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跨学科素养,在各阶段制定的教育目标中都具有立足之地。数感是促进人对数和数的应用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自觉及自动化理解的感悟意识,在数学活动中具有关联数学概念和现实问题的重大作用,所以也被看做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新课程中,数感被纳入数学教育核心素养重点词汇。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形成数感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际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和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视为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主要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特征是综合性、持久性以及全面性。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一大重点,主要是在小数、整数及分数等数的理解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的,而理解这些内容需要建立在学生数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数感。本文根据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主要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进行分析。
一、理解数的概念与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当前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数学的思考”就是指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数量转换来数,并且明确数和其抽象数量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过程中,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将自身经历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同时通过对应的数学模型来思考和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例,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观察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表达,从而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的概念和意义,促使小学生逐渐建立对数的感知能力。在感知和思考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培养其自身的数学意识,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一年级《数的认识》时,10以内数的读写都不难,但是要从具体的数量中抽象出数就较难,也就是学生难以理解数的概念与意义。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难以理解抽象的数是如何来的、有何用,这需要教师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具体的数量,让学生数一数,如你有几本书、几支彩笔、几个同桌、一天吃几次饭,从而在这些具体数量中抽象出数,再让学生再例举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10以内的数学概念,将具体的数量与数联系,从数量中抽象出数,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建立数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转换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帮助发展数感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灵活性和逻辑性的特征,所以数学知识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具有较高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感差异形成一定的感悟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知倍数和及差等数字之间可等值转化的灵活性,并且让学生学会通过估算、简算、联想及转化等方式找到符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增强思维敏捷性,提高推理能力,激发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数感,优化数学思维,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平时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组织四人一小组合作实现转化,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转化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把转化前后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作比较,不难得出转化前后只是图形的形状改变,大小并没有改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了长方形的面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转化成现长方形的长,原平行四边形的高转化成现长方形的宽。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亲身体验、感知、感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对数的敏感性,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锻炼。
三、课堂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帮助强化数感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对学习数学时一般不会深入的学习,只是理解表面信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不同理解角度,有效地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并且令学生在表达交流数的过程中强化数感。还可以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增加与人表达交流的机会,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助于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在探讨交流中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对学生沟通合作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用24个1厘米的正方体拼画成一个长方体,明确拼画出来的长方体体积为 24cm3,之后计算自己所画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和同桌进行比较。学生计算出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4、2、3与8、1、4等,同时发现长方体与同学的形状各异。教师就可以要求同桌之间进行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相加、相减、相乘来探讨为什么长方体形状各异,但其体积是一样的。同桌之间将各自的长、宽、高相乘之后发现,其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进而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学生在探讨、计算和比较中,其数学感悟能力获得提升,对强化学生数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表达交流中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利用经验解决问题,升华学生数感
数感是在无形中获得发展的,是难以有效感知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现实问题进行联想和观察,从而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积累数学知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并训练了对数的感悟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小学生而言,如果形成良好的数感,必定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数感发展,进一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连加连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了这章内容的含义和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组织秋游,全体学生可以拿50元钱去购买所需品,你能根据所学知识为全体学生设计购买方案吗?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并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准确掌握高效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选择具体解题方案时,可以综合考虑现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而通过答疑过程融合数学,促使学生形成数感并获得进一步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全面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真正落实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培养学生数感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需要使用长时间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需要在基于学生现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人而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需要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借助一定的教学措施,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令学生真正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使数学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为 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8)。
[2]陈君英 根植于核心素养 彰显数感之魅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5),84-85。
论文作者:陈苗苗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素养论文; 核心论文; 长方体论文; 过程中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2月总第3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