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效果论文_宋琳,许爱凤

(淇县人民医院 456750)

摘要:目的 研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快速缓解,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后循环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所引起的【1】。后循环缺血患者常出现眩晕、肢体无力麻木、视觉障碍、头痛、行走不稳或跌倒等,尤以眩晕为多,并且常伴有肢麻乏力但无偏瘫。有研究发现,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60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9岁~82岁,平均年龄(67.5±2.8)岁,病程1年~3年,平均病程(1.8±0.5)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0岁~80岁,平均年龄(67.2±2.7)岁,病程1年~3年,平均病程(1.9±0.4)年,实施中医护理干预。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神经病学》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发病之后未曾接受过其他方式的治疗,同意接受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由其他原因如部分性癫痫、美尼尔综合征等所导致的眩晕,合并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干预,(1)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可以使用以情制情法、疏泄法、暗示法、开导法、移情法、节制法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情志调理,帮助患者调整接受治疗时的心态,让患者能够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传授关于情志调摄的方法和技巧,让患者的家属多给予患者一些关心和爱护,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患者接受治疗与康复的信心,帮助患者解决他们的各种生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等。同时要针对患者具体的心理表现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对于出现惊恐不安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思胜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首先向患者详细介绍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明确保持健康心态对于他们的快速康复的重要意义,让患者提升对自身疾病的理性认识,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对于出现忧心悲观状况的患者,可以采取以喜制忧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让患者多进行一些比较轻松的阅读,或者倾听一些比较欢快的音乐,培养患者的愉悦心理,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疾病。对于出现思虑过度症状的患者,可以使用语言引导方式引导患者与护理人员交流自己的喜好,让患者多进行一些阅读或者看电影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患不良情绪的改善。指导患者静坐进行呼吸减压,让患者进行全身肌肉的放松训练,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方面,在患者静坐修养时,护理人员要利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引导,为患者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康复环境,促进患者积极心理的形成。(2)穴位护理: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耳穴埋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让患者取坐位,使用75%的酒精对患者需要贴压的穴位进行消毒,使用完整无壳的王不留行籽消毒之后贴于0.7cm×0.7cm的小方块胶布中央位置,对准患者的穴位进行贴敷,包括内耳、交感以及神门等穴位。使用食指和拇指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适度的按压、揉捏等,以患者感受到麻、胀、酸、痛以及耳廓发红为度,让患者于每天的早、中、晚各按压1次,每个穴位按压时间为3min。(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饮食调护,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让患者严格按照饮食计划进行饮食。护理人员可以结合中医膳食调护方法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于存在湿热瘀毒症状的患者,可以让患者多食用一些清热解毒性的食物,比如生梨汁、百合汤等,对于存在气血两亏症状的患者,要让患者多食用一些动物的肝脏,黑芝麻或者肉类蛋白等,食欲不振的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醒脾健胃类的食物,如山楂等。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多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以及水果和蔬菜类的食物,禁止患者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2】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痊愈:眩晕及肢体麻木乏力消失;显效:眩晕及肢体麻木乏力无发作,站立或行走眩晕稍有发作、肢体麻木乏力偶有发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现象,中医理论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眩晕”的范畴,属本虚标实证或者虚证,风、火、痰、瘀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医家必读》提出“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3】。由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快,虚实夹杂,治疗较为困难,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反复发作,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情志调护,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并使用耳穴埋豆法对患者进行调理,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促进患者机体循环的改善,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患者的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快速缓解,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黎建青,姚文凤,梁巧梅,等. 中药烫疗联合物理治疗护理措施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观察[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06(11):131-133.

[2]丘艳红. 中药药氧吸入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0):112-113.

[3]赵珊珊. 耳穴压豆辨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干预[J]. 山西中医,2017,33(19):258-260.

论文作者:宋琳,许爱凤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探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效果论文_宋琳,许爱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