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对接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对接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马 燃 (河南师范大学 453007)

摘要: 博物馆的萌芽源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它是汇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那些有艺术价值的物品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或社会文化公共服务机构。现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变革的深入开展,博物馆教育迎来了新使命和新机遇。本文通过各地区对博物馆教育资源合理开发的优秀案例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为更好地开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教育活动研的开展提供了设计思路与参考示例。

关键词: 博物馆资源;课程资源;馆校合作;课程设计

一、政策支持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杨源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强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博物馆教育参与保护应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并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性博物馆也在积极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常州博物馆为例,开发出了一些列具有影响的教育活动,例如:加入非遗元素的“指尖上的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传活动。北京第六十五中还与武强年画博物馆联手开展了馆校共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木版年画传习活动。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博物馆教育的传承合二为一。习近平总书记于二零一七年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要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人们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深入挖掘,博物馆和教育逐渐融会贯通,彰显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合理运用互联网,实现博物馆教育网络化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2018年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强调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人与人的联系日益密切。许多博物馆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数字博物馆,提供多元视角,令人眼前一亮。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博物馆推出了一种独特的体验系统——AR博物馆智慧教育系统。通过对博物馆信息进行系统化整合,使得观众在文物面前获得3D互动、语音讲解等服务。通过“云观博”APP实现展品的全方位讲解,为学生课下学习博物馆知识提供了便利。苏州博物馆数字化的博物馆教育智慧应用,是国内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创新探索。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为学生着想的体育与健康课老师,我们要及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废除以往的一概而论的做法。从学生不同基础分别出发,对不同身体素质水平和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运动要求。对于那些具有良好体育协调性动作的学生,有必要适当提高难度,以便他们能够“努力学习”,并减少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运动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更好地促进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上优秀案例是通过博物馆教育功能促进了城市化教育,提升城市化教育水平,丰富大众的知识修养,同时加强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意识,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改善了城市“千城一面”的情况,打造城市文化软名片,为城市教育的发展做到了先行示范。

三、基础教育将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的方案

在学校课程中,将参观博物馆纳入必修的课程,并且保证课程有效进行及时间。必修课程,作为与“选修课程”相对的概念,是指学生本阶段学习过程中必须修习的课程。将参观博物馆纳入必修课程,能够加强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博物馆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界对于博物馆教学的研究。

(一)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与博物馆共同研究开发相关课程与教程,并将研究成果加以运用、有效实施

首先,需要更为细致地重视对象国的异质性。中南半岛乃至东南亚国家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但各国在历史、民族、语言、宗教、政治体制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我国在对这些国家开展文化外交时应避免简单笼统地套用宏观政策思路,而需对这些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内外部环境等进行更为具体而深入的学习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面向各国选用文化推广、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或文化援助等不同措施,以更好适应对象国多样化的国情和利益目标。

河南尉氏县及商丘、周口一带流传的一则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把腊八节食粥习俗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结合起来,由此把腊八食粥俗的起源推至春秋时代,与史书记载相差甚远。传说孔子带领72门徒周游列国。这天,他们来到陈蔡坡被困到弦歌台,师徒疲惫不堪,人无食充饥,马无草喂养。孔子思虑再三,嘱子路和冉求到西山找范丹老祖借点粮草。二人走了几天,在一座山神庙里,见到一位老人。老人蓬头垢面,破衣烂衫,脚踏藤条捆绑的烂鞋,庙内空空荡荡。两人上前询问,果然是范丹老祖。老祖看过孔子的信,上下打量子路和冉求,冷冷地说道:“看你老夫子的脸面,我出道题,若答得出,就借给你们粮草,若答不出,就啥也别想。”

(二)将博物馆教育的开展作为教师学习的主题培训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之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实现最优课堂,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参加培训活动。美国博物馆为了更好使教师在博物馆教育中发挥“指引者”的作用,为教师提供了专业的培训和研修机会。在我国,虽然针对教师的培训有所涉及,但是针对博物馆教育开展的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因此对于教师更好的完成博物馆教育课程的目标,国内应当积极吸收优秀博物馆教育国家的优点,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主题培训。针对此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派遣美术教师走访长沙、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培训,邀请全国各地专家来校为教师作以现场指导。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校本课程的技术和能力。使得教师作为利用资源的引导者,做到切实了解地方博物馆特色,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充实美术教学过程。

(三)教师带头在博物馆协助相关工作,拉近学生与博物馆的距离

教师要注重博物院教育中的课程前、课程中和课程评价三个阶段时期的目标和计划,和讲解员密切配合好,要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思考设计博物馆教育单元课程。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物教学。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时,联系博物馆的相关人员规划注意事项,在近距离接触文物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收获,从德育角度实现育人效果。在课程之后搜集相关图片资料,以供课下学生深入学习准备。同时要重视评价的反馈工作,将信息传递给博物馆,以备提高博物馆教育质量做好储备信息工作。

以长沙市实验中学合作的子课题为例,馆校双方共同协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Ⅱ)》为依据,结合《历史课本·必修2》中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课程为具体课程研究对象,进行了馆校合作课程实施。其中,学校教育合作团队听取博物馆人员建议,选取了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商周青铜器等藏品,将相关实物资料等融入了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和博物馆实地参观的活动形式,完成了博物馆教学的实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场体验角度对以制瓷、纺织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的状况直观形象的学习。

开展博物馆教育主题课程,需要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其中,学校的支持是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校方应当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带动教师参与博物馆课题研究之中,包括提供一定课题经费,推动教师采风挖掘资源等。同时学校积极与博物馆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博物馆一方可以随时为学生及时讲解和分析,双方双向合作发展,有利于促进博物馆教育的可行性实施。

(四)家长通过互联网技术要协助教师,带领学生做好辅助工作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大背景下,移动终端教育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博物馆知识。从建构主义层次讲,前置知识和结束拓展部分对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为了促使课堂的优质效果,需要家长配合,通过网络快捷通讯做好博物馆课程内容预习和拓展环节。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馆推出的“每日故宫”软件,西安半坡博物馆通过在线平台来发布有关半坡文化的资源信息及相关文化的活动,教师可对此信息进行整合,传递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同时课后通过编写美篇汇集学生课程照片,以及学生对于博物馆收获与体验形成文章,以备后期课程的逐渐完善和一手资料储备。新媒体的技术的兴起,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提高馆校合作的教学质量,提供高效率的信息传递,使博物馆教育更加适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体现,是资源与资源的结合,更是互动体验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对于基础教育将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体系,需要国家、校方、博物馆机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提高对于博物馆教育资源建设的前沿性,国家需要发挥好重视博物馆课程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的总抓手;学校要秉持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堂的态度;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做好教学课程设计,做好核心组织实施工作;家长要配合教师,监督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探索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国博物馆通讯,2017(02):2-7.

[2]姜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D].浙江大学,2011.

[3]张璐.浅析互联网+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教育——以苏州博物馆AR教育展示为例[J].影博·影响,2019(01):70.

[4]刘平.博物馆中小学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5-06-09(007).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河南省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资源对接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SJYYB—017。

作者简介:

马燃,女,1982年生于河南新乡,现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标签:;  ;  ;  ;  ;  

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对接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