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作文题命制问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题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眼间,高考允许部分省市自主命题已达两年。我们看到,自主命题带来的积极效应已经初步显现:高考作文题目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姿采。这些题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些赢得了满堂喝彩,有的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究竟什么样的作文题目真正适合高考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究竟什么样的作文题目真正具备高考水准,究竟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既体现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又鲜明地昭示一种时代精神……这些问题,专家重视,媒体关注,广大一线教师也在深入思考。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日常拟写训练性的作文题目,还是命制事关大局的高考作文题,作为命题人,在事前事后,如下几个问题是必须要审慎思考的:命题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应重点考察哪些素质或者能力,定题后预计学生的作文会呈现何等状态,而阅卷时又发现实际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生、同行甚至家长媒体等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或者为什么有如此的评价……为了提高作文测试的效度,为了有效发挥作文测试对后续教学和学习的引导作用,为了稳步提高命题能力,笔者认为,作为命题人,事前宜反复自问,事中要认真审视,事后应主动反思。
作文题目的命制是否有优劣程度之分,如何正确评价与检测作文题目命题的是非成败,这里,笔者汇报一下对于这个问题的肤浅思考,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
一、建立健全作文命题评估的基本程序
笔者认为,可以先行建立一个基本的自检程序,进而对作文题目命制的优劣程度进行评估和判断。
第一个步骤是命题之前的立意。应该对照《考试大纲》,确立命题的基本原则,比如,回归人本,回归生活等。确定作文考察的重点,比如考察学生的青春体验、人文体验、科学体验等等。明确价值观的扬弃,甚至确定作文要彰显的时代精神等等。
第二个步骤是拟题之后、定题之前的审定。要对照事先的立意,对若干个题目进行甄别,对已经拟就的题目进行评估,估量立意达成的状态,预测学生作文的达成状态。
第三个步骤是考后的信息收集与自我反思。关于信息收集,应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考生考场的反应与事后的评价;2、同行评价;3、社会评价, 包括专家、家长、媒体及社会公众的感受;4、考生作文现状,包括审题、 立意以及行文的层级;5、阅卷教师评阅作文的感受;6、学生作文得分数据分析。事后的反思是建立在对采集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之上的,需要自问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点:命题是否规范,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合理的难度,是否有鲜明的区分度,是否激发了考生创作与表达的欲望,是否贯彻了作文改革的理念,是否获得了较高程度认可的评价等等。
二、作文命题基本原则之我见
表面看起来,思考并把握正确的高考作文命题原则似乎是处于保密状态的高考命题专家的事情,实际上,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乃至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无论是对选择适当的题目并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作文训练,还是正确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并提供有效的写作指导,以及对高考作文进行恰当的分析与评论并形成的舆论导向,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以为,作文命题必须要贯彻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激发学生的表达与创新欲望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积累,激发学生挖掘写作潜能,充分展现真我个性为最高追求。第二是语文本位原则,作文要考察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状态,而不是以考察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为目的。
为此,笔者梳理出如下几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并适当展开论述:
1、贴近性原则。所谓贴近,首先是要尊重考生的客观差异。不同的考生, 有城乡之分,性别之分,民族之分,其客观差异巨大。“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也许是上海学生的最爱,但对居于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来说,这些东西离生活遥不可及。探讨这些流行文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对上海考生来说富有贴近性,而对贫困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因此,作文题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所谓贴近,其二就是要尊重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在审题和写作上,作文无疑应该设置适当的门槛,但基本前提是让学生先进门再迈槛。要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换言之,作文题一般都要给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空间,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写,同时,要让优秀的考生有施展自己才华的用武之地。合理的难度,鲜明的区分度,这是作文命题成功的基本保证。那种让每个学生都喜笑颜开、下笔千言的作文题,那种让考生打开试卷就晕头转向、出了考场就哭哭啼啼甚至骂骂咧咧的作文题,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作文题。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党中央对于政治宣传战线提出的期望。我们把它改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考生”,供所有拥有命制作文题目权力的同行自勉。
2、情感性原则。所谓情感性原则, 是说作文题必须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积极性情感,从而让考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中写作。比如,有人批评“自嘲”这个作文题目可能让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同学本来就因生理原因、学习原因、性格原因或者家庭原因,表现得不够自信甚至非常自卑,对来自外界的嘲弄之类的言行本已非常反感,现在让他一本正经地自揭伤疤,自我疗伤,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呼唤每个同学学会友善的调侃、善意的讽刺、幽默的自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每个同学心理承受能力是否达标,能否愿意按命题者的路数走,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其实,自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豁达的胸襟,需要一种正视自我的勇气,需要一种自信平和的心态,更需要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巧。如果“自嘲”带来的是“愁”,而不是“笑”,那么,这样的“自嘲”就会不受欢迎。因此,我们说,一切能引起考生不愉快心情和刺伤隐痛的作文题都是不宜做考题的。
3、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 就是作文题必须要尊重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必须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打开思路,同时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的意愿,倾诉真实的情感。关于开放性,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一个好的文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走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我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自然地开放。一个好的文题,还应是一段‘引芯’,能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引燃’,学子摊开试卷,一面对考题,就文思炸涌,从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即,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自由展现、精神真实伸展。”
遗憾的是,一些作文题大都潜隐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制约逻辑”,这里只允许同向思路,而排斥逆向思路、兼向思路和纵向思路。例如,作文话题为“诚信”,考生只能正面阐发“诚信的积极作用”“诚信的价值与可贵”等等,因为它是人类公理、人类道德的底线。又如,命题作文“坚强——我追求的品格”,主题已经包含在题目之中。它全然排斥“理性放弃”“示人以弱”“韬光养晦”等人生智慧。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些作文题目就散发着宽容与关怀的光芒。如话题作文“每一个困难都是一个机会”,它要求考生列举个人生活、时事、历史或文学中的一个例子,支持或反对这个说法。
4、语文本位原则。所谓语文本位,就是要让作文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践行它固有的使命:以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要务,而不是以考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为目的。作文题回归本位,首先必须要严谨规范,要站得稳立得住。以备受争议的江苏2005年高考作文为例,命题人引用了古人谈写作的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然后要求:学生引申敷衍“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这个引申类比显然有它的漏洞。譬如提示项中说到的“人生”,对学生而言,开头究竟如何算是精彩亮丽,结尾如何才是响亮有力,这无疑是一道大难题。再说“事业”,它本身应该是延续发展的,如何又能用“响亮有力”的“结尾”来限制呢?
作文回归本位之二是既要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高举人文精神的大旗,倡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追求真善美是人的天性。发展和升华这种天性,并使之理性化,这是教育的职责。迫使孩子装模作样、拿腔作调,去说一些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空话、套话、大话。到头来,留在考卷的答案更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结果根本考查不到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不要说真情实感或新鲜见解。
5、推动性原则。所谓推动性原则, 是指作文题要在客观上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对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我们知道,考试具有诊断和反馈功能。“考试能够检测学习者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进步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调整和改进其后续学习活动的信息。”
“考试带来的客观效果,它可能是正面的、成功的、积极的,但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失败的,与考试的执行情况关系最为直接。”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成功的作文题目,就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它导向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注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只有使自己多元发展才会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遗憾的是,一些命题人员为了体现试卷的权威性,考虑较多是如何防止人们猜题套题,至于测评的实际目标,对考生的人性化关怀,以及对教育的引导作用等等,有时反而照顾得不甚周全,因而一些地区的作文题目就难免呈现刁、怪、偏、难的面孔。这样的命题思路,给语文学习造成的显性和隐性伤害,恐怕很难用数学方法准确量化。
作文命题须遵循时代性与针对性统一的原则,须遵循间接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原则,须遵循原创性原则,评价性原则、思辨性原则……这些就不一一赘述。
三、一些值得斟酌的作文命题倾向
1、追求形式创新。2005年高考,各地的作文题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 有人统计,除了包括全国卷在内的6套试题仍是话题作文外,有两个省出了材料作文,7个省市是命题作文。有专家评论说, 这打破了前几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命题方式走出了几近僵化的圈子,实在令人高兴。某种程度上,过于追求题型的变化,可能会忽略对内容创新的追求,从而步入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怪圈。近年,话题作文走入末路和死胡同的言论沸沸扬扬,我认为,问题的实质还是命题者创意的不足。
2、材料远离现实生活。毫无疑问, 话题作文引用的材料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色彩。但是,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所引用的材料,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不是古诗美文,就是名人逸事,有的甚至引用一些虚构痕迹很浓的所谓哲理故事。这些材料远离考生,远离现实生活,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气息。不少考生受此影响,叙事胡编乱造,议论故作高深,文风之虚浮让人担忧。
3、话题有唯美倾向。目前,一些地方作文的话题显得非常古雅。 好像不如此就不能显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如此不能显示命题者的学养和见地。关于这个问题,特级教师喻旭初有如下评论:“题目以朴素平实为好。不要比赛谁的题目语言美,谁的题目学问深,题目还是朴素平实一点好,还是通俗大众化一点好。让考生一看到题目就明白什么意思,就感到有话可说,这应该是个方向,至于写得好不好,主要看语言表达水平,因为这是考语文。”矫枉不必过正,与口号式的文题告别,不一定要踏上复古的道路。
4、限制性有余,开放性不足。体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较好统一, 无疑应该是命题者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仍是限制性有余,开放性嫌不足。如何使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真正体现了一种自由、自主、自发的精神,仍然任重道远。
5、难度深浅不一。关于写作难度的问题, 搜狐网和人民网去年曾对某省的作文进行过网络调查。在当年的6月9日,在搜狐教育频道里,有超过68%的人点了“太难”这一项;而在6月13日,在人民网上,1403人参与评价,当时有42.1%的人选择了“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