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蚯蚓论文

“引导发现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蚯蚓论文

“引导发现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发现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中学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近年来,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引导发现法”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融洽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引导者和合作者。本文以(苏教版)初中《生物》“环节动物”一节内容为实例,探讨该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1 教学设计与实施

1.1 提出问题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问题的深浅度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致相吻合,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导学问题,作为要发现的目标,引导学生的主动注意,促使学生集中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并以投影方式展示:①你在什么地方采集到蚯蚓的?它以什么为食?什么时候最宜采集蚯蚓?②蚯蚓的外部形态上有哪些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③把蚯蚓放在一块硬纸板上,运动情况如何?为什么?再把它放在一块玻璃板上,运动情况又如何?哪种情况运动得快?为什么?④为什么把蚯蚓放在干燥的沙土里它会死去?为什么大雨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⑤蚯蚓在泥土中是怎样呼吸的?又是怎样生殖的?⑥蚯蚓对人类有何益处?其中①②⑤⑥为基本性问题,可直接从课本、实验观察等找到答案:③④为发展性问题,需运动推理和想象等解决的问题。

1.2 引导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运用各种手段(途径),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分析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

1.2.1 教具准备 教师为帮助学生探索目标而提供感性材料:如蚯蚓生活习性挂图、蚯蚓实物标本、蚯蚓的横切面投影片、蚯蚓的呼吸和生殖图解投影片、环节动物一节的教学录像片等,将这些直观教具依次展示给学生。蚯蚓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课前采集并分发给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每组一份。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之中。

1.2.2 学生独立探索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按导学问题的要求,边阅读教材边观察直观教具包括蚯蚓的实物标本、蚯蚓横切面投影片(自制)等,理解教材内容,对上述问题逐个解答。其次对阅读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如上述第二个问题。可这样设计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的发现:a.蚯蚓的体色、体毛、体节如何?有何作用?b.环带的部位和颜色如何?有何作用?c.如何观察刚毛?其作用是什么?d.用手指轻轻来回抚摸蚯蚓的体表有何感觉?其作用是什么?其中c问题,由于刚毛不易看清楚,学生始终找不到。 因此指导学生用手触摸它的体表有粗糙感,使学生确实感到刚毛的存在,并告诉他们刚毛可协助肌肉运动,有利于土中穴居生活。让学生全面参与,独立探索,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参与探索过程,掌握探索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1.2.3 小组讨论 上述每个问题都可让学生与同桌或周围同学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吸收、取长补短,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

1.2.4 交流总结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主持,让学生对每个问题作交流发言。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评价,提出看法,若回答正确给予肯定表扬,若回答错误则要给予鼓励并纠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交流,师生共同对每个问题归纳小结。

第二个问题为基本题,学生回答积极踊跃,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可以用填表形式总结(投影出示),让学生逐项填写(见下表)。通过归纳、分析、比较,将知识系统化,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项目 适于土中穴居生活的特点

体色 暗红色或灰黑色(保护色)

体形 身体呈长圆柱体

体节 许多、相似,增加运动时的灵活性

环带 位于近前端的几节,颜色较浅而光滑,成环状结构,

与生殖有关

刚毛 大部分体节都生有刚毛,协助肌肉运动

体表 湿润粘滑,可以减少身体与土壤表面的磨擦

学生对第三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言更为踊跃,气氛更为活跃。通过讨论交流,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是蚯蚓在硬纸板上运动得快;第二种则相反,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得快,为什么?这时老师就抓住时机点拨。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蠕动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响,让学生静静地听一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而把它放在玻璃板上时,没有任何动静,因为我所用的玻璃板足够光滑,几乎没有磨擦,蚯蚓的体表刚毛不能支撑身体并向前运动。所以第一种意见正确。这时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也能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其原因了。因此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只是实验用具不同而已,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1.3 知识应用 “运用”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提出一些问题(习题),让学生口头练习或书面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反馈讲评 反馈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练习是生物课堂反馈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几道测试题,随堂进行五分钟测试。当堂讲评,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改进教学,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教学体会

“引导发现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

2.1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参与探索过程、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符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2.2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观察各种直观教具,在教师引导启发下,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深入探索,牢牢掌握学习主动权。该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等心理特点,易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较好,赢得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2.3 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培养各种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观察各种教具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4 该教学法虽有一定优点,但同样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它必须同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它适合于那些能引起多种假设、原理,能明确展开的自然科学学科,并不是对所有学科都是有效的。另外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较高的领悟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才能“如鱼得水”地驾驭于课堂教学。

标签:;  

“引导发现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蚯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