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聿百年研究综述_登徒子好色赋论文

孙聿百年研究综述_登徒子好色赋论文

百年宋玉研究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宋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2-0090-05

20世纪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反复争论与深入探讨,在宋玉研究领域取得了三大标志性成果:确定了宋玉赋作的真实性,充分肯定了宋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完善了《宋玉集》。但在宋玉研究领域,还有诸多方面需要再认识、再讨论、再深入和再加强,其中包括对宋玉全部作品归属的确认,宋玉在文学史上的正确定位,宋玉生平经历的科学探讨,宋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宋玉作品的深入解读,宋玉研究者的合作与交流等。

一、百年来宋玉研究的三大标志性成果

1.宋玉绝大多数作品的真实性得以确认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宋玉赋十六篇。”在以后的相关文献中,所见署名宋玉的作品有17篇: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收录《九辩》、《招魂》2篇,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5篇,唐人所编《古文苑》收《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等6篇,南宋陈仁子《文选补遗》录《微咏赋》1篇,明人所辑《宋玉集》增收《高唐对》、《郢中对》2篇,梅鼎祚《文纪》收有《报友人书》1篇。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刘勰《文心雕龙》肯定宋玉的《风赋》、《钓赋》、《对楚王问》等作品的真实性及其文学地位。《隋书》、《唐书》、《新唐书》载录《宋玉集》。可见,从汉至南宋时期,宋玉作品确实流传于世。

清人崔述在其《笔乘》卷三中对《文选》等所载宋玉赋首先持全面怀疑态度,至现代,怀疑者从文学发展规律、音韵、风格、用语、人称、结构等各个方面为焦氏的立论寻找证据,最终判定了宋玉的全部赋作都是伪作。其中代表性人物是刘大白和陆侃如等人,刘大白先生找出10条否定宋玉赋真实性的理由,可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其一,宋玉赋中多称“楚襄王”、“楚王”,并且有“昔日”字样,可见这绝不是楚人宋玉所作,而是后人的伪托;其二,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宋玉时代根本就产生不了这种赋体,今天所见的题名为宋玉的赋作只能是汉或者汉以后人所作;其三,因为宋玉赋中多出现“宋玉”字样,显系第三者口吻;其四,《讽赋》与《登徒子好色赋》二篇,格调词句,颇多相同之处,如果这两篇同出宋玉一个人的手笔,不会如此雷同,所以《讽赋》是对《登徒子好色赋》等作品的模仿,《大言赋》、《小言赋》是对晋代傅咸《小语赋》的模仿;其五,从用韵上来看,宋玉作品中“醒”、“泠”、“人”等14条韵例都不合先秦古韵,是后人伪托的明证;其六,从篇数来看,“《汉书·艺文志》列宋玉赋十六篇,是汉时所存的宋玉赋,只有此数。现在《楚辞》中有《九辩》九篇,《招魂》一篇,都是宋玉底作品;如果《风赋》等十篇,真是宋玉所作,那么,宋玉赋便有二十篇;不应该只有十六篇了”①。

1986年袁梅的《宋玉辞赋今读》在总结前人否定宋玉作品诸理由的基础上,罗列出13条,认定除《九辩》之外,其他传世的署名宋玉的作品全部为伪作②,可谓集否定宋玉作品之大成。

在一片否定声中,也有持不同观点者,如胡念贻1955年4月在《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发表《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考定《楚辞章句》中所收的《九辩》、《招魂》和《文选》中所收的《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6篇作品全都是宋玉所作。但这种观点不足以撼动否定论者。

考古发现为宋玉研究带来巨大的转机。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早期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26枚残简保存有一篇232个文字的赋作。据研究,这一墓的年代上限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下限为元狩元年(前118),墓主人当生活在西汉前期,早于司马相如,更要早于司马迁,距宋玉与唐勒的时代十分相近。对于这篇赋,最早开始整理与研究它的罗福颐先生认为是《唐勒赋》,而李学勤、谭家健、朱碧莲和汤漳平等人认定当为“宋玉赋”,且以《御赋》为名最为合适。

出土的这篇时代与宋玉相近的赋作,主要是唐勒与宋玉在襄王面前谈论“御术”,以对话展开,且称赞“尧、舜、禹、汤之御”,在体式、结构、语言风格、内容等各方面都与传世的宋玉赋极为相似。无论这篇赋的作者是唐勒还是宋玉,抑或是同时代的其他人的作品,都足以使以前否定宋玉赋的真实性的很多理由不再成立。

随后,汤漳平相继发表了《〈古文苑〉中宋玉作品真伪辨》③和《宋玉作品真伪辨》④两篇文章,认为:除《招魂》为屈原所作,《舞赋》为傅毅所作,《笛赋》存疑外,其余均是宋玉所作。谭家健的《〈唐勒〉赋残篇考释及其他》一文,认定《文选》和《古文苑》所载宋玉诸赋,除《舞赋》外,其余均是宋玉所作。金荣权在《宋玉辞赋笺评》⑤考定宋玉的作品有9篇,在2005年出版的《屈宋论考》中修订了以前的观点,认定:“今天传世的基本可以确定的宋玉作品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讽赋》、《大言赋》、《小言赋》、《钓赋》、《御赋》(《唐勒赋残简》)等12篇。《笛赋》、《微咏赋》非宋玉作品,《高唐对》不能独立成篇,《舞赋》存疑。”⑥吴广平《宋玉著述真伪续辨》断定:“传世的19篇宋玉作品中,《报友人书》、《对友人问》、《对或人问》三篇为伪作,《高唐对》、《郢中对》两篇为《高唐赋》和《对楚王问》的异文,《舞赋》疑为东汉傅毅《舞赋》的摘录;而《楚辞章句》所收的《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所收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古文苑》所收的《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五篇,《文选补遗》所收的《微咏赋》,加上银雀山出土的《御赋》,共14篇作品,则都确是宋玉所作。”⑦刘刚《宋玉辞赋考论》认为《楚辞章句》中《九辩》、《招魂》2篇,《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5篇,《古文苑》中《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6篇,《文选补遗》所收《微咏赋》等,都应该是宋玉的作品⑧。

经过百年来的争论与探讨,关于宋玉作品真实性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九辨》、《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等10篇当为宋玉所作,这基本上被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2.《宋玉集》的整理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屈原的作品,由西汉人刘向辑录于《楚辞》之中,从东汉王逸以来,对它的注解从未间断过,版本众多。相比而言,宋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宋玉集》至宋失传。我们今天已不能确定古本《宋玉集》到底收录了宋玉的哪些作品。

南京图书馆馆藏有《宋玉集》,旧题明精抄本。此本可能是明人辑录于传世的《楚辞》、《文选》、《古文苑》等书而成,不能断定它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古本《宋玉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大力开展宋玉作品的整理,从作品的收集、校注,到评介、鉴赏,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全面整理宋玉作品的第一部著作是袁梅所著的《宋玉辞赋今读》,此书于1986年完成,由齐鲁书社出版,共10万余字。书中收录了署名宋玉的《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高唐对》等13篇辞赋作品。由于作者对宋玉的赋作总体上是持否定观点的,认为现存的宋玉辞赋仅有《九辩》为宋玉所作,其它全为伪作,因此,全书以《九辩》为重点,对其作了十分详细的注译、评论,并附带注译了影响较大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好色赋》等4篇,于附录中收录了《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高唐对》等8篇原文,不加注解,仅作校勘。此书虽然对宋玉作品基本是否定的,但毕竟是20世纪第一部较为全面收集宋玉作品的著作,对后来学者整理《宋玉集》具有开创之功。

次年,朱碧莲所著《宋玉辞赋译解》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0万字。此书收录了署名宋玉的作品12篇(比袁梅先生少收一篇《高唐对》),对12篇作品作了全部的注释、翻译与赏析。作者认为真正是宋玉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钓赋》等7篇,而认为《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舞赋》5篇为伪作。随着研究的深入,朱碧莲先生后来完善和更正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1993年出版的《楚辞论稿》⑨中认为《楚辞章句》、《文选》和《古文苑》所收署名宋玉的作品,除《招魂》、《舞赋》外,其余11篇均为宋玉所作。加上银雀山出土的《御赋》,朱碧莲认为现存的宋玉辞赋实有12篇。

金荣权著的《宋玉辞赋笺评》,2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宋玉辞赋笺评”,下编为“宋玉辞赋研究”。收录了《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讽赋》、《钓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舞赋》、《高唐对》等14篇。此书认为在传世的宋玉作品中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讽赋》、《钓赋》9篇确为宋玉所作,并对这9篇作品予以题解、注释、翻译、赏析;而将《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舞赋》、《高唐对》等5篇定为伪作,仅做题解、注释、翻译。

2001年吴广平著成《宋玉集》,该书由岳麓书社出版,42万字。此书收录了历史上署名宋玉的作品17篇,包括作者认定的属于宋玉的作品《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御赋》等13篇,作为附录又收了尚有争议的《舞赋》、《微咏赋》、《高唐对》、《郢中对》等4篇。对所收的全部作品作了详尽的题解、注释、翻译。此书是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收录宋玉作品最多的一部著作,其题解与注释最大的长处是充分融入了现当代楚辞界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的研究所得,在学术的信息量、考证的精细度、注解的详尽度等方面,都超过以前的著作。

3.宋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在对宋玉文学成就的研究中,学者首先关注的是宋玉辞作的独创性和文学价值。1923年陆侃如发表《宋玉评传》,认为宋玉和屈原均为“中国文学之祖”。姚曼波《〈九辩〉艺术的独特性初探》认为《九辩》是“自《诗经》以来抒情诗的一大独创”,“开了我国写景文学的先河”⑩。李志慧从三个方面探讨《九辩》的艺术独创性,认为“因秋兴感的抒情方式”、“回旋错综的章法结构”、“自由变化的语言形式”是其主要艺术特征(11)。伏俊连《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则认为“宋玉的美人赋则是意象兼备,形神俱存,它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女性的新的一面,从严格意义上说,宋玉的《神女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美人赋”(12)。

其次,将宋玉与屈原放到一个平面上比较研究,重点突出宋玉对屈原创作的继承与发展。如吴广平认为:“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而宋玉则是楚赋的代表作家;屈原所创作的楚辞重抒情,而宋玉所创作的楚赋重体物;屈原喜犯颜直谏,宋玉好微辞讽谏;屈原崇高伟大,宋玉自然亲切。从屈原到宋玉,实现了由楚辞向楚赋的转移、由缘情向体物的嬗变、由直谏向曲谏的发展、由崇高向世俗的回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学的重大转型,对后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程本兴认为:“宋玉师承屈原,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结合自己所处的实际,勇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完成了由楚辞到楚赋的转变,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赋体文学、感伤文学、艳情文学、梦幻文学、女性文学等方面,作出了开山和奠基性的不朽贡献。”(14)

其三,充分肯定宋玉对中国传统文体和文学主题的开创之功。徐少舟的《宋玉:独绝千古的悲秋之祖》一文,肯定宋玉首次揭示出中国士人的悲秋情结,开创了文学的悲秋母题,其作为悲秋的文化符号而独绝千古(15)。吴广平说:“宋玉是中国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标志性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作家和纯文学作家。他与屈原并称‘屈宋’,同为中国文学之祖。”(16)

学术界认为,宋玉不仅继承了屈原的楚辞创作手法,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最终使宋玉成为与屈原并称的楚辞创作者。更难能可贵的是,宋玉大量创作赋体文学,成为中国后代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其渲染的悲秋情节,成为后代传统文学的一大母题;他是第一位大胆描写女性的中国作家,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高唐赋》对后来山水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其《对楚王问》与《钓赋》等,首开后代问对文学之先声。

二、宋玉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几个问题

1.宋玉生平经历的研究有待深入

宋玉故里之争。今天湖北省有三个地方都宣称是宋玉的故里:《钟祥县志》说宋玉是楚国郊郢人,宋玉的故里就在今湖北省钟祥县郢中镇。《宜城志》卷25《文化》说宋玉是楚国鄢郢人,宋玉的故里在今湖北省宜城市腊树村。《江陵县志》说宋玉是楚国郢都人,宋玉的故里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除此之处,相传归州有宋玉宅。

学术界从古代文献记载考察,大多倾向于宋玉为宜城人说。吴广平的《宋玉宅考辨》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得出结论:“最负盛名的是荆州宋玉宅,据传是宋玉服官郢都时所居。归州宋玉宅,也很出名,据传是宋玉从屈原游学时所居。钟祥宋玉宅,可能是宋玉游览钟祥的居留之所。而宜城宋玉宅,则是宋玉故里的住宅。”(17)然而,钟祥、江陵至今仍争执不下,所以在进一步探讨的基础上,尚需对宋玉的故里达成一致意见。

宋玉生卒年代的考定。陆侃如在《宋玉评传》中推定宋玉生于顷襄王九年(前290),卒于负刍五年(前222)。向一尊在其《宋玉》一文中推定宋玉约生于周赧王二十五年(前290),约死于秦灭楚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23年。金荣权在《宋玉辞赋笺评》和《屈宋论考》中推定:宋玉“生于约公元前300年前后,正值楚怀王末年、襄王初立。……大致卒于考烈王晚年”。刘刚认为宋玉生于公元前296年,约在公元前222年卒于今湖南临澧。吴广平认为宋玉大约生于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卒于楚亡之时(前222)。对其生卒年的推断,学者们各有所凭,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生卒年的最大差距均在40年左右,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宋玉葬地之说。关于宋玉葬地,有文献记载在宜城。《襄阳耆旧记》说:“故宜城有宋玉冢。”《舆地纪胜》也说:“汉宜城故城”有“宋玉墓”。这一条并不可信。《史记·楚世家》说,襄王“二十一年,秦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又曰:“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集解》引徐广语曰:“南郡有州陵县。”这里的“州陵”就是考烈王献于秦的“州”地。谭其骧在他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战国楚越》图中,考证“州”地处于长江北岸,郢都之东,汉水以西。可见在考烈王初年,汉水以西的大片土地已沦为秦人的统治范围。处于汉水西边的宜城也不会为楚人所有了。所以宋玉在晚年,回到已非楚人所拥有的故土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张荣锦有一篇《宋玉葬地一说》的文章,认为宋玉葬于湖南临澧县。临澧在江南,位于洞庭湖之西,黔中以东,距战国末期秦楚边界不远,但直到楚亡前夕,这里还是楚人的领土。所以宋玉离开楚王,无家可归,来到这里,并客死于此,是有可能的。于试的《临澧宋玉遗址》一文不仅证明宋玉归于临澧,还找到了当时襄王所赐的宋玉田遗址。尽管学术界初步可以认为宋玉晚年归于临澧,也可能葬于临澧,但还需要有更多的史料来证明宋玉晚年在临澧的活动及其墓葬情况,而不能靠推测来定论。这也是下一步学者们需要认真探讨的,尤其是临澧地方的学者们需要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

宋玉经历的研究。金荣权在《宋玉辞赋笺评》和《屈宋论考》中推定:宋玉“为人长于言谈,善为文而通音律。生于南楚,长于南楚,深受楚文化薰染,尤其受前辈诗人屈原的影响,爱好楚辞创作,尤以擅长赋体而闻名于世。通过友人的引荐得以入仕襄王之朝。襄王爱其才艺,常使他伴随左右,以供娱乐,并没有重用他。所以宋玉十分的不得志,常常把这种失意与不满情绪形诸于色,表露于言谈之中。到考烈王之时,因失职而远走他乡,成了一个流浪者。大致卒于考烈王晚年。葬于湖南临澧。

刘刚的《宋玉年世行迹考》推定宋玉于“公元前272年初入仕,历事楚襄王、考烈王两朝,并随楚都之迁徙,历经陈郢、巨阳、寿春等地,公元前237年楚幽王元年时失职,后赋闲于寿春一带十有余年,公元前224年,秦王翦灭楚时,曾避兵乱入古衡山,后又涉江南迁,约在公元前222年卒于今湖南临澧”。

对宋玉人生经历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是根据其作品进行推测,所以结论也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也是未来宋玉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2.宋玉作品的考证与文献资料汇编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宋玉部分作品真伪性需谨慎对待和进一步论证。现当代学者从多方面证明《笛赋》无疑是宋玉的作品,如谭家健、朱碧莲、吴广平、刘刚等,特别是台湾学者高秋凤,她的《宋玉作品真伪考》从《笛赋》体制、音韵、用词、句式、内容、后人的引用情况等各方面,认定“《笛赋》启示《七发》论乐一段,而《笛赋》、《七发》又影响《洞箫赋》,《长笛赋》则又承《洞箫赋》而作。……可知《笛赋》绝对可能是宋玉的作品。”(18)然而,学者们如果认定它为宋玉所作,必须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今存的宋玉作品,在创作方式上,都采用的是对话与问答式,而《笛赋》则没有采用这种体式,它不符合宋玉赋作的一贯特色。第二,赋中有“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句,如果从宋玉年龄上来看,他确实可以活到这个时候,并且也可能听到这个故事。但问题是,如果宋玉把这一典故写进作品,一定是用很悲壮的语气,不会像文中所表现的那样淡泊,一笔带过,不带丝毫感情。其三,东汉马融博学多闻,如果宋玉的《笛赋》与他的《九辩》等一同传世的话,他不可能没有看过类似的作品,如果看过,他也绝对不会说出“唯笛独无”的话来;再加上他本来对音律十分精通、喜好,绝不会放过前人已经写过的《笛赋》,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否定马融的话。其四,宋玉赋作与他的辞作一样,确实是多“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所以其美人是具有楚之审美情调之美人,其乐曲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阳阿》、《幽兰》、《激楚》等楚地之歌。而《笛赋》所称除《阳春》、《白雪》之外,还有北方商人的《北里》、《北鄙》之曲,周人的《伐檀》之歌。其五,文中有“丧夫天,亡稚子”语,以夫为“天”,似不应为先秦时的语言。其六,乱辞中有“绝郑之遗,离南楚兮”一句,这里的“离”与“绝”互文,“绝郑之遗,离南楚兮”,就是抛弃郑声和南楚之淫曲,使乐曲归于雅正。这与宋玉的一贯思想不合,无论是在他的《招魂》,还是在《对楚王问》等作品中,宋玉对楚国之乐曲都是津津乐道、充分肯定的。由此可见,这似乎不是宋玉的语言。

南朝人萧统《文选》收有傅毅的《舞赋》一篇,共933字,唐人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43引后汉傅毅《舞赋》仅263字,显系《文选》所收《舞赋》的摘录,今观《艺文类聚》所摘《舞赋》和《古文苑》中所收题名宋玉的《舞赋》基本相同。所以章樵注《古文苑·舞赋》说:“傅毅《舞赋》,《文选》已载全文,唐人欧阳询简节其词,编之《艺文类聚》,即此篇是也。后之好事者以前有襄王、宋玉相唯诺之词,遂指为玉所作,其实非也。”按章氏所见,《古文苑》中所载的宋玉赋当是《文选》所收东汉傅毅《舞赋》的节选,所以《舞赋》本非宋玉所作。于是这种结论就成为后世学者否定宋玉作《舞赋》的主要证据。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宋玉本有《舞赋》,傅毅就是据宋玉的《舞赋》而又敷写一篇。对此,我们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它。《御赋》(《唐勒赋》)、《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等的真实性也需要谨慎地对待。

宋玉相关资料汇编与研究工作需加强。宋玉的生平资料散见于古代典籍之中,金荣权《宋玉辞赋笺评》在“附录:宋玉的研究资料”中,收集了从汉到现当代有关宋玉的生平资料和相关的宋玉评价资料77条;吴广平编注的《宋玉集》附“宋玉及其作品的评论资料”243条;金光定、杨兆明编著的《景宋诗抄》(19)收集汉以后唐以前的吟诵赞宋玉和与宋玉有关的诗词120首,并对每一首加“简介”与“注释”,如果对这些诗词加以编年的话,可视为一部宋玉其人其文的“诗性评价”。

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宋玉研究的资料工作成绩的展示,另一方面也为当代宋玉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注重基础文献的整理与资料的收集工作:

其一,编辑出版《宋玉辞赋集解》,此书包括署名为宋玉的作品全部,集作品真伪考证、历代注解、异文校正为一体,同时注重吸纳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了解、学习、研究宋玉辞赋提供最可靠、权威的版本。

其二,编辑出版《历代宋玉评论资料汇编》,可暂时分为“宋玉生平研究”、“宋玉作品研究”、“宋玉人品、人格与思想研究”、“历代诗、词、小说、戏曲中的宋玉”,每一部分可以按照时代顺序编排,注明材料来源及版本,使之成为权威的宋玉研究资料大全。

3.积极推进对宋玉研究史与接受史的研究,对宋玉的历史定位应更加科学、客观

与屈原生活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的宋玉,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有诸多开创之功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自然会对中国后代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宋玉的形象虽不如屈原那样高大,但作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文人,他的人生追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也自然会对后代的文人产生较大影响。

在宋玉研究史和接受史研究中,对高唐神女主题、悲秋主题的研究等方面,学术成果比较丰硕,挖掘得也比较深入,但是在断代研究方面,除对汉代、唐代、明代的宋玉研究史研究有所进展之外,其他朝代的宋玉研究史显得相对薄弱,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应多关注唐宋以来诗、词、小说、戏曲中宋玉形象的演变,从而全面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宋玉形象,并借此透视文人心理、文学创作对宋玉评价和历史定位的巨大影响;加强宋玉研究史的断代研究;充分重视宋玉对后代赋体文学、女性文学、讽刺文学、山水文学的影响。

当代的一些学者在从事宋玉研究中,出于对宋玉文学成就的景仰、对其为人的崇敬,或是为其鸣不平,抑或为了其他的原因,有意无意地出现过高评价宋玉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以宋玉作品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为宋玉定位。

首先,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宋玉是一个文人,而非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思想家,我们大可不必像研究先秦诸子一样,非要总结出其思想体系不可,从而硬是将其归于儒家、道家、法家,或是阴阳家等。

其次,宋玉文学成就与影响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我们应充分肯定其主流影响,而不能过高地抬高他的文学地位。宋玉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楚辞创作手法,推进了楚辞的创作;他开创了赋体文学,结构上采用问对、手法上运用铺排,直接影响了汉大赋的创作;他的《九辩》与《高唐赋》、《神女赋》等,开启了文学的悲秋母题、巫山神女意象;其《登徒子好色赋》、《讽赋》等推动了后代艳情文学的发展;其《高唐赋》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山水文学。这些都是可以被人们所认可的。但是,有学者认为,除此之外,宋玉还是“游戏主题、歌舞主题的奠基者”,甚至在惜时、游仙、怀古、出处仕隐等惯常主题中,也奠定了地位,这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除此之外,要将理论探讨与通俗普及相结合,正如吴广平先生所说:“使宋玉作品家喻户晓,要撰写出版有关宋玉作品的注译本、解说本、赏析本、插图本,要创作有关宋玉的歌曲、戏曲,拍摄有关宋玉的电视、电影。”使宋玉从学者的著作中走到大众的心目中,从湖、湘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宋玉的研究者们应加强多方位的联系、合作与交流,一方面便于互通有无,加快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在完成较大的研究课题时,可以提高协同攻关的能力。

我们期盼着宋玉研究者共同努力,以推动宋玉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注释:

①刘大白:《宋玉赋辨伪》,《小说月报》第17期号外,1927年6月。

②袁梅:《宋玉辞赋今读》,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6-9页。

③汤漳平:《〈古文苑〉中宋玉作品真伪辨》,《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

④汤漳平:《宋玉作品真伪辨》,《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

⑤金荣权:《宋玉辞赋笺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⑥金荣权:《屈宋论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⑦吴广平:《宋玉著述真伪续辨》,《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⑧刘刚:《宋玉辞赋考论》,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⑨朱碧莲:《楚辞论稿》,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⑩姚曼波:《〈九辩〉艺术的独特性初探》,《文史知识》1981年第5期。

(11)李志慧:《〈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12)伏俊连:《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3)吴广平:《论从屈原到宋玉的四大转型》,《职大学报》2005年第1期。

(14)程本兴:《宋玉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2期。

(15)徐少舟:《宋玉:独绝千古的悲秋之祖》,《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16)吴广平:《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7)吴广平:《宋玉宅考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8)高秋凤:《宋玉作品真伪考》,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444-445页。

(19)金光定、杨兆明:《景宋诗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标签:;  ;  ;  ;  ;  ;  ;  ;  ;  

孙聿百年研究综述_登徒子好色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