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松滋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松滋市论文,文化建设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加强农村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精神,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总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我们课题组于1996年11月到松滋市作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
这次调查,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采取上下结合、点面结合、长短结合、调研结合的方法,通过听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式进行。重点调查了新江口、老城、八宝、南海、麻水、桃树等六个乡镇和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村或村企业。共召开12次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了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典型单位及农户。从调查的情况看,松滋市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要求,注意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同时,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究竟怎样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建康的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松滋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在努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松滋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时提出了加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六三”举措,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问题;加强党风政风建设,重塑领导、干部、机关“三种形象”;加强公民素质培养,实现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水平的“三个提高”;加强文化建设,抓好理论强市建设、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和文艺创作精品的“三大工程”;加强创建活动,实现农村创文明乡镇、机关创文明系统、全市创文明城市的“三个达标”;加强综合治理,实现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的“三大改观”。还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强市,精神文明富市”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层层抓落实。各乡镇都依据中央全会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三”举措,结合本地特点,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具体措施。这为松滋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松滋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始终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来抓。
1.主要工作和成绩
(1)筹资集款,加大投入,文化设施基本齐全。松滋市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各文化单位和社会的积极性,多方筹资,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都不低于全市财政支出的1.3%。“八五”期间,市直单位的投入即达1000万元左右。近几年,又先后筹资近1000万元,修建了广播电视大楼、文化大楼等重要文化设施。城关镇和多数乡镇集镇还先后由集体和个人投资1500万元,办起了150余家歌厅、舞厅和卡拉OK厅。目前全市有12座无线电视差转台,21个乡镇均有设备良好的广播电视站,其中20个乡镇开播了有线电视,451个行政村有393个设有广播室,广电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全市城乡有影剧院15座,3个乡镇文化站有自己的站址和活动场所,占地多在6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化室和基层图书室建设,在前些年“双百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已建文化室172个,图书室150个。
(2)强化措施,鼓励支持,文化网络逐步完善。松滋市的市、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形成于“八五”期间,市有文化专业机构,乡镇有文化站、体育站和广播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近年来,为了加强农村文化网络的建设,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例如1996年,市里提出了建立百个标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新建百村图书室的实施方案,下发到各个乡镇,要求各乡镇积极贯彻落实。市里通过小康工作队对口扶持和开展万名干部捐书活动,积极给予帮助。目前,采购的《中国农村文库》100套及全市干部捐赠的10多万册图书已送往各村图书室。标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已建成50多个。95年以来,松滋市还开展了争创“文化先进乡镇”、“六好文化站”和“小康文化村”的活动,并制定了严格的创建达标要求,目前已有10多个乡镇和50多个村初步达标,一半以上的乡镇文化站进入先进行列。据统计,全市城乡现有26支农村电影放映队,业余文艺演出队伍128支,农民管乐队、电声乐队49支,民间其他表演队伍106支,形成了强有力的农村文化生力军。
(3)注重人才,加强培养,文化队伍后继有人。松滋市素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种文化人才遍布民间。全市现有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376人,业余歌手、吹奏能手、绘画书法名手、民间艺人和其他各门类的文化活动骨干4000余人。市领导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经常组织文艺活动骨干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使他们在文化活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注意加强对文艺后继人才的培养。1995年,市政府积极支持市文化局与职业高中联合开办中专艺术班,选拔招收了39名艺术苗子。政府并为这些艺术新秀制定了优惠政策,凡是农村户口的全部转为城市户口,毕业后全部安排工作,使艺校学员能安心刻苦地学习。经过一年的培训,学员们的基本功训练已取得满意的收获。
(4)文经结合,文企联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松滋市十分注意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坚持走文经结合、文企联姻的路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近几年,全市性的“金松杯”艺术节连续办了四届,大型文艺调演举办了12次,春节联欢晚会每年一次,青年歌手大赛和卡拉OK赛举办了3次,各乡镇每年也都要组织两次以上的大型文化活动。同时市里还经常组织送电影、送戏、送书下乡。全市城乡形成了热烈的文化氛围。
(5)精心组织,大抓精品,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松滋市在文艺创作活动中重视精品战略。近几年来,全市创作文艺节目100余项,其中市内外有影响的戏剧3个,小品18个,曲艺12个,歌曲46首,舞蹈32个。如由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的京剧《七彩环》,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并受邀请到中南海演出。歌曲《托起酒中的太阳》、《大山的石头、大山的人》在全国获奖。舞蹈《长生颂》、《绣荷包》和小品《胎教》获原荆沙市调演一等奖。
(6)严格执法,加强管理,文化市场走向繁荣。松滋市目前拥有多门类的城乡文化经营户1200余家,书刊销售、印刷84家,录像24家,游乐和工艺美术30余家。为了加强文化经营的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市里先后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所、文化市场稽查队、音像发行管理站、演出管理站,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管理办法和规定。市里常年坚持开展“扫黄打非”,不断整顿文化市场,从而使得经营者依法经营,管理者依法管理。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提倡和扶持健康文化,市文化市场管理所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卡拉OK大赛,大大促进了全市文化市场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7)抓好主业,以文补文,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松滋市文化部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实行以文补文,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市文化局在制定市直各文化单位的工作目标时,坚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收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市直各文化单位也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市文化馆、剧场、剧团、电影院、新华书店等在保证发挥各自良好功能的条件下,开发了门面出租或房地产业。市文化系统近年新增产业项目6个,年均增收40万元。通过以文补文,稳定了文化队伍,促进了文化建设。
2.几条基本经验
(1)提倡争先意识,认真抓创建。松滋市委、市政府具有鲜明的争先意识,力争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就文化建设来说,市里在1996年提出争取第二批跨入全省文化先进县(市)行列。市领导与市文化局专题研究,设计创建方案,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先行开展了创建10个文化先进乡镇和50个小康文化村的活动。并采取领导分片、管线、包点的办法,狠抓基层各单位的思想业务建设和农村文化队伍、城乡文化设施、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等建设,做到了突出重点、立足基层、多方位发展,使松滋市的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2)领导干部带头,工作有实效。松滋市的文化建设工作有较大的发展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199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题或结合文化工作研究4次,直接参与文化活动3次,具体解决文化实际问题4个。市委分管的副书记和市委宣传部部长亲自抓中专艺术班和“百村图书室”的建设;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专题研究解决文化大楼修建后的遗留问题;市委书记亲自过问双百工程和博物馆修建事宜等。在万名干部捐书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多捐书、捐好书,为群众树立了榜样。
(3)明确目标任务,层层抓落实。松滋市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强调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不仅市委、市政府如此,各乡镇和各文化主管部门也是如此。无论是前些年的“双百工程”,还是1996年的“百村图书室”、“百个标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争创文化先进县(市)”,市里有明确的规划,并要求各乡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经常到下面认真检查,使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4)官办民办齐上,共创新局面。松滋市发展文化事业,除了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外,特别注重鼓励和支持社会集体和个人办文化。近几年来,松滋市积极争取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业主对农村文化队伍、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文化活动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政府积极鼓励个人和家庭创办文化事业。许多农民自己主动出资办乐队和文化实体。如桃树乡三堰淌村村民胡仁杰自己筹资2万余元办起了家庭管乐队、电声乐队和文化室,常年开展活动,先后出演两省八市(县)30多个乡镇。市里对胡仁杰家庭文化事业及时给予了鼓励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松滋市农民家庭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松滋市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从思想认识来看,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重视农村建设上形成了共识。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文化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其次,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其健康发展。其三,确立以文养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方针,引导农村文化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
——从农民需要来看,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是一个极大的文化消费市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农业生产力发展很快,农村逐渐富裕起来。1996年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了剩余的资金和休闲的时间用于精神文化消费。
——从物质基础来看,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是历史上年均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的这种快速增长,有利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松滋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快的发展。
——从建设途径来看,摸索出了一条农村文化建设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共办文化事业的新格局。随着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办文化事业“等、靠、要”的思想,对文化建设提出了产业化的要求:以文补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松滋市农村文化市场开始形成,各种文化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总之,我国18年的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事业提供了许多有利的社会条件。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消失,新的经济体制正在建立,旧的习惯势力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社会各种矛盾显得错综复杂。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交织着新旧体制之间、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不良文化与健康文化之间、文化行业之间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识存在偏差,形成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一是认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就自然而然地搞好了。二是重城市文化建设,轻乡村文化建设。三是用计划经济下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文化事业。一方面,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一切指望国家;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唯上”的思想,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盲目地求大求快。四是对封建迷信及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不良现象缺乏批判和鉴别。五是误认为我国经济上现在实行的是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因此文化上受西方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上述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对农村文化建设是有害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管理机制不顺,政策法规不完善。从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由于文化建设管理正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之中,而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新的政策法规,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过程,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该出台的政策法规还未制定出来,或已制定出来的缺乏实施细则,或实施细则不完善,致使在管理过程中造成某种无序状态。从管理的体制来看,还有待理顺和完善。如音像市场存着相互矛盾的多头管理状况,文化局系统和广播电视局系统在管理职责上分工不明,容易产生矛盾。又如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基层单位,文化主管部门只管文化管理干部的档案,不管经费,因而文化站的管理经费和人员工资待遇经常不能落实。这些都是管理体制的不顺和不完善造成的。
第三,队伍建设欠佳,专业文化机构后劲不足。这里所说的队伍,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管理队伍、专业文化团体以及群众艺术创作队伍。这支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流失、人员素质不高、后继力量不强的状况。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化系统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到位,专业人员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人心浮动等等。
第四,资金投入不够,文化事业单位负担过重。资金投入不够和单位负担过重,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负债累累。近年来松滋市很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兴建和改造工作,但由于财力的限制,致使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负债过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市文化局系统3个副科级单位的负债就达120多万元,单位负责人只好成天忙于应付债务官司。另一方面,文化机构的人员包袱也过重。如市电影公司职工总数是106人,但50岁以上的却占了近60%。市文化馆的退休人员也几乎达到在职人员的一半。这些单位有的已转为企业管理,没有财政拨款,就是有财政拨款的单位,拨款数量也非常有限,因而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更谈不上文化事业的活动经费了,资金不足已成为文化事业单位的普遍问题。
第五,市场竞争激烈,某些行业呈萎缩趋势。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已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文化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农村,电视行业后来居上,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再加上一些新的文化娱乐行业的兴起,使过去传统的文艺演出以及电影放映行业趋于萧条,这些行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步履维艰。其中盗版的音像制品总是在新影片上映之前就已充斥市场。过去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支柱的演映行业,如今正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生存的发展道路。
第六,不良文化抬头,封建文化卷土重来。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宗族活动也屡见不鲜,抹牌赌博以及生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文化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地方甚至非常严重。这对于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使之与农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思路和意见:
1.切实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相对城镇而言,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种状况不改变,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难以提高,经济建设也难以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抓住六中全会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的极好机遇,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思想,和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自觉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管理、检查和落实。
2.要象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一样,因地制宜地制定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五年、十五年发展规划。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制定规划,是为了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它包括文化活动场所的硬件建设,各级文化站所的网络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要逐步形成以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专业剧团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组个体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歌舞厅、影视厅为阵地,以广播、电视、电影、文艺演出等为手段,以专业与业余、集中与分散、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动员国家、集体、个人各方面力量参加的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3.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农村文化市场,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应理顺以下关系:第一,部分文化部门二级单位如剧场、电影院、专业剧团可以有计划地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以充分调动这些单位的积极性;第二,乡镇文化站业务上由县(市)文化部门指导,其他均由乡镇政府领导,以理顺农村管理体制;第三,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应明确行文规定由一家管理,以减少管理工作中的矛盾。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区分黄与非黄、传统与迷信、健康与腐朽、有害与无害,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这就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的立法工作,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同时也要解决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
4.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近几年,农村文化骨干、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员老化,民间艺人的绝技近于失传。若不迅速采取措施,部分农村文化将出现人才匮乏,只有坐等城市送文化下乡的窘境。为此建议:第一,挽留人才,要给予文化人才以合理的生活待遇,同时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发挥其业务专长,使他们在农村有用武之地;第二,组织力量将民间艺人的绝技整理留传下来,使那些有民间特色,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技艺发扬光大;第三,运用办培训班、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村组文化活动骨干、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提高,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办艺术学校(班),培养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人才;第四,通过组织县(市)乡镇、村组文化汇演、调演、比赛,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群众性文化人才的培养。
5.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进一步发展农村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各级政府的扶植投入是必要的,但这是有限的。要在较短时间内使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一个新的面貌,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县(市)级的一些文化单位如剧场、影院、剧团等应率先走产业化的道路;其他文化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也应逐步走上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道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支持集体、个人兴办文化产业。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社会力量占绝大部分。国家、集体、个人几方面一齐动手,农村文化产业必将更加迅猛发展。
6.制定落实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制定了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如对宣传文化部门要实行利税返还的政策,利税返还部门按规定的比例由宣传文化主管部门集中使用。但正如农村文化部门的同志所说,这些政策好是好,到了下面就变样,或者并未真正落实。各级党政部门应认真检查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情况,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应有的保障。要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宣传文化经费每年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并做到专款专用,多办实事。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文化基金,促进农村文化重点项目的建设。为解决农村看电影、看戏、看书报难的问题,应从农村统筹资金的公益金中划出一定经费予以支出。同时还要落实农村基层文化战线的知识分子政策,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献身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7.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首先,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将农村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抓紧抓好不放松。其次,有规划、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抓落实,每年要切切实实办几件实事,扎扎实实解决几个问题。第三,抓好典型,把一般号召与典型示范结合起来。第四,抓统筹协调,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和妇联、共青团、民兵、学校等组织和单位齐抓共管、协调行动的作用,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