是没有读者意识的,或者说读者意识是模糊的。新课标“写作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所谓“目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谓“对象”就是文章的“读者对象”——阅读你文章的人。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象意识纳入写作教学的训练视野。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给同学或朋友写信时,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而意犹未尽。学生作文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个“假想”的读者而写作,这假想的读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朋友、父母、其他学校的学生、校内外社团成员、某个虚拟的人物等,鼓励学生对“他们”自由酣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写前兴趣激发
新课标十分强调写作的兴趣,在对低年级的写作目标要求中第一句话就是“对写话有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青年人特别是学生往往能对新颖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思考的问题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巴金曾说:“我们写作,只是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写前兴趣就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作文训练的题目、写作内容的兴趣,激活学生潜在的写作能量,激发并产生出写作的积极性、推动力,将学生置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以将写作任务顺利完成。
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写前兴趣的激发,最重要、最方便、最易于操作的是作文题目的设计。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教师能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社会时代发展同步,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是作文训练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命题的艺术。
在命题上,我认为:①命题要新颖。题目最好不能让学生猜到,这样才有新鲜感、有表现欲。②题目要有刺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要出在学生的心坎上,出在学生生活的热点上,要有一点思想或情感的冲击力。③题目要细化,要具体。④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挥想象力。⑤用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歌名作为题目。如“男儿当自强”“壮志在我胸”“星星点灯”“再回首”“痴心不是一种罪过”等,这类题目,或热烈高亢,或一往情深,或含蓄婉约,活泼清新,极富时代气息和感染力,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联想和想象。
4.话题作文,发挥己长
话题作文时,指导学生:①拟出一个有创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切不可照搬话题,那是最懒惰、最没创意的行为。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文体格式写作,切不可为追求新颖和创意而选择不擅长的文体来写,这样往往会导致作文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干巴巴的只剩躯壳。③缩小话题范围,选择写自己喜欢的、最贴近自己的、最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不要去写虽然新鲜有意义但并不熟悉的人和事。④选择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另外,写前指导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准备写作材料。新课标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作文的构思能力,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二、写中指导
成文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研究,确定主题,安排材料,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格式和表达方式进行表述的过程,应以学生的自主创作为主,“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写中指导主要是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
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逐渐形成,为自改作文奠定了心理基础。新课标强调:“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因此,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就有其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①用词、错别字、语句等方面的修改。②集体讨论,商定本次作文要着重注意和克服的一些问题,如材料的完整、准确,材料的详略安排等;对一些学生不易想到的问题则由教师启发,学生改正,如过渡、几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一致性相关性等。③学生独立自改,这是学生自改作文的高级形态,标志着学生独立作文能力的形成。
中学生评价别人的能力高于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也为组织和指导学生互改作文创造了条件。新课标强调:“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同时,互改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互改应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如:①学生作文水平高的与水平低的组合。②好好组合、差差组合,他们水平相当,易于互相指正和学习。③成立修改小组(当然是水平高的学生的组合),同时也鼓励大家能尽快提高自己水平和能力而进入修改小组。④自愿互找批改对象,学生往往选择与自己友谊比较深的同学,这样易于赤诚相见,达到改正、提高的效果。由于学生的互改受自身作文能力、作文评价能力及作文要求的制约,在指导培养批改能力时应该循序渐进,一般先修改语句,再发现内容上的问题,最后对结构技巧等方面提出要求。
无论是学生的自改还是互改,都代替不了教师的改正,在学生的自改互改后,教师应加以检查,订正学生错改、漏改的地方,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鼓励学生批改的积极性。
三、写后指导
写后指导是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及学生作品的交流。
1.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
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并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多就少改”,就是要尽可能地顺应、保留学生作文的原意,不要由教师按题意代作,不要强行修改或全改。“多就少改”,有利于学生独立作文,不“就”全改,只能压制学生的独立作文的积极性。你把他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他可能不感激,反而会对你产生想法。“多就少改”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多就”不是完全迁就,不是对错误的东西也迁就;“少改”不是不改,不是对明显错误的地方也不改。“多就”就是对学生的立意尽可能地顺应,尽可能地保留学生的原意,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使学生的作文写得不好,也应该保留若干,不宜全部删去。“少改”是相对于“多就”而言,应当改的地方还是要改,学生作文中的观点错误、感情不健康、文思缺乏条理、语句不通顺等等,教师都应当用评语指出,并令学生改正。多批少改,是重启发、重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明确应当怎样写、不应当怎样写。如果教师的批改能和学生的自改相结合,那效果会更好。
2.注重评讲和交流
作文讲评的方法很多,如:①综合讲评法。对全班的作文作概括性的、全面性的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举例文加以说明。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全班同学的作文情况作全面评述,覆盖面广,涉及的人数多;二是指对文章的立意、结构以及遣词造句等诸方面作概括分析,知识面广。但要注意防止面面俱到,流于形式。②专题讲评法。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从学生的作文中抓住一两个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问题,结合有关写作知识,提高到规律上来进行评讲,而把本次作文中的优缺点作为评讲的例证。有时原打算解决某一问题,但从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另一问题更为突出,也可以改变原来的计划,解决新发现的问题。这种方法由于主题集中,材料比较典型,切合学生作文反映的实际,有的放矢,效果会很好。③典型讲评法。选择一篇好的或中等水平的作文作为典型进行分析评价,不要选差的,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和写作积极性。④升格讲评法。选择一篇中等水平的或某一方面存在较明显缺陷的作文,让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商量怎样修改,让这篇文章成为能提高一个档次的作文,并让大家以后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交流方面:交流和传播是保持和激发学生写后兴趣和长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使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就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知道他的作文。因此,多渠道地开发和拓宽作文的传播途径很要紧。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些好的作文或者进步较大的作文,教师朗读或让作者在班上朗读,并作现身说法,交流经验和心得;也可以装订成册传阅,或张贴展览,重在非正式发表,并尽量推荐发表。
3.优化作文评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保持学生写后兴趣
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每次的作文都是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只要学生作文中有一点新内容、一点新思想、一点新见解、一点文采,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写作的兴趣。
多用商榷式、平等对话式评语,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师评语的作用,也能带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的作文或思想行为提出建议,让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指导去修改作文、去调整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能增加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富有情感的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用教师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行为等问题,及时地加以引导,通过评语,指导学生的行为。有时教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情感强烈的话,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写作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潜能、创意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要关注具体训练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并增加写作中的交流,这样可以把许多错误排除在产生之前,这又是一个发展学生优点而尽量排除、弥补缺点的优化过程,并且,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学习、互相促进,可以使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