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软件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_软件业论文

印度软件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_软件业论文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软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4)01-0090-06

印度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整体经济并不发达,人均GDP 2001年仅为460美元,处于世界第88位。印度的科学技术在独立后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印度仍属于“科技发展中国家”,连“中等科技大国”都不是[1](P84)。传统的贸易理论告诉我们,经济落后的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资源密集或劳动密集的产品生产,并出口这些产品,通过对外贸易使国家获益。

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近十多年里却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走到了世界前列,其计算机软件产业迅猛发展。据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联合会(NASSCOM)的统计数据,1990-1991年度,印度的软件产业的收入仅为1.5亿美元,到1998-1999年度,剧增为39亿美元,8年中增长了25倍,年增长率一直在50%以上。2000-2001年度,该产业的收入水平升至84亿美元,2001-2002年度则高达101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减速的2001-2002年,印度软件业逆流而上,仍保持着20%的增幅[2][3]。

如今,印度一跃成为世界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据世界银行调查,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上,印度已占据了16.7%的市场份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王国[4]。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宣称“信息技术是印度的明天”,表明印度政府要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拉动其经济发展的决心。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从技术、政策、语言等方面对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本文试图从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供给方面,就印度软件业发展的两大特点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出口导向的产业——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

印度软件产业的市场构成数据清楚地表明,印度软件业是出口导向型的产业。1998-1999年,印度软件出口为26.5亿美元,占软件业总额的67.9%;而国内的软件销售额为12.5亿美元,仅占软件业总额的33%强。到2001-2002年,软件出口额和国内销售额分别为76.8亿美元和24.2亿美元,占软件业总额的76%和24%。软件出口在整个产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从发展速度来看,印度软件出口的发展速度也超过国内软件市场的发展。在1994-1999年的五年中,印度软件业收入以56.3%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其中,软件出口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60.71%,国内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为46.05%。1998-1999年度,软件出口比上年增长67.53%,国内软件业比上年增长41.02%。到2001-2002年度,上述增长率分别为23%和12%[2][3]。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萧条的形势下,印度软件出口的增速仍比国内销售快将近一倍。可见,软件出口无论在绝对量上还是在相对量上,都远远超过软件在印度国内的销售额;而且,软件出口的增幅始终高于国内市场销售额的增幅。

这是由软件产业的特点和印度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关键,软件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程度与范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前沿阵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软件及其服务的需求形成了软件产业的最大的有效市场。而印度本身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大国,其整体经济并不发达,信息化程度也不高,即使到2000年,这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只有430万台计算机[5],因而国内对软件的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印度把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以出口拉动产业的发展。

据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联合会的统计数据,印度软件出口的主要市场在美欧等发达国家。截止1999年,印度软件的出口已覆盖世界上的91个国家,其中,高达61%的印度软件出口到美国,23%出口到欧洲,日本(4%)、东南亚(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西亚(2%)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印度软件出口的主要市场。美、日、英、德、法和意大利等经合组织的六个主要国家吸收了印度软件出口的79%。富有活力的新的国际市场也正在开发中,包括韩国、南非、拉美和东欧国家[2]。在2001-2002年度,尽管美国经济在下滑,欧洲经济也缺乏活力,仍有63%出口到美洲(以美国为主,包括加拿大和拉美),26%出口到欧洲[3]。可见,印度软件业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服务需求旺盛的美欧大市场。

可以说,印度之所以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除了它自身具有大量的软件人才、作为母语的英语、政策的支持以及软件服务的高质量等因素之外,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印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世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适应包括发达国家和许多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扩大的需求,发展了以出口为主导的软件产业。在印度软件业迅速发展的历程中,国际市场上日益强劲的软件需求浪潮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印度软件出口迅速增长的1996-2000年的五年里,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均遇到了计算机千年虫的威胁。由于印度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编程人员,而且,印度提供的千年虫解决方案的软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因而世界各国纷纷求助于印度软件公司,这使印度软件在1996-1999年间的累计出口收益达20亿美元,其中,1998-1999年度的千年虫软件解决方案的出口收益就有5.6亿美元,占印度当年软件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2]。

同时,欧盟国家因欧元的统一,需要大量的转换程序,以使现有的IT系统和软件兼容。因西方软件工程师短缺,欧盟国家也向印度软件公司寻求货币转换的解决方案。印度软件部门及时抓住了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口机会,向欧洲市场的中高层进一步渗透,超过108个印度软件公司向欧洲国家提供了低成本、省时间的有效的软件工具,使它们的计算机系统与新货币相一致。许多印度公司向欧洲国家提供软件包,同时解决“千年虫”和欧元的转换问题,为客户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随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又为进入新千年的印度软件公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互联网产生新的对支持性办公系统的消费浪潮,这种办公系统可用来处理电子商务中的大量小订单。这正符合印度在系统重建方面的传统优势,许多公司从合同性工作转向商业咨询。同时,互联网也使更多的印度软件工程师能够从事面向海外市场的软件编写和服务工作。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性工作外包逐渐成为世界新潮流的发展趋势下,软件外包日益成为跨国公司降低成本及促进增值的重要工具,而印度已成为世界首选的软件服务外包地。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中的应用,IT支持服务(IT-enabled service)(注:指跨境的服务,是一个国家的终端客户得到的由另一个国家通过电讯或者有线或无线的数据网络提供的服务,或者是通过外包形式,或者是由为终端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本国公司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外设)通过上述方式提供的服务,例如呼叫中心、医疗记录、银行和航空公司等部门的数据处理和收益核算,等等。它不包括远程的生产或制造单位、全球企业的本地分支机构或互联网上的交易。)也在成为一股潮流,印度软件产业正在这个新的需求浪潮推动下再上一个台阶。

二、以软件劳务出口为主的产业——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软件产业包括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从软件出口的具体项目来看,印度软件出口主要是软件服务的出口。1998-1999年,印度的软件出口的主要形式是专业服务和项目开发,二者分别占总出口的44.2%和36.5%。此外,还有产品和软件包(7.9%)、IT支持服务(IT Enabled Service)(5.5%)、软件的支持与维护(4.3%)和培训。专业服务和项目开发主要依靠软件人员的劳务,而IT支持服务也是由能读写英语并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借助电信设施提供的。在世界信息产业处于困境的2001-2002年,印度的软件服务出口依卢比计仍能有29%(依美元计为23%)的增长,其中,主要的增长动力就来自IT支持服务,这一项在这一年惊人地增长了67%,占印度软件总出口额的比重从1998-1999年的5.5%增加至2001-2002年19%[6]。根据美国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预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范围内IT支持服务到2008年要增长15倍,这将为印度软件业在这个领域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7]。因此,印度软件的出口主要是软件劳务的出口。

印度软件服务出口的项目结构表明,印度充分利用了本国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作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大国,印度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软件业的发展,印度所拥有的丰富、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成为最基本的条件。这归因于印度自独立以来建立的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印度开始于1950年的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关注经济现代化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的创造。尼赫鲁政府实行了面向培养尖子人才的教育政策。在这种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印度将大量的投资用于高等教育、技术培训、工程研究所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印度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在这笔拨款中用于高等教育的占2/3[9]。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印度建立了据称为世界上第二大高等教育系统,据《印度1999年年鉴》的统计,印度有大学214所,学院9703个,有38个学院为大学级学院。在校大学生共计675.5万人,读理工科和农科的约占1/3[8]。这个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数量可观的训练有素的工程师技术人才和科学家,形成了大量的熟练劳动力,他们受到广泛的技能培训。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印度经济增长慢,技术进步更慢,丰富的人力财富没得到充分利用。人才的供给超过了需求,导致一部分高素质人才离开了印度,成为人才流失的部分。据统计,自60年代以来,大学毕业后流入美国的印度人才累计有40多万人[8]。从这个角度讲,印度的高等教育政策被认为是失败的政策[9]。然而,这个政策造成的事实是印度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初开始的印度经济改革的进行,在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得以迅速发展的90年代,印度的人才储备为软件业腾飞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印度政府意识到了在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中印度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并及时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为软件产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优厚的政策条件,其中包括对软件技术人员的培养。90年代,印度包括6所理工学院在内的200多所大学每年能培养出约20万名软件技术人员。政府的优惠政策也吸引流向美国的印度技术人员回国创办软件公司或在国外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对于美、加、英等发达国家来说,印度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劳动力便宜的特点同样体现在软件技术人员身上。据美国和英国的软件进口商称,与在本国购买软件服务相比而言,购买印度相应的软件服务,能节约40%-50%的成本。在IT支持服务中,拥有大学学历的印度技术人员的年收入是3000-5000美元,而他们的美国同行的受教育程度通常低一些,其年收入却是1.8万-2万美元[7]。印度正是利用其“价廉物美”人力资源发展软件产业的。

印度软件出口的发展历程也说明印度靠软件服务的出口而启动了其软件业的发展。80年代,印度开始发展软件业时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把软件服务行业的廉价劳动力出口到海外。印度政府官员率领一批批印度青年到美国硅谷打工,为美国客户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现场软件服务,使印度公司与潜在的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尽管出口廉价劳动力的利润不高,但低人力成本使出口者仍能获得正常利润。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客户范围的扩大,他们把工作带回自己国家,提供远程服务(offshore service)。这种合同性的或以项目为基础的工作免去了旅行成本。目前的出口软件项目中,占印度软件出口比重最大的三项服务——专业服务、项目开发和IT支持服务——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软件工程人员的劳动。产品和软件包则是高附加值的项目,是属于自有版权的产品,需要更多的初始资本,而印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存在资本短缺。因此,从软件及服务出口的结构来看,印度的软件行业主要部分是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这个特点表明,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其丰富的技术熟练的劳动力资源,避开了在物质资本上的劣势。可喜的是,印度软件行业丰富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印度相关方面的宽松政策,吸引了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印度资本短缺的劣势。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信息业公司,如微软、英特尔、苹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西门子、惠普、康柏、摩托罗拉、奥瑞克公司、太阳微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等都在印度设有研制中心和生产基地。2002年11月,比尔·盖茨宣布加大在印度的投资,用于扩建微软的软件开发中心,与印度公司联手开发产品和实施电脑培训计划。

依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充分利用本国资源优势,促进国际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贸易理论还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沿着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顺序逐步提高,从而使产业结构升级,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日本和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就采取了这样的发展模式。印度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而是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挖掘和利用了本国在技术熟练的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发展了出口导向的软件产业。软件业实际上是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投入低、产出高,既充分利用了印度本国的劳动力资源,又可以弥补其资金和天然资源相对短缺的不足。可以说,印度没有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而是根据本国资源禀赋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本国人力资源优势,将一只脚直接踏在了知识密集行业的门槛上。

纵观印度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产业情况,软件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印度利用人力资源发展服务业的一个典型表现。印度意识到,工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是其劣势。通过大量的政府借贷来为国内经济发展筹集资本,借贷资本的高成本是印度竞争劣势的主要来源,借助这样的资本发展的印度工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为了应对全球化,印度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尤其是发展了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如金融服务、媒体、广告等。一些原有的印度大商行甚至也日益向服务行业转化,印度最大的工业商行塔塔集团中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就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出口商。

三、结论

1.低收入的发展中大国尽管有潜在的国内大市场,但国际市场需求仍是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拉动因素。

印度政府采取以软件出口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试图以此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从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影响的角度来看,这与“东亚奇迹”创造者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历程有类似之处。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曾经利用发达国家在六七十年代调整产业结构的时机,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推动和对制成品的需求拉动下,克服了国内市场狭小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在较短的时期内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印度则是利用国际市场上日益强劲的软件需求浪潮的推动作用而使其软件业得以迅速发展的。

但是,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与东亚国家产业的发展在需求条件上有不同之处。东亚国家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以后的发达国家的需求而起飞的,印度则是利用了高科技发展所掀起的国际市场上的软件需求浪潮。软件需求浪潮不同于初级产品和一些制成品的需求潮。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初级产品的需求潮已进入衰退期,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已显得十分乏力。制成品的需求潮虽然仍在涌动,但发达国家拥有经过高科技提升的制成品生产能力,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构成竞争的威胁,而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实行的某种贸易保护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发展中国家很难再像亚洲“四小龙”那样单纯借助制成品的出口走向经济高速发展之路。而软件需求潮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而兴起的。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势头正强劲,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信息产业核心和关键的软件,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家电、工业控制、集成电路、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等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宏观决策、航空航天、工程设计、工农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传统行业。软件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软件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并将主导着信息产业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市场的开拓。这样强劲的市场需求对印度以软件出口为主导的信息产业无疑是个持久的、有力的助推器。在信息经济时代,决定一个产业或者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该产业或国家能否进入不断扩展的一体化大市场,如美国和欧洲。印度的软件产业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能够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曾经提出:“集中所有的资源,使印度成为信息技术大国。”由此可见,尽管印度在国家规模上与东亚国家不同,是发展中大国,从理论上讲有潜在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需求对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仍是重要的拉动因素之一,对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如此。

2.面向发达国家对软件产品及其服务的高层次需求,是发展中国家走上软件业快速发展之路的捷径。

从印度软件产品及其服务的出口流向看,其软件业的发展主要靠发达国家的需求拉动。这意味着印度软件业忽视了本国潜在的市场。从长远来看,这是印度软件业发展中的一个缺陷。但是,从软件业的起步来看,这应该是印度这个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作为高技术产业的软件业的明智选择。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需求取决于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偏好和收入。一国收入越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设计和复杂程度的要求越高。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高,对信息技术产品及其服务的种类及质量的要求也高。

发达国家对软件及其服务的需求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扩大了需求范围。软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个人电脑和更大规模计算机的软件,诸如管理软件、经济分析软件、数字计算软件、数据库软件等等。另一类是直接基于微处理芯片的软件,其主要功能是控制作用,诸如控制机器设备动作、交通工具运作、武器精度以及通信等方面的软件。前一类软件是应用软件,后一类软件即嵌入式软件,它们要随着所附着的芯片嵌入相应的设备、装置或整机中。对嵌入式软件的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制造先进设备的能力弱,因而对相应控制软件的需求也就相对较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软件及服务生产条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尽早进入发达国家的软件市场,能够尽早拓宽自己的经营范围,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提高了对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要求。发达国家对高质量软件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必然引致厂商生产上的高质量要求,促进高水平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收入低,国内需求集中于质量、设计和复杂程度较低的产品,厂商为满足这样的需求而生产,生产结构难以提升。对于软件业来说,这种状况不利于软件厂商在旺盛的发达国家软件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印度在拥有丰富的软件技术人员的前提下,借助发达国家高层次需求的拉动,创造了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及服务。印度软件公司视质量为生命,他们把通过国际质量认证作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关。2001年,世界上获得国际标准SEI-CMM等级(注:SEI-CMM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应政府要求开发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用于评价软件承包商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质量的方法体系。该体系目前是国际公认的软件工程标准,是国际市场通行证。)的最高级5级的企业有58家,印度企业就占了32家。印度正是以其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及其服务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带来软件产业销售额的迅速提高。

3.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可以在多层面上发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以促进经济发展。

印度软件业以及其他新兴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表明,印度正在充分挖掘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这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发展中国家如何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经有了许多探索: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实施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拉美国家及亚洲许多国家曾经实施过的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实施的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以及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等等。无论这些发展模式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各国所处国际环境和本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在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腾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知识已成为与资本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的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生产格局特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落后国家如果仅仅沿着先进国家走过的道路,亦步亦趋,是难以踏上富裕之路的。在科技进步成为影响国力消长的重要因素的时代,落后国家通过技术跨越赢得竞争上的主动,被认为是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的战略抉择。美国学者ManuelCastells(1993)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自动化能够很容易地替代非熟练劳动力并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在这样的条件下,低层次的廉价劳动力已不是充分的比较优势,而相对低成本的劳动与较高的技术因素相结合,才是一国取胜的砝码[10](P31)。因此,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时,不应停留于静态地利用低层次的非熟练劳动力,而是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在多层次上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通过教育及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得以提升,这样才能利用科技革命为世界各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本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达国家占主导的领域占据有利地位的事实,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3-04-16

标签:;  ;  ;  ;  ;  ;  ;  ;  ;  ;  ;  

印度软件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_软件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