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中国迈向21世纪的外交战略_霸权主义论文

世界与中国迈向21世纪的外交战略_霸权主义论文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外交论文,战略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的世界,人类经历了殖民掠夺和两次世界战争的摧残,饱受国家沦亡、民族分裂之苦难,其中虽经长期的艰苦斗争出现过独立与民主的潮流,但世界很快又陷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的夹缝之中,争霸升级、意识形态对峙加剧、动乱遍及全球,大战核战的阴魂始终未散。90年代开始,苏联解体,美国走下坡路,自食冷战的苦果,但冷战的结束终究促成了格局转换,形势演变,迈向21世纪的世界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曙光。

迈向21世纪的世界究竟往何处去,中国的外交又如何运转,占有世界人口1/4的炎黄子孙必然关心这个关系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本文试图谈谈个人的意见与看法,作一些理论探讨。

(一)

从当前形势演变的趋势看,迈向21世纪的世界虽然不会太平无事,艰难险阻也难以预料,但我认为,世界发展的方向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较之冷战时期正在和将要发生许多重大变化。

第一、和平与发展正在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综合经济、政治、社会的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和平,与战争相对,一般指非战争。世界和平,表明还未爆发世界战争。当前,世界和平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平的内容,不仅是“非战争”、“非暴力”,还涉及消除社会不平等,解决贫富悬殊等问题;和平的威胁,既来自霸权主义和核竞赛,又同南北关系相连;和平的范围,也从欧洲扩展到世界,从反对军备竞赛发展到限制和消除核武器,到要求解决一切冲突的根源,出现了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的广泛的群众性和平运动。发展,主要指的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济繁荣,其中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重点。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变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不可分割。这不仅表现在相互渗透,和平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和平,而且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和平与繁荣、战争与贫困总是联在一起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世界各国只有在和平中才能求得发展,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各国正常经济生活和经济往来的基本条件。战后相对和平的局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局部战争的动乱和大国军备竞赛的威胁,不仅拖垮了当事国的经济,而且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霸权主义的对抗与军备竞赛,威胁着整个世界的和平环境,也限制了双方的经济往来,制约着双方的经济发展。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发生在第三世界,不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遭受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影响了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证。世界各国只有在不断发展中才能维护和平,因为世界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缓解紧张局势,而且是制约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和平力量对战争制约作用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上的贫困与落后是造成动乱和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消除地球上的贫困落后现象,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难题,势必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损害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和平与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世界政治与经济的结合,其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具体表现为:(1)世界战争可以避免。这不仅因为爱好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增长,世界和平能够长期维持,而且战争的根源和引发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在变化。战争的必然性同某一社会制度不再有内在的联系。战争本来就是一种手段,更是经济实力不强的一种补充,如果经济实力增长,战争手段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少。核威慑的存在,既增加了战争的危险性,也可能使大战永远打不起来。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也不一定必然发动战争,更不用说世界战争。(2)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还未形成,世界还未出现企图发动世界战争的公敌。当今世界,只要还未爆发世界大战,就不可能出现世界性的共同敌国。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矛盾虽然存在,但改变了过去军事集团对阵、互为共同敌国的敌对状态,更多表现为双边关系的紧张或缓和。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危险虽然并未完全消除,但不构成世界性威胁。当前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但霸权主义不是指某个国家,而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践踏别国主权,破坏公认准则的一种政策和行为,当然不能视为共同敌国。(3)世界革命失去客观依据。革命本来是一国的内部事务,让它走向世界,主要是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造成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体系和法西斯全球称霸将“革命”从国内推向世界,变成国际现象,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一系列主权国家的建立和世界霸权的破产,“革命”也相应从国际返回国内,只是国家内部事务。号召世界革命原意是用来对付世界战争的,世界战争必然引起世界革命。当今世界,在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中,虽然战乱频仍,纷争不已,但更多表现为局部战争和国内动荡,大国争霸战争日趋减少,世界大战更未爆发,世界尚未出现共同敌国,世界革命客观前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世界战争能够避免,世界革命就不再有其合理性。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只是一种可能,不是一条规律,随意乱加引伸,必然走入歧途。缺乏世界战争环境的世界革命是错误的,只能是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当年苏联以世界革命为借口同美国争夺霸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4)世界经济繁荣重于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权力和权益,迈向21世纪的世界,无论是强权的扩张,还是主权的维护,均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安全越来越成为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保证。着眼于权力和军事政治安全的传统政治,理应让位于以发展生产力为重点的经济政治。经济优先的生产力标准,将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道成为判断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依据。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它的最大特点在于,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符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根本利益,具有最为广泛的共同性。

第二,国家利益逐渐越过意识形态利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以意识形态的差异为出发点,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干涉别国内政,从来不得人心,总是要失败的。历史上此种先例,也不少见。什么叫国家利益?西方的“国家利益”随意性大,无统一标准,用阶级利益衡量国家利益又较为简单,说民族利益即国家利益,也不够全面。正当的国家利益,不能是阶级的私利和民族的私利,而是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并以不损害别国利益为前提,且相互对等,均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这是由国家的三重性,即阶级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决定的。判断国家利益正当与否,唯一的依据是国际法准则。以国际法主权原则为标准,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可以区分为主权利益和强权利益,或带有强权因素。国家主权利益,指的是主权范围内的国家利益,它涉及:(1)国家安全权益,即国家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和不受侵犯的权益。(2)国家政治权益,即独立自主管理内政和对外交往的权益。(3)国家经济发展权益,即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权益。(4)国际社会中平等互利权益。这些权益不可分割,也没有主次之分,乃是国家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根本目标。虽然国家安全权益涉及国家生死存亡,属第一位的根本利益,但如果缺少其它权益作后盾,也是名存实亡。具体说:(1)国家的主权利益属主权范围内的利益,是国家内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统一,本国利益和世界各国利益的结合,它符合国际法准则,不由权力界定。由权力界定的利益只能是以追求霸权、热衷干涉、迷信强制为特征,奉行“强权即真理”哲学的强权利益。(2)国家的主权利益属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享有的权利,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不与实力相对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享受主权利益上一律平等。主权利益只能争取和维护,不能用实力扩大,一旦扩大就是强权。(3)国家主权利益属独立国家的本质属性,应享有的正当权益,为世界所尊重。西方常说“天赋人权”,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天赋主权”,同样是“天赋”的,即应享有的,怎能说“人权大于主权”?没有主权,哪来人权。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在主权利益上都是对等的,应相互尊重,不能干涉,不许侵犯。任何干涉和侵犯都是强权。总之,国家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完全不同,它是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统一,是本国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正当体现,以不损害别国正当权益为前提,符合国际法,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它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也不由权力来决定,不同实力相对称。一般来说,主权利益间是相容的,但如果掺杂意识形态因素,或主观判断失误,会产生摩擦;而强权利益间则是不相容的,其矛盾是对抗性的,至于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则完全相斥,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国际社会中的动荡和危机,主要根源于强权利益。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冲突,防止战争,必须尊重主权利益,反对强权利益。简单地说,国际社会具体体现为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间、强权利益间和主权利益间的对立与合作。当今世界出现的“主权原则过时论”、“限制国家主权论”,同我们强调的主权利益是不相容的。至于国际政治经济中出现的联盟和地区共同体,加入国家协商确定在关税、市场、外贸等方面彼此让出一部分主权,以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实现共同发展,这同我们所主张的尊重国家主权利益并不矛盾。因为:①主权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为了全局利益,让出部分主权,并不损害主权的完整。我们强调主权利益是总体利益,并不把它绝对化。②主权的重要原则是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彼此协商,互让互利,正是相互尊重主权完整的表现。我们强调的主权利益是相互具有的平等利益,反对单方面限制。③主权的要害是独立自主,让出一部分主权,换取整体利益,只要是自愿的、由本国独立决策,就是合理的。我们强调国家主权利益,主要是维护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别国干涉内政。

第三,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替换军备竞赛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国际关系中盛行实力原则。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但在强权政治疯狂的年代,实力即武力,军事威慑作用大,其主要特征,是军事制约政治,军事补充经济,军事挂帅化。当时的主要大国无不追求扩军备战,强化武装。它们凭借军事实力崛起,称霸世界,号令地区,也因军事实力的衰败而崩溃瓦解,或毁于别的军事强国,或被军事拖垮了经济,沦为弱国,历史长河中的大国兴衰,无一逃出这一规律的制约。苏联瓦解,美国开始衰落,也莫不如此。随着冷战的结束,人类迈向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均在纷纷调整政策,把重点从军备竞赛转向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指的是国家所具有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即由全部实力构成的合力,它主要由物质力和精神力所构成,突出的是经济科技力和文明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经济与科技力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力量的增长,不仅为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而且只能以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前提。当今世界,谁的经济最发达,谁有高精尖技术,谁就能在世界各国中领先,充当国际社会的主要角色。当然,在综合国力中,军事力量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可忽视。但是军事实力的增长,必须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相适应,不能超越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承受力。过于膨胀军事,负担太重,必然拖垮经济。特别在迈向21世纪的今天,军事实力的增长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基础,因为衡量各国军事实力的强弱,不再仅以数量为依据,而由质量作标准,质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而质量的提高,只能来源于经济与科技水平。历史上出现过军事力量超过经济力量界限的国家,它们往往以对外侵略与掠夺来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弥补自身经济实力的不足。这样的国家虽曾强盛一时,但它是外强中干和色厉内荏的,最终会拖垮经济,其衰败是不可避免的。迈向21世纪,综合国力的较量,不仅是军力、经济与科技力的对比,而且是民族文明文化力和人心的对比,即民族凝聚力的对比。军力、经济力和科技力的优势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效能,它们都是靠人去掌握的。民族文明共性的认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全国人民意志的统一和人心所向,对国家实力的增强,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决定性的。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极为重要的,同时,民族文明共性的认同和全国人民意志的统一又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稳定,成为决定国家兴衰和强弱的重要力量。如果忽视民族凝聚力的培养和全国人民意志的统一,必然带来思想混乱,任何国家都难以统一步调,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在一盘散沙的环境中,国家不仅无法发展经济与科技,也会大大损害在国际舞台的形象,失去国家应有的威力。

在迈向21世纪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将以美国、西欧、日本、俄国、中国和第三世界区域组织间的战略均衡为主体,围绕经济优先顺序以及主权与强权间关系,展开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几大文明间的互动,从而影响和制约世界的前进和发展。

(二)

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战略相继进行了许多重大调整,坚定不移地奉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依据冷战结束后的中共党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决议以及外交实践,我认为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主要原则和重点都有开拓创新。

第一,外交战略的新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独立和主权,促进和平与发展,以主权和发展经济为重,把国家主权利益放在首位,且同世界各国相一致,相对等,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保持持久的和平环境,符合国际法,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核心。199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国际政治新秩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2)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3)国家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4)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5)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协商决定世界事务。1991年3月,中国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明确将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议指出:“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的国际新秩序建议,,以和平与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共同法律依据,以国家主权利益为共同利益基础,实行“一球多制”。三个“共同”,具有平等互利、协调合作、求同存异的特征,对世界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谁也不歧视,谁都无特权。自从人类出现奴隶制以后,世界就开始处于不同社会制度并存之中,只不过相当长时期内彼此隔绝,相互交往不多。20世纪的世界日渐成为一个整体,先后诞生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相聚一球,联系频繁,矛盾与冲突也从未间断。但无论怎么说,这三类国家,甚至连同少量的封建国家,长期并存,共处于世界,这是客观的事实。所以用“一球多制”作为当前国际新秩序的模式,应该说是最佳方案。国际新秩序以“一球多制”为模式,以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和承认国家主权利益的共同利益基础为前提,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人民赞同的多种社会制度和多类国家,那就要承认这个事实,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常共处,友好合作。真正承认世界上这个历史事实,既表现为确认社会制度问题纯属各国内部事务,相互不得干涉,又要照顾所有国家利益,以国家主权利益为共同利益基础。应当承认,“一球多制”的国际新秩序,既有合作,又有对抗,但“一球多制”的合作是有生命力的。当然,这不是主观臆想,而是客观条件造成的。这些客观条件主要有:(1)面临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任务;(2)都有发展的潜力和较强的生命力;(3)谁也消灭不了谁。这就是“一球多制”下各类国家合作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外交战略的主要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独立自主,指的是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即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和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不容许别国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它具体体现为:(1)不结盟,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也不束缚自己的手脚。不结盟,可以广交朋友,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友好合作关系。(2)不当头,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不谋求同任何一个友好国家建立战略同盟。不当头,就是尊重各国的独立自主,特别是友好国家的独立自主,不希望其他国家按我国的眼色行事。不当头,充分显示了不称霸的政策。(3)不迁就国际上的临时事变,不为一时一事所激怒,主动挑起对抗,始终坚持从国家主权利益出发,以和平发展主题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即使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的国际大变动下,仍采取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政策。独立自主原则的核心是:自己当家作主,从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按符合本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标准办事,充分显示中国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它把国家主权利益放在首位,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国家的独立,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富强国家。独立来之不易,必须十分珍惜它,捍卫它。独立自主,也不是推行狭隘民族主义;相反,它正是国家走向国际舞台,处理对外关系的一条原则。闭关自守或狭隘民族主义同独立自主原则是截然相反的两回事,前者与世隔绝,自我孤立,后者则同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崇高的国际义务是一致的。独立自主,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与霸权主义根本对立。它不仅立足本国,也面向世界;它既捍卫本国的独立、主权完整与尊严,也尊重别国的独立、主权完整与尊严;它要求本国不称霸,也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以任何形式出现的霸权主义。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主权国家,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方面应该一视同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同联合国宪章宗旨的精神完全一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认准则和国际法的集中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各国人民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照顾所有国家的利益,承认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的,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提倡世界各国对话合作,共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家生存的基础,相互交往的前提,它不仅主张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各自的独立和国家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而且要求积极地加强各个领域的友好往来,不断扩大经济合作。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均有一个“互”字(实为四“互”一“同”,“同”即“互”),既说明广泛,又揭示“对等”,对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具有最大的共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论就其适用范围还是从深远影响来说,都是不可低估的。它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又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它既指导双边关系,又指导多边关系。只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如果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能出现对抗,甚至发生冲突。当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是国际社会判断是非的主要标准。

反对霸权主义,历来是中国人的光荣传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则。“霸权主义”一词出于古希腊,本是指个别大的城邦对其他城邦的支配和控制,后演变为泛指一些强国凭实力蹂躏别国主权,对其进行干涉、控制,甚至统治,力图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称霸。霸权主义有大小之分,以其对外扩张战略目标为依据,区别为全球性的霸权主义和区域性霸权主义。长时期来,西方殖民主义大国和帝国主义列强,为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曾展开争霸欧洲和世界的激烈斗争,并挑起无数次争霸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均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甚至出现过全球范围争霸的局面。战后世界舞台上的霸权主义,是一种新现象,有自己的特征。它虽然同20世纪初出现的帝国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着根本的区别:(1)霸权主义只是一种政策和行为,不象帝国主义那样既是政策又指社会制度而具有两层含义;(2)霸权主义专指对外侵略扩张,其要害是军事干涉和军事行动,不象帝国主义那样表现为内外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3)霸权主义没有固定的社会制度根源,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有可能推行这一政策,不象帝国主义那样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特产。这就是说,霸权主义是对外关系中践踏别国主权,破坏公认准则的一项政策和行为,不代表某种社会制度,不专指某个国家,不涉及所有的内外政策。既然霸权主义是对外方面的一项政策和行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政局的需要,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有可能调整,但一旦推行,要调整和纠正也是极其困难的。战后霸权主义的出现及其新特征,决定了国际冲突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带给世界的危害性,也揭示了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反对霸权主义只能对事不对国,既不指向某种社会制度,也不针对某个国家,更不视之为敌国。只要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还未着手挑起世界战争,就不能视为敌国,也不能简单称之为霸权国家。反对霸权主义不等于反对推行霸权主义的整个国家,正确态度是: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搞霸权主义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反对谁;既反对霸权主义,又要同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在反对霸权主义斗争中,不仅要区别政策与制度、内政与外交,而且要把一般外交政策与霸权政策相区别,应着眼于对外关系,对准其霸权行径。即使是霸权主义政策,也要进行具体分析,随时注意变化和调整,不能把反对霸权主义简单化、绝对化,并应警惕新霸权主义的出现。

第三,外交战略的重点是睦邻外交、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外交和经济外交。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全方位的,从中国面向全球区域看,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始终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历来的霸权主义国家都是以邻为壑,促邻内乱的。沙皇俄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均是如此。中国是受尽欺凌而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国家,理应以邻为友,远交近和,正确处理好同近邻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提出的“主权搁置,共同开发”和“互谅互让”的主张,正是睦邻政策的具体体现。中国正在全心全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放在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不仅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21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世纪,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地处亚洲地区,同亚洲国家山水相连,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互交往历史悠久,建立了长期的传统友谊,特别重要的是面临发展经济的愿望相同,且互补性强,睦邻外交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中国所处的世界地位看,外交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是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诞生的新独立国家,历史上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政治上都是战后刚刚获得政治独立的新兴国家并面临反对霸权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共同任务;经济上都是落后的贫穷的国家,有着发展民族经济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大多数,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保卫世界和平和发展经济的愿望和行动,沉重打击了霸权主义行径,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破旧立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同这些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命运,面临争取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任务,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必然同它们站在一起,加强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历史使命。

中国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从对外关系的内容来看,外交战略的重点是强调国家主权利益,开展经济外交。这是由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中国的改革开放,面向全世界,外交战略中以经济外交为先,当然要重视发展中国家,但更要重视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经济兴邦,以经济发展促进和平,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流,经济优先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维护和平,做好生意,已成为中国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共同利益。即使美国经常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的内政,不断制造紧张,中国虽在人权问题上坚持原则,坚持平等协商,但对整个中美关系仍继续奉行“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政策。这是经济优先的具体体现。

从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原则和重点看,贯彻全过程的是和平,突出的是和平。维护和平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和平外交取代革命外交成为对外交往的鲜明特色,它具体表现为(1)全方位外交取代区分敌友外交,不主动搞对抗,不人为地树立敌国;(2)经济优先外交取代政治首位外交,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确立经济政治相结合的原则;(3)不结盟外交取代结盟外交,改变以意识形态的异同划线,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模式。

标签:;  ;  ;  ;  ;  ;  ;  ;  ;  ;  

世界与中国迈向21世纪的外交战略_霸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