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分析_金融论文

2003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省论文,情况论文,金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省各地区、各部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中,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确立了“健康岛”、“阳光岛”的区域品牌,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部门积极介入政府发展规划,加大信贷投入,发挥金融的助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促使经济景气继续得到回升,全省经济稳定运行并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轨道。

一、海南省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

2003年海南省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带动经济加速增长。2003年GDP约698亿元,增长10.5%,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是自1999年以来增长加速最快的一年(见图一)。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7.12亿元,占GDP的36.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1.69亿元,占GDP的24.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9.49亿元,占GDP的38.6%。工业增加值约121亿元,同比增长23%左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达29.7%,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7%,高于第一产业的32.6%和第三产业的30.7%。第二产业首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占GDP比重较2001年提高1.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也相应提速。

图一 1999-2003年GDP同比增长加速对比

2.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增强。

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23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左右,同比增幅提高14.2个百分点,保持了2000年以来增长不断加速的态势。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4.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由2002年的17.7%提升到33%;工业投资呈现跳跃式增长,投资额达到多年来的新高点,增强了海南省的生产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有效疏通了供给与需求的传导渠道,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张力。

3.经济更显活力。2003年12月末,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133.72%,同比提高13.41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139.55%,同比提高13.82个百分点;两指数同时达到较景气区间。物价亦摆脱2001年以来低位徘徊的局面,显现出货币供应增长较快的时滞效应。2003年1-12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4.8%。

4.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增强。2003年,企业在工业重点领域自主投资快速攀升,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45%,明显高于2001、2002年的40%和38%。2003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3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企业自筹资金107.63亿元,同比增长45%;国内贷款48.55亿元,同比增长82%;利用外资31.59亿元,同比下降25.8%。

5.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人民得到更多实惠。2003年12月末,地方财政收入61.61亿元,同比增长17.8%;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140.93%,同比提高1.9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3.55亿元,同比增长20.01%;全员劳动生产率77811元/人,同比提高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7250元,同比增长6.2%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约2610元,同比增长7.6%左右。

6.工业快速发展推动进口上升,对外贸易逆差扩大。2003年以来受天然气储量影响,出口一直下滑,经不断努力,以服装及衣着附件、家具、尿素等出口大幅增长弥补了天然气出口下滑的影响,9月开始止跌回升。工业化进程加快,设备进口需求加大,致使对外贸易自2001年7月以来持续逆差。12月末,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2.79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其中:进口1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出口8.69亿美元,同比增长6.1%;逆差累计5.4亿美元,比年初增加4.9亿美元。

7.克服“非典”影响,旅游业恢复正常增长。受“非典”冲击,2003年4-7月份旅游业一度陷入低迷,其中5月份旅游收入当月同比降幅高达67.5%,在“健康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及第四届海南岛欢乐节的宣传效应作用下,旅游业恢复增长,但受“非典”打击太深,1-12月累计旅游收入、接待过夜人数仍呈负增长,未能恢复到2002年同期水平。12月末,累计旅游收入93.55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8-12月份当月同比分别增长14.9%、12.6%、9.8%、16.8%、7.5%。接待过夜人数1234.1万人次,同比降1.7%,其中,8-12月份当月同比分别增长9%、12.5%、8.7%、12.9%、14.6%。

二、海南省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

2003年全省金融平稳运行,各项存贷款增加较多,贷款结构调整明显,经营效益好转,不良资产处置有成效,主要金融指标变动呼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其运行的基本特点是:

1.存款余额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2003年以来,我省各项存款逐月攀升,9月末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底各项存款增量达到近几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比增幅亦处在较高增长水平,这表明近期内我省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支持经济快速发展。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50.45亿元,同比增长19.67%,比年初增加166.45亿元,同比多增53.31亿元。

图二 2001-2003年企业存款比年初增长变化对比

(1)企业存款增长迅猛。2003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余额320.22亿元,同比增长32.73%,比年初增加81.67亿元,扭转了2000-2002年低迷下滑的颓势,企业存款形势反差鲜明(见图二)。企业存款的快速增加反映了市场主体对海南省经济预期的普遍看好。据调查统计,企业存款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贷款增长快速,派生存款增多。据测算,2003年新增派生存款达28.5亿元,占企业存款增加额的34.3%。二是企业货款回笼增多。12月末,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比2002年同期增长32.08%。三是企业效益趋好,自有资金得到补充。12月末,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同比提高1.9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01%。

(2)居民储蓄存款平稳增长。长期以来,由于能吸纳个人资金的投融资市场未能根本改善,投融资工具未能充分开发,加之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个人投资意识未形成气候,个人资金除去必要的消费支出,多以居民储蓄存款和股票的金融资产形式存在,股市行情的好坏左右着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变化。2001年股市行情相对较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缓慢,2002年以来,股市低迷,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增量较大(见图三)。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1.96亿元,同比增长11.37%;比年初增加59.41亿元。

图三 股市与储蓄存款走势对比

2.贷款增量为近几年之最,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在经济向好的形势下,海南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及个人消费的升级等,致使贷款需求增加。2003年以来,各项贷款增长较快,增量比2001年与2002年同期之和还多(图四)。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74.76亿元,同比增长14.62%,比年初增长114.08亿元,考虑到年内核销36.52亿元不良贷款的因素,贷款实际增长150.6亿元。

图四 2001-2003年各项贷贷款增长对比

(1)贷款期限结构继续调整,中长期贷款持续加大。2003年我省预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03.72亿元,已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的有海洋天燃气化肥厂、东方1-1气田海上和陆地终端主体工程、洋浦电厂改造工程、琼州大桥、世纪大桥等15个项目,续建项目有洋浦金海纸浆厂等,新开工项目有海汽三期工程总装车间土建工程等,这些重点项目的资金约20.3%来自银行贷款。另外,随着住房、汽车等升级消费的增多也增加了中长期贷款的需求,促使中长期贷款投放增多,占各项贷款比例也相应较2002年提高5个百分点(见图五)。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507.43亿元,同比增长23.93%,比年初增加99.02亿元,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86.8%。其中,人民币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62.71亿元,同比增长73.81%,比年初增加26.55亿元,成为信贷业务的新增长点。

图五 各项贷款占比变化对比

(2)信贷主体结构变化明显,贷款发放集中于国家开发银行。2003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创新经营策略,密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积极介入市政设施和大型项目等的建设,成为信贷市场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中长期贷款增长更是一枝独秀,比年初增长81.37亿元,占全机构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82.2%,市场份额急剧攀升,成为中长期贷款的第一大户,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短期贷款正常增长,票据业务开展活跃。经济快速增长致使企业正常周转的流动资金需求增加,金融机构的短期融资资金也相应增多。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301.57亿元,同比增长9%;比年初增加25.24亿元。票据融资余额14.25亿元,同比增长51.76%;比年初增加4.86亿元。

3.现金收支较活跃,净回笼增多。2003年海南省现金收支相对2002年明显活跃,表明海南省经济较2002年景气。2003年1-12月,全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9%;累计现金支出同比增长19%。收支轧差净回笼3.85亿元,同比多回笼2.04亿元,其主要原因是:

(1)工资性支出持续减少导致现金净回笼增多。从现金收支构成分析,2003年1-12月,工资性支出比2002年同期减少7.95亿元,同比少支出达23.43亿元,而其他收支项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工资性支出同比持续负增长是现金净回笼增多的主导因素。

(2)科技进步致使现金使用相对减少。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省网络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银行卡用卡环境改善明显,交易量明显提高。1-12月银行卡交易额21.88亿元,是2002年同期的5.2倍。

4.银行结售汇规模扩大,结售汇呈现逆差。进口大幅增长,拉动售汇快速增长;上半年出口大幅度下降,致使2003年结汇增长缓慢,结售汇呈现逆差。1-12月,全省外汇收入7.75亿美元,同比下降1.07%;支出14.69亿美元,增长64.29%。银行结售汇总额18.31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银行结汇6.47亿美元,同比下降5%;银行售汇11.84亿美元,增长56%。外汇收支逆差6.94亿美元,银行结售汇逆差5.37亿美元。

5.金融机构经营效益转好。随着金融介入经济程度的加深和经营管理的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一是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2月末,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6.4%,比2002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金融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57%,比2002年的1.08%提高1.49个百分点,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大。二是财务状况进一步好转。2003年,各银行加大收息工作力度,12月末金融机构收息率58.27%,同比提高4.7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12月末,全部机构扣除不良资产、抵贷资产、利息核销等因素,同比减亏5.12亿元。三是信贷资金的使用率和安全性提高。2003年贷款资金平均年周转0.37次,比2002年的0.29次提高27.6%。

6.金融系统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一是不良贷款“双降”效果显著。不良贷款余额比2002年初下降35.97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去年末下降9.04个百分点。二是信托公司清理整顿初见成效。按人总行的部署,于2002年6月开始,人行海口中心支行对海南赛格、华银、汇通、中亚信托公司和海南国际租赁公司5家金融机构继续进行清理整顿。经过半年多的攻坚,对5家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资产负债基本调查清楚,自然人债权审核、确认和兑付工作有序进行,开始了境外债务清偿谈判,特种金融债券情况已经核实。三是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和流动性风险得到遏制。12月末,农村信用社备付金率14%,超额储备率达8%;流动性比例为31%,比上月提高3个百分点。

三、央行宏观金融调控对海南省金融运行的影响

1.改变了往年贷款发放集中于第四季度的趋势。针对2002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长过快的状况,央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窗口指导等方面采取多种宏观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2003年四季度各项贷款明显收缩,改变了近几年贷款集中在第四季度发放的走势(见图六),10月份贷款减少5.24亿元,11月份仅增加1.75亿元,12月份减少2.37亿元,扣除核销不良贷款11.93亿元,实际增加9.66亿元,各项贷款同比增幅亦停止2002年以来持续攀升的势头,出现四季度10、11、12月份的连续回落。

图六 2001-2003年各季度贷款增长对比

2.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调整明显。为避免商业银行过多投放中长期贷款,加剧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央行于2003年7月16日分别下发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管理办法》的补充通知等指导性文件。12月末,我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2.57亿元,同比多增15.66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58亿元,同比少增27.36亿元。可见,央行的窗口指导对国有银行是比较有效的。

3.依据实际适度支持地方房地产发展。为避免形成新的房地产泡沫,央行于2003年6月5日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海南省金融机构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给与房地产适当的资金支持。12月末,房屋销售额22.99亿元,同比增长94.4%,房屋交易活跃;投向房地产的贷款资金4.99亿元,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13.29%,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贷款支持适度。

四、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2003年以来,我省经济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发展活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金融投入和防范风险之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1.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我省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我省普遍存在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缺乏市场发展主体,资金、技术以及金融服务难于大规模介入,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了海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提高。2002年,海南中部市县人均GDP仅在3500-5800元之间,而沿海地区市县人均GDP却在4200-26000元之间。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约为7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约为2610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2)经济有效增长点少。当前,海南省经济增长点主要是汽车和医药制造业,致使经济增长力量较为单薄,经济发展预期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出现汽车市场饱和、医药缺乏研发能力,就会影响到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因此,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仅靠几个大企业的现状,说明我省经济发展仍缺乏牢固的内在性基础。(3)非国有企业发展不充分,弱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体制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某些行业市场准入条件过高,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制约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力不足,资源有效配置受阻。据测算,2002年我省非国有经济完成的增加值仅占GDP的38.5%,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的税收仅占全省税收的13.32%,海南非国有经济的作用与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地位不相称。

2.信用环境未能明显改善。有些地方政府不守承诺、拖欠工程款,一些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等,致使投诉问题时有发生,且司法环境不够理想,“胜诉率高、执结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投资者信心;逃废债严重,影响正常经济秩序,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12月末,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累计26.32亿元,其中本金13.58亿元,利息12.74亿元。

3.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处在重大改革时期,压降任务繁重,受考核制度制约、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信贷投入环境不理想等因素影响,市场开发力度相对不够。2003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83.20亿元,各项贷款比年初仅增加7.58亿元,同比少增28.46亿元。

4.不良贷款消化艰难,扭亏工作任重道远。由于法律约束,银行业务经营较为单一,银行利润增长点主要是信贷资产的利差收入。另外,票据、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小,2003年我省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1.71亿元,占总收入的16.7%。再者,当前信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良贷款消化难、信贷资金出路难、信贷风险防范难严重制约银行盈利能力,不良贷款处置困难尤显突出,经过历年催收,不良贷款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盘活难度越来越大,大部分不良资产要依赖核销进行处理。

5.县域金融服务缺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县域金融,就贷款而言主要靠农村信用社服务于县域经济,12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45.53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5.2%;各项贷款比年初增长9.68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增长额的8.5%。可见,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实力难担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五、政策建议

1.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持续趋好的同时具备诸多加快发展的条件,开放第三、四、五航空权,我省国际交往将增强;地处珠三角经济辐射区,能有效得到珠三角经济的带动;工业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快速,经济基础得到加强等。在我省经济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对于资源优势工业项目,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品生产,规划好、上档次旅游产品,附加值高的加工业等,加大信贷投入,同时增加银行收入、改善财务状况并培育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扫除一切思想和制度障碍,在政策扶持、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发展能带动周边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势企业为主,高新技术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并重;金融部门积极介入,给与资金支持,在改善县域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分流农村劳动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缓解部分就业压力。

3.加快建设和完善海南信用体系,确立“信用海南”的崭新形象。按照省委、省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尽快拟定出台海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办法,以立法形式确立信用体系的法律地位,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省工商局和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早日建成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个人征信系统,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海南信用体系。各级政府强化信用意识,严守承诺,不断提高公信力和诚信度,树立建设“信用海南”的示范作用,为海南省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构建牢固的信用平台。

4.加强业务经营和完善内部管理,争取实现海南金融系统整体扭亏为盈。一些商业银行“零风险”、“贷款终身负责制”极大地束缚了信贷人员的手脚。平衡考核压力与贷款营销压力的矛盾,建立合理的信贷责任制,是当前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积极的激励机制,增加业务营销的动力,让基层机构和业务人员以积极态度拓展市场,培育优质客户;不断创新服务品种,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更好的发挥中介作用。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要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不要只注重制度的制定,而放松执行,让制度流于形式。

5.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多管齐下。按照国务院的改革要求,提前做好农信社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明确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责任、通过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结合产权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促进信用社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不断做强农信社。同时,各商业银行根据海南省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充分发挥县域网点的作用,增强县域金融服务。

标签:;  ;  ;  ;  ;  ;  ;  ;  ;  ;  

2003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