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及农发行定位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性论文,农发行论文,需求论文,农业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庆地区农业面临的新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受自身弱质属性及内外部环境的制约,呈现出生产周期较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等特征。入世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引致农业资源流动的市场化,使得我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外的竞争,且受到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国外普遍采取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措施来限制进口,而目前我国部分产品质量还达不到国际水平(如产品质量差、加工包装水平低,疫病和农药、化肥残留较高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农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弱势地位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就重庆地区来说,农业仍然处于运用传统技术、实行传统经营、市场发育很不成熟的状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水平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更是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一)从各产业和农业的相关性看重庆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农业发展是不能孤立进行的,重庆地区的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配置生产格局、贸易格局与利益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重庆农业发展主要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农业的产业化进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普遍兴起,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进展缓慢。就重庆而言面临不少问题:政府的行政服务职能有待增强,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农村市场管理不善,存在一定的混乱和无序;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转化增值;市场调研相对滞后,对市场需求的反映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政策尚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滞后,不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
2.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缓慢。由于重庆地区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附加值低,而其他产业升级换代迅速,引致粮食种植更加的不经济,农产品价格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重庆实际看,2002年,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1亩,耕地山多坝少,土多田少,亩均粮食产量521公斤,每亩耕地的农业增加值为1521元。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远远低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的水平。
3.农业资源禀赋尚未充分体现。重庆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气候和地理资源环境差异较大,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健康的农业发展结构远未建立。再加上融入市场性不强、人多地少和一些地区长期处于不合理开发的状态,重庆地区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2002年,重庆的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为26%,旱涝保收面积为13.2%,农村总动力为27万千瓦/千公顷,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抗拒自然风险的能力不高。
4.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协调。一是产值比例不协调。2003年,重庆的第三产业只占41.6%,离世界50%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劳动力分布不协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分布由多到少的合理顺序应当是“三、二、一”,而重庆目前的顺序为“一、三、二”,且农业所占比例过高(51.7%),劳动生产率过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移困难。三是各产业配合不协调。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现象严重,农村消费能力低,无法给二、三产业以更好的支持;二、三产业不发达,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不高,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对一、二产业的服务水平不高。
(二)重庆农业发展中的粮食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保护和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及时有效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前提。从重庆来看,粮食方面还有如下问题。
1.大粮食安全体系尚未健全。目前,重庆粮食已基本能够实现自足,粮食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未来存在人口数量增长、食物结构升级、耕地面积减少、单产提高困难等因素,要提高重庆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长期粮食安全,还需积极建立和强化大粮食安全体系,特别是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宏观调控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庆粮食储备制度和运作机制,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调节粮食供求,建立和完善重庆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进行强化。
2.粮食流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在市场化体系中,确保粮食安全的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这不仅表现为粮食的市场销售体系落后、市场建设不足和贮运加工系统不完善,还表现为不能在质量、数量及品种等方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从粮食自身来讲,流通不畅和市场缺位就会使产品向商品的跨越出现障碍,要么无法实现生产的价值,要么价不符值,最终导致粮食增产,但农民却难以增收。
3.国有粮食企业竞争乏力。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度较高,经营机制不活,历史包袱较重,且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仍主要以单个的小农户为单位,粮源分散,收购费用较高,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竞争能力相当脆弱。
二、新形势下重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必须体现在满足农业资金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因此,明晰重庆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就是其前提条件。
(一)重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发展现状紧密相关,必须以此为立足点,来探寻农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有效需求。
1.农业发展在思路上的变化。2004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同时,一号文件明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目标,反映了中央在农村工作基本思路上的转变。全市粮食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的下发,更是为重庆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从过去以数量为中心转向现在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从过去以农业支援工业、城乡分割的体制转向现在农业相互促进、城乡统筹的体制。
2.三大经济圈的协调发展。目前,重庆区域间经济差异在市场力的作用下拉开,初步形成了三大经济圈,且在特定的经济结构、资源状况和战略导向下形成不同特征的农业产业结构,三大经济圈的梯度格局已是既成事实。重庆正以经济的市场化、区域化发展为契机,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实际,实施适度差别的信贷政策,有效进行梯度整合。引导农民和企业发挥特色优势,促进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努力取得规模效益。
3.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推进。近年来,随着重庆的农业生产向广度深度发展,必然要求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重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摸索阶段,正在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大量增加,组织类型多样,行业分布广泛,其中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可以预料,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重庆农业产业化将进入成熟阶段,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结构调整的科学性,提升农民种植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
(二)深入探求重庆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需求的产生主体不外乎农户、企业和政府。从信贷需求角度来看,这三类需求主体的信贷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如表1)。
表1:目前重庆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层次性、主要信贷需求特征与满足方式表
资金需求的主体层次资金需求的主要特征 资金供给的可选方式
贫困农户 生活开支,小规模种养生产贷款需求
民间小额借贷,商业性、合作性小额信贷,政府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等
自有资金,民间小额借贷,合作性小额信贷、少量的商业性小额信贷,财政支农
资金等
农户传统的小规模经营农户 小规模种养生产贷款需求,消费开支
普通农户
有一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规 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工商业贷款需求 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商业性和合作性信贷,财政支农资金等
模经营农户(市场型农户)
微型、小型企业粮食购销、加工,启动市场、扩大规模自有资金,民间借,风险投资,商业性和合作性信贷(结合政府担保支持),政
策性信贷等
有一定规模企业面向市场的资源利用塑生产贷款需求 自有资金,商业性和合作性信贷,政策性信贷等
企业发育初期的龙头企业专业化、技能型生产规模扩张贷款需求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政府资金,风险投资等
龙头企业
完整形态的龙头企业专业化、技能型生产,规模化生产贷款需求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等
集团化企业(或上市公司) 专业化技能型生产,技术改造,规模扩张贷商业性信贷,政策性信贷,资本市场等
款需求
粮食市场 健全储备,调控市场贷款需求 政策性信贷,政府资金等
农业产业化产业贷款
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信贷,政府资金等
政府三大区经济结构调整特色经济贷款
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信贷,政府资金等
扶贫类长期类,无收益贷款 政策性信贷,政府资金等
农村小城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类、投资性贷款 政策性、商业性信贷,政府资金等
农业综合开发、环保类(如三峡)长期类、低效益贷款 政策性、商业性信贷,政府资金等
可以看出,农村市场金融需求呈现出分散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特别是大部分领域均需要政策性金融的介入,光靠强调资金赢利性的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是难以满足的。换言之,要适应这种信贷需求,在继续改革和完善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同时,更要加快政策性金融的发展。但就重庆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而言,因受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涉及的领域仅有政府粮食储备和调控贷款,粮食购销及加工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在其他亟待支持的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以下,就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或联系较紧密的金融需求做重点分析。
1.粮食安全的资金需求。目前,重庆正呈现出由产销平衡区向销区过渡的特征,2003年粮食总消费为1240万吨,粮食总产量为1087万吨,缺口达到150万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商品粮库存也从2002年初粮食购销市场化前的310万吨下降到2004年3月末的40万吨。目前,重庆市城区粮食销售粮源主要来自市外。截止2004年10月末,重庆市市县两级储备粮仅49万多吨,按照国务院地方储备粮的要求,储备规模还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很难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粮食市场供应异常波动。要保证全市粮食市场稳定,必须研究建立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而逐步增加市级储备,并在部分缺粮县和粮食主产县建立县级储备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资金需求。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需求。近年来,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百化工程”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加快实施,仅2003年一年,就新发展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45家,特别是组建了集粮油购销、储存、加工、投资贸易于一体的重庆粮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两头延伸工作正在深化:一头是通过建立一批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向粮食种植和订单收购延伸,直接联系农户,使企业效益反哺农业、反哺农民;一头通过粮油的开发和精度加工,提高粮油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向市场销售延伸,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市场带企业、企业拓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有效运转。而要进一步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形成产、购、储、加、销一条龙的粮油产业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目前,我市把支农重点之一摆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弥补农业中长期投入严重不足的缺口,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上来。大力支持水利灌溉设施和农村中、小型水电站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稳定农田建设,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支持农村公路、电网和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等,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回报期长。同时,重庆还将按照“建设大市场,支持大流通”的目标,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如粮食物流系统、粮食市场监测系统、粮食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等(如粮食专用码头、粮食专用铁路线,区域性中心粮油批发市场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在争取列入国家或市级建设规划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招商引资、联建联营、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筹集建设资金。
(三)重庆农村金融的供给状况
1.资金供应整体不足。目前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与“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去甚远。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新增额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较各项贷款新增额与全市生产总值比仍然很低。同时,金融机构、农业部门及农村市场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机制。仅从单纯的资金投入来看,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商业性金融在支农投入上的不足。目前,除农业银行以外,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向大城市集中。而就农业银行而言,随着经营战略的转变,其支农功能“边缘化”,目前支农作用主要体现在扶贫贷款方面,但由于扶贫贷款的扶弱性与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农业银行在扶贫贷款的发放上慎之又慎。二是合作性金融在支农方面的缺陷。应当说,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支农的生力军,但在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服务功能等诸多方面还不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即使在单纯的资金供给方面,面对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的广大农村市场,尤其是面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所需的大量资金,也显得势单力薄、支持乏力。
2.农发行在资金供应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一是农发行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商业性金融经营的政策性贷款方面,政策性目标要求更注重资金的社会效益,而商业性目标又要求实现资金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因此,双重目标的冲突不仅使得商业性金融难以作出经营决策,贻误时机,而且,往往由于更偏重盈利性,造成政策性资金被商业化运作,金融支持措施难以真正到位。同时,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支农方面各有缺陷,且存在着总量上的不足。而农村发展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外流的问题十分突出,更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为此,农业政策性金融有必要对其进行弥补,以避免金融“真空”的出现。二是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对涉农贷款的支持存在着价格歧视的现象,特别是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的利率基本上浮到顶,使偿贷付息能力低的产业和对象不得不使用高成本资金。同时,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和周转,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长期的、低息的农业政策性资金的引入,无疑将有效消除由此产生的金融抑制现象。三是农发行率先对农业项目进行投资,传递政府的政策意图和支持信号,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增强原有主体增大投入的信心,培育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引导工商资本、社会游资等参与投入,从而形成乘数效应。同时,目前仅有的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人保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明显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需要发展壮大,农发行也应注重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推进重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农业经济和农业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关性,客观上要求我们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变化,以更加宏观、开放的视野来把握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要增强对政策性金融发展规律的认识,重新审视政策性金融的基本职能和功能定位,结合当前重庆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效能,增强政策性金融对重庆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短期来看,农发行应以现有业务为主,在充分发挥其在粮食流通领域的信贷支持作用的同时,积极稳妥向粮食生产、加工领域延伸,最终扩大到整个粮食产业链。在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有效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应有的作用。
1.加大对粮食流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粮食购销储业务发展。做好粮食储备、调控、流转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大力支持粮食收购和流通,衔接产销链条。重点支持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重点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充分发挥其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转变资金管理方式,建立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贷款管理体系,借助政策性信贷杠杆,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2.延伸产业链条,将信贷业务向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两头延伸。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骨干企业,特别要积极支持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组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延伸对粮食批发市场和大型粮食仓储设施的信贷服务,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开展与农业有关的中间业务,如农业保险代理业务等。
(二)长期来看,农发行应立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调整完善其应有的扶持和弥补功能,有效开发其应有的倡导和服务功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挥作用。主要业务应包括:一是支持粮食储备、购销业务,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启动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龙头企业成为引导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力量。三是支持农村贫困农户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促进增产增收,解决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四是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五是支持生态与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六是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充当涉农服务部门与农业经济的中介,提供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以及行业标准等资信业务,组织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为外国进口商提供买方信贷服务,向国内出口商提供卖方信贷服务,充当农产品出口的桥梁和担保等。
以上业务可按政策性领域、政策性与商业性模糊领域、商业性领域、逐步退出领域进行划分,农发行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采取渐进式、阶段性的方式介入或退出。
1.在市场排斥的领域或政策性领域,包括储备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扶贫、开发、环保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以及区域内需要重点扶持的重要领域等,此领域重社会效益甚于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巩固优势,充分总结、发挥多年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经验,并继续探索在市场化条件下高效益低成本的更好的管理方式。
2.政策性与商业性模糊领域,包括:市场调控不完全或未到达的领域、市场调控经常失灵的领域、市场调控部分失灵的领域、市场调控在某种不常见情况下失灵但关系特别重大的领域(预防性)、区域性市场失灵的领域等。此领域是利润增长点,要求尽可能地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找准契入点、大胆介入,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严格控制风险,合理配置资源,全方位提供现代化的信贷服务,做到保持一定的利润率。
3.纯粹商业性领域,包括:因受自身局限商业性银行无法或不愿或漠视的领域、因商业银行错失商机而造成的投资空白领域、农业政策性金融介入更显现优势的领域、衔接区域性和全国性市场的领域(打破垄断,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等。在这一领域要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利润优先。要严格资金投入,确保高利润。注重细分市场,明确农发行能够而且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要有投资意识,不断优化投资组合,明确利润追求,抓住商机,增加自身积累,提高竞争能力。
4.逐步退出的领域。这一领域属于商业竞争发育充分,在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下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农业政策性金融顺利完成了历史使命,可考虑以适当形式退出。
(三)深化内部改革,有步骤、有计划地打造现代银行的基本构架,进行先进的制度设计,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保证农发行健康发展。
1.从外部环境上来说,要有正确的、长远的设计、定位。必须实现注重协调与均衡。一是国家资源配置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的协调均衡,以及资源配置宏观目标社会合理性与微观目标经济有效性间的协调均衡。二是商业性,合作性与政策性金融总量与结构的总体协调均衡。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能为不同经济层次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三者的职能合理定位,实现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互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三是特殊宗旨、目标、任务与其拥有的资本与资金综合实力之间的协调均衡,应针对农发行所承担的各项农业政策性信贷支农功能,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融资机制。四是性质职能的特殊公共性、政策性、非盈利性与其具体业务运营管理的市场性之间的协调均衡,应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五是履行其公共性职能而产生的财务缺口与其自动补偿机制间的协调均衡,确保农发行可持续发展。六是国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全力综合配套支持与适度监督间的协调均衡。
2.从内部来讲,必须以实现综合效益为中心,建立集约型发展模式架构
(1)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一是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家资产代理人,设立代表各级利益阶层的董事会,逐步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互相分开,明确划分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职责,并规范其运作。二是要建立一套与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责权分明的组织体系。三是在内部建立规范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执行程序,加强系统内的监督制约。四是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完善资源配置,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并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实现激励工作的透明化、长期化。
(2)强化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在贷款发放方式上,应由单一的强调库贷挂钩的封闭管理模式向封闭管理、贷款限额管理、BOT项目融资管理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贷款管理模式转变。在贷款的管理上,应改变过去纵向为主的管理方式为以横向的、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方式上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经理制度管理模式,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执行政策的前提下,以获得客户的最大满意度为目标。改变过去只重监管为监管与服务并重的管理方式上来,重视对客户的服务,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大客户的服务,为其提供最新行业动态、产品供销信息、充当其财务顾问等。同时,要加大科技开发及应用力度,提高办公效率,为贷款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结算汇兑服务。
(3)建立动态、系统的风险保障、监测与预警机制。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农发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逐步从现实风险的控制向潜在风险的控制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具体就是逐步建立风险管理及控制机制,强化整个风险管理的职能和功能的独立性,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特别是对交易活动进行额度控制,对风险的组合信息进行独立评估,监督风险承担的行为,提供监督报告,确保在其管理下的风险组合与整个银行管理风险的策略相一致。同时,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匹配机制,加大对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政府和社会信用等因素的研究力度,健全政策性金融内部约束机制,增强政策性金融自我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建立政策性和效益性平衡的资金营运机制。一是拓宽筹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改善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建立起以人民银行再贷款为依托,协议存款、同业拆借等其它市场化筹资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如将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集中由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统一使用,将邮政储蓄纳入政策性投融资体系等。二是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直接划拨。进一步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加快资金使用频率。加强财务核算观念,努力降低财务成本。加强贷款管理,建立政策性贷款发放、使用、收回一体化的贷款责任制及与之配套的奖惩措施,及时收回贷款本息。三是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利差拨补制度,对政府指令性贷款由财政落实贷款利息补贴。合理确定政策性金融一定比例的经营费用补贴,从而保证政策性金融的业务经营需要。制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行免征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费优惠政策等。
(5)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要努力营造“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环境。一是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坚持以“德能勤绩廉”为考核标准,完善民主推荐、测评、评议制度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鼓励群众参与,搞好社会监督,大力推行以竞争上岗方式选任干部。二是做好用工制度改革。要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疏通人员进出渠道,打破用工终身制。坚持公开择优招录优秀员工,不断改善队伍年龄、文化结构,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岗位责任工资改革调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体现工酬对等、多劳多得原则,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四是加大考核力度。实现收入与责任和绩效挂钩,要完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程序,将收入与工作质量好坏、工作业绩高低合理挂钩。
(6)建立有效的政策预测机制。为了使政策性金融的信贷资金的投放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政策预测形成机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已整理好的政府有关产业政策变化的信息。要强化政策性金融的信息生产功能,提高其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提高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分配效率,增加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的信号诱导效应,促使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对那些符合政府产业支持意图的企业或项目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课题主持人:彭钊慧
课题组成员:向中胜 王坤茂 张孝成
唐亮刘皓任建伟 莫寒仕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粮食银行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三农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定位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