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小学美术绘画练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美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是附着于每一堂课,每一次练习之中的。美术课上的绘画练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实际上,有些绘画练习对技巧的要求高,学生往往辛苦了很长时间,只因一抹败笔而功亏一篑;有的练习近乎专业化的训练,学起来既乏味又难有创新……这些都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笔者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课型、训练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设计相应的操作方法或练习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绘画练习。
第一,简化练习方法,启迪创造灵感。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把较复杂的概念或过程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要素或步骤,然后找到帮助学习这些要素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围绕教学重点改进和简化练习方法,学生的练习就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图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技能训练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花费一两个课时都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尝试结合学生喜爱的纸工制作改进教学。例如在“二方连续”的学习中,把长方形纸条简单地折剪,制成镂版,改“手绘”为“镂印”,既可使二方连续无限延伸,又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的特点,且绘画难度降低,速度大大增快。着色方法改“平涂”为“拍印”,用海绵块蘸色拍印,简化了涂色过程,降低了差错率,画面效果整洁美观。有趣而简洁的操作,使学生摆脱了繁杂的描摹,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创新机会和新的发现。
第二,引导探求新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如果能将操作练习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有趣味的练习中主动地去发现一些现象和规律,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会一道熄灭。”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索、研究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与操作,获取知识,发现规律。例如在对色彩的欣赏和认识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色彩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先用手指在水盆里均匀地搅动,形成水流,再分别滴入不同的颜色。这时学生清楚地看到色彩正随水流的方向逐渐融合在一起,并慢慢形成新的颜色,色彩随水流旋转,又形成了奇特而美妙的图纹。这时用宣纸放在水面吸附,拎起之后就成了有趣的吸附画:色彩流淌、融合、变幻的轨迹跃然纸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想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变化。此时学生很快地把练习过程与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蓝色的海水在日出日落阳光的映衬下变成红色,夏天傍晚,天边出现七彩的霞光,以及雨后的彩虹,还有会随光线而变化的昆虫……学生逐渐能从变化的角度观察色彩,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实践,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能够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或类比,促进了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在学习中,我鼓励学生加强实践,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提高绘画能力。
例如画动植物。我把这一内容与自然学科相联系,请学生悉心饲养一只小动物或种植一种花草,同时进行仔细观察。有几位同学都画仙人球:有的画仙人球开花了,有的说,仙人球最大的特点是长着毛茸茸的刺,所以我用细而密的线画刺;另一个则说,我被它扎过手,我觉得应该用又直又重的线画刺。像这样有目的地边养殖边观察,学生的观察更具针对性,每人观察的对象不同,或相同的对象但关注的重点不同,又或者养殖的方法不同使得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画出他们眼中的动物、植物,表达出对自然事物独特的心理感受。
再比如,学写美术字和语文中的查字典相联系。让学生对字典中的字体有所了解,给学生书写美术字提供了规范的字样。书写内容突出时代气息,写名片、出板报、写招牌等。书写要注意正确的格式,以及整个画面的美观性、艺术性,联系生活,增加情趣,突出实用,鼓励创造,使美术字的学习摆脱概念化、口号式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