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国市医 河北安国 071200)
(3保定市第一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结论:所有患者中,发生牙釉质脱矿32例(22.5%);脱矿率排在前3位分别是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侧切牙,脱矿率最低的是第一磨牙;年龄差异、正畸时间、刷牙频率、酸蚀时间、牙齿位置、矫治器种类等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正畸疗程、不良口腔习惯、甜食的摄入频率、矫治器为传统直丝弓矫治器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高,为最常见影响因素。结论: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针对诱发因素积极干预,降低牙釉质脱矿率。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072-02
正畸治疗是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合畸形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广泛。但治疗后许多患者牙齿表面会出现白垩斑,即为牙釉质脱矿,既影响牙齿美观,又对牙齿造成损害,给口腔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给口腔清洁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口腔内细菌聚集,酸性代谢产物增加,牙周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发生牙釉质脱矿[1]。因此,积极研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预防性干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总结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7例,女75例,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16.4±3.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73例,传统直丝弓矫治器69例;正畸牙齿位置为前牙区64例、双尖牙区52例、磨牙区26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正畸治疗时间、刷牙情况、饮食偏好、生活习惯等,由患者或家属填写。统计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确定是否为影响因素。
1.3 牙釉质脱矿诊断标准
根据牙釉质表面白垩斑数量、染色斑点数、探测情况来判断。0级牙釉质表面透明光滑,无病损;1级牙釉质表面有轻度白垩斑,且斑块面积小于牙齿分区面积的50%;2级牙釉质表面有中度白垩斑,斑块面积大于牙齿分区面积的50%;3级牙釉质表面有重度白垩斑,斑块面积几乎占满牙齿面积,牙釉质表面出现龋洞[2]。脱矿指数(EDI)=牙齿的脱矿记分总和/观察牙齿的所占区域总数,牙齿以正畸托槽为中心被分为牙合方、龈方、近中和远中4个区域[3]。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所有患者牙釉质脱矿情况
所有142例患者中,发生牙釉质脱矿32例,占22.5%。脱矿率排在前3位分别是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侧切牙,脱矿率最低的是第一磨牙,见表1。
表1 同部位牙齿的脱矿情况(n%)
2.2 所有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2。年龄差异、正畸时间、刷牙频率、酸蚀时间、牙齿位置、矫治器种类等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口腔正畸治疗的牙釉质脱矿率较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认知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不注意口腔卫生;每次刷牙时间低于3min、每天刷牙次数少于3次则不利于彻底清除食物残渣,细菌容易滋生繁衍;含糖食物摄入过多也利于细菌繁殖;酸蚀时间过长则使口腔内环境改变为酸性,致使牙菌斑滞留;而前牙区中上下切牙属于多用区,更容易造成脱矿[4]。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对口腔卫生的健康教育,改善不良口腔习惯,限制甜食的摄入,治疗中尽量缩短酸蚀时间,选用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以减少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徐泽.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研究[J].口腔医学,2013,33(9):604-606.
[2]平燕.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20):3138-3140.
[3]龚霞,王世华,曾静.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12):119-120.
[4]李静,杜民权,江汉.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57-59.
表2 所有患者影响因素分析(n%)
论文作者:王焱1,沈丽曼2,卢艳华1,李爽1,王涛1,平燕3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0
标签:釉质论文; 正畸论文; 口腔论文; 牙齿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白垩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