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610100
摘要:目的:探讨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出25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13例,采用常规清创治疗;研究组12例,采用VSD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11/12),高于对比组69.23%(9/13),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则短于对比组(P<0.05)。结论: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效果突出。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VSD;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VSD treatment of orthopaedic trauma infection. Methods: 25 patients with orthopaedic trauma infection are selecte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3 cases of control group, the conventional debridement therapy; Team 12 cases, using the VSD treatment. Results: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1.67% (11/12) patients, patients with higher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69.23% (9/13), the team of incision healing time i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he VSD treatment of orthopaedic trauma infection.
Keywords: Orthopaedic trauma infection; VSD; Curative effect
骨科创伤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产生这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在于,骨骼受创后患者免疫力低下,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减弱,如果此时换药、皮肤清洁等工作不到位或不规范,就可能引发创面感染情况,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治疗成本。本文即是对VSD(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开展骨科创伤治疗后发生感染的25例患者。对比组中男性8例,女性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0.62±7.33)岁,其中创面位于四肢者共10例、位于腰骶部者共3例。研究组中男性8例,女性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07±7.41)岁,其中创面位于四肢者共9例,位于腰骶部者共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13例,采用常规清创治疗;研究组12例,采用VSD治疗。
1.2.1常规治疗
常规清创引流即每隔48h为患者更换一次敷料,如患者的感染创面较大,则可以为其提供抗生素治疗,并定时对患者感染面周围皮肤进行清洁,在清洁后要保障皮肤的干燥性。待感染面有新的肉芽产生,则可以开展植皮治疗。
1.2.2负压封闭引流治疗
在进行负压封闭引流管放置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首先要开展创面渗液、残血以及脓性物质的清理,并在治疗开始前对患者感染创面进行测量,依据每位患者创面实际大小裁剪封闭用材料,将材料放置于感染创面外侧,并采用间断缝合方式对材料的边缘进行固定。其次,选择距离创面约5cm处健康的皮肤组织进行备皮,并覆盖在材料上,采用系膜法将引流管引出。第三,在完成封闭后使用负压吸引器进行引流,压强应调整到-125mmHg到-450mmHg之间,并对引流管的阻塞、漏气等情况进行检查,此时如果敷料呈现凹陷,则说明负压引流成功。然后对封闭面的皮肤进行充分的清洁,保持皮肤干燥后利用医用薄膜敷贴对封闭面进行覆盖,要求敷贴的直径要大于封闭面约3cm。在完全覆盖7d左右对患者感染面进行观察,如有新生肉芽,则可以转为植皮治疗;如未见新生肉芽则继续开展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显著患者创面在14d内完全愈合,并且创面的封闭表皮完好,不需要更换敷料;治疗有效患者感染创面内分泌物明显减少,并且新生部分肉芽,创面整体面积缩减,但仍需要进一步治疗或植皮;治疗无效患者感染创面分泌物没有明显减少,皮肤出现坏死症状,无任何新肉芽产生,创面面积未缩减或扩大。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比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23%(9/13),其中疗效显著患者共3例(23.08%)、治疗有效患者共6例(46.15%)、治疗无效患者共4例(30.77%)。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11/12),其中疗效显著患者共9例(75.00%)、治疗有效患者共2例(16.67%)、治疗无效患者共1例(8.33%)。
同时研究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5.31±3.82)d,明显低于对比组(21.38±6.27)d,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治疗过程中创面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引发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骨伤创面较大,使得肌腱、骨骼等组织外露,而细菌则会依附在这类组织上,当采用内固定缝合之后,就会使细菌在患者体内滋生。加之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导致创面感染[2]。传统的创面清理技术主要是对创面的脓性物质、坏死组织等进行清理,并保持创面周围皮肤的清洁,但这种方法仅对创面感染较轻,或创面本身面积较小的患者有效,对于创面较深,且感染面积较大的患者收效甚微。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很多医院将引流管引入了常规创面清理治疗中,其大大提供了对大创面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这种引流方式的引流量有限,并且很容易因脓性分泌物导致管道阻塞,使得引流液反流,进一步增加了感染几率。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则是一种利用高分子材料对患者创面进行封闭,然后在封闭环境下导入引流管,采用负压引流设备对感染面的渗液或脓性分泌物进行引流。在封闭的环境当中,高负压能够均匀地在高分子材料薄膜内分布使得液体所受引流强度均匀,患者不会感到不适感。其能够使感染创面快速恢复的原因在于:首先,封闭材料一般选择的是聚氨酯薄膜,这种薄膜本身的透气性良好,而且能够阻断大多数细菌侵入创面,有效避免了感染面的进一步扩大,为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其次,负压引流采用持续负压方式,对患者感染创面内的坏死组织、细菌等进行持续性引流,进而保障封闭环境内的创面没有病菌或炎性因子的累积,进一步改善整体治疗环境。第三,采用负压引流时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面内组织或细胞间所受到的压力,对水肿、血肿等皮下组织肿胀类并发症有较强的预防作用,进而提升感染面的血液流通量,提高局部组织的营养供给,进而提升患者对病菌的抵抗能力,从根本上帮助患者进行恢复[3]。
同时,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首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优势就是能够降低引流管的阻塞几率,但并不代表引流管不会阻塞,此时要求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的引流管通畅性进行检查,并对负压的波动范围进行控制,一般允许波动范围在-125mmHg到-450mmHg之间。其次,一般情况下引流瓶需要放在患者感染创面下约25cm位置,此时如果产生了引流管阻塞情况或患者感染面分泌物增加,则可以适当将负压调大,并利用生理盐水对引流管进行冲洗,反复冲洗3次即可,以免对患者感染面造成过大的刺激。第三,在放置引流管时要注意,严禁引流管对皮肤产生压迫,其目的在于预防局部皮下供血不畅,提高患者感染面的血液和营养供给效率,同时对皮下水肿和红肿进行预防。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试敏,部分患者可能会对引流管材料产生过敏反应,如果该情况出现,则应该更换不同材料的引流管,直到患者不产生过敏反应为止,尽量提升整体治疗效果,避免患者出现皮肤损伤[4]。
从本次研究当中可以看出,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比组,并且研究组患者感染面的愈合时间也要短于对比组。这就说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缩短其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陈海军.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25):149.
[2]罗中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1:2548.
[3]尚琦松.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大面积创伤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04):436.
[4]李东镖.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6):7703.
论文作者:李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创面论文; 患者论文; 负压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疗效论文; 皮肤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