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人民医院 湖南湘潭 411200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给予患者实施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比分析治疗效果。方法:本组探究共计选取54例患者,疾病类型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选取时间段:2013年4月开始,2015年3月停止。54例患者分组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且分别命名为研究组(27例;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27例;利多卡因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1个月内病死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2年内病死率、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F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E/A(左心室快速充盈期和左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均显著性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疗效更佳,短期预后明显更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利多卡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较为危重、紧急,常常伴随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心肌梗死范围扩大以及冠状动脉灌注下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要给予患者有效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优势是价格低廉、疗效尚可,临床劣势是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基于此,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期间提出了胺碘酮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且疗效确切,可有效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抢救心跳骤停等。本组选取54例患者入组且深入分析了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入组患者例数是54例,均选自我院,疾病类型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研究选取时间:2013年4月~2015年3月,共计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每组27例):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年龄范围是45岁至75岁、中位年龄为52.6岁,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7例;对照组年龄范围是46岁至77岁、中位年龄为53.1岁,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6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入组时各项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27例;利多卡因治疗):首次用药剂量是1mg/kg(50~100mg),用药途径是静脉推注,每隔10分钟,增加0.5mg/kg,待期前收缩消失后,总量可达3~4mg/kg,然后给予患者24~48h静滴维持治疗,用药剂量是1~4mg/min;
研究组(27例;胺碘酮治疗):首次用药剂量是3mg/kg(150~300mg),用药途径是静脉注射,若无效则需要在10分钟至15分钟后追加药物,追加剂量是150mg,初始6h内,给药速度是1mg/min,在随后18h内,给药速度是0.5mg/min,24h用药总量不得超过2000mg。
用药期间,若出现严重药物反应,需要停药或者酌情减量。
1.3疗效判定[1]
治疗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对比治疗前,减少程度在75%以上,或者患者心动过速消失,均判定为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经t检验、表示方法是(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经X2检验、表示方法是(率),存在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P<0.05。
2 结果
经过临床分析可发现明显最佳的组别是研究组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获得如下统计学结论:P<0.05且意义存在。本组组间数据包括:2年内病死率、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F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E/A(左心室快速充盈期和左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1个月内病死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分析
表2 2组患者病死率、心功能指标对比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常见并发症是室性心律失常[2],临床研究后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心室肌细胞电重构,心肌缺血位置会缩短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且心脏中会出现严重的不同区域电不均一现象[3],折返激动现象明显,进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心源性猝死,可导致患者心脏正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抢救,首选药物是利多卡因[4]。
利多卡因作为膜稳定剂类药物可阻断钾离子外流并促使患者心室传导减慢,可消除患者折返激动,可选择性作用于缺血心肌组织发挥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5],但是,临床劣势是作用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促使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室肌纤维以及心房肌纤维有效延长[6],可扩张冠状动脉以及增加血流量,可有效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并阻滞心脏折返激动,可促使患者外周动脉扩张并减少患者外周动脉阻力,可均匀患者心肌复极过程并减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可有效延缓缺血心肌传导,可缩小缺血与非缺血心肌动作电位差并有助于抑制心律失常且不会对心率变异性产生影响,但是,在用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反应,做好回访工作,避免出现不良事件。
临床分析发现,利多卡因因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导致作用时间短,在肝脏内会迅速被酰胺酶代谢,肝脏首过效应明显,胺碘酮半衰期较长且需要达到一定药物浓度,用药途径均为静脉推注后实施静滴维持性治疗。
本组探究结果是:研究组患者2年内病死率7.40%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患者2年内病死率33.33%;研究组患者LVEF、FS、E/A分别是(0.59±0.01)m/s、(0.49±0.02)m/s、(0.98±0.01),显著性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疗效更佳,短期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明显优于利多卡因,值得临床推荐。但是,由于本组研究样本有限、药物选择单一,后期还需要对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疗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有助于为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毕立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12):1706-1707.
[2]朱战辉.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7):19-20.
[3]蔡清亮.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1):112-112.
[4]马艳丽.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76-77.
[5]全银姬.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122-123.
[6]张丽娥.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8):149-150.
论文作者:宾勇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利多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卡因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