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体制论文,运行机制论文,学历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510(2014)04-010-08 高校非学历教育是整个社会非学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已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成人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其涵盖范围相对广泛,既包括在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培训、研修提高、转岗培训;也包括非在职人员的职前培训、技能培训、素质训练等。 一、高校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意义 1.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是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内容构成的。这些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不外乎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经过国家教育考试或者国家规定的其他入学方式,进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教育形式。非学历教育则是指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针对不同领域各类行业的受教育者广泛开展的具有针对性、多样化、灵活性的准学历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及专业培训等教育形式。由于高校非学历教育是整个社会非学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高校实施非学历教育在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学习内容来讲,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迅速的发展,当今世界事实上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知识和理念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以往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学历教育阶段从未接触过的,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方式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①。这也正是高校实施非学历教育的意义之所在。从学习方式上讲,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些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学历教育方式予以解决,有些知识内容则是一次性学历教育方式不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非学历教育方式予以解决。高校实施非学历教育,也正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断学习的要求,为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 3.适应国家产业结构重新布局与调整的需要 人类社会劳动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不断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形成新兴产业的发展历史。国家要不断地重新布局与调整产业结构,人的知识结构也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如果说传统产业比较多的是依赖人的体力的话,新兴产业则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的脑力和智力的需求上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少,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多;从事物资生产的劳动者越来热少,从事服务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即少数人用少量时间生产出全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多数人将用大量时间从事知识产品的生产、传播以及知识产品的学习、掌握、使用。劳动者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也向劳动者提出了不断学习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发展非学历教育也是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的需要。 4.满足劳动者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劳动者认识自然和社会、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是以不断地学习为前提的,特别是面对科技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兴行业不断兴起,传统行业渐渐消失,更是给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的那种“终生一职业”将越来越少,人们经常面对的是行业的重新选择、岗位的不断调整。过去那种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者下岗再就业的现实已初步印证了这一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大量的岗位空缺,导致所谓“有事没人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失业现象,形成“有人没事干”。究其原因,除择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求职者自身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人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需要经常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高校非学历教育正是一种通过多种形式对劳动者个人进行的专业技术培训、岗位能力提升的教育,是满足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所急需的教育。 5.创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讲的学习型社会,是指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创建学习型社会,不仅需要加强个体的学习,以增强劳动者个体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团体的学习,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确保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加强全民的学习,以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整个民族的总体素质。 加强全民的学习固然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面,但创建完备的学习型社会,还需加强全民的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全社会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地、灵活地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型社会的全民性、持续性和终身性特征,在传统的学历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时间、空间、精力以及财力上都是无法完成的。而高校非学历教育正好打破了受教育者学习的时空界限,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使受教育者能全面发展自我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③。可见,高校非学历教育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6.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非学历教育本身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学校本身的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反过来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又会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高校非学历教育以完全面对市场需要的方式出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基础,需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会促使高校加强适应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内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国内外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国外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时间较长,有相对完善的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内高校向来以学历教育为重点,非学历教育方面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才开始真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1.国外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达国家大学都非常重视非学历教育,其成熟的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我国高校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北欧许多国家提供非学历教育的高等技术学院数量已超过了现有普通大学。以芬兰、瑞典和丹麦等国为例,在政府有力的促进与引导下,非学历教育面向所有国民广泛普及,不限年龄,无入学门槛,其教育经费以国家财政保障为主,企业赞助为辅,目的是帮助愿意学习者寻求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和更好的出路。在日本、英国一些著名的一流大学和国立大学,非学历教育是大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许多国立大学派遣教师参加社会培训,大学课程向社会开放,常年举办各类讲座,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民众可充分自由地选择参与非学历教育活动。英国牛津大学利用丰富的教师资源开展非学历教育,在校内开设了大量技能学科课程和基础学科课程。大学为各层次需求学习者提供了相匹配的教育选择机会。在澳大利亚完善的教育体系中,政府十分重视非学历教育。遍及澳大利亚全国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继续教育学院)主要为该国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提供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化培训,其灵活的培训、测评形式深受学习者的喜爱。 ①德国高校的“双元制”模式 世界上经济和科技最发达国家之一的德国,因其产品的优质享誉全球,该国不衰的经济发展和高质量产品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以学生的身份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双元制”教育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培养既具专业理论知识又具较强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德国人重视职业教育,认为技能是安身立命之本。培养一位技术精湛、熟练的技工与培养一位知识广博的大学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有了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同样重要正确理念,“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职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中被广为采用。以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例,学生在取得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的同时,还必须在学校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协议中与企业签订培训的合同(第一必要条件)。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审查并获得认定资格的企业,才能在综合性大学中承担“双元制”教育的办学任务(如西门子股份公司、大众汽车公司)。综合性大学接受“双元制”教育,在学习时间安排上一般为学校授课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寒、暑假期间,学生必须要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这种学习方式相比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分开学习,在学制时间上至少缩短两年。毕业时学生可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校“双元制”教育模式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学生、企业和就业市场的欢迎,是因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实践学习就能获得一定的工资,毕业后工资也高于普通毕业生;而企业通过该教育模式可获得高素质的专业后备力量,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在企业学习技能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利润,毕业后能马上投入工作,实现零距离对口就业,更为企业节省了巨额培训新员工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受益。企业对教育的全程参与是德国综合性大学“双元制”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 ②美国高校非学历教育的管理模式及特色 美国作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以开放、独立、多样、务实的管理模式呈现出的鲜明办学特色,已是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美国继续教育系统中已占36%的比例,对促进美国终身教育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美国,即使是研究性大学也将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到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如密西根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多达6000余人,而全日制攻读学位的学生仅有2000余人。 美国高校非学历教育虽各校各具特色,但具有共同点,就是办学定位非常清晰准确。如麻省理工学院职业培训的定位就是“使之成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但该校具体到职业培训学院的培训工作理念,则是要成为高端的、实用性培训,使教学科研者的同行们能够接触到麻省理工最新的成果,使企业的执行官、经理及其他实务工作者获得重要的前沿知识和能应用于工作的技能。 美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大多数采用以院系为单位,根据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分散自主管理的模式,学校不设立专门机构对其统一管理。非学历教育发展完全依托院系教学资源组织培训项目。如哈佛大学的继续教育部、斯坦福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就分别隶属于这两所大学的文理学院和工学院,而麻省理工的职业培训办公室则挂靠在该校的工学院。来自于院系优秀、稳定的师资队伍,为非学历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和最前沿的科学理念。 各学科院系培训项目运行虽然很分散独立,但是如果项目涉及学校交叉学科领域,各学科院系又会整合校内资源紧密合作,突显出了美国高校非学历教育虽结构松散但组织高度严密的特征。这种资源共享与互补非常有助于高校联合开发高端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④。 2.国内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倡导全民学习,实现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战略是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的社会使命之一。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相对集中式管理模式 相对集中式管理模式是高校非学历教育实行学校层面相对独立地统一归口管理,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开展与管理全校非学历教育工作,通过优化、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建立从上到下的专门层级机构,形成系统化管理体系,一切非学历教育活动都在学校的指导和监控之下。⑤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既是学校非学历教育的职能部门,又是非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专业院系开展非学历教育项目需要经继续教育学院协调整合后方可实施。如武汉大学非学历教育就归属该校继续教育学院管理,采用相对集中式管理模式:由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对全校非学历教育项目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如审核、审批培训项目、发布招生简章、签订相关协议、散发宣传资料;监督检查、评估非学历教育办学质量、制定相关非学历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颁发非学历教育证明;处理培训中的违章、违法行为等。 该管理模式是沿袭了以前除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教育之外的成人学历教育管理模式,明晰了高校内部非学历教育的关系,可杜绝高校非学历教育不良竞争、管理分散、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学管理成本,使非学历教育在教学和管理上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但因我国高校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仍属二级学院,处于学校直属机关和办学院系之间,定位模糊,没有独立的财务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缺乏敏感的反应机制,也缺乏调动全校资源的能力,不利于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开拓创新。 ②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是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调动专业学院非学历教育办学积极性,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对非学历教育实行宏观管理,由代表学校层面的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界定管理机构与办学单位的职权,协调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参与具体办学的事务管理。专业院系根据自身的学术优势、专业背景去争取与专业对口或接近的项目,并承担招生、教学、管理等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独自开展非学历教育。 如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作为学校机关管理处室,承担全校非学历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院系(包括继续教育学院)面对社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确定自身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定位,宏观有序,微观交叉,做规模、树品牌、创特色。至今清华大学非学历教育高端培训年收入已达几亿元,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成功之路。 集中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利用各院系的教师、图书资料、设备、物质条件等教学资源,大规模发展非学历教育。但因管理主体分散,人员、设备建设重复,成本增加,多层管理,又是限制非学历教育突破发展的瓶颈。 ③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常见于地方高校,该种管理模式下的非学历教育办学主体是学校各专业学院,没有校级层面统一管理,各办学单位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自由发展、自主招生、自定培养方案、自行教学管理、自负盈亏。分散式管理模式虽可充分发挥各专业学院办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因没有学校对非学历教育的统筹协调,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办学质量不能得到保障,社会声誉不够高。这种模式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初期曾被较普遍地采用,其利弊之处在教育界尚存有较大争议。⑥ 三、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选择与确立 高校非学历教育选择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般来说是与该校的办学目的和办学传统密切相关的。高校作为学历教育的办学机构,过去一向以学历教育为主,而非学历教育,特别是非学历教育中的教育培训部分,则是针对社会的需要,依据学校的优势学科与优秀师资开展的面向社会从业人员进行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提高性教育。⑦一所高校如果把教育的社会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办学目标指向为密切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那么它就应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精心组织、细致规划、全面统筹,力争使非学历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并使之可持续发展,否则非学历教育就会成为部分院系、部分教师的局部性行为,不可能得到大规模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在这种形势下,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始把非学历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予以规划和部署,教育培训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校要重视继续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就成为必然选择。 1.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的选择 所谓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是指非学历教育由谁管、怎么管的问题,它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对非学历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能、责任和权限的划分,同时也包括相应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大致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指的是非学历教育行政体制,即政府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单位举办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二是微观层次,指的是办学机构内部的管理体制。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一般高校内部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体制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的非学历教育目前流行着三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即相对集中式管理体制、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应该说,这三种管理模式都是我国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都是符合我国非学历教育现阶段发展需要的。 例如相对集中管理模式的形成,是因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原本就是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管理部门,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非学历教育逐步成为发展方向,校外的委托培训也一般是首先找到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给予教育服务。对这种规模不大、频次不高、经济效益并不显著的教育类型,一般高校的教学院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可能派专人进行组织和研发,因此,继续教育学院也就由管理者变成了直接的办学者。当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效益开始显现,教学院系接收的委托培训多起来后,学校又委托继续教育学院(原本的管理部门)将其纳入管理范畴,于是继续教育学院形成了兼有管理和办学的双重职能。这种管理模式是教育发展自然形成的结果。 而集中管理管理模式的形成,则得益于国内少数几所顶级名牌高校对我国教育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后作出的制度安排和选择。这种制度安排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它首先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教育和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教育培训将大范围展开;其次看准了他所在高校所处的教育地位——他们是中国高校的宝塔尖,具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在专业学科和人才上也有足够的优势教育资源面向社会输出;第三,它适应了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渴望的心理需求——顶级名牌高校的光环,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中高层国家机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即使是中短期培训,也必然会在短期内形成巨大规模。因此,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少数几所高校看准了这一发展趋势,于是断然决定停办校内各类成人学历教育,而集中精力专门从事针对社会的非学历的教育服务。而继续教育学院则成为研发、组织、举办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实体。学校希望以这一办学实体作为示范,带动全校各专业院系开展对外教育服务。而非学历教育的管理职能则由继续教育学院剥离出来,由专门组建的“继续教育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权。事实证明,学校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它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管理的先进性有目共睹。 至于分散式管理模式在现阶段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初始阶段的自然形态,这种形态也是由非学历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非学历的短期培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特别是那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本上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除了专业院系来研发承办,其他的单位和人员很难插足。⑧正因为这一点,一般的专业院校所属的专业院系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往往规模不大、影响较小,学校也很难进行统筹规划。如果统一管理,甚至收取管理费,往往会扼杀了院系对外办学的积极性,适得其反。 针对上述三种管理模式应该做何种选择?笔者认为,最佳的选择取决于学校当前以至今后发展的需要。什么是学校当前以至今后发展最合适的需要?这要考虑多种因素,一是要看学校的地位,二是看学校历来的办学传统,三是要看教育所面对的受众范围,四是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目的。对于一般高校,虽然它不是全国顶级的名牌大学,但它仍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社会影响也足够强大,教育的对象相对较广,学校也有服务社会的强烈愿望,同时学校也有丰富的继续教育办学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在现阶段选择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是比较适宜的。理由如下: ①避免学校机构的大拆大建。原有的继续教育学院(处),原本就是管理单位,总管全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顺理成章简单易行。 ②避免管理机构重叠。原有的继续教育学院(处)仍管理着学校的成人学历教育,对于多数高校来说,成人学历教育仍然是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非学历教育而另建管理机构,会使学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叠床架屋、相互掣肘。 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原有的继续教育学院(处)一般都有举办非学历培训的经验,多数高校还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储备,以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基地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可以作为示范,并以此号召并组织各专业院系大力开展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组织和举办工作,进而还可以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完善管理。 ④利益边界分明。与学历教育不同,非学历教育培训一般以单个项目形式出现,项目的研发、组织、举办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多数项目不宜大量重复举办,项目的收益也具有一次性。因此,谁研发谁组织谁举办谁得益,利益边界分明,难以出现与院系争利的情况。 ⑤管办兼容,在短期内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这是管理学的一般原理。非学历教育要发展,光靠自发的行为是难以成规模、出效益的,因此要有管理机构进行宣传、鼓动、组织、推动,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规范、有评价,这样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甚至创品牌,提声誉。这是着眼于“管”。当然继续教育学院举办非学历教育,其着眼点不在于“办”,而是示范、引领、协助。但要起到这些作用,又必须自己亲自认认真真地“办”,只有办出新意,办出水平,办出规模,办出效益,这才可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才可能用自己丰富的办学经验“协助”其他专业院系开创非学历教育的新事业。因此,管办兼容,着眼于“管”,“办”是管的一种辅助形式或手段。 当前,非学历教育培训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相对于一般高校的学历教育来说,它还处于开创阶段,而且它的困难更多,变数更大。一般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而办学类型主要是学历教育,要把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转为从业人员所需的新知识,还需要通过二次开发和转化,使之成为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即便形成了培训项目或培训课程,还有一个宣传、推广、组织的过程。如此多的环节和困难,如果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管理机构进行组织、管理、推动,高校中的非学历教育是难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的。 2.非学历教育机构的设置 机构设置一般遵循着因事设岗的原则。这个“事”,包括了职责、范围、权利。如果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行使相对集中管理的职能,那么在非学历教育管理方面,至少应该设置:非学历教育综合管理部、项目研发和对外联络部、项目执行部、后勤保障部等几个部门。 ①综合管理部 综合管理部是针对全校各专业院系(包括继续教育学院自身的非学历教育)的非学历教育管理部门,它的职责是负责制订相应政策和规范、对各专业院系的培训项目进行备案和统计,对外发布信息等等一系列管理与服务工作,它的核心工作目标应该是统一规范、评价考核、促进发展。 ②项目研发和对外联络部 项目研发和对外联络工作在过去多数高校的非学历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原因是大多数高校的非学历培训项目来自于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委托。这种委托培训大多带有明确的“订单”,即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案。这种情况导致高校的项目研发、课程研发、对外联络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来料加工”式的培训仍然处于教育培训的初级阶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视项目研发,以学校学科和教学资源优势,创建非学历教育“精品项目”,提供菜单式培训项目供社会选择,同时主动开拓市场,通过创新产品来引导培训消费潮流。从这一点上看,项目研发和对外联络就成为非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成立专门的项目研发部门的目的,就是为了吸纳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切磋,相互竞争,形成人才聚集效应,这样更加有利于出成果,出效益。 ③项目执行部 项目执行部是专门从事教学组织和管理的部门,这个部门由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如果项目很多,可以依据项目组对应分成若干个项目执行组。 其实,研发与执行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一个流程的先后两个阶段。一旦研发形成传统,形成规范,项目研发主持人也可以归并到项目执行部,使研发与教学组织形成一体。项目执行部可根据培训对象的类别,可分为若干个,例如党政管理干部培训部、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部、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部等等。 ④后勤保障部 后勤保障是培训不可缺少的,其职责主要是负责住宿、餐饮、教室、车辆交通、物质采办等各类工作。 后勤保障对于非学历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特别以面授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的住宿、餐饮、教学场地,其培训的效果和效益会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校的培训声誉。学校应该加大对培训教育的投入,辟出专门场地,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使餐饮、住宿、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供全校各类培训工作租用。 3.非学历教育的运行机制 所谓运行机制,是在管理体制和机构职责确定以后,能够保障机构间相互协调、灵活运转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针对非学历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状况,应该建立起如下运行机制: ①统一协调、大开大放的管理机制 所谓统一,是指学校无论有多少院系举办非学历教育,都应统一备案、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发放证书、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对外发布信息等。所谓协调,是指在备案的基础上,对内容相同(近)、对象相同(近)的培训班进行协调,尽量避免在同一时间在校内不同单位同时举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培训班,以免造成混乱,造成校内的恶性竞争。所谓大开大放,是指在备案的基础上,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政策法令,应该尽可能减少禁止性规定,大力鼓励各个院系尽可能多地开发和举办培训项目。只有全校各专业院系都行动起来,非学历教育才能更加专业化,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学校品牌。在这一点上,统一协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校声誉,也是为了更好的大开大放,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以促进事业发展为准绳。 ②市场运作机制 如果说高校学历教育按计划招生、按固定的培养方案教学、接受国家的固定拨款属于一种“计划经济”行为的话,那么非学历教育则完全需要独立研制培训项目、独立制定培训方案、独立开展教学工作并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它完全属于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各种培训机构竞争激烈,基本上都是按市场机制的方式运作。高校要进入培训市场,只有建立起市场运作机制,按市场规律办事,才可能增强竞争力。 高校建立非学历教育的市场运作机制,其核心在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变更。由于培训工作没有固定拨款,且需要大量的项目开发和对外联络,因此在财务管理上应实行独立核算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方案,授予相对灵活的经费使用权。 独立核算制可以分两级进行,一级是非学历教育部门的独立核算,二级是培训项目独立核算。独立核算制有利于全体工作人员节约成本,减少开支,增加效益,同时也便于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 合理的收入分配方案要有利于调动校、院两级的办学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的积极性。收入分配方案也可分成两级进行,一是院系与学校的分成比例,二是院系与项目组的分配比例。因为非学历教育一般投入较大,如果学校分成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办学院系入不敷出,则会极大挫伤办学院系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发展。至于院系与项目组的分配比例,则要考虑收益状况和综合平衡状况。一般应以多劳多得、高效多得为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研发人员与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 相对灵活的经费使用权是指在独立核算和两级分成的基础上,非学历教育主办部门对收入经费具有相对灵活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包括成本支出、事业发展留成、人员奖励基金。学校对于非学历教育的收入经费,除提取必要的分成比例外,一般不应给予过多干预。 ③灵活机动的用人机制 传统高校的用人机制比较僵化,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这对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非学历更具有挑战性,每一个培训项目的确立与举办,都需要创新和开拓,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如果延用高校传统的用人机制,势必会影响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为此,非学历教育部门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实行灵活机动的用人机制,特别是项目研发部和项目执行部应享有用人自主权,让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在流动中集聚优秀人才,淘汰不适合培训工作的人员,使人员精干高效。 ④激励约束机制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生存保障的需要外,还有被人理解尊重、事业成功、追求荣誉地位等需要。要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建立激励机制。⑨ 激励机制首先是在收入分配上予以体现,其次应该在荣誉地位上予以体现。对于全校来说,学校在建立非学历教育独立核算、收入分成方面要体现激励机制。此外,非学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每年召开有全校各非学历教育主办单位参加的经验交流和评比会议,表彰业绩突出、工作富有创造性部门和单位。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特别是非在编的聘用人员,首先应按《劳动法》的规定,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其次应在收入分配上体现激励机制,第三要在提职、评先、入党等方面与其他职工一视同仁。只有当全体工作人员把非学历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在政治上、收入上有干头、有奔头,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开创非学历教育事业。 至于约束机制,主要是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约束机制应分两个层面,一是针对院系一级的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二是针对全体培训工作人员。对院系一级的约束主要是保证培训项目遵守国家法令规章,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确保培训规范优质。对工作人员的约束主要是师德与工作作风方面,确保工作人员为人师表、工作优质高效。对于违反有关规章的人员,应该通过谈话、训诫、惩处、辞退等方式予以约束。 收稿日期:2014-07-15 注释: ①屈林岩.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之本[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②焦斌斌.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③朱益飞,薛泉祥.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理论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④李建斌.美国四所著名高校教育培训调研报告(一)美国名校继续教育现状研究——麻省理工学院[J].继续教育,2008,(8). ⑤李雁,苏沛祺,孙莹.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策略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下). ⑥史志谨.关于教师职后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4,(1). ⑦吴云汉.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J].成才,2001,(3). ⑧陈键振.关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0,(16). ⑨阎孟辉,唐黎辉,李发荣.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_教育论文
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