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实效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1998年国家教委对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全面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健康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两年了,由于我们能从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本文试图结合我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实际,就如何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教学实效所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教学方法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实效应遵循的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都是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来开展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原则,遵循并运用好教学原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它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教师如果还是沿用思想政治课“老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前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旧的教学方法,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根据我们两年的教学体会,要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实效,关键是在遵循课堂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其中尤其要坚持下列四项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一直受到重视,今天,它又被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列入正式课程之中,并写进中央的文件。心理健康教育是科学,科学性是其灵魂。坚持科学性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必要前提,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科学性原则,首先,应该深入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各种教学参考书,从而完整、科学地把握它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无误地进行传授;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必须认真、坦诚地以师爱的态度来进行教育,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
(二)主体性原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种自觉与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加入各种活动与体验中时,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达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要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真正将学生当做学习过程的主体、主人或主角;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唤起和维持学生的主动性,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参与,达到真情流露,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展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有关知识,去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和学生的家庭中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要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在活动中不断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心理差距,主动制定目标,促使自己“长大”“成熟”,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才算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实效。
(四)直观性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和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图表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能够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实效,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更是要合理采用。
二、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情境式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前面已经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基本原则为指导,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这一课程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建立起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与价值,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优化心理品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初一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以情境式活动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在各种情境活动中接受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8种。
(一)课堂讨论法。它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情境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主要有:第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求异思维的能力;第三,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中,获得了一种心理体验,接受了一次心理教育。如在讲“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时,我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某一著名体操教练到业余体校选拔队员,他觉得那里的孩子们身体条件都很好,在技术上也各有特长,实在是旗鼓相当,难分上下。于是,他二话没说,当即要求孩子们排成一排,靠墙倒立。而那位教练却走到几千米之外和别人聊天去了,时间就这样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请问:教练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会挑选什么样的队员?为什么要挑这样的队员?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特点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没被选中的队员又会怎样发展?要求学生发挥想像进行讨论,把故事续下去。学生经过热烈讨论自己得出了“走向美好明天”和“陷入无尽悔恨”这两种故事结尾,自己找出了两者的分水岭在于“意志品质的差别”,切身体会了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以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决心。
(二)角色游戏法。初一学生很大程度上还带有儿童稚气,适当的、有意义的课堂游戏,他们是非常乐意接受和参与的。因此,当教材内容适合做游戏时,我们通常会制定或让学生自编游戏规则,鼓励学生参与,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和体验。如讲“团结协作,建设集体”时,我组织了一个“互助合作角色游戏”。游戏前我先用投影片打出下面假设情境:“有一支小分队,在战场上掩护大部队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进攻的敌人暂时被打退,而这支小分队也损失惨重,只剩下不到10个人,这些人中有双眼被打伤的,有手脚不能动的,其余也有不同程度的伤势,如果他们天黑前到达不了目的地,与大部队不能会合,后果将不堪设想”。然后我让学生分组扮演这些幸存者角色,其中有蒙上眼睛的,有绑住双腿的等等,在规定的时间里到达指定的地点,每组游戏结束后,统计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人数和未到达的人数。让学生谈感受:当腿不能走、眼睛看不见时有何感受?被帮助和帮助别人或没有得到帮助和没帮助别人时又有何感受?通过角色活动,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和可贵,必将有助于他们团结协作意识的形成。
(三)故事法。追求新奇、喜欢听故事是初一学生的天性。故事的语言生动形象,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故事的人物有性格、有感情,栩栩如生。一个好的故事,如果再辅之以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就能很快地把学生思维引入积极的思考之中,使学生在体验故事情境中愉快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讲述“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时,我讲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身处逆境却写出了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故事和“日本某大学一优秀毕业生报考一家大公司,落榜后愤而自杀。然而自杀技术欠佳,只在脖子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标记,正当该人神志昏迷之际,忽然传来他被录用的喜讯。原来此人名列榜首,只是统计时出了差错,导致他名落孙山。就在他把喜讯告知朋友,准备庆贺一番时,又有消息传来,他被公司解聘了”的故事。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何能取得成功?日本公司为何要解聘这位优秀毕业生?学生很容易得出“具有坚毅勇敢的意志品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结论。
(四)即兴演讲法。演讲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当心理健康教材内容适合于演讲时,我就发动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己搜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作即兴演讲。如在教“历史的榜样 现实的环境”时,我让学生讲述“东方小故事”中的“司马迁忍辱著史”,学生从中深受感染;在讲述“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时,让学生讲述邓小平三起三落,张海迪逆境中成才的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与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作斗争;在讲述“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时,让一些学生围绕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影响或对事情发展的影响,讲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等。这种课堂即兴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既使演讲者自己受到了教育,又使听讲的同学受到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五)心理短剧表演法。在教学中,当教材内容适合表演心理短剧时,如果根据内容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又增强了集体协调性;既使学生在激烈而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接受了教育。如在讲“意志坚强的表现”时,我设计了心理短剧《考场上的风波》:“考场上,王强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趁监考老师没注意偷偷问李婷,李婷没理他继续做题;王强又问刘涛,刘涛犹豫了一会儿,但终怕影响同学关系,还是给王强传了一张纸条,将答案告诉王强。他们的作弊行为被监考老师发现后受到严肃的批评。”表演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考场上三位同学的意志水平如何?”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王强意志最差;刘涛缺乏主见,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李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是有主见,意志坚强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端正考试心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健康课程有的教学内容比较严肃、枯燥、抽象,如果只靠一枝笔,一张嘴,是很难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适当地将音乐、录音等听觉材料和漫画、图片等视觉材料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定的视听情境,就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实效。如在讲“在逆境中成才,在挫折中建功的历史榜样”时,我播放了《多灾多难的贝多芬》的录音;在上“积极对待挫折”时,我播放了毛泽东的诗朗颂《七律·长征》,学生在欣赏录音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增强了战胜生活中各种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勇气;在讲“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冷漠》《自卑》《忌妒》《懒惰》《傲慢》《任性》《脆弱》《顽固》8幅漫画,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危害,从而下定决心去克服、战胜它们。
(七)课堂练习法。众所周知,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不是靠老师上课讲一些心理学知识,学生记一些心理学知识,背一些心理矫正办法就能自然消除的,这也像人体有病一样,光知道用什么药去治病而不服药,药不到病是不能除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良好心理品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不同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锻炼,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据此,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均设置一、两个情境作业题,让学生按题目所创设的不同情境,自己进入情境中来谈自己的真实认识和感受,从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学习了“调节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心境”时,我们出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题:“过去,我的成绩在班里前5名之间徘徊,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可是近来有一种情绪一直折磨着我,我的成绩越好,就越怕别人赶上我,以至于看到别人学习,看到别人问问题时,我就心慌,心里老想着那个同学,怎么也集中不起注意力来。上课时,后面的同学随着老师的讲课,嘴里说对、对时,我又担心他比我学得好而无心听课。这些搅得我越来越心烦,真不知该怎么办。”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1)材料中的“我”有什么心理障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有什么危害?(2)你有过像“我”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如果有又是怎样处理的?(3)假如你的成绩不像“我”那样好,你是怎样看待成绩比你好的同学的?在学习了“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后,我们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作业:“张丽今年12岁了,有一天她发现妈妈偷看了自己的日记,张丽气得哭了,与妈妈大吵了一场。”请你就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1)张丽遇到了什么挫折?(2)当时张丽心里有何感受,她又是怎样做的?(3)假如你是张丽,妈妈偷看了你的日记后你会怎么做?有多少做法都可列举。实践证明,这类情境作业题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很有裨益。
(八)专题活动开展法。初一心理健康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课的课后练习中都有“活动建议”,每课的教学参考中都有“活动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穿插一些活动或者专门设计几节活动课,作为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如当讲完“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后,针对初一学生升入中学的学习适应问题,我们专门开设了“面对学习中的挫折”的集体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当讲到“正确认识自我”时,我们根据学生的要求又举行了“如何把握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的课堂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正确对待自我。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不良心理品质的危害与纠正课堂专题讲座”“心理水平测试”等专题活动。在这些专题活动中,我们同样注意创设各种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活动,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实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抵制社会上各种变异观念的侵蚀和蔓延,创设良好的健康的育人环境,形成一股巨大的健全的育人合力。令人欣慰的是,这股合力正在形成,青少年——祖国未来的希望正在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