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改革以来国内市场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市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是在研究与实践当中逐渐丰富起来的。改革以来,中国学者对市场问题的研究既受到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影响,也包含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认真思考,体现着我们自身对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反思成果。
一、市场理论的初步创新:外界影响与独立思考
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经济学者对于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场机制的存在范围与市场体系的构成、市场机制的功能与约束条件以及市场调控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等问题,在多个侧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中的绝大多数比较缺乏实证性的内容,较多地受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早期理论家的思想影响,也受到了比较经济体制理论中广泛存在着的设计经济模式思路的影响。在90年代之前,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市场问题的思考大多围绕着市场的地位、市场改革的时序安排、市场体系的开放与形成、价格改革的目标与意义等问题展开,还涉及到某些具体的市场规则问题。而自90年代以来,境外学者们又对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奇迹和独特的市场化道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从酝酿改革以来,前述几方面理论研究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中国经济学者许多启迪。他们在广泛吸收有关理论养料的同时,努力继承了中国一些改革思想先驱的精神传统,破除计划功能至上的理论教条,把市场作为新型经济体制的核心。同时,基于市场发育过程中障碍重重的严酷现实,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机制并不是在任何经济环境条件下都能正常运作和健康成长的一套工具体系,它需要有适宜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基础。而且,在现实的经济体制中,市场不是单一抽象的存在物,而是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他们认为,借助该体系,市场能提供有关消费品、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和货币的价格信号,从而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此外,市场关系的扩展还与最普遍的贸易自由联系在一起,因此,市场改革的深化将提出削弱和取消一切不合理的行政垄断和行业管制的要求。
二、对市场发育问题的研究:研究视角的创新
在国内市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下述有关市场发育和市场规则形成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重视。中国市场发育问题上的非常规化道路的选择是一个重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市场发育不可能简单依靠放开价格的办法让市场自然形成。在非均衡的市场发育条件下,要求找到非常规的市场发育道路。这种注重组织市场的思路强调要把由国家组织市场和企业创立市场相结合,通过国家的组织协调作用,缩短市场自然发育的历史进程。市场发育成熟程度提高以后,国家逐渐由市场的直接组织者变为市场的间接调控者。但政府的这种经济职能的削减和转换要随市场发育程度适时而动,不能过早地放弃对市场的组织职能。
另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则是强调“市场发育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强调,“市场的运行虽有不少可控因素,但更多的是不可控因素,包括利益的多元性、利益主体行为的复杂性、市场分布的无规则性、利益主体间经济往来的随机性、要素流动的不确定性等等。”于是,“人类对市场机制的研究就只能从中抽象出一些最一般的规律性,从而连‘复制’市场机制的可能性也没有了。所以,市场机制不能‘引进’,也不能‘创造’,只能基于对它的最一般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市场本身的自然发育创造一个最适宜的环境。”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机制的形成是同步的,因此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过程将大为缩短。但我国市场发育仍将经过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上述见解的可贵之处是让我们认识到,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形成不是单一主体的经济决策问题,而是多元主体的经济和社会博弈过程。因此,虽然不排除经济主体在市场发育过程中能动地采取对策措施、施加影响的可能性和积极意义,但任何旨在设计理想的市场运行模式的人为努力,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严重的空想成分,设计越精巧,空想色彩越浓厚。
三、市场理论研究的深化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对于市场理论的研究走向深化,对于市场模式的研究出现了综合性的集大成之作。在这一阶段的成果基本上继承了以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市场模式理论,并总结了80年代中国改革实践的部分经验和研究成果。市场主体结构探讨的是相关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框架内的行为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市场客体结构延续了市场体系的构成理论,并在规范的角度上讨论市场力量的作用范围和体现在目标模式设计之中的未来的作用方式;市场时空结构所研究的是市场发育、市场的统一性及市场的国际化问题;市场的宏观调控则研究各种宏观政策涉及市场问题时的政策设计方针和实施原则。 同时, 继80年代的成果之后,有关市场模式、市场发育和市场管理等问题的进一步的研讨还在体制比较研究的语境当中得以展开和推进。
在中国的改革实践实现了价格基本放开、市场体系相对健全之后,人们发现,准确判断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反而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大部分价格控制基本取消、各类市场相继出现的情况下,研究的重点从对于计划控制的抨击和健全市场体系的呼吁转向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中对于市场规则和市场组织问题的研究努力逐渐显露出来。在经济学理论方面,有关研究指明了市场理论的内容包含市场必要性理论和市场秩序理论两大部分。而且比较起来,过去关于市场的讨论基本上属于前者,后一领域尚属空白。
此后也出现了从理论上分析有关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问题的研究课题和论文,而以往人们往往是从实际经济现象的角度提到秩序问题的。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发育的实质并不只是推动市场健全,而是塑造一种能够促进经济主体行为规范的有效的市场结构。”市场发育不仅是健全市场体系,市场制度和秩序的形成和有效运行是更为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而市场发育中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则是,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公开的市场秩序和规范的市场调控制度。而且,人们对于市场发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利益冲突、必然经历无序阶段的事实和道理,有了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并开始认识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将依赖于个人之间的互动,依赖于有关制度规则,而市场规则的最终确立只能走市场化的发展途径。在此阶段上,关于中国商品市场发育的实证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合作完成的“中国商品市场发育与完善”课题的几个最终报告就体现了这一点。从有关方面的反映和评论来看,这些报告比较了商品市场改革前后的状况,但读者仍对清晰地了解改革以后的流通渠道状况、流通效率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表明对改革后市场流通状况的描述和研究尚有待于丰富和深化。
四、回到起点:重新思考市场理论的基本问题
任何理论创新都要求重新回到起点,追问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最基本的问题,再次审视原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是否适用。对市场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
市场具有多侧面、不同层次的含义。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看,市场是进行交换的空间场所,它和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交换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当代的研究成果中,这一点为针对川、滇、黔等地彝族社会的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所证实。这项成果探讨了交换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市场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较大规模的交换借集会进行,交换由其共同体之间的交换、氏族首领之间的交换发展成为不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聚汇交换即“集会集市”。然后,预定时间和固定场地的交往方式发展起来,集市与集会分离形成集场。接着,集场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展,在规模上扩大。在时间方面,集场的集期间隔由长到短,集期由疏到密,到集无虚日,集场在空间分布上由疏渐密,并从生产中游离出兼业和专业商人;集场规模的扩大则表现为,随着商人(“赶街人”、座商或兼营商)的出现,旷野集场(“露水街”或“草皮街”)演变为“草棚街”,商人定居集场的出现促成了小集镇或市镇的产生。此后则是城堡的产生以及城与市的融合。市场逐渐被组织成商人居间媒介的机构,市场已不仅是交换场所,而且成长为新型的经济形态。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市场发展的宏观形式和微观形式,都以城市或中、小城市为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无论某城或某市的规模多么宏大,历史地看,它们的初级形态也无非是象上游金沙江南侧哀牢山、乌蒙山‘草皮街’型或‘露水街’型的集场一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类似十二兽集场的‘草皮街’或‘露水街’为原型,通过相同的或不同的道路发展和跳跃发展而来的;其根源是以类似金沙江北侧四川凉山彝区的‘摩格得’为原点,经过‘市也婆娑’的两栖状态,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化到多样化,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市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市场都具有交换场所的空间含义。只是这一场所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或表现得复杂,或表现得单纯;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十分集中,在另一些条件下却呈现相对分散的状态。而且高度集中的市场存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集市,也可以是古代的商业城邦、新兴城市的商业集群和现代化的都市或高度精密复杂的交易组织。
市场也被理解为实现交换、协调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通过产出和价格的决定过程完成资源配置的机制。从这一角度看,市场也有众多种类,每种交易对象都会形成一个市场。在调节机制的意义上也可以理解市场体系的含义和构成,但市场体系不仅具有机制体系的含义。当人们从交易者的意愿和选择行为来理解市场交换的协约过程时,市场作为经济行为规则的制度含义呈现出来。市场体系因之获得了一种制度框架、规则体系和制度系统的内容。对于市场运行过程和经济主体之间多种交易形态的深入研究使人们懂得,市场交换是复杂的,而媒介实现交换的并不总是也不仅仅是表现为抽象的规则和机制,在这些之外,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组织形态。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从机制、制度和组织这三个不同层次和侧面研究市场问题,有助于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的竞争,这有利于丰富市场理论,深化我们对于市场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改革以来国内市场理论的进展包含着一些可贵的理论探索。一些敏锐的研究者认识到,市场机制并不是在任何经济环境条件下都能正常运作和健康成长的一套工具体系,它需要有适宜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基础;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形成不是单一主体的经济决策问题,而是多元主体的经济和社会博弈过程;应重视对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问题的研究;等等。为继续推进我国市场理论的发展,应该努力进行理论创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研究角度切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深入总结我国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不愧于伟大变革时代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