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家电产业内贸易看中日分工趋势_产业内贸易论文

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中日论文,电机论文,业内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4-030321-0203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出现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它的出现为研究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角度。产业内贸易过去多出现于发达国家之间,但近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的现象。随着中日贸易的发展,中日之间也正在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本文试图从中日目前产业内贸易比较明显的电机和电器商品即海关HS分类85章商品入手,分析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从中把握今后中日分工的趋势。

一、产业内部分工与产业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分化,进入了产业内部分工的阶段。产业内贸易就是国际分工进入产业内部分工阶段的结果,也是产业内部分工的表现形式。

根据产品内容的不同,产业内部分工可分为产品差异化分工和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产品差异化分工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性产品差异化分工和垂直性产品差异化分工。水平性产品差异化分工就是产品从附加值和技术水平来看,没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品牌、设计、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分工,这种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例如,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其他品牌的汽车,这样就形成了水平性产品差异化分工。

垂直性产品差异化分工是基于产品在附加值和技术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分工。在同一类产品中有高附加值产品、高功能产品、高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低功能产品和低级产品。这种差异化产品的国际交换就是垂直性产品差异化分工。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出口高附加值产品、高功能产品、高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低功能产品和低级产品。

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就是把各种生产工序视为可以分离的产业内部分工。在这种分工体制下,各国分别承担一部分工序的产品生产,然后拿各自的产品进行国际交换。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还可以分为垂直性生产工序分工和水平性生产工序分工,前者是各工序之间存在技术水平与要素比例的差异,后者则不存在差异。在垂直性生产工序分工中,生产工序大致上可以分为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的生产工序和用资本密集型方法的生产工序。在生产要素国际间不流动的条件下,劳动富裕的国家一般利用低工资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性的产品生产和组装,而资本富裕的国家一般利用资金成本低的资金从事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和组装。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可能,使得同一种产品既可以放在发展中国家用劳动密集型方法生产,也可以放在发达国家用资本密集型方法生产。生产加工后的产品不仅在本国市场销售,而且还出口国外。

产业内部分工导致的产业内贸易的专业化方向,则根据产品或工序分工的水平或垂直与否而不同。垂直性按生产工序分工型中的贸易专业化方向与基于要素禀赋度的分工一样。在水平性生产工序分工的情况下,投入各工序的要素和各工序的技术水平没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一个企业大量生产某个生产工序的产品,那么该企业可以因规模经济而降低平均成本。如果一个跨国公司通过设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分工大量生产某一生产工序的产品,那么该公司可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相乘效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品差异化分工还是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其共同的特点是:在需求方面存在着偏好的多样性,在供给方面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偏好多样性和规模经济这种理论基础之上的。

产业内贸易离不开跨国公司的存在与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内部分工分工,专业大批量生产各种零部件和元器件,然后统一组装,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跨国公司的专业化生产,内部的中间产品的转移,绝大部分是以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出现的,从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二、中国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日国际分工格局是典型的垂直分工,双方的关系完全是互补性的,不存在竞争,即中国从日本进口制成品,向日本出口农产品等初级产品。80年代以后,中日贸易结构出现变化。中国从日本进口最大的变化是钢铁比重逐渐下降,同时一般机械和电气产品迅速上升,并跃居首位。这反映出从日本进口已从过去单一的重点产品转向多品种、高附加价值产品。中国向日本出口最显著的变化是原料性产品比重下降,同时纺织品跃居首位,机械和电气类产品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从表1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日本对华出口的首位商品始终是HS85章商品,而中国自1995年以来对日出口商品中85章商品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到2001年,85章商品所占比重终于超过一直在中国对日出口中占据首位的62章商品(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首次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的最大商品群。

表1 中国对日进出口前五项产品

A.中国对日出口前五项产品

 1995年 1997年1999年2001年

HS

 %

 HS

 %

 HS

 %

 HS

 %

62

16.84

62

15.72

62

16.31

85

16.55

85

10.53

85

13.24

85

15.50

62

15.32

61

8.04

61

7.98

61

10.24

61

10.12

27

6.88

27

6.84

84

5.14

84

7.19

72

4.10

84

4.15

27

3.45

27

4.45

B.中国从日进口前五项产品

 1995年 1997年1999年2001年

HS

 %

 HS

 %

 HS

 %

 HS

 %

84

27.32

85

24.63

85

28.57

85

30.39

85

23.40

84

22.86

84

20.29

84

21.02

72

9.08

72

8.05

39

6.99

72

6.15

39

5.95

39

7.61

72

6.73

90

5.89

90

3.90

90

4.72

90

4.90

39

5.73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

中日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化,尤其是两国向对方出口的最大商品群均为85章商品的事实,为我们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分工提供了基础。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一般以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表示,其公式如下:

IIT={(X[,i]+M[,i])-|X[,i]-M[,i]|}/(X[,i]+M[,i])。

指数越接近1,表示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反之,越接近0,表示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或者表示产业间贸易程度越高。

表2反映的是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HS85章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中国与世界在HS85章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要高于中国与日本在该商品上的程度。这说明,虽然近年中日在HS85章商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但由于两国HS85章商品的进出口不平衡,日本的对华HS85章商品出口额要远远大于中国的对日出口,因此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国与世界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根据笔者计算,在1995年至2001年期间,HS85章商品在中国对日出口中的整体对日竞争力虽然逐年提高,从-0.3866上升到-0.2709,但仍属于较弱的产品群,整个期间的平均竞争力为-0.2999。在这期间,中日在该商品领域的产业内贸易也有所发展,产业内贸易指数从0.6134上升到0.7291,整个期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001。这也说明,中日贸易仍然带有一定的产业间贸易的色彩。第二,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进展速度和所达到的程度超过中国与韩国、中国与美国的程度。这说明,中日近年在该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进展确实比较快。

表2 中国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程度

年份 中国与世界 中国与韩国 中国与美国 中国与日本

1995

0.9890

 0.6001

 0.6807

 0.6134

1997

0.9450

 0.6632

 0.5995

 0.7422

1999

0.9662

 0.5692

 0.6623

 0.6850

2001

0.9572

 0.6304

 0.7182

 0.729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

表3 1995-2001年中日HS章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与最低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的前五项商品 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的前五项商品

HS

产业内贸易指数 指数轨迹 HS

产业内贸易指数 指数轨迹

8526

 0.9770

 基本上升 8502

 0.0233

 基本上升

8508

 0.9654

 基本上升 8514

 0.0408

 基本持平

8522

 0.9483上升

8515

 0.0577

 基本下降

8544

 0.8989

 基本上升 8513

 0.0670

 基本下降

8529

 0.8921

 基本上升 8519

 0.0677

 基本下降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

如果进一步对HS85章商品群深入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分工的程度因商品而异,而且有两极分化趋势的迹象,即产业内贸易程度强的商品持续增加其程度,产业内贸易程度弱的商品则持续降低其程度(表3)。另外,如果把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与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联系起来考虑,则可以发现,产业内贸易程度强的商品其国际竞争力一般居中游,而产业内贸易程度弱的商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国际竞争力很强的商品(如8513和8519),另一类是国际竞争力很弱的商品(如8502、8514和8515)。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产业内部分工可分为产品差异化分工和按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产业内贸易按理也应该体现这种分工,但是采用HS四位分类的数据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要通过产业内贸易来进一步剖析产品差异化分工和按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必须采用更细的分类数据或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分析方法。这里只能对产业内贸易作粗略的分析。

三、中日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分析

国与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的,从理论上说,既有国家层次上的因素(比如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或者两国市场规模越大,或者两国市场规模的差异越小,或者两国贸易壁垒越少,产业内贸易就越频繁),也有产业层次上的因素(比如产品差异程度越大,或者运输成本越低,产业内贸易就越频繁)。(注:[日]本多光雄:《产业内贸易的动向及问题》,载日本大学《经济集志》第70卷第4期,2001年1月。)

有关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有生产方式的资本密集度、产业规模、产品差异性、研究开发资金比率、外资比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注:[日]林照雄:《台湾的产业内贸易》,载《神户学院经济学论集》第28卷第1期,1996年6月。)

从中国方面来看,虽然还缺乏实证分析,但外资显然是推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以下从推进与吸引两方面来阐述外资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尤其是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推动作用。

从推进方面来讲,日本对华投资无疑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资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说正是有了一大批在华日资企业,中日国际分工才出现了深化。日资企业在中日分工中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中国产业升级换代。日本对华投资的70%以上投向制造业,对制造业的投资中,电机行业企业对华投资最多,约占27.4%,其次是:机械、纺织、运输设备、钢铁及有色金属、化工、食品等的企业(表4)。在电机产业方面,日本对华投资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形成一个高潮,亚洲金融危机后陷于低迷,但近两年由于受中国“入世”影响加上中国投资环境大大改善,日资企业对该领域的投资又重现生机,目前正出现第二次投资高潮(见图1)。日资企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为这些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打下了基础,为这些行业的对外出口提供了动力。

第二,直接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一般而言,对于东道国来说直接投资对贸易会先后出现进口诱发效应、进口替代效应、出口诱发效应和返销效应。外资企业在设立初期,往往需要从投资国进口大量资本货物。如果外资企业的零部件未实现当地采购,还需从投资国进口中间产品。所以这时外资企业会增加东道国的进口。随着外资企业产品国产化率的提高,进口替代逐步实现,东道国将减少其进口。外资企业产品具备出口竞争力后,可能向第三国出口或向投资国返销。从近年日本对华投资急增、中国对日贸易大进大出和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迅速提高等情况来看,日资企业对于中国进口出口的替代和诱发的效应是相当明显的。

表4 1989-2001年度日本对华制造业的投资

注:1989年度以后只统计3千万日元以上的项目,1994年度以后只统计1亿日元以上的项目。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统计。

图1 1989-2001年度日本电器产业企业对华投资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

虽然目前还无法获取中日双边贸易中日资企业所占份额的数据,但通过以下分析,我们还是能得出结论:日资企业在双边贸易中,尤其是在某些产品的进出口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相比,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结合得更紧,对推动贸易发展的作用更大。因此,日本的直接投资被称为是一种“顺贸易的直接投资”,(注:[日]小岛清:《外国贸易》,春秋社,1981年第5版。)它与贸易形成了一种“扩大的循环机制”。(注:[日]渡边利夫:《开发经济学》,日本评论社,1986年5月第1版。)

其次,在华日资企业的产品返销比例高。日本企业向中国投资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很大部分是外销或返销产品。另外,日本1995年调查,日本国内72.3%的制造业母公司向在华日资子公司采购半成品和最终产品,这一比例仅次于日本向东盟日资子公司采购的比例,大大高于日本向其他地区的采购比例。(注:[日]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白书·贸易篇》,1996年版,第82页。)2002年5月发表的“2000年度海外基业活动基本调查”结果表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和亚洲新兴经济体日资企业的对日产品返销比率均有所下降,唯独中国的日资企业的返销比率出现持续上升。外资企业产品返销比例高和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采购商品比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企业内贸易比重的上升。产业内贸易与企业内贸易相比,前者的着眼点放在交易产品的种类,而后者的着眼点在于从事交易的主体。

从吸引的方面来讲,中国实行的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应是推动中日产业内贸易不可忽视的因素。

加工贸易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它具有较多的水平分工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产业内贸易的实现形式。由于它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因而加工贸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在跨国公司的介入下,加工贸易的内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样是来料或进料加工,但是“料件”的性质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加工贸易的对象从一般的加工用料向跨国公司的中间产品过渡,致使加工贸易直接纳入了跨国公司全球增值过程。

我国的加工贸易从1978年开始,经过了来料加工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进料加工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加工贸易产业构成逐步发生质变,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甚至来料加工中也出现了一批技术高、规模大的项目,加工贸易进入了高附价值与高技术的“双高”阶段。

跨国公司的介入,一方面使我国加工贸易的实质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层次迅速得到提升。加工贸易不仅会通过掌握先进技术、配套行业以及国际销售渠道而向一般贸易转变,而且还会使加工贸易从一般的加工工序向技术领先的行业发展转变。近年来,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已跃为加工贸易商品榜首,2000年进出口1207亿美元,占同年全部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52.4%。

目前,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已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一种独特方式。

四、中日分工的趋势

中日间的国际分工正在从过去的垂直分工走向某种程度的水平分工,产业内贸易程度的加深就是这种水平分工的体现。今后10年,这一国际分工变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日国际分工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变化,不仅HS85章商品,而且其他商品领域的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会都会进一步提高。

首先,日本将进一步加大对华投资。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自1998年起,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连续几年出现下降。2001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开始大幅增加,比上年增长了49%,达到23.8亿美元。2002年以来,这种增长势头更趋明显。前8个月,日本企业对华实际投资达到24.81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实际投资金额。(注:《人民日报》2002年9月29日。)在今后3年中,日本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表示将扩大对华投资的企业远远多于对其他地区投资的企业。尤其是日本机电、电子行业86.4的企业表示要扩大对华投资(表5、表6)。

表5 日本制造业企业今后3年对外直接投资态度 单位:%

对华 对NIES 对东盟 对北美 对中南美 对欧盟

扩大投资

76.3

32.0

51.5

48.3

19.0

 34.0

维持现状

23.2

66.7

46.2

49.4

79.1

 63.7

缩小或撤退  0.5

1.3

2.3

2.3

1.9

  2.3

资料来源: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调查》2002年第1期。

表6 日本机电、电子行业企业今后3年对外直接投资态度 单位:%

对华 对NIES 对东盟 对北美 对中南美 对欧盟

扩大投资

86.4

38.8

57.8

43.2

15.4

 31.0

维持现状

13.6

61.2

36.2

55.4

82.7

 64.8

缩小或撤退

0

 0 

6.0

1.4

1.9

  4.2

资料来源: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调查》2002年第1期。

其次,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尤其是将发展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2001年10月,外经贸部和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机电产品出口的意见》,将发展机电产品加工贸易提到一个比较高的地位,并就加强对机电产品加工贸易的统一协调和管理,积极引导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向特定的区域集中,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我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提高机电产品加工贸易的增值率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55.5%。同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达到2207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同期外贸总额的50.4%。机电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117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注:《国际商报》2003年1月31日和《解放日报》2003年1月26日。)

总之,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积极的外资政策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为两国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开展国际分工提供了保证。只要中日双边经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两国国际分工格局也将出现更大的变化。

附录:本论文所涉及的HS目录

27章 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资;矿物蜡

39章 塑料及其制品

61章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62章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72章 钢铁

84章 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

85章 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8502 发电机组及旋转式变频器

8508 手提式电动工具

8513 自供能源的手提式电灯,但8512的照明装置除外

8514 工业或实验室用电炉及电烘箱;工业或实验室用其他感应或电解质加热设备

8515 电气(包括电热气体)、激光、其他光、光子束、超声波、电子束、磁脉冲或等离子弧焊接机器及装置;用于热喷金属或金属陶瓷的电气机器及装置

8519 转盘(唱机唱盘)、唱机、盒式磁带放声机及其他声音重放设备,未装有声音录制装置

8522 专用于或主要用于8519至8521所列设备的零件,附件

8526 雷达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及无线电遥控设备 8529专用于或主要用于8525至8528所列装置或设备的零件

8544 绝缘电线、电缆及其他绝缘电导体;由每根被覆光纤组成的光缆

90章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标签:;  ;  ;  ;  

从中日家电产业内贸易看中日分工趋势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