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饮马镇中心学校 261317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那在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朗读的效果呢?
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朗读的目的性原则。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不明白朗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朗读的意义何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因为缺乏其应有的目的性而变成了课堂的点缀,学生也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朗读而变得茫然,读得自然也乏味。因此,要优化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朗读的目的性。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地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2.朗读的选择性原则。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适合朗读,不同的文本也应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有些文本篇幅较长,无法进行全文朗读,就要灵活地选择一些文段或一些语句朗读。有些文章则适合默读,需要在一些地方停下来慢慢咂摸、细细品味,而朗读注重语势的连贯性和发音的准确性,这时还是采用朗读显然违背了学生的意愿,丧失了朗读的意义和价值。
3.朗读的层次性原则。要激活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热情,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朗读训练中,并产生愉悦的体验,这样的朗读训练才是扎实的、有效的。从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操作过程。从具体的片段教学来看,根据片段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第一种,对比较容易理解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读中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第二种,对内容比较深奥的课文,要先进行理解品味,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才能读出情感。第三种,对古诗的教学教师要加强范读的指导,要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会吟诵。
4.朗读的循序渐进原则。对于老师来说,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浅入深,避免高屋建瓴、急于求成,使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性、层次性、阶段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朗读要求也是呈梯队纵深化发展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停顿适度;速度适中,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受,就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二、可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要保证读书时间。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有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应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2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精选练点,以点带面。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作“美读”,“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总之,中华民族的许多可贵精神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通过朗读,学生方可体会到这些精神,吟哦之间,思想受到熏陶。
论文作者:刘艳红 佟少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目的性论文; 感情论文; 读得论文; 原则论文; 时间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