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效果论文_艾银银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摸球法分为研究组(循证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①研究组疾病知识达标率优于对照组(χ2=4.610,P=0.032);②干预后,研究组心功能Ⅰ级率高于对照组(χ2=4.870,P=0.027),Ⅲ级率低于对照组(χ2=5.314,P=0.021);③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14.649、19.460,P=0.000、0.000)。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提升其疾病知识达标率,改善心功能,缩短疗程,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内科重症疾病,极易诱发较多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等[1]。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期间辅以良好护理干预,在调节其心理状态、改善预后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2]。但临床上就此类患者护理方案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旨在探讨其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均符合《实用心脏内科学》[3]中诊断标准,且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摸球法分组,各34例。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60-80岁,平均(68.65±3.44)岁;19例为快速心律失常,15例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5例,Ⅳ级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61-82岁,平均(68.71±3.50)岁;20例为快速心律失常,14例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14例,Ⅳ级4例。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病情监测、强化心电监护、饮食护理、确保排便通畅、并发症早期观察和预防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循证护理,内容包括:

1.2.1 循证问题

成立专业的循证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包括责任医师、责任护士等。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知识及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流程。小组根据以往科室临床经验及患者具体情况,提出循证问题,包括心理、认知、诱因控制等。

1.2.2 循证支持

根据上述循证问题,查阅知网、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归纳和总结上述问题护理措施。评价循证依据真实性及实用性,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循证护理方案。

1.2.3 循证措施

①心理干预:加强护患沟通,提升交流技巧,引导患者合理宣泄不良心理;应用心理暗示、音乐疗法等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由成功治疗者现身说法,以消除顾虑;②改良健康教育形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经由开展专题讲座、思维导图、彩色图谱、视频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以更好满足其需求;③规避诱因:提供安静、舒适病房环境,限制每日探视人数及时间,确保患者充分休息,以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稳定病情;指导患者多饮水,预防便秘;排便困难时避免屏气过度用力排便,防止心脏负荷增加。④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被动、主动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1.3 观察指标

①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疾病知识达标率,包括达标、未达标;②观察两组干预后心功能分级;③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评估,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直接χ2检验,疾病知识达标率等计数资料用校正χ2检验。年龄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知识达标率对比

研究组疾病知识达标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0,P=0.032)。

2.2 两组心功能分级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Ⅰ级率高于对照组,Ⅲ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住院时间、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多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因心肌缺血致使心肌细胞膜电位降低、心肌细胞传导异常,引发心律失常,增加治疗难度。而且,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状况较为特殊,具有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差、心理状态不稳定等特点,给护理方案选择带来一定难度。

循证护理重视有机结合临床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在全面考虑患者个体特殊性的基础上,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巩固疗效,促进康复[4]。本次研究在研究组中应用循证护理,强调成立专业的循证护理小组,并结合以往临床实践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提出主要的循证问题;根据这些循证问题查阅文献,收集和归纳循证依据,结合患者实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包括心理护理、改良健康教育形式、规避诱因、康复锻炼等。

本次研究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健康知识达标率更高,且心功能改善效果更佳。苏红梅等[5]调查发现,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其心功能改善效果较常规护理组更为理想,与此相符。考虑是因为,循证护理能在获取大量有科研依据的循证支持的基础上,为患者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能克服常规护理随意性、盲目性较大的弊端,改善护理质量,提升疗效。而且,研究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凸显出循证护理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需引起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李慧, 李超民, 叶明霞,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危险因素分析[J]. 空军医学杂志, 2017, 33(2):118-120.

[2]谢莉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6):5167-5168.

[3]郭靖涛, 李文泽, 张来军. 实用心脏内科学[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47.

[4]甘仙雯,曾艳,周朝虹,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S2):352-354.

[5]苏红梅, 周云, 曹静,等. 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9):1106-1107.

论文作者:艾银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效果论文_艾银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