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商务:创新、集成、完善基础架构(论文文献综述)
牛凡[1](2021)在《电子商务能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关系研究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艰巨。若想在这个浪潮之中站稳脚跟,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不能只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应追求可持续发展,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企业可以独善其身,企业需通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伙伴联合起来,协同合作,共享信息、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实现双赢。基于此,本文从供应链协同的视角探究电子商务能力对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资源观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电子商务能力、供应链协同以及可持续竞争力三个变量的内涵及其度量维度,并构建了三者的理论模型。其中,电子商务能力用电子商务战略、电子商务知识、电子商务应用以及电子商务架构四个维度来进行衡量;供应链协同用信息共享、同步决策以及激励联盟三个维度来进行衡量;可持续竞争力的衡量用资源、创新以及责任三个维度。本研究以山西省企业为研究对象,借鉴以往文献中已经过检验的成熟量表并据此形成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329份有效问卷,并对电子商务能力、供应链协同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力、供应链协同均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有显着正向影响,电子商务战略、电子商务知识以及电子商务架构对供应链协同有显着正向影响但是电子商务应用对供应链协同无显着影响,且供应链协同在电子商务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姜海洋[2](2021)在《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提供了高速度、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环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网络性能的提升促进了位置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给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以下简称LBS)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5G和大数据环境下,LBS产业结构及平台服务模式发生新变化。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LBS商业模式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营销模式的优化设计,而是与产业链相关的参与者共同合作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应用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位置服务相关的技术、管理及立法等层面的优化设计方案,建立所有参与者互相影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学术界对于LBS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如何优化位置服务商业模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学者们还没有对5G商用带来的新变化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研究结论比较分散,对LBS商业模式及其生态系统优化问题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已有研究成果滞后于当前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如何开展5G环境下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建立各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以5G商用为背景,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LBS商业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论文着重关注了 LBS商业模式理论要素及产业优化问题,从LBS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及技术原理入手,将LBS位置服务属性特征与5G技术特点相结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国内市场实际的商业模式优化设计方案。围绕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将LBS商业模式与5G应用紧密结合,对LBS商业模式相关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LBS商业模式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融合。(2)对LBS商业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建立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从技术、管理、立法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提出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建议。(3)为提升精准定位能力,采集真实消费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和技术仿真验证,提出LBS精准定位的具体建议,建立与5G环境相适应的LBS精准定位与营销管理体系。(4)开展位置服务隐私保护方法研究。分析5G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点,提出新的适应5G环境的隐私保护方法,并结合国内目前LBS市场特征及相关领域法律保护特点提出管理和立法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了 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从技术、管理、立法角度提出基于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理念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方案。对基于LBS的精准营销商业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为5G时代LBS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提出具体建议。(2)优化了 LBS用户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和研究模型。引入网络效应、技术感知及用户动机变量研究网络效应动机理论。优化了网络效应、动机理论对于LBS用户行为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机制。将网络效应作为外部变量、技术感知和用户动机作为自变量,对位置服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研究分析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3)优化室内位置预测算法,解决大型建筑物内定位不准难题。为提高LBS精准定位能力,解决大型建筑物室内的定位能力不足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用户和店铺位置预测和分析方法,采用两层XGBoost算法来预测用户当前所在的店铺和位置信息,并通过商场中的真实顾客数据来检验算法的有效性,为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设计提供技术支撑。(4)提出5G环境下位置隐私信息保护方案。针对5G环境下位置服务隐私保护难点,提出了新的位置隐私信息保护技术方法和立法建议。论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5G环境的融合定位隐私保护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通过初步降维、定位耦合保护、对称加密传输有效提升了位置隐私信息保护能力。同时,论文对国内外位置隐私信息保护管理和立法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个人位置隐私信息管理模型和立法建议。
赵萌[3](2020)在《“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正向“城—镇—乡”三元结构转变,使得村镇与城镇作为联通城乡、连接工业与农业,承接二元双向物流的桥梁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在产业升级、成本高企、空间制约及交通拥堵等压力条件下,一方面推动城市物流向平台化的高端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物流实体产业向外迁移。而农村物流在缺乏有效的要素支撑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支撑情况下,开始寻求向上构建资源更加丰富、市场更加接近的村镇物流平台。另外,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分离,使村镇物流摆脱了地理区位、市场距离、资源禀赋等传统限制而发挥成本洼地优势,促进“城—镇—乡”三元物流形态与物流空间重构,从而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文选取村镇物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揭示村镇物流在时代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本文从村镇物流系统内部演化研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法在第三章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通过系统理论、种群生态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成熟的理论方法,在第四、五章研究分析村镇物流系统的生态演化方向、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等,第六章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进行验证。经过本文研究,论文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成果:(1)本文经过多种方式研究,构建了一个“三要素、四生态流、双层圈”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架构包含村镇物流核心要素、村镇物流支持要素、村镇物流环境要素三类主体要素Agent;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四类生态流;“链环—功能”为基础层,“平台—模块”为主导层的两个层圈。其中,平台处于顶层,模块动态组合成柔性链条,功能融合于平台及模块化柔性链环之中。同时该架构也是由“生态元—生态链—生态网—生态群—生态圈—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体系。(2)本文结合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揭示出村镇物流生态演化机理、路径与方向。其中,三类主体要素的生态元变化是演化基础;技术依赖、制度依赖、关系依赖是平衡态演化路径;生态流是推动村镇物流演化的动力机制;共生机制与竞争机制引起生态位变化是演化的传导机制;“耦合—协同”是演化的放大机制;“链环—功能”主导模式到“平台—模块”主导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3)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出一个重要的管理启示,“双向双网—双层平台”是城乡一体化物流生态体系的演化架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加之区域化分工所带来的大流通,共同交织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市场网络。农村物流寻找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向上建构物流平台;城市物流一方面向高端升级发展以形成信息化为主导的虚拟网络平台,一方面向低端挤压通过快捷配送的替代方式和经济成本调节方式将物流实体平台向外推移。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城市化的顶层虚拟平台和村镇化的物流实体平台分离,形成“双向双网—双层平台”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架构,平台与网络通过现代化的“集送/配送”连接。论文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如下的研究性结论:(1)本论文通过采用改进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处理2009-2013年村镇物流服务节点投入产出数据,通过对“链环—功能”进行效率评价得出,2012年后由于互联网技术迸发形成“平台—模块”主导的电商双边市场使村镇物流服务主体的运营效率由发散转向收敛。(2)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结合收益矩阵和复制动态方程对村镇电商平台的运营主体、平台使用主体与政府三者之间合作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平台—模块”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同时网络平台还推动了城乡物流的产业升级以及空间重构,论文使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之后得出同样的结论。(3)本文基于非平衡力学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通过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生态流”对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具有分形影响,村镇物流空间结构变化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内部“生态流”作用空间分异是系统演化的本质。(4)本文运用SOM神经网络模拟预测“生态流”作用发现,外部环境稳定情况下,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空间自组织缓慢生长。2012年以后,在城镇化政策推动下,村镇物流空间环境巨变,进入新维度的空间重构和规模增长,使整个演化过程具有典型跨越性,但物流规模扩张仍滞后于村镇建成区面积扩张。(5)本文以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2006-2026年历史数据及发展预测为依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三种互动情景推演出,提高教育经费和物流技术投入能够促进环境子系统整体“耦合—协同”状态改善,但从效果看,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效果明显,对资源和环境作用较弱。
安德烈(Andrey Moskvin)[4](2020)在《区块链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问题及相决方案 ——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框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以以太坊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解决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存在的质检、价值转移和信任危机问题进行研究。对以太坊特征进行了叙述与分析,以评估其作为相应解决方案技术基础的适合性。为了评估基于以太坊系统可解问题的能力,对其实际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了,以太坊应用在电子商务时,必要解决五个主要问题,即低可扩展性,缺乏分布式存储,没有便利性,可靠性,以及功能完整性。为了发挥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而且克服现有基于以太坊实现方案中找出的挑战,提出了通过创建一种在以太坊框架中基于多区块链架构多模块解决方案的优化思路。最后对提出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李婷[5](2020)在《SC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过去的十年间,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产业急剧变化,各行各业都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除了各类政策的调整与倾斜,还有各个企业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视,借助互联网、信息化助力公司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成了各企业发展战略中无比重要的一环。民用航空处于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的交叉地带,尤其是国内民航业,除了广义的运输与服务外,还要依据中国的国情适时调整整体战略布局。因此,针对这种重安全、难运营、广服务的行业特点,除了依靠原始的手段以外,还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找准突破点。最近五年尤其是进入到2019年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波音737MAX问题等外部各类因素的影响,成本大幅度提高,行业内竞争压力陡升,如何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无疑为各个航企都画上了问号。本文以某省唯一的本土航空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来对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研究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的外部环境分析以及信息化发展现状、资源与能力的内部环境分析。通过业务战略与信息化战略匹配关系的一致性模型(SAM),在明确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形成可以与之相匹配的一体化、创新型和数字化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构建一套完整的闭环的IT架构实施措施,在IT治理、顶层设计、电商及集成平台搭建、基础设施优化、创新技术应用、数据治理等方面具体实施。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从制度、组织、人力、外包和数据等具体层面保障整个信息化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在国内民航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的背景之下,大部分航空企业在信息化战略规划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方法,规划形式较为随意和盲目,本文则以SC航空公司为例,通过对其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研究分析,形成一种较为创新的信息化规划方式和方法,由点及面,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张文军[6](2020)在《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金融IC卡在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还存在行业应用共享度不高、缺乏跨行业技术平台支撑应用共享等缺点,“一事一卡”现象仍然存在,“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局面还未形成,既带来资源的浪费,也不方便群众携带使用。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二维码、手机APP等无卡支付方式安全性不够高的隐患也逐步凸显。因此,进一步推进金融IC卡一卡多用,推动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具有安全芯片、支持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密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为群众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和民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落实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相关要求、四川省政府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相关规划为背景,通过对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形成了相关应用技术标准,设计建设了一个“业务安全、应用共享、设备共用、一卡通用、成本分摊、系统互联”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跨行业互联互通平台,研发了一批基于金融IC卡、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打造了“安全可信、联网通用”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并为未来数字货币落地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缺乏全省统一的行业应用技术规划,各行业、各市州、各商业银行各自独立地在金融IC卡上加载行业应用,带来卡片文件结构、行业应用密钥、POS终端不兼容、不利于行业应用联网通用等问题,在深入研究金融IC卡、金融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细化,统筹规划设计了四川省行业应用卡片规范、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公交行业POS终端规范,解决了行业应用标准统一、行业应用信息在卡片内安全存储、在机构间和终端与后台间安全可靠传输等问题,为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2.深入研究IC卡多应用管理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解决了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上行业应用的加载和管理、行业应用的接入和共享、行业自定密钥的交换、接入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研发设计了符合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的架构开放、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平台接入了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将研发的全国通用应用和本地特色应用共享到国家平台供全国使用;平台将各个单位不同架构、模式的平台、应用互联,支持多种创新金融应用、行业应用和业务模式。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建成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互联互通平台,通过了国家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并投入实际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针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县级城市公交行业缺少金融IC卡行业应用管理系统,现有金融POS终端规范缺少黑名单和优惠促销活动支持等问题,研究了金融终端安全交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了全省统一的金融IC卡公共交通行业平台,支持普通卡、老年卡、学生卡等多种支付模式和灵活多样的优惠模式,支持各城市、各运营公司等多种规模机构的接入和管理,为金融IC卡在公交领域快速推广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金融IC卡扩展应用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结合自研的行业应用卡片规范和密钥管理规范,解决了金融IC卡行业信息安全存储、传递和在地铁刷卡速度问题,国内首个实现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手机SD卡)在地铁应用,解决了驾驶员、行驶证信息安全存储和传输问题,国内首创面向所有银行开放的基于普通金融IC卡的交通违法处理应用。
宋鹏展[7](2020)在《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系统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在线的、互动工具,深深融入大型组织的运营中。信息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经济特性,信息化战略也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铁路行业正经历着重大变革。2018年底,国家铁路完成政企分离,正式开始国家铁路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此举,进一步加速了铁路行业市场化的进程。SH轨道交通集团作为一个省属地方铁路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正面临着众多问题。其中,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也是SH轨道交通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以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为对象,首先,对信息化战略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通过使用PEST和SWOT分析工具对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并分析出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应采取增长型发展战略。再次,基于价值链分析(VCA)、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对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需求进行分析,并使用关键成功因素法(CSF)识别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关键成功因素,通过识别出的关键成功因素反向对采用SST分析的信息化战略需求进行验证评估,验证采用SST分析的结果。最后,基于分析出的信息化战略需求,对SH轨道交通集团的信息化应用进行设计,并提出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通过本次研究对SH轨道交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若干合理化建议,对其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保卫[8](2020)在《普陀山风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互联网+旅游”思维为引导,以大数据、移动互联和移动智能设备技术、物联网、3DGIS等先进技术为基础,提出有风景区管委会政务服务管理模式下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的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设计。目的是依托强大的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数据资源,整合风景区相关内部、外部多方信息系统及大数据资源,针对旅游名胜风景区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建设对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的发展作用。首先,本文描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着重说明了当前具有景区管委会管理的名胜风景区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没有统一平台管理、各业务子系统繁多并独立运行、存在重复建设、数据没有互联互通、无有效的实时动态预警和大数据分析、景区智能化服务存在不完整情况等,还有各旅游风景区在云服务、大数据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就论文的研究过程、探讨内容和方法作了详细介绍,本论文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统计法、调查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主要的分析方法,实地到现场针对管委会管理单位、商户、有客户进行访谈,以及到相关网站、图书馆等搜集大部分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论文研究了目前智慧旅游相关互联网、新技术平台等,包括云计算平台、云服务、大数据、3DGIS、移动互联和移动智能设备技术、物联网等相关概念及应用,并基于这些先进技术和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系统架构,提出搭建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信息化建设框架,具体内容包括建立一个智慧景区大数据中心、一个智慧管理云平台,四大核心功能等,四大核心业务功能主要包括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内部业务管理功能、景区监控分析功能、景区数据共享与交换功能。基于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和普陀山景区综合旅游管理平台和内部业务系统,集中和集成景区各种资源和信息化系统,包括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微信公众号、行政办公管理系统、内部核心业务流程系统,景区的在线实时预警、监控、景区大数据分析及展现等,实现景区内外部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消除景区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应用。最后,通过以普陀山风景区为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名胜风景区旅游的现状,提出基于云平台建设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目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3DGIS、无线采集终端等先进技术,统一建设电子政务云计算数据服务中心,整合普陀山风景区原来的外部门户、电子商务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内部行政办公系统、内部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内外部系统无缝衔接和集成、集中管理,实现各业务系统基于云平台生长式或接入式融合,最终实现业务及数据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融通的管理应用模式。普陀山风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的云计算服务平台,首先实现对物理和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资源集中、集成、统一、共享;其次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对当地的旅游资源数据实现统一管理;再次实现对基础服务能力的整合、共享。智慧景区云平台建设是以电子政务云平台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各业务系统、组件、功能为服务,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个业务平台,包括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内部核心业务平台、综合办公平台、实时动态预警及监控平台、大数据展现和分析平台,避免应用孤岛和数据烟囱,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云计算、云服务、互联网、5G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平台、服务一体化运营,通过视频监控等手段对景区各处实时监控游客数量,提醒景区管理部门合理分散游客;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提示,引导游客暂时避开超出接待能力的景点,防止意外的发生。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和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巩固智慧旅游、智慧景区建设成果。电子商务系统可以使用各种线上和线下方式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整合各景区及各个旅游资源到系统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在国内的主流媒体集中宣传交易平台。本文研究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智慧景区系统架构,推动旅游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不仅方便区域管理和用户使用,而且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智能感知。为推进旅游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促进智慧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全民生活质量,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和全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及提出基于智慧管理云平台的智慧景区未来展望,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基于智慧管理云平台底层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是万物互联的基础,只有打下坚实的根基,才能真正为景区游客带来更方便、更优质的个性化体验,才能更好的发展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以及智慧城市建设。
谢鹏辉[9](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以疫情下的小微企业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飞速发展,居民对于物流行业的需求也有了更丰富的变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受自身能力和行业竞争的制约,无法从供应链的层面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对于成本的控制也存在瓶颈。第四方物流通过资源整合、集成信息技术和管理咨询等相关技术,从供应链解决方案优化的角度为物流行业带来新的突破。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特点在信息加密领域获得了许多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物流行业的信息安全水平。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是响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小微企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基层受众最多的企业类型,线上销售方式仍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本文结合区块链技术,针对小微企业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构建,旨在以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优化理念,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研究区块链技术和第四方物流的发展现状,结合菜鸟网络发展模式分析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对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架构进行设计。从整体架构、数据架构、系统架构等方向完成架构构建,对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模式分类分析。结合疫情实际情况,对小微企业的困难和发展瓶颈进行逐一讨论,结合数据分析了小微企业使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小微企业的应急物流流程进行了详细设计,从政府领导、平台调控、应急物流资源调度等方向分析了特殊时期小微企业应急物流的区域优势、高效性和灵活性。最后对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业务模式、系统功能架构、数据架构进行了完整的分析和设计,以小微企业的线上发展模式、区块链的应用方式为切入点规划了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平台的行业创新运作模式。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创新性的对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流供应链信息传输方式,用区块链的信息加密方式构建了新的信息共享理念。运用归类分析法对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供应链的整合,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信息供应商、管理咨询服务商等。阐述了平台利用各方优势资源,以大数据驱动物流供应链的意义。第四方物流平台能够对小微企业线上运营模式和供应链综合实力提供更具规模效应的提升,实现物流经济宏观层面的降本增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为区块链技术和第四方物流的结合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为信息平台的实际开发提供了系统性的概念设计。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电子商务:创新、集成、完善基础架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创新、集成、完善基础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商务能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关系研究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企业资源观 |
2.1.2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 电子商务能力 |
2.2.1 电子商务能力相关概念 |
2.2.2 电子商务能力维度分析 |
2.3 供应链协同 |
2.3.1 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 |
2.3.2 供应链协同维度分析 |
2.4 可持续竞争力 |
2.4.1 可持续竞争力相关概念 |
2.4.2 可持续竞争力维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研究假设 |
3.1.2 电子商务能力与供应链协同 |
3.1.3 供应链协同与可持续竞争力 |
3.1.4 供应链协同的中介作用 |
3.2 假设模型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4.1 研究变量及指标设计 |
4.1.1 电子商务能力的界定和测量 |
4.1.2 供应链协同的界定和测量 |
4.1.3 可持续竞争力的界定和测量 |
4.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3 小样本测试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量表信度分析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 |
5.1 问卷设计与回收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信度检验 |
5.4 效度检验 |
5.4.1 内容效度 |
5.4.2 结构效度 |
5.5 研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6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
5.6.1 电子商务能力对可持续竞争力的效应检验 |
5.6.2 电子商务能力对供应链协同的效应检验 |
5.6.3 供应链协同对可持续竞争力的效应检验 |
5.6.4 供应链协同中介效应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小样本偏度及峰度统计 |
附录C 大样本偏度及峰度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3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架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LBS技术及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
2.1.1 LBS技术架构及理论 |
2.1.2 LBS数据结构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2.1.3 LBS技术发展研究 |
2.2 LBS商业模式及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
2.2.1 LBS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
2.2.2 LBS商业模式发展历程 |
2.3 LBS用户隐私保护方法相关研究 |
2.3.1 LBS隐私保护技术相关研究 |
2.3.2 LBS隐私保护管理与立法相关研究 |
第三章 LBS商业模式特征及存在问题 |
3.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特征分析 |
3.1.1 LBS商业模式分类 |
3.1.2 5G时代LBS商业模式特征 |
3.2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及趋势 |
3.2.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分析 |
3.2.2 5G时代LBS商业模式前沿趋势研究 |
3.3 LBS商业模式风险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
3.3.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风险评估 |
3.3.2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LBS用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LBS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综述 |
4.2 LBS用户行为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 |
4.2.2 变量测量 |
4.2.3 研究方法 |
4.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4.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3.2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3 实证检验分析 |
第五章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
5.1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
5.1.1 基于协同创新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
5.1.2 LBS+O2O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
5.1.3 基于LBS的反向团购商业模式 |
5.2 基于机器学习的LBS用户位置预测研究 |
5.2.1 位置预测服务研究背景 |
5.2.2 位置应用数据处理 |
5.2.3 位置预测研究方法 |
5.2.4 服务项目提升建议 |
5.3 基于平台化运营的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 |
5.3.1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特征 |
5.3.2 5G环境下LBS精准营销平台原理 |
5.3.3 LBS精准营销平台优化设计 |
第六章 LBS用户隐私保护方法研究 |
6.1 5G环境下移动用户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研究 |
6.1.1 位置隐私保护研究现状 |
6.1.2 融合定位的隐私保护算法及性能分析 |
6.1.3 算法总结与未来研究重点 |
6.2 位置隐私信息管理与立法研究 |
6.2.1 个人位置信息概念及隐私信息泄露风险 |
6.2.2 国内外个人位置隐私信息法律保护现状 |
6.2.3 个人位置隐私信息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
6.2.4 个人位置隐私信息保护立法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1.3.1 技术路线 |
1.3.2 内容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范畴界定 |
2.1.1 村镇概念范畴 |
2.1.2 村镇物流概念范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种群生态理论 |
2.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链与价值链研究 |
2.3.2 系统演化与产业链演化研究 |
2.3.3 村镇物流发展研究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建构 |
3.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及构成 |
3.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 |
3.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要素 |
3.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CAS结构 |
3.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层次与功能 |
3.2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 |
3.2.2 “链环-功能”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3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4 “链环-功能”升级至“平台-模块”主导模式的生态圈形成 |
3.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平衡性 |
3.3.1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前提 |
3.3.2 实现系统层级平衡的关键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平衡机理 |
4.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演化 |
4.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内涵 |
4.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维度 |
4.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测量及演化 |
4.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演化 |
4.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网络特性 |
4.2.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共生机制 |
4.3 “链环—功能”不平衡诱因实证研究 |
4.3.1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理论基础 |
4.3.2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和样本选择 |
4.3.3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4.4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
4.4.1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4.2 “运营主体-使用主体-政府”三方协调演化模拟 |
4.4.3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主体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5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分形 |
5.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 |
5.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基础 |
5.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态需求 |
5.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非线性过程 |
5.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外涨落驱动 |
5.1.5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涌现 |
5.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分形机制 |
5.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流作用力 |
5.2.2 生态流驱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非平衡相变 |
5.2.3 生态流触发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分岔 |
5.2.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 |
5.3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模拟 |
5.3.1 SOM神经网络法模拟系统演化的适用性 |
5.3.2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实证及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村镇物流生态环境子系统仿真测度与优化 |
6.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协同”驱动机制内涵 |
6.1.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理论 |
6.1.2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内涵 |
6.1.3 协同学分析环境要素子系统的耦合性 |
6.2 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2.1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设计 |
6.2.2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
6.2.3 序参量指标筛选方法 |
6.2.4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度与优化 |
6.3.1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量模型 |
6.3.2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仿真 |
6.3.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情景分析 |
6.3.4 环境子系统情景互动调控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区块链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问题及相决方案 ——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区块链与跨境电子商务关系的文献综述 |
2.1 区块链技术基本知识 |
2.2 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问题 |
2.2.1 价值转移问题 |
2.2.2 信任危机问题 |
2.2.3 产品质检系统问题 |
2.3 解决方案要求 |
2.3.1 解决方案的总要求 |
2.3.2 价值转移问题解决方案的要求 |
2.3.3 信任危机问题解决方案的要求 |
2.3.4 产品质检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的要求 |
3 以太坊及其特性 |
3.1 简介及发展情况 |
3.2 以太坊平台架构 |
3.3 以太坊技术特征分析 |
3.4 以太坊应用案例分析 |
3.4.1 价值转移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
3.4.2 信任危机解决方案分析 |
3.4.3 产品质检系统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
3.5 分析结论及引入以太坊区块链挑战 |
4 在以太坊框架中解决方案优化思路 |
4.1 综合解决方案的基本架构及其特性假定 |
4.2 模块的逻辑结构 |
4.3 解决方案概念潜在系统架构叙述 |
4.4 优化思路优劣点 |
4.5 基于实际案例的解决方案应用潜在功能前景分析 |
4.6 解决方案引进挑战及未来发展 |
4.7 本章结论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5)SC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3 企业信息化理论 |
2.4 简要评述 |
第3章 SC航空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概况 |
3.2.2 公司资源分析 |
3.2.3 公司能力分析 |
3.3 SWOT分析 |
第4章 SC航空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4.1 公司使命与愿景 |
4.1.1 公司使命 |
4.1.2 公司愿景 |
4.2 公司战略目标 |
4.3 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 |
4.4 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 |
4.4.1 战略制定方法 |
4.4.2 战略核心 |
4.5 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
4.5.1 构建IT治理体系 |
4.5.2 规范顶层设计 |
4.5.3 搭建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平台 |
4.5.4 基础设施优化 |
4.5.5 数据治理 |
4.5.6 新兴技术应用 |
第5章 SC航空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制度保障 |
5.2 组织保障 |
5.3 外包保障 |
5.4 人力保障 |
5.5 数据保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GlobalPlatform规范 |
2.3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
2.3.1 金融IC卡规范体系结构 |
2.3.2 与国外标准的关系 |
2.3.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4 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 |
2.4.1 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结构 |
2.4.2 与国内外标准的关系 |
2.4.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5 TSM技术 |
2.5.1 TSM作用 |
2.5.2 TSM分类 |
2.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规范 |
3.1 引言 |
3.2 四川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结构规范设计 |
3.2.1 公共交通应用 |
3.2.2 公用事业应用 |
3.3 加载居民健康应用的金融IC卡卡片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和POS终端对接规范 |
4.1 引言 |
4.2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设计 |
4.2.1 行业应用开通密钥 |
4.2.2 行业应用管理密钥 |
4.3 POS终端对接规范设计 |
4.3.1 黑名单下载 |
4.3.2 平台参数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金融IC卡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平台建设需求 |
5.3 平台规划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架构 |
5.3.2 系统功能 |
5.4 金融IC卡多应用业务流程 |
5.4.1 管理类业务流程 |
5.4.2 行业注册 |
5.4.3 客户端应用下载 |
5.4.4 密钥交换申请 |
5.4.5 IC卡应用服务 |
5.5 移动金融SPTSM |
5.5.1 系统功能架构 |
5.5.2 应用管理 |
5.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
5.5.4 应用提供商管理 |
5.5.5 客户端插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行业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地铁应用 |
6.2.1 技术体系 |
6.2.2 业务流程 |
6.3 公共交通行业子平台 |
6.4 交警罚缴应用子平台 |
6.5 基于SE的手机银行 |
6.6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信息化战略相关理论与工具 |
2.1.1 战略管理理论与工具 |
2.1.2 信息化规划理论与工具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总体战略分析 |
3.1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现状 |
3.1.1 SH轨道交通集团组织架构 |
3.1.2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发展现状 |
3.1.3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
3.2 基于PEST的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宏观环境分析 |
3.3 基于SWOT的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态势分析 |
3.4 总体结论 |
4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需求分析 |
4.1 SH轨道交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简介 |
4.1.1 集团发展战略 |
4.2 基于价值链分析(VCA)法的SH集团信息化战略需求分析 |
4.2.1 行业价值链 |
4.2.2 基于网络价值的价值链分析 |
4.3 基于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的SH轨道交通集团战略需求识别 |
4.3.1 发展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关系 |
4.3.2 发展战略目标集识别 |
4.3.3 信息化战略需求识别 |
4.4 基于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SH集团信息化战略需求因素评估 |
4.4.1 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
4.4.2 关键成功因素验证调查 |
4.4.3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4.4.4 信息化需求评估 |
5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设计与实施 |
5.1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设计 |
5.1.1 信息化设计目标 |
5.1.2 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
5.1.3 关键系统控制 |
5.2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实施策略 |
5.2.1 阶段实施 |
5.2.2 信息化实施时间规划 |
5.3 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普陀山风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有关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研究综述 |
(一)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研究现状 |
(二)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研究现状分析 |
二、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智慧旅游 |
(二)智慧景区 |
(三)云计算 |
(四)物联网技术 |
第三章 普陀山景区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
一、普陀山风景区及景区信息化调研情况 |
(一)普陀山风景区概况 |
(二)普陀山风景区调研情况 |
二、风景区综合服务网站建设情况 |
(一)风景区对外综合门户网站 |
(二)风景区对外旅游服务及移动营销平台 |
三、风景区内部业务管理系统 |
(一)协同办公子系统 |
(二)内部核算管理系统 |
(三)预算执行管理系统 |
第四章 普陀山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应用理念 |
一、基于云平台智慧景区设计理念 |
(一)基础的智慧管理云平台 |
(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
(三)便捷的电子商务系统 |
(四)统一的市场营销体系 |
(五)完备的综合监管平台 |
二、基于云平台智慧景区总体框架 |
(一)基于电子政务云平台统一规划 |
(二)全方位集中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 |
(三)基于新技术实现景区智能化服务 |
(四)建设大数据中心,实时动态预警 |
第五章 普陀山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总体设计 |
一、总体设计原则 |
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一)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应用架构 |
(二)智慧景区大数据中心 |
(三)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 |
(四)四大核心管理功能 |
第六章 普陀山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功能及效果 |
一、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 |
(一)电子政务云平台介绍 |
(二)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介绍 |
二、景区综合服务管理功能 |
(一)对外综合服务-门户网站 |
(二)对外综合服务-公众号及移动商务 |
(三)对内综合服务管理 |
三、景区内部业务管理功能 |
(一)景区在线行政办公系统 |
(二)景区预算执行系统 |
(三)景区核算及评价系统 |
四、景区监控及分析功能 |
(一)景区动态监控系统 |
(二)景区大数据分析系统 |
五、景区数据共享及交换功能 |
(一)支持多种数据交换方式 |
(二)服务调度时间多种选择 |
(三)进行动态数据交换过程监控 |
(四)提供多种数据个性化业务处理 |
(五)支持海量数据处理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以疫情下的小微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
2.1 区块链技术介绍 |
2.2 第四方物流介绍 |
2.3 物流信息平台介绍 |
2.4 异构平台数据库系统集成技术及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
3.1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
3.2 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技术与整体架构设计 |
3.3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业务架构 |
3.4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数据架构 |
3.5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微企业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分析 |
4.1 小微企业物流平台需求分析 |
4.2 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原则分析 |
4.3 小微企业应急物流平台运行流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
5.1 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小微企业平台整体架构 |
5.2 小微企业第四方物流平台系统功能架构 |
5.3 数据库技术与小微企业物流平台数据架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附录A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2 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电子商务:创新、集成、完善基础架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商务能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关系研究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中介作用[D]. 牛凡. 山西大学, 2021(12)
- [2]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D]. 姜海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赵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区块链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问题及相决方案 ——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框架的研究[D]. 安德烈(Andrey Moskvin). 浙江大学, 2020(02)
- [5]SC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战略研究[D]. 李婷. 山东大学, 2020(05)
- [6]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SH轨道交通集团信息化战略研究[D]. 宋鹏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普陀山风景区智慧管理云平台应用研究[D]. 刘保卫.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区块链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以疫情下的小微企业为例[D]. 谢鹏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