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在这里传递——清华大学“求是学会”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求是论文,在这里论文,清华大学论文,给我们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理需要青年,青年需要真理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正义的事业只有传递到青年人手中,才能永葆美妙之青春。没有青年人参加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事业。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青年,这已被过去的历史所证实,一代代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今,当历史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的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青年:青年人怎么样?他们还会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他反复嘱咐我们要保证江山不变颜色,必须“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面对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的问题,他充满信心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是打不倒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青年的根本所在。
1992年4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清华园里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学会——“清华大学学生求是学会”。“求是”者,追求、探索真理和客观规律之谓也。她是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由一批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青年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学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学习马克思主义,追求革命真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写在自己的章程里。对于这个新学会人们看法纷纭:赞扬者有之;觉得“调子太高”、“不合时宜”者有之;认为是“出风头”、“沽名钓誉”者也不乏其人。人们在冷静地观察着这些青年人。
4个年头过去了。会员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学会的规模却日益扩大,较之成立时人员增加了5倍以上。学会在数量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这个学会里,有清华大学最高荣誉奖——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有大批的共产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有校系各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他们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举办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领域重大问题在内的讲座、研讨,创办《求是园地》、《求是通讯》,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在组织全校同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营造马克思主义学习气氛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1995年首次清华大学学生协会评比中,求是学会荣获“十佳协会”称号。
求是学会的影响范围虽然是有限的,但重要的是透过这一棵树让我们看到了一片森林。1989年以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在流行过“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河殇》热”的校园里,许多青年学生把目光重新投向了马克思主义。一时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等著作被一借而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讲座、活动渐渐多起来,一大批党课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一些老师和同学在思考着如何营造更适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把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推向新的高潮,求是学会的产生便成为呼之欲出的事情。她作为这个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端正学风,讲求方法,青年学生同马克思主义会贴得很紧
学会作为一种群众组织,她的生命力很大程度要靠会员的自觉学习去维系,这就涉及如何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学会多次向会员提出要首先弄清楚为什么而学,特别是要对学习马列“管用”有个正确的理解。的确,真理都是有用的,马克思主义是管用的,但对于“管用”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同学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学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纵横闯荡的本领,学到炒股票百战不殆的绝技,也有的希望得到解决个人前途问题的灵丹妙药等等。学会没有回避矛盾,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什么关于个人发财致富、飞黄腾达的百科全书,而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因而首先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管用”与否。对于马克思主义,只有真学、真读了,在“管用”与否这个问题上才有发言权。一些青年学生张口闭口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管用”了,其实自己并没有读过多少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只是随人话短长罢了。
学会反复向会员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要真正掌握其精髓,靠一朝一夕的突击是不行的,那种希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心态也是要不得的,必须下功夫苦读。学会在会员中提倡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少看一场电影,少跳一次舞,少聊一会儿天,多看一会儿书”,成了会员们的自觉行动。一次,某系一位老师带着一些同学去参加社会实践,其中有一位求是学会的同学。事先,这位老师对求是学会了解不多,以为未必名副其实。可是他渐渐发现,这位同学每天晚上都抽出时间认真研读《毛泽东选集》,他非常感慨:“没想到你们是真读啊!”1995年夏天,在赴齐齐哈尔的列车上,闷热的车厢里人声嘈杂,一位中年旅客看到一个年轻人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他很奇怪:是什么书使得年轻人忘记了身旁的喧闹?于是忍不住低头看了一眼。使他吃惊的是,这不是什么武侠言情小说,而是一本《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国情》。他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有出息!”这个小伙子也是一位求是学会的会员。
表面看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由于学科性质和学业特点,和文科大学生相比,似乎同马克思主义的距离远一些,学习起来难度也更大一些,其实不然。进了清华园的这些学生,不少人有比较高的人生定位目标,他们不仅力求成为本行业的专家,而且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观察问题的方法。不仅如此,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中经受着严格的自然科学思维训练,日渐养成严谨、求实的思维方式,这同没有丝毫虚假和浮夸的、老老实实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之间还可以说有一种天然缘份。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充分显示了自己不同于文科学生的独特之点。例如,他们联系自然科学定律来理解“真理都是具体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联系“毛粒子”现象来理解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和矛盾学说等等,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
火炬能够驱除黑暗,科学的理论能够扫除人们思想上的盲点。“学习马克思主义能够使人变得聪明起来”,这是许多人共同的体会。有的同学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像是有了一把解剖刀,让人能够在纷乱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质;又像是有了定盘星,使人能在思想的风云中保持清醒,不做左顾右盼的“风派”。比如对于目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人们有各种议论,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公有制是产生腐败的根源”。学会多次举行关于腐败问题的研讨会,大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会员们说,一切腐败现象都是人的自私自利思想的现实化,而自私自利思想的现实化是有条件的。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的公有制经济,并没有产生普遍的腐败现象,这说明公有制与腐败现象没有必然联系。现在,世界上许多实行私有制的国家也受到严重腐败问题的困扰,这说明私有化决不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正确出路。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公有制在过去可以避免腐败而现在却难呢?会员们认为,是公有制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抓得比较好,党规、政纪、企业管理制度都比较严格,自私自利思想缺乏现实化的条件。现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毋庸讳言,确有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将蚕食、鲸吞公有制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手段,而我们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及党规、政纪、各项管理制度却日渐松弛,从而为一些公有制管理者自私自利思想的现实化创造了条件。这样一分析,会员们感到,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严格法制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队伍的理想、纪律教育。会员们还列举大量事实证明,自私自利的观念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社会存在只能是私有制。公有制不仅不是腐败产生的根源,相反是彻底消除腐败的经济基础。要彻底地反腐败就要旗帜鲜明地捍卫社会主义公有制。学会通过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讨活动,不仅帮助会员弄懂了一个现实问题,还使一个个热血青年从思想上产生了捍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使命感。一次次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感到她同现实生活是那么贴近,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来说又是那么必要!
脚踏实地地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和群众结合
“眼睛盯着远方的伟大目标,双脚立在现实的土地上”,求是学会的同学这样来说明学习科学理论、树立远大理想同实际的关系。要真正做到理论同实际结合,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光向下的意识。
眼光向下,实际就是一个如何摆好自己同群众的位置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人们对大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天之骄子”、“社会英才”、“国家栋梁”之类的赞誉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然而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里也不是没有市场。青年学生受到太多太多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之类的影响,“骄”、“娇”、“浮”、“狂”在许多同学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求是学会的同学多次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有关论述后,这样来理解知识分子同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如果不和工农群众结合,就很难充分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科学理论如果不被群众所掌握,就永远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求是学会重视对国情的了解。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现实是他们了解国情的两个重要方面。学会开办了“共和国史讲座”,连续两个学期请专家讲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倡导会员多读历史,了解历史。为了更深刻地了解国情,学会除了号召会员随时随地调查研究外,还多次组织会员赴河北灵寿,河南南街、林州,山西大寨,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实地考察。他们的实践有自己的特色,尽量“下马观花”,尽量深入到群众中去,把培养对工农群众的感情和增长知识结合起来,从田间、炕头上了解到许多闻所未闻的事情。学会把社会实践办成一种流动的理论学习班,常常是白天参观学习,晚上探讨理论。会员每每感叹,辛苦!充实!不少会员平时省吃俭用,利用假期自费进行调查研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机械系两位同学1995年利用“五一”深入到山西大同煤矿,同十几位工人师傅交上了朋友,还平生第一次下了矿井,回来写出了很有内容的调查报告。
这些活动对会员的思想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许多同学在实践中比较深刻地了解了人民群众,感情上起了变化。原来觉得他们文化水平低,生活不卫生,现在觉得自己的观点很片面 从胼手胝足的农民身上,从黑手黑脸的工人身上,从扎根于穷乡僻壤默默耕耘的山村教师身上,感到群众是伟大的,而我们自己倒是很渺小的。一位会员深有感触地说:“社会上可以没有‘大款’、‘富婆’,可是不能没有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托起了整个国家,是他们养活了我们啊!”有的会员说,毛泽东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问一问工人农民,原来还很不以为然。后来到实际中深入一走,发现广大群众对于一些“天下大事”的认识比某些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家要高明得多。许多同学发现,在基层群众身上蕴藏着一种可贵的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关注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观点上,可敬的劳动群众确实是我们的老师。
实践也使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巩固工农联盟”、“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等许多观点在会员心目中清晰、具体起来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深入了。毕业之际,不少会员选择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自己施展才干的天地。
行胜于言:从点点滴滴做起,实践马克思主义,改造主观世界
在清华大学大礼堂草坪南面有一个日晷,那是1920级同学送给学校的纪念。上面刻着的“行胜于言”几个大字深深地影响着几代清华人。行胜于言是清华同学的优良传统,对于求是学会来说,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要求——学马列,贵在以身作则。
学会提出要发扬“延安式”的工作作风,把工作作风看作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他们说,你要真正地反对党内和社会上的消极现象,那你就从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开始吧。一次,学会改选部分理事,有些干部觉得由几个干部内定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是与学会规定的会员的权利、义务不一致的。一些老会员结合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有关精神,同现任干部交换了看法。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件事,而应当和学会平时就存在的某些脱离群众的现象联系起来看。于是学会内部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经常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大家受到了良好的教益。
实践马克思主义,还体现在学会倡导的“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精神上。懂得几句马克思主义的口号并不难,难的是从自己做起,长期地、一贯地用自己的实践为自己的信仰作出注释。每次招收新会员,学会都把这个道理反复说明。学会提出信仰马克思主义要从改造自身的缺点、弱点开始,提出“精业务、重修养、做模范、行主义”的要求,号召会员认认真真地从点滴做起,成为一个对群众、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许多会员都用实际行动响应这个倡议。工程物理系的一位同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这位同学对自己各方面要求很高,很注意从点点滴滴提高自己。他学习上刻苦认真,在班级名列前茅;生活中,他关心同学疾苦;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团结同学,深得同学的信任,因而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由于各方面出色的表现,他很早就加入了党组织,并且担任了低年级的政治辅导员,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来他还被推荐为免试直读博士生。他的言行不仅感染了许多会员,而且感染了许多身边的同学,大家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也看到了求是学会的形象,先后有十几位同学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学会。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对我国留苏学生讲话时,热情洋溢地称颂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以后,他更把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作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考虑。
将近40年过去了,斯人已逝,然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任务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关注的战略问题之一。社会主义事业有着自己强大的政治优势,这个优势就在于能够调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青年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心同德,为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同奋斗。
求是学会作为一个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尽管走过的路程是短暂的,她的一举一动还带着许多稚气,然而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看到,年轻的一代已经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真理的火炬将在这一代人手中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