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钞书中“两汉钞票”考证_大清一统志论文

清钞本《两汉赋钞》考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汉赋钞》(据南京图书馆整理目录题,馆藏编号GJ/86808),杂钞一卷,不署撰者姓名。钞纸为“停云馆监制”素笺淡绿格线纸,前半为赋钞,叶九行,行二十字,后为家训格言类杂钞。赋钞部分录《子虚赋》、《上林赋》、《羽猎赋》、《长杨赋》、《两都赋》、《两京赋》六篇体制宏博的汉大赋。赋文为毛笔小楷抄录,字体工整精美,有朱色圈点,偶有天头批注或夹注音释、异俗字。杂录为行草,书法亦较精美。此钞对于研究清代学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然其撰者及价值迄今尚无考论,兹略作探讨,以求正方家。

      

       图1 《两汉赋钞》书影

       《两汉赋钞》未署撰者,但从其杂钞所录尤侗《反恨赋》评注与《补天石传奇》的关系来看,似乎可以看出撰者的一些信息。《两汉赋钞》杂钞录尤侗《反恨赋》,并于赋末小字评注:

       恨海终填,情天易补,不必有是事,不可无此文。使江文通见此,必惊咜曰:“五色笔又落君手耶。”李次青。

       近有作《补天石传奇》八种者,其节目略与此同,亦奇构也。(《两汉赋钞》)

       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历道、咸、同、光之世,善书画,辑有《赋学正鹄》初集、二集、三集等,另著有《国朝先正事略》60卷、《天岳山馆文钞》40卷、《天岳山馆诗集》12卷、《四书广义》64卷、《国朝彤史略》10卷、《名贤遗事录》2卷、《南岳志》26卷等。

       李元度辑《赋学正鹄》①录尤氏《反恨赋》末李氏评注亦录此二条,但皆明确署作“李次青”,《两汉赋钞》中第二条虽未注明评论者,但据其意义和书例来看,此语当出自钞本手抄者。

       从其首录赋体、中杂格言家训、末附杂记来看,此钞或非一时钞录,当属随心感悟和读书笔记性质。若后人转引李氏《赋学正鹄》或其它赋钞录尤侗《反恨赋》条,一是必不至于如此突兀性编排与钞录,这种编排相反只能证明钞者对赋体极为重视,或一时阅读到尤侗《反恨赋》及《补天石传奇》,惊其结构类似而备载于此。二是此钞未录《赋学正鹄》中对尤赋之大量眉批,此钞似非钞自《赋学正鹄》,极有可能为当时首录。三是钞本在第一条评注末注明“李次青”,而非“李次青语”,显示了非间接引述的语气。杂钞中引及前人文献时或注明文献名称或注明“某某语”,如有“宋刘挚语”,唯此条评论末仅注“某某”,而非“某某语”,从中可体悟到语气与人称上的差别。此钞极有可能出于李氏辑《赋学正鹄》之前的手抄,且当在观尤侗《反恨赋》不久得窥《补天石传奇》流行之初。在李氏所遗书法作品中有落款“李元度”、“元度”、“度”、“次青”或将“次青”“元度”同署者。如“竹气初流山静若古,兰言相得春永相年”题联款识“次青元度”,即当为题赠同辈。在《赋学正鹄》中赋末录己评亦皆署“次青”以识。

       考尤侗《反恨赋》末小字注“近有作《补天石传奇》八种”所涉时间也唯合于李元度时代,不可能更早或更晚。《补天石传奇》八种极似《反恨赋》结构安排,其结构巧妙,颇得“神韵”。《补天石传奇》八种为戏曲,据文献记载当为清中期黔阳知县周乐清(1785-1855?)于道光十年(1830)所撰②。周乐清,号文泉,别署炼情子,浙江海宁人。此书有清道光十年线装刻本,其中收录戏曲八种,演绎太子丹、屈原、王昭君、蔡文姬、诸葛亮、岳飞等人物故事,专将历史上令人遗憾之人物遭遇改写,如变屈原投江遇救,再为楚王重用之类。当时颇受学子推崇。尤侗尤好戏曲,据《曲栏闲话》及《见山楼丛谈》载,尤侗或早有以剧曲为《补天石》之意而未及作。杨恩寿《词馀丛话》云:“尤西堂先生尝云:‘著(补天石)传奇,以弥天地之憾。’未见其书。嘉庆末,周文泉大令以任子知邵阳县事,谱《补天石》八种,种各八出。时谭铁箫太守知宝庆,即以铁箫正谱。楚南宦场风流佳话也。”③周著或本尤侗《反恨赋》意,其剧作在湖南、山东两地的士人之间当时颇有影响。周乐清《癸丑冬因病乞退,感赋七律十六首》之第十二首:“西抹东涂作嫁裳,阿婆重忆少年场。奇书未得窥中秘,乐府编传到外洋。”其诗后小注亦云:“拙著《补天石传奇》遍演齐楚,近闻高丽贡使亦购去。”④黄遵宪(1848-1905)撰《人境庐诗草》卷七《续怀人诗》后注光绪八年(1882)日人曾作《补天石传奇》示之⑤,其所称《补天石传奇》为日人词章,或为此剧流入日本后的模拟之作,正可应周氏远传外播之言。周乐清曾官道州(今湖南道县)通判,并先后在湖南祁阳、永明、沅陵、新化、黔阳、麻阳、凤凰厅(今湖南凤凰县)、乾州厅(今湖南吉首县境)等地任过知县或同知。黔阳(今湖南怀化)贡生邱开来(1761-1836)对周乐清《补天石传奇》颇为赏识,曾于道光十年(1830)为其作序。李元度于道光二十三年曾以举人官黔阳教谕,自然当知悉此书,又加之精深的赋学涵养,故而有惊其节目架构与尤侗《反恨赋》略同之见。

       显然,李元度认为尤氏《反恨赋》对《补天石传奇》或有影响,其结构奇兀,正是不惜错乱体例将其杂录于手钞本《两汉赋钞》之中的缘故,并且于《赋学正鹄》编辑时,又再次选辑尤侗《反恨赋》及其他赋作7篇,仅次于李隆萼20篇、吴赐麒13篇之数,并将其归入“神韵类者”,认为此类“其妙不可言传,但觉字里行间,别有一种骚情逸韵,芬芳悱恻,秀绝人寰”者(《赋学正鹄序目》)⑥。此钞或为李元度于黔阳等地教谕任上抄录,以李元度此时身份,与其钞本杂录格言及家训遗规以教学生极相匹合。

       为进一步确认此钞作者,我们可从其版式及内容作一些补证。

       《两汉赋钞》用“停云馆监制”格笺纸书,半叶九行。据载有《停云馆素笺谱》,或为民国制,未见原本书样。明文徵明有《停云馆法帖》,清李家瑞(1765-1845)有《停云馆诗话》,清何经愉有《停云轩古诗钞》,其“停云馆”、“停云阁”或“停云轩”当为其书斋名。清谢焜、戴泽、顾宗泰并辑有《停云集》,其所名“停云”或别有其义,而清汪之珩《东皐诗存》四十八卷,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停云馆刊本,以及清师范辑《二余堂丛书》十二种,为清嘉庆九年(1804)小停云馆刊本。可见在乾嘉以来当已有“停云馆”名的刻书或出版机构,期间当有其监制笺纸。所谓“监制”,知有版权意识,如李渔《闲情偶寄》卷十一载“笺简”多种,并谓“是集中所载诸新式,听人效而行之,惟笺帖之体裁,则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笔耕,不许他人翻梓。”⑦可见李元度以此笺纸钞录亦合其时。

       《两汉赋钞》赋文为楷体,杂录为行草,字体精美,似必出名家手书。据李元度生平看,其极具文才,书画兼善,书法风格多样。杂钞末“治医精之法”后所录人名多书画名家,如汪退谷(士鋐)(1658-1723)、梁山舟(1723-1825)、王蕉畦等多为清代书画名家。其中多属湖南、贵州及江浙等地人物,李元度亦曾历官湖南、浙江、云南、贵州等地。虽未确知为何杂录这些人物于此,但结合这些人物身世遭际,恐与李氏书画家的身份与行迹决非巧合,另据光绪乙酉年(1885)刻《医案心得》有李元度序(见图2),可见李氏于医治之法或也颇有心悟,此正与杂钞末所录谙合,且杂钞笔法瘦硬,近于硬笔书法,其风格与汪士鋐近,与李元度一些传世题联风格也极其相近。《国朝书人辑略》谓“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颃得天,诸子莫及。”⑧李氏杂录此等人名或正隐含其至少在书法上对其有体摹心追之意。

      

       图2 《医案心得》李元度序

       其次,清钞本《两汉赋钞》表现出极明显的儒道兼融的思想,推重理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倾向,其杂录宋明理学家李燔、胡瑗、尹和靖、薛文清、胡居仁、胡安国、辛复元、陈几亭等人语录及事迹,其中如李燔、胡安国等人多为湖湘派理学家。自宋以来朱熹、王阳明及其弟子等曾于岳麓书院讲学论道,李元度家乡湖南平江等地受儒学沾溉也极多。李元度自号天岳山樵,曾肄业于岳麓书院,为光绪癸卯科举人,著有《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集》等,其与岳麓书院及天岳书院都有极深的关系,同治年间在李元度等人捐助下重修天岳书院就完全承袭岳麓书院的规制⑨。从李元度“紫函旷怀”、“经济不必竞诐也”、“虚室生白”、“篁庵曰我有桑落甘味”等题联内容来看也以儒家性理之说较多,其形式与内容与《两汉赋钞》杂录中的儒家性理之说如出一辙。

       李氏著有《养正草》、《续养正草》等集,据其目录“其为人也孝”、“吾日三省吾身”等条来看,显然为讲儒道相融的修身之术,《两汉赋钞》表现出的对理学的推重与实践化和生活化倾向与李元度的学术思想也是一致的。譬如杂钞中引《庄子》钓于濮水、楚使问聘、《列女传》中老莱子及其妻见楚王、《后汉书》中庞公释耕陇上、《韩诗外传》中北郭先生不应楚聘等条,以及载王景文、伊川先生、宋邹志完(浩)等人言论事迹,可谓与李元度行事处身的思想态度完全吻合,以此种与物随化的思想来反观李元度同治四年(1865)婉拒曾氏相邀重出的态度⑩以及徽州战败失利而不“就义成仁”的举止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两汉赋钞》关于忧乐得失的思考,如其引明钱秉镫效渊明《饮酒诗》“所以达观人,澹然随所遇。委顺生死间,不厌亦不慕”(11)正合于李元度的写照。尽管李元度为儒家学者,但却并非俗陋之儒,谨守杀身成仁的祖训,其与曾氏的交往沉浮中也展示了这种通达的思想观念与豁朗的胸襟。

       在李元度诗文中多次提到赋钞中所引述的理学人物,如《长安故人有遗书劝出山者,诗以谢之》就云“拂袖归来野趣谐,岩栖苦畏活朝替。尹焞言有五当去,叔夜真成上不堪。”(12)在其《天岳山馆文钞》、《国朝先正事略》等中多次载胡文定、赵清献、胡敬斋、薛文清、高忠宪公、韩恭简、蔡虚斋、陆桴亭、胡瑗等事迹言行,对宋明理学中的湖湘派学者表现出极深情感。《两汉赋钞》杂钞中所录人物大多为湖湘或与之相关的学者,杂钞中所反映的儒道相通的言论与李元度在《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集》(13)、《杂闻摘录》及遗世题联中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及风格都极其相近。而且,清钞本《两汉赋钞》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赋体文学的重视,特别是对汉大赋体制章法的推崇,与李元度《赋学正鹄》的评点标准一致。李元度将尤侗《反恨赋》归入“神韵类”,将“神韵类”视为近古之作(14),这与《两汉赋钞》首录汉赋而杂取《反恨赋》所隐示的推重古赋体制结构与神韵遒炼之法的赋学思想也是极其吻合的。以上诸方面可谓李元度为赋钞作者推论的又一有力证据。

       从《两汉赋钞》所载人物生卒时间来看,大都早于李氏或与李元度同时代,《两汉赋钞》甚至未录《曾国藩家书》和其后的名家格训,与格训部分抄于早期任教谕之时的推论相合,此可谓《两汉赋钞》为李氏抄撰的有力补证。考《两汉赋钞》中所涉人物大致有两类,一是直接提及姓名者;二是由杂录格言所据文献隐含的著者。其中除历代理学名家外,清代人物主要为名臣名家,多位曾历官湖南,亦颇有建树。

       杂钞直接提及的清人有纪晓岚、刘熥、林茂先、沈芝塘、唐彪、欧阳省堂(名泉)(15)、陈榕门、张梦复(16)8人,手钞本末另附柴大纪、黄杏川、曹毓瑛、李世杰、梁山舟、梁章钜、汪退谷、王良常、王蕉畦、蒋南沙、恽南田、赵秋谷、王阮亭、龚鼎孳、颜希声(深)等15人,皆早于李元度。

       杂钞末所记曹毓瑛与李元度有同年之谊,颜希声(深)、李世杰则既为乾嘉名臣,又历官湖湘,多所建树。据《枢垣记略》、《清史稿》等记载,曹毓瑛(1813-1866)一名毓英,字子瑜,号琢如,江苏江阴人,晚清大臣。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历官军机章京、鸿胪寺少卿、同治初军机大臣、兵部尚书。道光十七年拔贡,授兵部七品小京官,迁主事,充军机章京。其与李元度皆应道光二十三年顺天乡试,中癸卯科举人,与李元度、曾国藩都相熟识,也是癸卯科举人中唯一官至尚书者,同年中另有李元度、姚觐元、厉云官、王大经官至布政使。

       考李世杰其人,做过四川总督,又调任过两江总督。按《四川盐法志》(清光绪刻本)卷十九、卷二十四及卷三十等载李世杰当为贵州黔西人,乾隆三十六年任四川通省盐茶道,并于乾隆年间曾多次任四川总督,据《重修两浙盐法志》李世杰在乾隆四十八年期间亦曾做过湖南巡抚。而颜希声,当为颜希深,“声”恐为“深”之音误。按《大清一统志》、《清史稿》等载,颜希深为乾隆朝人,字若愚,广东连平州人,入赀授山西太原同知,累迁山东泰安知府,亦曾任四川、江西、福建、河南按察使或布政使,并于湖南和贵州任过巡抚。(嘉庆)《大清一统志》载:“颜希深,连平人,乾隆中任湖南巡抚,建普济堂于北关外,以养穷民,居男女六百人以为常额,月给钱米,岁给绵衣,病予医筑,死予棺具葬地,法良意美,久而可行,希深卒,群杞之堂东。”(17)李、颜都曾历官湖南,杂钞称其“本朝捐□出身而为名臣者此二人”,此或为李元度将其备载于此的原因。

       至于第二类未明确标明作者的格言家训,经仔细考证,皆出于秦汉至明清诸书,而涉及清代著述有《陈榕门先生遗书》、陈弘谋《五种遗规》、唐彪《父师善诱法》、张英《聪训斋语》、清康熙《庭训格言》、清乾隆敕撰《续通志》、吕祖《群言会粹》(18)、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袁枚《随园诗话》、赵吉士《寄园寄所寄》、李塨《平书订》、黄施锷《黄博士实学录》、《学仕遗规》、周安士《欲海回狂》、史搢臣《愿体集》、余治辑《得一录》、钮琇《觚剩》(19)、张鉴《浅近录》(20)、无名氏《惕虑续集句》(21)文献,皆不晚于李元度之时代。

       除杂钞尤赋评注中撰者自露身份信息,另从赋钞引述人物和征引文献材料看,撰者对赋学的精深理解,对心性修养等性理之学的重视,皆可进一步证明李元度手抄的极大可能性,可以说与李元度行历、志趣、思想和广博的文史修养与史志学功底极相吻合,反过来也互相印证了正是李氏这种随笔杂录性质的文史积累与其编撰《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集》、《四书广义》、《国朝彤史略》、《名贤遗事录》、《南岳志》、《养正草》、《续养正草》、《训蒙草》、《杂闻摘录》、《赋学正鹄》初集、二集、三集等诸书相辅依的关系。以上诸说可为李元度手抄的有力证明。

       《两汉赋钞》对李氏《赋学正鹄》辑订有重要影响,《赋学正鹄》为其后期编撰的家塾课本,其《赋学正鹄序目》云:“闲与生徒子侄言赋,辄就素所诵习者,编成《赋学正鹄》。”李氏所创诗赋也极多,诗作多能窥见汉魏辞赋的影响,如其《游连云山》、《洞庭遇大风作歌》等诗,颇有汉魏辞赋的气势。《两汉赋钞》虽似为“读书笔记”之类,非汉赋选本专钞,但恰是这类“素所诵习”和杂录的行为对李氏后来编辑赋学赋选著作和史志类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两汉赋钞》不仅可算是一部赋学赋选著作,在形式上可谓一部书法法帖,在内容上则又可视为性理之学的精要读本。其中所选气势宏大的汉赋篇章与杂录格言家训对人性胸襟的修持意义其旨亦唇吻遒会。

       注释:

       ①李元度:《赋学正鹄集释》,光绪十一年文昌书局刊本。

       ②刘世德:《周乐清和〈补天石传奇〉:清代戏曲家考略之一》,《文史》第19辑,中华书局,1983年,第177-188页。

       ③见杨恩寿《词余丛话》卷三,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其中对八种分剧目数记载有误,见《文史》第十九辑载刘世德《周乐清和(补天石传奇)》。

       ④见《静远草堂初稿》第六册甲寅诗,《清代稿抄本》第1辑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吴天任:《清黄公度先生遵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6-43页。

       ⑥李元度:《赋学正鹄集释》卷首序,光绪十一年文昌书局刻本。

       ⑦李渔:《闲情偶寄》卷十一“器玩部”,康熙十年(1671)刻本。

       ⑧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⑨参《清史稿》列传二一九及《光绪湖南通志》卷一四三选举志、卷七十六等相关记载。

       ⑩李元度:《许仙屏庶常见访山中述曾节帅之意为商出处》。

       (11)见《两汉赋钞》杂录,清钞本,南京图书馆藏。

       (12)转引自孙海洋:《试论李元度的人品与诗品》,《船山学刊》1999年第2期,第77-80页。

       (13)见李元度撰,王澧华注:《天岳山馆文钞·诗存》,岳麓书社,2009年。

       (14)李元度:《赋学正鹄序目》“神韵类”。

       (15)欧阳省堂(名泉),生卒年不详,著《欧阳省堂点勘记》,据清徐宝善(1790-1838)撰《壶园诗外集》卷二载《皮耳二十韵和欧阳省堂孝廉韵》诗一首,欧阳氏亦当为乾嘉时人。

       (16)张梦复当为清张英(1637-1708),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桐城人。从杂钞所引内容看,语出张英《聪训斋语》(见《清经世文编》卷六十礼政七,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刊本),故疑张梦复为张敦复之误。

       (17)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五三,《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18)据《闵真人年谱》及它书相证,《群言会粹》当见于乾隆之世,早于李元度时,李氏或曾从中辑录。

       (19)钮琇(?-1704),字玉樵,江苏省吴江县南麻(今盛泽)镇人,清学者、文学家。此钞所引见于《觚剩》卷一“东里奇句”条。此书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

       (20)《浅近录》一书作者或作清人张鉴(1768-1850),或作明人张鉴。未知孰是,然考其时代皆早于李元度之世。

       (21)此钞中引《惕虑续集句》一条,《惕虑续集句》今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据其版首“光绪丙戌年重刊”,此书当另有刻本,从是书序、跋来看,此书当为清初乾嘉时修道者托名之作,有乾隆十二年和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标签:;  ;  ;  

清钞书中“两汉钞票”考证_大清一统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