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维护国家海权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国家论文,海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近代史上有两个普遍被看好但尚未被证实的预言:
一个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以洞察世界的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指出:“所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海权问题也……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也……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
无独有偶,上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曾经说过:“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另一个预言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预测:未来世界的中心在亚洲,21世纪将回归到龙的世纪。中国必然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崛起。
前一个预言昭示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后一个预言呼唤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这里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吗?是否太平洋世纪就是中国世纪,或者换言之,中国世纪就是太平洋世纪?一切都在人为,一切都在筹划。筹划好了,机会可以变成现实;筹划不好,机会将会失之交臂。
思考之一: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在何方?
“塞防论”抑或“海防论”一直是困扰中国历代决策者的两大命题,也就是说?中国崛起的路径应该是向陆地,还是向海洋?中国防御的重点应该是陆地,还是海洋?中国曾经是一个海洋大国,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中国的僧侣,比哥伦布早约1000年;郑和的远航,早于麦哲伦环球航行114年,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海上远航的先驱。最早具备海洋意识的也是中国的航海家,郑和曾大声疾呼:“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惜,郑和的呐喊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中华民族由于长期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对海洋的价值取向始终定位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以海为田”的层次上。特别是明清统治者为了维系封建王朝,实行大规模禁海,造成中国闭关锁国,有海无防,主权旁落,国力每况愈下的大衰败。按理说,中国近代海军的起步并不迟于日本,当时完全具有与日本同等的在亚洲崛起的历史机遇。但中国的悲剧在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没有海权意识,更没有为争夺海权而大力发展海军的意识,结果坐失良机。相反,英、美、俄、日等世界强国无一不是靠发展海上力量,通过控制海洋,掠夺海外财富强大起来的。特别是美国,其海军教官马汉在潜心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悟出这样一条道理:“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海权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加强海上力量建设,获得了加勒比海的控制权,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夏威夷群岛站住了脚,一举跃升为世界强国。古今中外的历史已经验证并且还在证实,向海则盛,逆海则衰,崛起离不开海洋。现在的问题是,西方国家面向海洋是靠掠夺崛起,而中国面向海洋则是要靠和平崛起,同是一个舞台,一个是演武剧,一个是演文剧,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思考之二:海洋能够给予我们什么?或者我们将丢失什么?
海洋的功效无非是两项:一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二是拱卫领海国的安全门户和获取海外市场和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外利润回流的战略通道。前者是经济利益;后者是地缘战略利益。
从经济利益来看,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1/4。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经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将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矛盾将日显突出。而海洋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化学、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相当丰富。据初步测算,油气资源量为45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中国海底“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蕴藏丰富,1立方米的固定水合物包容有180立方米的甲烷气体,是传统天然气含量的2~5倍。经初步估计,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波斯湾”之称。目前,勘探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发现的石油储量已达55.2亿吨,天然气储量有12万亿立方米,油气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在这一海域,还蕴藏着大量其他资源。据估计,仅太平岛一处就蕴藏着10万吨以上的鸟粪、磷矿。更引人注目的是,科考人员在北部圈定了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这是石油、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在东海地区,据有关勘测数据表明,东海的油气储量大约77亿吨,至少够我国使用80年。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曾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而这些资源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可再生性,被掠夺一点就少一点。
从地缘战略利益来看,中国的邻近海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南海,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素有“亚洲的地中海”之称。这一海域位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重要国际航道。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海,60%的外贸运输需要从南海经过。美国在全球控制的16个海上交通“咽喉要道”中,有三个集中在南海附近。作为世界上通航量第二大的海上航道,南海是东盟各国、欧洲各国、美、日、俄、澳等主要经济体的海上航运生命线。经过这一海域的国际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80%左右;日本、韩国90%的石油进口要经过南海运输;南海地区出产的液化天然气75%运往日本;美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各种重要原料,九成左右要走南海航线。显而易见,拥有南海诸岛,可有效控制这一重要水域和国际航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对南海、东海地区的海上领土主权必须寸土、寸水必争的原因。
思考之三:中国走向海洋的战略困境
一是,西方某些军事大国对我国形成的战略围堵,试图把我国封死在第一岛链以西,将我们这条中国龙困死成一条中国虫。
二是,台湾成为我国走向世界、走向海洋的天然障碍,“台独”分裂主义势力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巨大挑战。
三是,我国部分岛礁被侵占、海域被挤压、海洋资源被掠夺、海上安全受威胁。以南海为例,在南海海域和南沙群岛有岛礁53个,其中越南强占最多,控制岛礁29个、海域117万平方公里;菲律宾次之,控制岛礁9个、海域62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占领3个岛礁;印度尼西亚占领2个岛礁,文莱占领1个岛礁。我国连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在内,仅控制了9个岛礁。截至2009年,南海周边国家已在我“断续线”内钻井近1000口,累计开采油气5亿多吨,每年从我南海中南部掠夺油气资源达几千万吨油当量。越南等周边国家还通过公开招标等形式引入美、英、俄、澳等多国石油公司参与南海开发,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增加了我南海维权工作的难度。我海上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四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海域使用混乱;资源开发“无序、无度、无偿”;海洋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形成“九龙治水”的局面;海洋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等等。
五是,我海军力量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
上述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成为海洋强国。
思考之四:中国海权的主要特征
中国海权不同于西方列强海权的最大标志是,前者是防御型的,后者是扩张型的;前者是和平利用型的,后者是资源掠夺型的;前者是互利双赢型的,后者是“零和”独霸型的。
中国正在塑造的新型海权观是中国积极防御战略在海权问题上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六个统一”: 一是,防御和进攻的统一。整体上奉行防御战略,但不排除局部的进攻手段。二是,巩固领土完整与收复失地的统一。巩固国土是自卫行动,收复大地也是自卫行动,能“文收”则“文收”,不能“文收”则“武收”。三是,维稳与维权的统一。维稳固然重要,但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维权”更重要。四是,“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者是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我国的利益走到哪里,我们的“安全边界”就应该延伸到哪里,我们的军事力量就应该保护到哪里。“安全边界”越远,“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五是,陆防与海防的统一。陆防、海防必须并重,不可偏废。但在目前,我国海上力量建设相对滞后,而海上威胁又相当严重的情况下,海防建设应该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六是,威慑与实战的统一。对犯我中华者,能吓阻则吓阻,不能吓阻则战而胜之。
思考之五: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举措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个“一二三四五”战略框架:
一是,设计一个战略规划。国家应该整合各方面的战略资源,成立一个海洋安全和海洋建设工作部,负责规划海洋强国战略,制定相关海洋法律法规,协调各方面的海上力量,确保我国海洋事业和国民经济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二是,服务于“两个大局”,即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两个大局”要统筹兼顾,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是,设三支海上骨干力量。其一是以海军为主的海上维权力量。在这当中,航空母舰的建造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大国形象的象征,而且作为一个作战编队,将是集陆海空战斗力为一体的立体作战集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国家的机动打击力量,在相对稳定的一个时间段内,在某一敏感海域较长时间地形成一个强大的威慑力量;其二是以武警、海监为主的海上护法力量;三是以海洋科研人员为主的海上科研、考察和开发力量。
四是,实施四大海洋建设工程。一是,实施国家海洋农牧化建设工程。通过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耐盐作物种植业的开发,弥补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二是,实施国家海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国家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国有石油骨干企业到南海、东海开发油气和“可燃冰”资源。三是,实施港口和海运开发工程。应以港口为龙头,形成港口产业群和区域板块经济带;同时,应确立船舶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地位,把船舶工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给予政策扶持。四是,实施海上旅游开发工程。以此彰显我国的主权存在,并带动海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凸显“五个存在”。为了体现“主权归我”,必须有所行动。其一,行政存在。建议设立南海、东海特区,在南海特区要设市、设镇,并任命行政官员,张榜公示,四年一换,以便体现行政管辖权。其二,法律存在。应该尽快确立南海九条断曲线的法律地位,并就南海、东海划界问题展开谈判。其三,国防存在。能够驻军的地方一定要驻军,不能驻军的地方,应该悬挂国旗,设置主权碑。国家武装力量象征的军机、军舰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南海、东海巡逻。其四,经济存在。要鼓励渔民到附近水域从事渔业活动,设立渔场。鼓励中海油、中石油等国有企业到南海、东海建立勘探平台和辅助设施。鼓励旅游部门开发蓝色旅游项目。其五,舆论存在。不仅官方,而且民间、媒体、学者、网民,要不停地宣示南海、台湾、钓鱼岛是属于我们的,绝对不允许别国对我主权染指。
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有了“远虑”,我们就可以对“近忧”应付裕如,确确实实将21世纪变为太平洋世纪,变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