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性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6-0026-06
—、形成性评价的含义
1.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性评价(以下简称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交叉学科研究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研究活动而进行的对研究者研究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研究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度结果来改进研究活动,使研究工作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正因为形成性评价以获取反馈信息、改进研究工作为主要目的,所以这类测试的次数比较频繁,每次测试的内容范围较小,测度的概括水平不如总结性评价那样高。相对而言,总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已完成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定,属于“回顾式”评价;形成性评价侧重于研究的改进和不断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
要使形成性评价在改进研究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评价主体应注意做到:
(1)把评价引向提供反馈信息和修正建议,而不要把它简单地作为评定研究成果质量等级的手段;
(2)把形成性评价与日常观察结合起来,根据测度的反馈信息和观察的反馈信息对研究过程作出判断和改进;
(3)仔细分析测度结果,逐项鉴别研究者对所考察问题的反应,如果大多数研究者对某个问题的反映较多,则表明课题组负责人在这方面的组织或部署有问题,应及时加以改进。
2.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及联系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科研评价的两种基本类型,这两类评价活动是有区别的[1]。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目的、职能不同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指定的研究任务完成程度以及未完成的部分,它不是为了给研究者分等级或鉴定,而是帮助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所必需付出的特殊努力上。总结性评价是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对课题完成的等级进行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品质鉴定。总结性评价为有关研究个体的决策、研究资源投资的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2)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报告听取人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的,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研究活动的研究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参考。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作为他们制定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这一区别,决定了这两类评价活动的外部特征:形成性评价者与研究活动的实施者相互依赖,研究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与实施者需要形成性评价者提供各种帮助,这两类人员关系密切。而总结性评价者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独立的关系,一般为独立的第三方,这一独立的关系是他们能以客观的态度实施评价的基础。
(3)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覆盖研究过程的时间不同
形成性评价面向正在进行的研究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并不涉及研究活动全部过程。总结性评价考察最终效果,因此它是对研究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研究过程结束后进行。
(4)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对评价结果概括性程度的要求不同
表1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区别
对比内容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使用目的 改进研究工作 判断研究结果等级
职能 诊断问题 业绩评定
评价报告听取者内部导向 外部导向
评价客体 短期从属的目标长期综合的目标
覆盖过程的时间分阶段,不涉及研究全过程 研究结束后对全过程评价
不需要对评价资料做高度概括综合概括度高,结论数据
评价结果的概括程度
的结论,只做具体的分析化,不需要详尽描述
测度(尺度、标准) 标准测度 常模测度
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要求对评价资料做较高程度的概括。总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性。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如表1所示。
基于两者上述区别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图1中认识两者的联系:
图1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
3.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和功能
(1)反馈功能。通过形成性测度,评价主体可以发现课题组在研究任务分解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手段使用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其研究技能,或向课题组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帮助,使研究人员从中积累经验改进下一步的研究,这一点可以从研究工作的反馈信息中得知。研究工作的多层次和研究工作的及时反馈,能把研究中出现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使课题组研究人员及时了解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为什么是错误的。因此,研究工作反馈是激励课题组发展自我调控能力的动态机制。当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或学科专家评价的指引下,逐渐地提高了自我调控能力时,外在的调控就转化为内在的调控,课题组所获的反馈信息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课题组的研究从被动走向主动。
(2)强化功能。形成性测度使课题组明确知道研究工作是否达到了目标和下一步应继续研究的方向,以调动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对已经达到或者接近达到某一分解目标的研究人员来说,形成性评价的测度结果,可以起到有效的奖励或者强化作用。当研究人员在研究分解任务时,形成性评价所起的正面强化作用格外有益,它有助于确保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所承担的研究任务。
(3)改进功能。根据形成性测度出现的问题,课题组及时的分析,可以使课题组研究人员及时纠正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降低研究风险。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效常常受到诸如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使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研究成效有所了解,从而判断其研究方法是否切合实际,还需再作哪些修改。
(4)激励功能。外部环境的信息可以影响研究人员研究的积极性,恰当的评价信息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自己在向预定目标靠近,从而坚定他们工作的信念,并对评价中所暴露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正,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进而有效地调动研究人员研究的积极性。
二、形成性评价的类型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与质性评价、定性评价的运用相结合,其类型逐渐丰富并发展为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
评价主体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研究者的表现。真实性评价的任务是研究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重要经历。真实性评价的潜在含义是:评价是研究的一部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功或失败只能用研究者在新的环境中探索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具体事实说明。
2.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
评价主体要求定期观察和评价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动态。研究者应事先知道评价的标准,它不仅可以提供关键信息,同时也可为研究者确立一个奋斗的目标。
表现性评价常常与真实性评价一起运用。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特征是:情景化、整体化、元认知化,与所从事的研究内容相关,具有灵活性。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要求是:多种形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具体的标准、常规的研究结果和自我反思。
3.发展性评价(Development Assessment)
发展性评价主张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客体的发展,强调对评价客体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客体变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客体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认识的作用。
发展性评价在重视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客体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客体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客体个性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在重视指标量化的同时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运用。认为过于强调细化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和其他一些无法量化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作用。
三、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研究过程中的评价,它以提问、观察、实际操作等各种检查的形式,对评价客体在到达最终目标的研究活动中,不断地明确达标的程度。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评价客体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随时修正和调节研究活动[2]。
形成性评价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形成性评价的流程
获得形成性评价信息的方法有:
1.观察
观察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当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关注某一个研究要点时,可以通过研究人员的外部表现,如表情、言语、动作等大体判断其对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确定对该问题是否需要深入研究。这种观察评价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不需要任何繁杂的步骤,对研究活动的调节作用明显,只要掌握得当,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2.自我评价
研究人员的自我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的评价只有内化为研究人员自己的认识,才能激励研究人员产生新的研究动力;其次,从研究人员的自我评价中往往能得到真切、具体的反馈信息;再次,自我评价具有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导向功能,是微调研究方案、探寻不同学科知识点的结合方法,也是推进交叉学科研究项目进程的重要途径。
3.建立研究人员研究工作情况评价卡
研究人员研究工作情况评价卡是研究人员为实现自我形成性评价而设立的一种形式,由研究人员本人使用和保存。用研究人员研究工作情况评价卡进行自我形成性评价应完全是自觉主动的。为了帮助研究人员建立研究工作情况评价卡,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可以提出建卡的具体要求。
4.提供研究工作反馈信息
阶段研究任务结束后,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应对研究人员在形成性测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失误和错误进行一次分析。因为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存在着本学科知识运用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的双重复杂性,研究结果与预期效果之间形成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那些出现在研究任务分解目标关键位置上的问题,要特别予以关注,要同研究人员一起查问题、找原因、纠失误,探索解决途径,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和研究思路的建议。
5.组内互评
由课题组负责人、学科专家或指定研究人员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走过的弯路等进行反思,填写课题组互评记录表,存入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档案,表格形式如表2所示。
6.填写形成性评价报告单
由课题组负责人、学科专家或指定研究人员负责,根据课题组成员自评、组评、他评的结果,将完成任务的质量分别以A、A[+]、A[++]的记分标准(未完成者不得分)填写形成性评价报告单,表格形式如表3所示。
表2 课题组互评记录表
姓名
内容张三李四王五赵六
报告问题
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
查找资料
新的思路
与人合作
遇到挫折
无果探索
表3 形成性评价报告单
评价指标 知识点探索研究新思路
研究工作进展
任务分解目标
自 组 他 自 组 他 自 组 他
评 评 评 评 评 评 评 评 评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四、在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中运用形成性评价
在交叉学科研究活动过程中,合作研究是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实现科研人员研究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合作研究不是简单地让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研究,而必须是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监控和引导,否则就会出现研究工作效率低、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的意图和研究的理念得不到有效贯彻,从而使得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无法深入下去[3]。
合作小组的分组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是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合理搭配形成小组,从而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分组应在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的主持下进行,研究人员如果要自愿组合,需体现异质的要求。小组合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小组成员应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并依据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角色所需的技能或任务进行合作。在合作小组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可尝试使用以下方法。
1.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对合作小组研究人员的评价
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对合作小组研究表现的评价主要包括:合作小组对研究任务分解目标中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的掌握程度;合作小组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所收集的资料和信息是否具有针对性;参与探究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完成计划的情况;是否能够独立阐释本学科知识,并积极探索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是否具有交叉学科异类知识点的抽象组合能力等。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在进行评价时,可以当场在评分栏处给出每次的评价分值,分值一般控制在0~1分之间;对于有创意或超额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可以适当追加0.5~1分。
合作小组能够形成相互沟通融合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凝聚力,使得小组成员间的学科知识互补的研究目标得到落实。合作小组成员应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小组的成绩是大家共享的,为小组作出贡献就是在体现小组成员的自我价值。
2.合作小组对小组成员研究表现的评价
合作小组对本小组成员研究工作表现的评价由具有检查者角色的成员(如组长、记录员)根据成员在合作研究中的表现给予0~1分的基本分。如果小组成员对小组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则根据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对小组的评价及小组检查者的评定给予相应的分值0~1分。有创意的或超额完成任务得到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肯定的研究人员每次追加0.5~1分。实施小组自我评价以后,小组成员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得到增强,大部分小组成员能主动完成研究任务,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3.合作小组对小组成员文档的评价
文档一般是指研究工作的记录或手稿,也包括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以及社会调查实践资料等等。合作小组的检查者可以根据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对文档的审核情况,每次给予0~10分的分值。对于在研究中遇到问题的小组成员,合作小组应根据文档中的记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探讨并解决问题。
阶段研究计划结束时,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科专家可对合作小组的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分别打出平均分,并以平均分为标准进行评定,达到平均分者定为合格,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对于个别介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小组成员,一般也评定为合格,同时给他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