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要注重轻工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轻工业论文,中要论文,工业基地论文,东北老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之一:“一五”时期形成的东北工业基地,在90年代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问题重重、步履艰难。这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基地曾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现在却面临的是:区域性资源枯竭,采掘成本大幅度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威胁;以资源型或初级产品为主的重型结构形成对资源的严重依赖,调整滞后;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老化,社会负担、债务、冗员等包袱沉重,活力不足,失业人口高达13万人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东北地区经济一直低速低效发展,效益不佳。如以钢铁、建材、化工为主的本溪市,1995年的财政仍支大于收。
问题之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1995年,本溪市轻重工业产值比为18∶82;从东北地区看,1994年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0∶70。这都低于全国轻重工业产值比。就本溪而言,轻工业太轻了。原因何在?这是长期以来重型化投资的结果。40多年来,国家向重工业的投资在东北形成庞大的固定资产,仅辽宁省就拥有约3000亿元的固定资产原值,本溪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89亿元,而在这189亿元的固定资产中轻工业仅有4亿元,比重为2%。据估算,向重工业的投资要高于轻工业10倍以上。这种重型化的存量结构,刚性强、调整难度大,且处于一种自我循环状态,如钢材成材产品中,适合轻工业需要的品种很少。与此同时,本溪或东北有些地区(辽宁尤为突出),农业还相当薄弱,一些农产品要从外省调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
重型化的结果导致当地居民日常必需品多从外地调入,这在居民收入不多的情况下,无形中增加了支出,致使本地的建设资金积累慢,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相互间的产业链没有打通。本溪的轻工业更是困难:企业小、产品少、企业负债率高达116%,高于全市企业负债平均水平,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占60%以上。拖欠职工工资有的达4年之久。
二、出路何在
(一)必须加快发展轻工业
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一般先发展轻纺工业,积累资金后进入重化工阶段。东北地区工业化过程恰恰缺少发展轻纺工业的阶段,直接进入了重化工阶段。由于过早的重型化,影响了东北区域经济整体提高。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现处于初、中期阶段,这个阶段轻工业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发展轻工业的意义就在于投入少、见效快、积累多,以及吸纳就业人员。从本溪重工业现状看,固定资产存量大,调整难度大,启动仍需较大投入。从几个主要产业看:煤炭资源正在减少,煤炭正在成为当地的衰退产业;铁矿石后备储量越来越少,优质矿石越来越少,采剥难度却越来越大,钢铁业能否加速扩张将是一个问题;作为本溪替代产业的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发展缓慢,面临着激烈的市场挑战。这样一种矛盾重重的产业结构,在结构转换中需要另换一种思路。换句话说,在对重工业进行战略性改造的同时,应该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轻工业。这也许是目前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是最现实的选择。轻工业发展往往以小见大,如河南周口味精厂,就是从当地资源玉米加工入手,成为支柱产业。改造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发展轻工业,应该是东北地区轻工业选择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轻工业,并非仅指改变轻重结构的比例,而是应立足现实,尽最大努力去发展
目前本溪轻工业涉及10个行业,虽然都是小企业,但有些企业的产品还是很有市场潜力的。如轻工机械厂生产的大型造纸压光辊是替代进口的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大,但生产厂家少,很有发展前景;食品厂通过和天津合资生产冰淇淋,已经扭亏为盈。这些产品和企业只要稍加扶持,就能很快发展起来,关键是产品有市场。二是要抓住现有的、一切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本溪也拥有资源优势,但多数没有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有山楂、猕猴桃等;还有林木资源、钼矿资源、建材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发展轻工业的原料。本溪发展轻工业可从两方面去考虑:一类是从农产品加工入手,如开发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等;一类可从依托当地重工业基础入手,如利用钼矿资源开发照明电器专用材料;利用化工产品发展下游产品合成洗涤济及塑料制品;利用建材资源开发室内装饰用品等等。抓住几个优势资源进行集中开发,然后转成产品优势。从东北全区看,也拥有着几个轻工业基地,如造纸、制糖、照明电器等,这都是发展轻工业的现实基础。
三、可供选择的轻工业发展战略
结合东北地区轻工业发展中的问题,现提出六个方面发展思路,作为对这个具有特殊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一)市场化战略
尽快转变市场观念,对东北地区来讲更具迫切性。这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彻底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格局,仍在吃国家“大锅饭”,企业仍然对计划经济存在着深深的依赖,庞大的国有企业职工缺乏竞争性择业观。这些无疑是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障碍。轻工业的特点表明,市场化进程有可能以此做为切入点。轻工行业多数是竞争性行业,是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且集体经济比重较大(本溪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在产品发展及企业改制上更容易采取市场方式。
(二)结构协调化与重构战略
一方面,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要控制进一步重型化趋势。1994年与1982年相比,重工业比重高出6个百分点。这表明轻重工业失衡状况没有改变,仍在加剧。另一方面,中国轻工业在跨世纪发展中面临着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东北地区轻工业产业结构有必要进行重构,这包括对传统行业加大技术含量,并努力提高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对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等等。
(三)带动战略
1.以重带轻,以轻促重。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也正是发展轻工业的依托。因此,要在改造重工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延伸产业链。如钢铁,可为轻工机械行业、金属制品行业、日用机械行业等提供原材料。如本溪轻工机械厂就可以本钢、北钢为依托发展机械加工业;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可为发展洗涤用品、化妆品、塑料制品等提供原料基础;某些矿产资源,可作为轻工专用材料;建材优势,有利于新兴行业室内装饰及制品的发展。
2.以轻带农,以轻促农。按照大农业划分,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各业。轻工业落后,不利于农业全面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东北地区林、乳、苇、甜菜、玉米及一些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都为深加工提供了基础。
3.轻工业内部要选择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如食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印刷包装行业的发展;室内装饰业的发展,可带动塑料制品、日用陶瓷制品等的发展。
(四)创新战略
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行业创新、管理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东北地区轻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往往技术创新会直接打破区域均衡,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东北地区轻工业在全国轻工业几次大发展中错过了机遇,一些新兴行业、新兴产品发展缓慢,甚至是空白。新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后劲,必须引起重视。但新兴行业的发展一定要靠市场需求的推动。东北地区轻工业在创新过程中,并不一定照搬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的模式,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去开创,可以利用雄厚的重工业基础技术去创造轻工新产品,有的甚至可以是高起点的发展,跨越某些正常发展阶段。创新战略就是在东北地区轻工业再造几个经济热点。
(五)外向促动战略
东北地区轻工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东北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与内向型发展模式有关。东北地区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如位于东北亚中心,有大连港口及边境线,交通便利等等。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近向远发展,参与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发展轻工业必须有资金支持,完全靠国家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的。这就要加大从国内外融资的力度,尤其是大胆利用外资来提高自己。
(六)政策扶持战略
东北地区轻工业目前是一个弱质产业,有必要经过一个政策扶持的阶段。对轻工业的扶持政策,应纳入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总体规划。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要针对轻工业的特点,例如:
企业调整政策。从本溪轻工业实际问题看,与其它产业不同的是企业破产难。因为轻工无龙头企业,无法接受破产企业。对长期亏损、负债的企业让资产这样呆滞下去不是上策。在实践中,有的同志提出是否可以采取分立形式,即将原厂一分为二,建立一个新厂,从原厂分离一部分有效资产和少量债务,同时注入一定资金,目的是让有效资产运转,降低负债率。新厂产生效益后再偿还原厂债务,这也是产权重组的一种形式。
企业改制政策。本溪轻工业存在着改制难,是因为集体资产比重比较大,难以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针对集体企业的问题,有必要研究专门的扶持政策,以利于改制的进行。目前一些地区正在进行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尝试,有的改制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东北地区轻工集体企业改制不一定非要仿效一种模式,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目的是发挥集体企业的机制优势。
就业政策。发展轻工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可以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资金投入和重工业企业职工分流,给予一定政策,以利于轻工业企业对分流职工的安置。
此外,还应在信贷、价格、进出口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总之,东北地区轻工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些专门的扶持政策,才能改变目前的轻工太轻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