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光明小学 朱晋 300150
美的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感有密切关系的特殊教育,是培养学生会认识美,能热爱美,去评价美和乐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而审美教育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思维活动,它能同时影响人的思想和感情,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丰富人的精神面貌,提升认知艺术品位等。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沃土,因为每一个汉字都传承这华夏五千年的文化,蕴在了对美的古老认知。益于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随时捕捉文本中的审美因素,根据不同文本内容特点,唤醒学生对美的认知与渴望,启迪学生的美感,使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一、朗读领悟 感受美的情感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手段,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让朗读充满情趣,使朗读洋溢美感,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课文中那些内涵深厚的词句,往往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对升华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读这句话时,在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老班长勉强吞咽草根、鱼骨时的痛苦神态,朗读时很自然地把重音放在了表现动态的“咽”字上。这样的朗读处理,与老班长的崇高品质不尽吻合。我引导学生练习文章前后内容反复读,领悟出这句话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突出了老班长坚强的意志,体现他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为照顾同志不惜自己受苦的崇高品质。因此重音应放在描写神态和意志的“皱紧”、“硬”这两个词语上。此时的学生沉浸在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的陶冶中,朗读已水到渠成。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以读代讲,讲中促读,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还美化了思想。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亦是一门艺术。可见,只有在充分的朗读后理解了文章内容,学生才能感受到美,才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唤起美的形象,领悟美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 领略美的意境
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这是课堂创设情境的根本所在。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美感性,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情境创设自然也离不开这一原则。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我就是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与语言文字结合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如临其境中领略钱塘江大潮如千军万马来袭时的气势。我在教学的初始,从“潮”直接牵引到“天下奇观”,首先理解“天下奇观”的词义,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观看视频资料,想一想“潮来时这种天下奇观表现在哪两方面?”然后归纳出“声大”、“浪高”这两方面,接着我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潮来时”,然后抓住“声大”、“浪高”这两方面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加以理解,之后我进一步提出:“如果你在观潮人群中,您的心情如何?”结合定格一步步地播放录像,启发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情感。心神伴随画面播放,从镜头一“闻声不见潮,闻声又见潮”的“人声鼎沸”和“人群沸腾”之中,学生感受、领悟到潮来时的喜悦之情;从镜头二“白色城墙”和“白色战马”的潮声盖过人声中,感受、体味到潮来时的惊叹之情,进而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一种“天下皆无,唯我独有”的壮观之景,豪迈之情绪激荡着每个人的胸怀,溢于言表。在此基础上,学生边看录像边听我的朗读,无声的文字与有声的画面,内心激荡的情感与流露于外的琅琅的读书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获得美的感受。
在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渲染气氛,将语言文字的描摹与盛行结合,将无声无形的语言转化成有声有形的丰富画面,在这种特殊地转换过程中,语言这一神器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她如涟漪激荡学生心灵,进行着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对审美的共振。
三、品词析句 体味美的语言
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篇篇都是言之精美的佳作。面对这样的妙语连珠,教师要用一双慧眼,捕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欣赏语言的优美,学习运用带有美感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寻常语言现象。它们中常常蕴藏着语言密码。了解它们,体味它们,品析它们,就找到了解开语言奥秘的一把钥匙。如《乡下人家》中这样描绘夏天的傍晚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晚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天高地阔”原本形容空间的开阔,怎么能与“吃”搭配呢?这与汉语的语义联系机制有关。乡下人家把桌椅饭菜在门前一方,天当屋顶地当席,既表现了吃饭场所的开阔,同时也表达了在这个开阔的场所里心灵和行动的自由和洒脱。我们可以联想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还可以联想到海阔天空的神聊。好个“天高地阔”,他“吃”出乡下人家的豪情,“吃”出乡下人家的情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试问,还有哪个词能达到如此美的境界?
词语搭配最重要的就是要恰当,但是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作者有意识的把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表现出超越常规的搭配现象。这些超越常规的语言现象,宛如的当今服装时尚潮流中的“混搭”现象,乍一看来似乎不协调,细细想来,这也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美。阅读亦如此,细细品来,那些超越常规的语言现象,不也是一种不寻常的语言美,一种阅读分享中的艺术美,一种语言与艺术的和谐美吗?
四、领悟写法,进行美的创造
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将自己感受到的美的人、事、物、景表达出来。教师要依文本的语言规律、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引导学生读中领悟写法,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说出来,写下来,弘扬美,创造美。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通过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和生动的描写,赞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其中“漓江的水”这部分共有三层意思:首句概括点出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更有特色;中句分述漓江的美;尾句用“船行江上”的动情结束全文。这部分结构完整,特点鲜明,语句优美,很适合鉴别创造。教学中我启发学生仿照本段的结构,把自己观察到的美景表述出来。一位同学这样描述他的所见——
走进公园的大门,我简直惊呆了,这一片柏树林把天都遮住了。这里的柏树真直啊!一排排如同挺直腰板的战士,等待随时检阅。这里的柏树真高啊!一棵棵拔地而起,树下仰望,好像马上要穿破云层。这里的柏树真粗啊!它们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们三个同学伸直胳膊都搂不过来一棵。这里的柏树真绿啊!在那严寒的冬天,它们的叶片总是呈现可爱的绿色。看,多少中学生在这里读书,多少老年人在这里练气功啊!
学生只有通过对自然界的认真观察,擦亮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用心灵去触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感受,历经多次的语言实践和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积累,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创造美。
五、自主评价 提升美的鉴赏力
这种方式是在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鉴赏、评价,从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培养学生发展其思维的独创性的同时,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后,在学生比较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之后,我向学生发问:我们跟随着作者流连桂林山水之余,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值得你欣赏?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欣赏了文章严谨的结构、优美的句式、精当的遣词造句之后,我感觉已经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可是,此时一位同学提出:“写漓江水一段,条理有些不清,先写静、清、绿,最后一句又写静,这样不好。”学生的说法让我心中暗暗一惊,差点让我乱了阵脚,细细想来,学生的想法不无道理。我与学生们交换意见后,发现大家有同感,我及时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时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提出了三种修改方案:一是把最后一句删去,二是把最后一句提前,与“静”句合并,三是把“静”句置于最后一句之前。经过一番争论,最后大家否定了前两种方案,采纳了第三种方案,认为这样既注意到段落内的条理,又照顾到句式的整齐,同时也不影响作者感情的表达。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鼓励了学生破除迷信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得到发展,也使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得到提升。
六、启发思维展开美的想象
想象是人类高级的艺术创造。想象是在审美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属于审美的高级阶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总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绘、鲜明的形象来表达的。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摹的情景,形成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词句中想象出路上景物“明艳”的特点。学生读了粉红色、各色、绿色等带色彩的词,觉得或浓或淡用的贴切,并能说出如下感受:有的说,我能想象出从罗甸进山的路上景色很美。春天新张出的绿叶,有的嫩一些,颜色浅一点,浅绿浅绿的;有的说,叶子嫩嫩的,绿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亮亮的,亮的那么刺眼;还有的说,刚长出来的叶子伴着各色映山红,我眼前就是花的海洋,好鲜亮……红绿分明,在阳关的照耀下更显鲜艳、美丽、光泽明亮。
想象是细腻而精致的语言文字最具魅力的特征,它是任何丰满的画面都无法代替的,也是语言文字赋予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共鸣的另一把神器。
在审美教育中一定要注重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通过切实有效的审美教育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时时召唤学生睁大眼睛探寻美,擦亮眼睛发现美,敞开心扉倾诉美,叩击心灵领悟美,把生活、知识及精神世界中的全部美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徜徉于感受美的情境中,行走于品味美的言语中,分享于发现美的过程中,快乐于彰显美的情怀中,幸福于创造美的想象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永远在路上。
论文作者:朱晋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漓江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情感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