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前景——世纪之交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前景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阶梯上,回眸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展望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走向,让人无比激动,催人继续奋进,以艰苦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1
20世纪的中国从哪里走来?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时不得不触及的历史大背景。
第一,20世纪的中国,是从19世纪中叶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动中走来的。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其是在20世纪到来之际,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我国首都北京,整个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救亡和发展成了中国要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成了中国要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能不能解决这两大基本问题,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成了检验中国各种政治代表人物、政治组织、政党和政治思潮的试金石。
第二,20世纪的中国,又是从19世纪中叶世界发生的历史性变动中走来的。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资本主义造就的工业生产力及其阶级代表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这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了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活动的中心舞台也由此开始向东转移。在列宁1913年所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这篇著名文章中,他进一步以敏锐的眼光断言“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正在亚洲出现”。他注意到的,包括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而中国更为重大的革命风暴是在十月革命后发生的。我们常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正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从西欧诞生后走向东方、走到中国的实际进程。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1949年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从1956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依然巍然屹立。马克思主义活动的中心舞台已经完全移到了东方。
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在这两个历史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华民族内部涌动的爱国主义潮流和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潮流这两大历史潮流交汇的产物。
2
在中国与世界这两大历史性变动中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成功与失误的实践都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两大基本问题,完成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只有靠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有在面对中国实际、解决中国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回顾历史,20世纪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限,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50年两大段。
前50年,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用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解决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其中,从1901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20多年,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以后找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从192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近30年,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研究中国国情,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克服来自党外的、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潮或倾向,尤其是战胜“左”倾教条主义,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七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后50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艰苦的探索,进一步走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其中, 从1949 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辉煌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实践,找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1978年底到1999年这20多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历史机遇,经受住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十五大前后等三次重大的考验和来自国内外的多重风险的挑战,使国家和人民迅速摆脱贫困,大踏步地走向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立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十五大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这两个50年,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中,重视理论的创新。所谓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最突出的就是作出了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谓重视理论的创新,就是在科学地对待历史教训、坚持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并且把它们同马列主义一起作为党的行动指南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由此而引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站住脚,并发展壮大,主要在于我们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以中国自己的实践为基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3
需要强调的是,在20世纪最后20多年中,我们国家开始并经历了一个历史大转折。这一历史转折,从体制变革方面而言,要到21世纪前20年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说过两句话。一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定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另一句是:“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两句话,前一句讲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事实;后一句是一种预测或设想,这一设想已经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确认,并作为跨世纪发展战略提了出来。因此,20世纪最后20多年,21世纪最初20年,这40多年将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留下极为重要又极为辉煌的一页。
我们在历史大转折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困难。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想到的和意想不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曾经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邓小平在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交代中,也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毛泽东、邓小平的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胜利面前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在困难面前决不能丧失信心、裹足不前乃至动摇倒退,而要继续努力,为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而奋斗。当代中国的历史大转折,刚进行了20多年,还要再搞20年,而且以后这20年,工作更伟大,也更艰巨。甚至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事业能否最后取得成功,就看今后20年的工作做得如何。
4
未来20年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20年前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是为了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中挽救社会主义,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能够焕发出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10年前邓小平在国内外政治风波发生后,排除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在中国防止“和平演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事实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社会主义,在中国决不是毫不相干的或互相对立的两回事,而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件事。改革开放的前途和命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那么,未来2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如何呢?
有这样10件大事,是要认真对待的:
一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二是在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开放和发展遇到了难得的机遇, 又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三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国际关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动,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
四是当代资本主义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特别是以“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为标志形成的新中间派思潮等新情况,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启动,全国发展“大局”从沿海向内地的转移,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但我们又缺乏现成经验的重大事业。
七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提高公民素质,广泛培养、选拔和使用有用人才,同全局工作的关系更密切、更直接。
八是政治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入推进过程中,加强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建设的任务日趋突出和繁重。
九是在澳门问题解决后,台湾问题成了祖国统一问题的焦点。
十是在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中,党的建设特别是接班人培养、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败问题也更引人注目。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对我们党的严峻挑战,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机遇。能够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我们的前途就可能十分光明;丧失机遇,因循守旧,也会有另一种可能性。十五大的精神,就是要求我们争取前一种可能性,避免后一种可能性。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未来的20年,只要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总揽全局,励精图治,敢于和善于在迎接各方面挑战的过程中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能够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