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蕴涵的核心价值观论文

论《大学》蕴涵的核心价值观论文

论《大学》蕴涵的核心价值观

张翠爱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有益于今人的养料,如“明明德”乃“和谐”的根本,“大畏民志”是“法制”的最高境界,“诚意”与“慎独”是“诚信”的保证,“修身正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环节。文章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大学》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儒学经典,《大学》的主要内容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领[2]3,以及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4。《大学》中所蕴含的主要人文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滋养。

A市税务局大胆结合税务检查理念,对于纳税评估后发现涉税疑点的纳税人,经约谈后仍有疑义需进一步查账核实的,发《税务检查通知书(一)》进行实地核查并调取企业经营账册进行查账,对拒不提供资料又存在明显问题的案件再根据实际情况移交稽查处理。通过融合税务检查理念,强化了执法刚性,提升了纳税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配合度。

一、“明明德”:“和谐”的根本

朱熹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3]就是说人的本性澄澈光明,但后天则被“气禀”“人欲”遮蔽,因此要恢复至本初,而明其明德。孟子说人本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做人就是要恢复这些天然本有的善心,尽心复性,即《大学》谓“皆自明也”,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明代学者王阳明被问:“《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4]王阳明答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4]强调“明明德”就是个体自觉、本能地领悟到自身的“明德”,而不是别人强加或自己刻意而为。人心的自觉觉悟是天地万物之光明,是整个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我们每一个个体是否能自觉地明明德?为了促使教育者全面和谐地发展,江苏理工大学陈锦清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他发放了700份问卷,回收696份,调查对象分别为:一年级占33%,二年级占44%,三年级占14%,四年级占9%。其中一项“传统道德是束缚个性的枷锁”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道理的占43%;没有道理47%;中间的占10%[5]。就是说,对传统道德的认知还存在相当的不足,结果必然导致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那么怎么样使人“明明德”?《大学》给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知止。个体在各种诱惑、贪欲、压力面前知道“止”,“止于至善”,自己的明德就不会被蒙蔽,那么从自然、社会到个人都不会出现不和谐状况。如果每一个自我都拥有“知止”的理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3如此,必然会获得社会的安宁。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将自己内心的光明正大的品德显现于日常生活中,使人弃旧向新,使人的道德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获得自我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二、大畏民志:“法制”的最高境界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2]15孔子审理案子,也和别人的想法一样,一定要让人们不再争讼。巧言令色、黑白颠倒者头脑机智、灵活,孔子不给这些人辩论的机会。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使人心畏服,让那些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狡辩。“畏”是一种“敬畏之心”,是“心性”的一种。“民志”,即民心。抓住了民心,就抓住了根本。儒家的根本思想都是从“心性”展开来说的。所以,能够使人民都能产生对正义的“敬畏之心”,才是儒家教化的根本。这与道家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无不为”[6]治国主张相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是他们的社会理想。法制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舒适地生活,是辅助于教化的,法制的效果必然要求是有益于教化。“大畏民志”在于社会教化,在于使人们形成“敬畏之心”,使“民自化”,这也是“本”所在,是法治成功的体现。

三、诚意与慎独:“诚信”的保证

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意”,是发自内心的念头,没有丝毫矫饰,就像《皇帝新装》里那孩子般的实诚,否则一伪百伪。“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掩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19“独”,一是独处时,要谨慎自己的行为;二是独思,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的思想只有自己知道,这更需要谨慎。那些经过很多大是大非,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甚至去骗别人,被认为是成熟了的“谨慎”,不是人清亮的本性,是闲居的小人所为。君子必定是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实诚。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诚意?具备了真信、至信、坚信品德的人便可以拥有诚意。一方面,要看“格物致知”的理性认识阶段是否获得清亮的状态;另一方面,还要拥有清亮本性。

自2014年下半学期开始,对水处理综合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纳入探究式实验,努力适应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传统实验的数量从5次减少到3次,并要求必须有一个探究式试验。对于探究式实验,要求每一组确定一个问题,并对此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和开展实验,记录结果、提交个人的实验报告。探究式实验成绩占水处理综合实验课程最终成绩的40%,是终极的实验室训练。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正心,它也是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环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5上自国君,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果本末倒置,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该忽略的事情却重视了,要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也难格物致知。所以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2]31君子必先“慎乎德”。

四、修身正心: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环节

第一,制定贯彻落实《条例》的实施方案。太湖局将宣传贯彻实施《条例》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化水利依法行政的突出内容,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认真制定并细化了贯彻落实《条例》的实施方案,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明确责任,落实分工,确保《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取得实效。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诚信,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2]19注重内在情感状态与外在行动一致是君子所为,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个体所努力修为的。

那么,如何修身呢?修心炼己。修身要先端正自心。人在生气、郁闷、愤怒、恐惧、偏好等心理状态下去观察周边的世界,做出的判断很难公正。生活中,把小我放下,“我执”放下,就能理解各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黄宝强等人编写的《大学人文基础》强调,《大学》之论,其意在说明,“只有用德来治心,用德性调制自己的心灵,调制每个人心身之国中的五德能量,修养五德的品格,这是修身、齐家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课程;是在完成修身以后,进而达到完善自己家庭的必经阶段。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将内在的道德修养成就,进一步布施给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这个方略”。[9]10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深刻把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杨永志教授,他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弘扬大学精神,就是弘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那么,作为《大学》八条目之中心环节的“修身正心”,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作用便不可忽视,教育界的同仁也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

把握《大学》的“三纲要”,在现实生活中潜心踏实地践行“八条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教育思想和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地结合到一起,从而有助于中华民族进一步复兴,也必将继续展示新时代的太平盛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新华社,2014-02-25.

[2]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中)[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陈锦清.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3).

[6][7][8]《老子》第四十八章、《老子》第五十七章、《老子》第八十章.

[9]黄保强.大学人文基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0]宋雅娟.弘扬大学精神是贯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以南开大学校训为例[EB/OL].光明网,2014-06-16.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3X(2019)04-0132-02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唐宋休闲文学与文化研究》(2017SJB1555)。

[作者简介] 张翠爱(1968-),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台湾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标签:;  ;  ;  ;  

论《大学》蕴涵的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