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改革创新论文,精神文明创建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创新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动力源泉,是增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工作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改进创新,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六方面。
一、适应新形势。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地位、作用、功能更进一步突出和显现,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必须乘势而上,奋力促进文化建设兴起高潮。一是站在发展的新起点。随着湖北省“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战略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进和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启动,将为进一步加快湖北省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努力实现新的发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勇敢、开放、包容、合作、奉献、顽强、慈善等多种精神品质,引导人们摒弃小富即满、小进即足、求稳怕乱、封闭保守等旧思想,树立奋发有为、敢创敢干、勇创新路的新思想,兴起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的热潮。二是要满足群众文化的新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改进创新,提高质量,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应对人民思想的新挑战。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二、破解新课题。近年来,中央和湖北省委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发展和谐文化、兴起文化建设高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如何将这些部署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概括来讲主要是:全面领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深刻内涵,用科学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普及化、大众化;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统筹发展;全面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和谐创建贯穿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用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群众性创建活动的蓬勃发展;全面领会加快改善民生的要求,把改善民生、为民创建融入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全面领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打牢社会思想道德基础,促进文明和谐社会风气形成。这些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要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的新创造,努力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实践当作最大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并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举一反三,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三、拓展新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群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进一步延伸拓展,努力实现全覆盖。一是延伸新对象。在关注机关、企业等“单位人”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的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人”的思想教育,依托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诚信企业、诚信经商户评比等活动,把尽可能多的“社会人”吸引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二是延伸新领域。要大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通过评比文明网站、文明论坛、文明虚拟社区等为抓手,不断提高网民文明素质,大力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把创建工作向网络社会延伸。三是创设新载体。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三大创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建立了从城市到村镇,到行业的一整套比较健全的创评体系。
四、运用新手段。创建活动之初,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推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仅靠行政推动难以奏效,容易出现“真空”和“死角”。一是要善于运用大众传媒。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的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通报情况、沟通信息,通过新闻单位的宣传,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二是要善于运用文化载体。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以文化人,使人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文化活动中,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要善于运用各类活动。重要活动、重大节庆、传统节日是创建工作的“用武之地”,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良机。要深入挖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文化。四是要善于运用高新技术。各种思想文化总是会借助当时最大众化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会越来越快,传播面会越来越广,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要密切关注高新技术手段的发展,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五、建立新机制。多年的精神文明创建实践表明,开展集中行动有利于形成声势,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但从长远看集中行动也有它的弊端,特别是容易劳民伤财、搞成形式主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完善长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领导组织机制。各地在继续健全完善文明委例会制度基础上,要积极推行文明委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在每个成员单位除主要领导为文明委成员外,再确定一名分管领导为联络员,定时召开文明委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通过建立联络员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同文明委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间的联系沟通,科学处理条条块块关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协同配合、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当前,一些地区因缺乏有效措施,精神文明创建“说起来重要,抓起来丢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要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机制,变“软”为“硬”,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目标任务逐项逐层分解到基层各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同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管理体系,使创建工作做到层层有目标、项项有指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落实,努力形成齐抓共管、高效运行的工作格局。近年来,武汉、黄冈等地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区县、各部门,并签订目标责任状,定期和不定期对各地、各单位的各项创建内容和进度进行检查、督导,从根本上实现了精神文明创建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从机制上加强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创建任务的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是要建立科学考评机制。针对当前少数地区、单位“三大创建”中存在的“重荣誉,轻创建;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重迎检,轻管理”的错误观念和思想,改进“三大创建”考核、评选、命名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县)暗访机制,围绕环境卫生秩序日常管理和窗口服务质量等方面工作,联合建设、卫生、统计等部门,实施以暗访为主,科技化测评、群众化评定相结合的文明城市考核机制,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长效化、常态化。在文明单位的评选中应试行实施创建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文明单位管理办法,加大文明单位动态管理力度,努力形成文明单位创建评选、表彰的优中选优、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确保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先进性、示范性。
六、实现新的突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突出重点、抓住热点、解决难点。一是突出重点。在整体布局上,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以实施“百镇千村工程”为契机,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加强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扭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展缓慢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加大文明新村试点工作,扩大试点面,同时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激发基层文明新村创建热情。二是要抓住热点。抓好人民用水、用电、出行、文化设施建设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抓具体,抓关键,抓落实。各地、各部门每年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几件实事好事,要将实事好事项目和达到具体目标要求,对外公布,主动接受群众质询监督。三是解决难点。要着力解决城郊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窗口”服务质量低、市民文明意识和公共意识亟待提高等一些久攻不下、久治不愈的难点问题。要以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推动整体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取信于民,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