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的经济增长点”看中国旅游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旅游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调整经济结构势在必行。而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着眼点之一就是要大力开拓新老市场,选择、确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选择和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必须把握的五条基本标准:一是要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集约化;二是市场需求量大,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三是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四是国际竞争力强,有利于扩大出口创汇;五是投资回收快,有利于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五条标准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
对照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再回过头去看中国旅游业,不难得出新的认识。
一、旅游业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的朝阳产业
中国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之初真正启动以来,一直以巨人的步伐快速迈进,迅猛崛起。从1978年到1996年,年创汇由2亿美元增长到102亿美元,国际排名由第41位跃升为第9位。1996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已超过5000万人次,其中外国旅游者达674万人次。而同期的国内旅游人数更高达6.4亿人次,占全世界50多亿旅游人次的十分之一强,国内旅游收入亦高达1638亿元人民币。这一连串令世人瞩目的数字不仅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旅游业一旦起步,就将以高居世界前列的速度发展;而且充分展示出中国的旅游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的广阔前景。
中国旅游业之所以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可以说,首先因为在产销两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从产出方面看,中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我们拥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山水旅游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形成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的著名观光产品;正在大力开发中的度假旅游产品、探险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也具有不可取代的旅游价值。从消费方面看,中国旅游业18年的发展历程更集中体现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事业急速发展的特色。
最初是大量的海外旅游者涌入国内,使得发展国际旅游成为初期阶段的首要选择。第一个十年,即1978年到1988年,中国旅游业表现出由于求大于供,导致超常规发展的初创时期特征。当时,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为主体的中远程客源市场的旺盛牵动了中国旅游市场的大幅度增长。90年代以后,中国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市场需求和市场开发都在大步增长,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供求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前苏联等新的客源国又以更加可观的旅华势头促动中国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转换和发展。今天,我们的国际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以亚洲等周边国家为中心,以欧美等传统客源市场为两翼的稳定发展格局。18年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近38倍,平均增长幅度达22.6%,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出5个百分点。国内旅游市场的迅速崛起是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的又一重要侧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果突出表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稳步的提高。人们有了足够的财力和闲暇,自然就会向往享受旅游。90年代以来,国内居民外出旅游的需求开始急剧膨胀,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国内旅游消费热潮;与此同时,出境旅游的热情也急剧升温。一个潜在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由此展现在世界面前。目前,国内旅游收入已经在旅游收入的份额中占据了2/3的天下,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主体。随着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由单一发展国际旅游提升到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崭新阶段。
中国旅游业近20年的发展,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它是一个不可限量、远景灿烂的朝阳产业。从产业性质看,旅游是现代生活的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需求。可以说,不同层次的人们都有各自的旅游需求,消费几万元可以做洲际旅游,上万元可做洲内旅游,几千元可在国内旅游,即便几百几十元也可在城市周边旅游;旅游需求多层次的特点,以及旅游消费重复产生的特点都决定了旅游市场的潜力无限,可以断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旅游业必将快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功能
由于旅游活动在客观上涵盖了“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这一特点不仅决定了它包容的物质产品内容非常丰富,进而决定了旅游活动可以直接带动和推进相关社会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这种高度的关联带动功能,使得旅游业无可取代地占据了一个产业群体的核心地位。在这个核心地位中,旅游业就好比一个晶体的晶核,对与之关联的建筑、交通、饭店、餐饮、娱乐、商贸、工艺美术以及工农业的许多行业都能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正因为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是直接面对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市场的纵深开拓,所以,它的关联带动功能就显得相当突出。
旅游业作为一种天生的综合性行业,随着发展可以不断吸纳包容各种相关行业,这一独特的优势,无疑将使它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的服务性产业——第三产业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如今,这一重要地位已经普遍得到了各地政府的认可。到1996年底,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作为“九五”重点产业来发展。其中,云南、海南、江苏、湖南、湖北、黑龙江、安徽、贵州,以及重庆直辖市都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上海、辽宁、山西、新疆、河南、甘肃视旅游业为重点产业或先导产业;广东、北京、河北、四川、天津、江西等省市则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这种全国各地重视旅游业的大好格局势必带来大好效益。与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相比,旅游业的优势在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是相互不可替代的,即不会造成产业趋同,只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特点、不同优势去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带动各种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云南、陕西、浙江的旅游收入已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5%,北京、海南则高达13%。
旅游业自身强大的产业关联带动功能使它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与“龙头”,这自然将使它在国家选择“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取得一席重要地位。
三、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扩大就业功能
由于旅游活动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等诸多行业,也就能在多种行业范围中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统计,旅游业自身就业人数在1000万左右,带动就业人口比例为1:5左右,提供机会多,就业成本低,国家投入不大,经济效益显著。按当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00年,旅游业还能解决大约250万人的就业问题。因此,从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等积极意义方面着眼,旅游业无疑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旅游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旅游业是一个融劳动密集型产品、资金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因而在商品经济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在各个阶段同时并存,寻求发展,参与竞争。中国旅游资源不仅非常丰富,且大多得天独厚;同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依照国际间对外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看,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成本最低和资源拥有量最丰富的商品必然是对外贸易中比较利益最大的商品,那么与其它产业相比,中国旅游业确实是国际市场上发展潜力最大、竞争能力最强、创汇条件最优的产业之一。
中国旅游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大市场上均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业在国家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的基础上,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经济效益积累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循环,使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提供了财富积累,也提供了示范效应。另外,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中国旅游业在招商引资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直接利用的外资已达20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引进资金的1/10。不少地区之所以将旅游业定位于龙头产业,积极开展“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一类的活动,就是看准了旅游业在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
今天,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看,旅游业收入已占到40%左右,这一数字有力地表明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突出地位。而依照2010年远景目标,到那时入境人数将达6400——710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将达1600—20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20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380—4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将达1.3—1.4万亿人民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经由这串数字,人们可以十分清晰地想象出一个产出大、创汇高、竞争力强的旅游消费大市场。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向这一宏伟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中国旅游业一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大步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旅游业能够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充分发挥利用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建立起重点旅游基地,开发出旅游业龙头产业,变潜在优势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就一定能大踏步缩小整个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繁荣进步。旅游业所独具的这一区域间经济协调功能也是使之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根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